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案.docx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案.docx(4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案【单元内容概述】人文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学习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 由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两篇课文组成,目的是通过阅读了解“文章按一定顺序 写景物”的方法。课后练习让学生补充作者的游览路线,旨在梳理文章线索,学习按游览顺 序写景的方法。两篇课文描写对象不同,却都有着明确的写作顺序,便于学生借助课文,引 导学生学会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是怎样按照一定顺序来写的,学会抓住重点 景物去写。课文编排本单元是习作单元,安排了 “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 作”五部分内容,每项内容的安排,目的都
2、指向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精读课文的主要功能 是从阅读中学习写作方法;“交流平台”是结合对精读课文的分析,梳理总结从课文中学到 的写作方法;“初试身手”是让学生尝试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表达练习;习作例文提供 范例,其功能是继续体会写法;单元习作是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实践。语文要素本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习作要求是“学习按游览的 顺序写景物”。学生在三年级和四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学习了通过观察描写一处景物、介绍 一个景点,而按照游览的顺序写景物则是第一次接触,它强调有顺序地写多处景物。本单元 通过学写游记,继续培养学生描写景物的能力,同时学习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
3、方法,引导学 生观察自然,留心身边的美。【单元核心目标】1 .在活动体验中,能结合课文内容,了解按照景物变化的顺序和游览的顺序写景的方法, 体会作者是怎么把重点景物的特点写清楚的。2 .在阅读写作的引领下,能按照游览的顺序写景,把印象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写出它 的特点。【单元任务群目标】预设:通过这些语句,可以体会到作者是按照早晨太阳变化的顺序来描写海上日出的景 象的。教师追问(出示课件38):通过早晨太阳的变化,不仅有晴天时的海上日出,还有走 进云堆中的海上日出,更有黑云时的海上日出这景象真是让人陶醉,作者发出了怎样的 感叹呢?预设:“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教师继续追问(出示课件39):
4、作者在结尾说“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这样的 反问句有什么作用?预设:文章结尾作者用反问句发出赞叹:既赞叹雄伟奇丽的自然景观,更赞叹红日的光 明及其伟大的力量,引发读者共鸣,表达了对海上日出这一壮观景象的赞美和对光明的追求。 教师板书:雄伟、壮观三、主题概括,拓展延伸1 .主题概括(出示课件41)本文按照早晨太阳变化的顺序,记叙了作者坐船在海上观看日出的情景,依次描写晴朗 天气的日出和天边有云情况下的日出,表达了对这一自然奇观的喜爱之情。2 .拓展延伸(出示课件42、43)教师安排学生阅读积累描写关于日出的语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唐王湾次北
5、固山下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竹枝词晨登日观峰,海水黄金熔。宋梅尧臣登泰山日观峰(设计意图:本单元作为习作单元,注重语言的积累,通过对古诗文的阅读与积累,增 加学生的知识面,为写作积累素材和方法。)四、课堂演练,课后作业1 .课堂演练(出示课件44、45)2 .课后作业(出示课件46)教师布置作业:作者笔下的海上日出辉煌、壮观!有兴趣 的同学可以去看看日出,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课文描写日出的精彩之处,和同学交流。【板书设计】财间观察位置J时天时多云时分写太相在小面下 露出小半边脸 跳出塔面 发出光芯一片山彦的花光想念边夭边南匹9土伟大晌我现罐伟,、,1升现)【教学反思】海上日出
6、是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习作单元,语文要素是: 了解课文按一定的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海上日出作为第一篇 精读课文,为整个单元的写作学习奠定了基础。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从文章的结构入手,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对文章进行把握,这不仅有 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对今后的写作有帮助。整篇文章的描写重点是第二、三自然段。这两段内容语言优美、平实,贴近学生生活, 对学生来说是好理解的,我将重点放在感受日出景象的变化上,紧紧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其中加以图片的辅助,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日出的画面,为学习创设了情境。第三段中, 在对位置变化的描写中,作者语言生动、形象,我引
7、导学生进行了赏析,体会语言表达的生 动给文章带来的效果,为写作积累了素材和方法。在对有云时日出景色的处理中,我抓住最主要的特点让学生体会,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 不同天气中景色的不同之处,各有其美,从而加深对海上日出之景美丽、壮观、奇特的感受。整节课的设计围绕着写作单元的主题和语文要素,目的指向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让学 生从阅读中学习习作方法,为接下来的习作练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7记金华的双龙洞【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大自然的壮美秀丽,增进对祖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语言运用: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思维能力: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
8、。审美创造: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课前解析】关注作者: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他是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 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916年,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 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关注写作方法:文章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过程,依次介 绍了去双龙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见闻感受及出洞情况。全文线索清晰,顺序 鲜明,重点突出,对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景”有借鉴价值。【教学目标】1 .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会
