长螺旋压灌水泥土静压桩植入桩施工记录表、设备选型表、施工记录表、静载试验.docx
《长螺旋压灌水泥土静压桩植入桩施工记录表、设备选型表、施工记录表、静载试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螺旋压灌水泥土静压桩植入桩施工记录表、设备选型表、施工记录表、静载试验.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附录A植入桩施工记录表附录A植入桩施工记录表工程名称:施工单位:建设单位:总包单位:施工日期:桩号:桩型及规格设计承载力特征值 (kN)配桩钻孔深度实际钻孔深度自然地面 标高钻孔直径扩孔部分直径扩孔部分 高度桩顶设计标 高桩顶实际标高0.000钻孔过程记录序号接杆米数开始钻孔时间钻孔完成时间备注123修孔、扩孔及拔杆过程记录项目开始时间完成时间修孔过程扩孔过程拔杆过程植桩过程记录附录E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验桩,应加载至桩侧岩土阻力达到极限状态或桩身材料达到设 计强度;工程桩验收检测时,施加的上拔荷载不得小于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特征值的2.0 倍或使桩顶产生的上拔量达到设计要求的
2、限值。当抗拔承载力受抗裂条件控制时,可按设计要求确定最大加载值。检测时的抗拔桩受力状态,应与设计规定的受力状态一致。预估的最大试验荷载不得大于钢筋的设计强度。E.1设备仪器及其安装试验加载设备宜采用液压千斤顶,加载方式应符合本规范第条的规定。试验反力系统宜采用反力桩提供支座反力,反力桩可采用工程桩;也可根据现场情 况,采用地基提供支座反力。反力架的承载力应具有1.2倍的安全系数,并应符合下列规 定:1采用反力桩提供支座反力时,桩顶面应平整并具有足够的强度;2采用地基提供反力时,施加于地基的压应力不宜超过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1.5倍; 反力梁的支点重心应与支座中心重合。荷载测量及其仪器的技术要求应
3、符合本规范第条的规定。上拔量测量及其仪器的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D.L4条的规定。E.L5上拔量测量点宜设置在桩顶以下不小于1倍桩径的桩身上,不得设置在受拉钢筋 上;对于大直径灌注桩,可设置在钢筋笼内侧的桩顶面混凝土上。E.2现场检测对混凝土灌注桩、有接头的预制桩,宜在拔桩试验前采用低应变法检测受检桩的桩 身完整性。为设计提供依据的抗拔灌注桩,施工时应进行成孔质量检测,桩身中、下部位 出现明显扩径的桩,不宜作为抗拔试验桩;对有接头的预制桩,应复核接头强度。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应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设计有要求时,可采用多循环加、 卸载方法或恒载法。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终止加载:1在某级荷载作
4、用下,桩顶上拔量大于前一级上拔荷载作用下的上拔量5倍;2按桩顶上拔量控制,累计桩顶上拔量超过100mm;3按钢筋抗拉强度控制,钢筋应力达到钢筋强度设计值,或某根钢筋拉断;4对于工程桩验收检测,达到设计或抗裂要求的最大上拔量或上拔荷载值。E.3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10数据处理应绘制上拔荷载-桩顶上拔量(U)关系曲线和桩顶上拔量-时间对数(提 Igr)关系曲线。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应按下列方法确定:1根据上拔量随荷载变化的特征确定:对陡变型U-3曲线,应取陡升起始点对应的荷 载值;2根据上拔量随时间变化的特征确定:应取3-1即曲线斜率明显变陡或曲线尾部明显弯 曲的前一级荷载值;3当在某级荷载下抗拔
5、钢筋断裂时,应取前一级荷载值。为设计提供依据的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可按本规范第D33条的统计方法确 定。当验收检测的受检桩在最大上拔荷载作用下,未出现本规范第条第13款情 况时,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应按下列情况对应的荷载值取值:1设计要求最大上拔量控制值对应的荷载;2施加的最大荷载;3钢筋应力达到设计强度值时对应的荷载。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特征值应按单桩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的50%取值。当工程桩不 允许带裂缝工作时,应取桩身开裂的前一级荷载作为单桩竖向抗拔承载力特征值,并与按 极限荷载50%取值确定的承载力特征值相比,取低值。11附录F单桩水平静载试验本方法适用于在桩顶自由的试验条件下,检测
