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模板解除的问题及建议汇总.docx





《合同模板解除的问题及建议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同模板解除的问题及建议汇总.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合同解除的问题和建议一、问题提出。我国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是在合并吸收原有的中华人民共和 国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技术合同法的立法司法经历根基上制定的,同时借鉴了国外先进立法经历, 并表达了与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的衔接。合同法的出台有力的促进了市场经 济的法制化建设,维护了以老实信用为基石的交易体系。同时,合同法设立 了较为系统完整的合同解除制度,但仍然存在着不尽合理、完备之处。司法 实践中对于法定解除条件的理解和认定、合同解除的行使程序、法院能否判 决解除合同等存在不同的认识和处理结果。之所以会存在如此争议,主要是 因为我国合同解除制度的设立没有很好的解
2、决前后立法连续性的问题和与其 他民事经济法律相协调的问题,同时还因为对新引进的一些法律制度没能很 好的外乡化,以致于造成立法、司法消化不良现象的必然产生。在此将主要 就现实问题,以我国现行合同法为根基,结合我国司法实践,对合同法 定解除的条件、解除权的行使方式等内容逐个予以评述,同时分析现有合同 解除的利弊所在,提出完善我国合同解除的建议,以期和同仁共同学习,在 审判实践中能沉着应对各种合同解除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到达就此问题形成 共识和裁判的一致。二、相关法律规定。三、合同解除的问题和建议。(一)、合同解除条件法律规定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1、对合同法定解除条件的法律评析。我国合同法第94条规定:
3、“有以 下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1)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预期违约制度进展完善和重构。以预期违约制度代替不安抗辩权制度,删 除其相关规定,以默视预期违约制度取而代之。合并合同法第94条和 合同 法第108条的相关规定,将预期违约行为进展分类,规定明示预期违约和默 示预期违约不同的认定标准、构成要件、效力和救济措施。对明示预期违约, 应增添“无正当理由和“明确肯定地向对方当事人表示两个构成要件。 将合同法规定的“一方以自己的行为说明不履行义务和第68条、第69条 的内容一并纳入到默示预期违约的适用范围。本人倾向于第二种思路。对迟延履行的改造和完善。对法律所规定的“当事人迟
4、延履行主要债务, 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的规定简化为“在合理的期限内仍未履行 的,而删去“经催告这一条件的限制,从而使当事人更为及时、有效地 通过行使合同解除权保护自己的合法 权益。明确规定附随义务的违反只要 到达“合同目的不能实现的程度即可致 合同解除权发生,不区分合同义务 属于主义务或者从义务、附随义务,而只看是否出现了“合同目的不能实现 或者“基本违约的效果。这也是各国逐渐趋于一致的做法,我国合同 法可以在对法定合同解除权的发生原因进展标准时给予明确地表达。借鉴 其他国家及国际法律文件中的合理因素,将“合同目的不能实现即“合同 目的不达标准具体化。可以借鉴国际法律文件以及诸如美国等
5、国家的法律 实践以及通则中对“违约程度规定具体考量因素的做法将“合同目的 不达”的标准细致化、具体化。从而为法官处理合同解除权案件提供可以参 酌的 基本因素,使司法实践逐渐地趋向统一化。(二、合同解除程序存在问题的辨析及其完善1、我国合同解除程序存在的问题。根据合同法第96条第1款规 定:“当事人一方依照本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第九十四条的规定主张解除合 同的,应当通知对方。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 时解除。对方有异议的,可以请 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解除合同的效力。但在司法实践中,对该款 规定的理解与适用存在较大争议。不同的法院对合同解除存在不同的认识和 不同的做法,说明我国的合同解除程序实践中