9、写“杜鹃、气势”等 15个词语。2 .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3 .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教学重点】了解文章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教学难点】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认识“浙、簇”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等15个字,会写“杜鹃、气势”等 15个词语。2 .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按游览先后顺序写景的方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出示课件2)1 .教师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跟随着巴金爷爷一起感受了壮美的海上日出景象,学习了 “按变化顺序写景的写作方
10、法”,这节课我们将和作家叶圣陶先生一起走进金华,走进神奇 的地下溶洞。教师出示课题并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学生齐读课题。2 .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3):你参观过溶洞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溶洞是怎样形成 的吧。溶洞:石灰岩被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所溶解、腐蚀而形成的天然洞穴。洞内有各种碳酸 钙的化学沉淀物,如钟乳石、石笋和石柱。(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谈话切入,快速引出课题,调动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引发学 生的共鸣,让学生对文本产生学习兴趣。)二、了解作者(出示课件4)教师过渡: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叶圣陶先生,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吧。请你自己 读一读。叶圣陶(1894-198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现
11、代作家。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 文化教育界的巨匠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脚步集,童话集稻草人等。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1 .初读课文(出示课件5)(1)教师播放范读,感悟句子的魅力。(2)教师提出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作者是按照怎样的 顺序游览双龙洞的?(3)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思考相关问题。(4)教师组织交流:游览的先后顺序。(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感知,感受课文的写作顺序,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 习惯。)2 .学习字词(出示课件6)出示认字词语:浙江一簇臀部漆黑蜿蜒教师指名读词语,同学间注意纠正字音。(1)(出示课件7)学会识字方法:对比识字。例如:渐与浙;臂与臀,比
12、较两字之间的字形与读音上不同。(6)(出示课件8)识字游戏:游溶洞,指名读、开火车读并随机正音:蜿 额臀漆浙蜒(出示课件9)出示写字:浙zh 4 罗I u 6 杜d Ci 鹃ju G n 窄zh d i郁y匕 肩 jiGn 臀 tUn 移 yi额 6 陆 ICi 乳 rCi 笋 sCin 端 duGn 源 yudn(1)先指名学生在无拼音的情况进行读,开火车读,(2)再进行听读,纠正字词读音。(3)学生观察字形,交流生字书写要领,重点指导“鹃”“郁”“肩”“臀”里的 “月”。(4)学生明确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读准字音。(5)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10):观察下面两组左右结构的字:第一组:杜、陆
13、、 端、源;第二组:鹃、有B、移、额、孚L,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预设:第一组是左窄右宽;第二组是左右同宽。(7)重难点字、易错字进行书写指导(出示课件11): “窄”读“zhGi,上 部短撇与点要协调;下部横距均匀,长短有变化;“笋”读“sdn”,下部“尹”横 长贯穿,撇长有力,稳住重心。出示第三组词语:端蜿蜒突兀森郁指导学生进行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预设:(出示课件12) “端”在“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端”还有 (东西的)头;(事情的)开头;原因,起因;方面,项目这四种解释。文中“变化多端” 指“石钟乳和石笋的样子多”。(出示课件13) “蜿蜒”近义词有“弯曲、
14、绵延、逶迤、 崎岖”,原指蛇类爬行的样子,文中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出示课件14) “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险峻,树木繁茂,用在文中,突出了洞口的气势,造句为“这片山山 势巍峨,突兀森郁,气势壮观。”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L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15):记金华双龙洞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记,写了叶圣 陶爷爷在游览金华的双龙洞时所看到的景象。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游双 龙洞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找出文中表示作者行踪的语句。预设:(出示课件16、17)学生在教材中勾画表示游览路线的词语,指名学生回答。 例如:路上: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渐渐入山。洞口:在洞口抬头望,山相
15、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外洞: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孔隙: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内洞:这就到了内洞。出洞: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教师组织交流总结(出示课件18):线索一,作者的游览路线:路上一(洞口)一(外洞)一(孔隙)f (内洞)一出洞教师板书:路上一洞口一外洞一孔隙一内洞一出洞2 .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19):通读全文,找出泉水流经的景点,将泉水流经的来 路与作者的游览路线对照,说说你的发现。预设:(出示课件20)在路上的时候是一路迎着溪流。在路口是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在外洞时,泉水靠着洞口的