6、单桩的水平承载力,推定地基土水平抗 力系数的比例系数。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验桩,宜加载至桩顶出现较大水平位移或桩身结构破坏;对工程 桩抽样检测,可按设计要求的水平位移允许值控制加载。F.1设备仪器及其安装F.L1水平推力加载设备宜采用卧式千斤顶,其加载能力不得小于最大试验加载量的1.2 倍。水平推力的反力可由相邻桩提供;当专门设置反力结构时,其承载能力和刚度应大于 试验桩的L2倍。F.L3荷载测量及其仪器的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条的规定;水平力作用点宜与实 际工程的桩基承台底面标高一致;千斤顶和试验桩接触处应安置球形较支座,千斤顶作用 力应水平通过桩身轴线;当千斤顶与试桩接触面的混凝土不密实或不
7、平整时,应对其进行 补强或补平处理。桩的水平位移测量及其仪器的技术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D.L4条的有关规定。在水平 力作用平面的受检桩两侧应对称安装两个位移计;当测量桩顶转角时,尚应在水平力作用 平面以上50cm的受检桩两侧对称安装两个位移计。位移测量的基准点设置不应受试验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基准点应设置在与作用力方向 垂直且与位移方向相反的试桩侧面,基准点与试桩净距不应小于1倍桩径。测量桩身应变时,各测试断面的测量传感器应沿受力方向对称布置在远离中性轴的受 拉和受压主筋上;埋设传感器的纵剖面与受力方向之间的夹角不得大于10。地面下10倍 桩径或桩宽的深度范围内,桩身的主要受力部分应加密测试断面,
8、断面间距不宜超过1倍 桩径;超过10倍桩径或桩宽的深度,测试断面间距可以加大。F.2现场检测加载方法宜根据工程桩实际受力特性,选用单向多循环加载法或慢速维持荷载法。当 对试桩桩身横截面弯曲应变进行测量时,宜采用维持荷载法。试验加、卸载方式和水平位移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单向多循环加载法的分级荷载,不应大于预估水平极限承载力或最大试验荷载的 1/10;每级荷载施加后,恒载4min后,可测读水平位移,然后卸载至零,停2min测读残 余水平位移,至此完成一个加卸载循环;如此循环5次,完成一级荷载的位移观测;试验 不得中间停顿;2慢速维持荷载法的加、卸载分级以及水平位移的测读方式,应分别符合本规范第
9、 条和第条的规定。12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终止加载:1桩身折断;2水平位移超过30mm40mm;软土中的桩或大直径桩时可取高值;3水平位移达到设计要求的水平位移允许值。F.3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检测数据的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单向多循环加载法时,应分别绘制水平力-时间-作用点位移关系曲线 和水平力-位移梯度(-4匕/)关系曲线2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时,应分别绘制水平力-力作用点位移(”-丫)关系曲线、水平 力-位移梯度(,修/)关系曲线、力作用点位移-时间对数(Ko-lgr)关系曲线和水平 力-力作用点位移双对数(IgH-lgNo)关系曲线;3绘制水平力、水平力作用点水平位移-地基土水平抗
10、力系数的比例系数的关系曲线 (H-m、Yo-m)o对进行桩身横截面弯曲应变测定的试验,应绘制下列曲线,且应列表给出相应的数 据:1各级水平力作用下的桩身弯矩分布图;2水平力-最大弯矩截面钢筋拉应力(H-6)曲线。单桩的水平临界荷载可按下列方法综合确定:1取单向多循环加载法时的H-d0曲线或慢速维持荷载法时的H-Y0曲线出现拐点的 前一级水平荷载值;2取H-A为/H曲线或IgH-lg/o曲线上第一拐点对应的水平荷载值;3取H-Os曲线第一拐点对应的水平荷载值。单桩水平极限承载力可按下列方法确定:1取单向多循环加载法时的曲线产生明显陡降的前一级,或慢速维持荷载法时 的H-Y。曲线发生明显陡降的起始
11、点对应的水平荷载值;2取慢速维持荷载法时的打-1即曲线尾部出现明显弯曲的前一级水平荷载值;3取H-A冷/H曲线或IgH-lg/o曲线上第二拐点对应的水平荷载值;4取桩身折断或受拉钢筋屈服时的前一级水平荷载值。为设计提供依据的水平极限承载力和水平临界荷载,可按本规范第D33条的统计方 法确定。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桩身不允许开裂或灌注桩的桩身配筋率小于0.65%时,可取水平临界荷载的0.75 倍作为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132对钢筋混凝土预制桩、钢桩和桩身配筋率不小于。.65%的灌注桩,可取设计桩顶标 高处水平位移所对应荷载的0.75倍作为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水平位移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螺旋 灌水 泥土 静压 植入 施工 记录 设备 选型 试验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