16、右边往外流。在孔隙时,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在内洞时,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教师组织交流总结(出示课件21):线索二,泉水的来路:一路迎着溪流一洞口,溪 流从洞里出来f外洞,泉水从孔隙流出一内洞,泉水靠着右边流,所以每一处景点,作者都 写到了泉水的来路。作者的游览顺序正好与泉水流出的方向相反。3 .教师小结(出示课件22):通过阅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我们发现了两条线索,那作者又是怎样记叙游览过程的?他又是如何将景物的特点写清楚的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对重点内容的梳理,对线索的挖掘,帮助学生理 清
17、了文章的结构脉络,加深了学生对“按游览顺序写景”的体会。)五、课堂演练(出示课件23、24)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感受双龙洞各处景物的特点。2 .了解课文是如何把重点景物写清楚的。【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出示课件25)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跟随着叶圣陶爷爷的脚步,按照游览的顺序初步感受了双龙洞 的神奇。下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作者的游览顺序是什么?学生填写,教师顺势出示答案。预设总结:作者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依次介绍了路上一(洞口)一(外洞)一(孔隙) 一(内洞)一出洞的情况,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去看看他是如何将景物的特 点写清楚的。(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复习回
18、顾唤起学生记忆,为本节课重点感受双龙洞景物 特点、领悟写景方法做铺垫。)二、精读细研,领悟写法(一)研读第2-3自然段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26):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去感受路上的生机与明艳, 思考:一路上,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指名回答。预设1 (出示课件27):作者看到了盘曲而上的公路。预设2 (出示课件28):作者看到“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 的杜鹃显得有精神。”从“开满”两字,可以感受到映山红的多。教师追问:作者说映山红要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更有精神,更有精神是什么意思?谁来说 一说。预设:因为大自然是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更显得自然环境春意盎然
19、、生机勃勃。预设3 (出示课件29):作者看到了 “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 说明油桐长得很茂盛,这儿一丛,那儿一簇,体现了花儿的多。预设4(出示课件30):作者看到“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教师追问:作者说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说明了什么?预设:说明这种沙土非常的独特、与众不同。预设5 (出示课件31):作者看到了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 新绿,眼前一片明艳”。眼前一片明艳,说明那儿的景色也是明艳的。预设6 (出示课件32):从“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 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作者看得了溪流。教师追问
20、:这里有四个“时而”,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出示图片),从 这两对反义词中写了山中溪流的什么景物?感受到了什么?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预设:这里说的是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 也随着时高时低,时断时续。将溪流形美、声美的特点写了出来,感受到了作者语言的生动 与丰富,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写了出来。教师总结: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作者抓住了路边具体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呈现了一幅 充满生机的画面。让我们再次朗读一下,去感受作者语言的生动与丰富吧。(二)研读第4-7自然段1 .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33):自读课文第4-7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游览了哪里? 这些地
21、方有什么特点?教师提示(出示课件34):第4自然段,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 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 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 是外洞。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来到了双龙洞前,映入眼帘的是双龙洞的洞口和外洞。教师提出问题:从这里你能感受到什么?预设:从“洞口像桥洞似的”洞口让我感受到这里很宽。教师追问:顺势走去,已置身外洞之中,外洞又是什么特点呢?预设:作者首先提到的是“仿佛到了个大会堂”,接着说“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 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说明外洞给我留下的是容
22、纳人数多、很宽敞的印象,让我觉得外 洞非常的大。教师总结:“大会堂”,“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都是作 者想象的、感受的,这是通过表达自身感受来描写外洞的特点,让读者身临其境。让我们一 起来看看双龙洞外洞的照片感受一下吧。欣赏图片。(出示课件35)2 .教师提出问题(出示课件36):读由外洞进内洞的部分,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 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预设1:(出示课件37)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 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教师提出问题:这里是怎么描写孔隙的狭小,从哪里体会到的?预设:从文中所说的五个“小”字
23、,以及对小船的自问自答,通过写小船的小,衬托 孔隙的狭小,这是对孔隙狭小的直观描写。教师继续追问(出示课件38):这里有两个句子,请同学们对比读一读,第一句:怎 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第二句: 怎样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的小船。说说你体会 到了什么?预设:第二句少了两个“小”字,有“小”字的更能说明小船非常非常小,更加体会到 了孔隙的狭小。预设2:(出示课件39)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 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教师提出问题:这里你是怎么感受到孔隙的狭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 语文 四年级 下册 第五 单元 整体 教学 设计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