6、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鲜见违 约方提出合同解除的异议之诉;第二将请求判决解除合同等同于确认合同解 除;第三对于合同解除权认为没有行使期限的限制;第四对合同解除权的行 使方式认定不一致。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第一合同法只规定解除合同应当 通知对方,但对何时通知、以及通知的方式未予以规定,也未规定不通知的 后果。第二对于合同当事人是否可以请求法院判决解除合同,规定不明确。 第三对合同解除权的行使期限规定不明确,对于异议方提出异议请求的期限 未做规定,不具有可操作性。2、关于合同解除的意思通知方式的辨析和完善建议有人认为,解除合同原则上须采用书面的形式通知对方当事人,因为从实务 的角度来讲,解除合同
7、对双方当事人都影响甚大,所以当事人还是应尽量采 用书面形式,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本人认为,合同解除的意思通知方式 不必局限于书面方式。第一,从合同自由原则看,合同的订立、变更、履行, 乃至于解除,都应表达这一原则。正是基于此,我国现行合同法未传承 了以前的合同法的书面形式要求。如原经济合同法和涉外经济合同法 均规定,解除合同的通知,应当采取书面形式(包括文书、电报等)。合同 法第36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订立 合同,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但一方己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承受的,该合 同成立。第37条规定:”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在签字或盖章之前, 当事人一方己经履
8、行主要义务,对方承受的,该合同成立。上述两法条是 对以实际履行方式成立合同的规定,合同的成立不受书面形式约束,同时, 也可以推定的方式判定放弃解除权存在默示的方式。也就是说,如果一方继续履行,另一方承受了对方的履行,可以认为双方的意思是使合同继续有效, 而享有解除权的一方已经抛弃了解除权。根据通则第19条的规定,“通 知包括声明、要求、请求或其他任何意图的传达。通知无特定的形式要求,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以任何适当的方式发出。第二,从实践看,采用书面形式 进展通知固然有助于减少争议,防止或减少损失,使当事人解除合同的意思 表示更可能有据可查,但是一概要求采取书面形式却并不尽有利于交易的正 常进展。
9、况且,书面形式也不是万能的。司法实践中,以平信邮寄方式的通 知,对方往往称未收到。 件也可能存在是否到达的证明难度。其实,所谓 的书面形式,实际上是当事人在诉讼中可能带来举证的便利而己,而行使解 除权是合同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行为,所以通知的方式不能一概要求是书面形 式,实际效果也未必如意。第三,解除合同的意思是否通知对方是一种根据 具体情况的综合判断。实际生活中,当事人的法律知识参差不一,受认识水 平所限,不能苛求他们明白无误地表达出“合同解除的字样或语句,只要 所表达的意思足以认定到达解除的程度即可。如买卖合同履行中买方鉴于卖 方不能如约交付货物,故屡次催讨返还货款,应能认定其己明确表达出了合
10、 同解除的意思,从而行使了解除权。本人认为,对合同解除的意思通知应采 取广泛的理解;可以是语言的,也可以是行为的;可以口头,也可以书面; 还包括书信、电报、电子邮件、信件、 、起诉状、法庭陈述、辩论等方式。总之,只要将自己解除合同的意思 表示通知到对方即可。建议:将合同法第96条第1款修订为“当事人一方依照本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 第九十四条的规定主张解除合同的,应当将该意思表示以对方能够知晓的方 式通知对方。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3、关于合同解除通知是否为起诉前置程序的辨析及完善建议。除协议解除合同之外,在约定的解除条件成就或符合法定解除条件 时,当事人一方有权单方解除合同,但合同法第96
11、条规定“应当通知 对方。享有合同解除权的当事人未将解除意思通知对方,而直接向法院起 诉,法院能否判决确认合同解除的效力?司法实践中,有的法院以通知未完成 为由不予受理,有的法院则受理并进展实体处理,并无完全一致的认识和做 法。(一)合同解除意思通知是解除合同的必经程序。本人认可解除的意思通 知是行使合同解除权解除合同的必经程序,但解除权人可以起诉作为通知合 同解除的方式。理由如下:首先,一项制度的设计往往是为了衡平双方当事 人利益,一项制度的优劣只有经过实践才能得以检验和证明。在实践中,很 多情况下解除权人是无法实际通知到违约方,坚持先通知解除才能起诉,是 机械的理解立法的本意,并且也将损害解
12、除权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合同法 第96条也未规定何种方式通知解除合同有效或无效。因而合同解除权人通过 起诉方式将解除合同的意思表示通知到对方当事人并无不可。而且相对方收 到法院送达的诉讼材料后,可以提出确认合同解除无效的反诉、反驳或抗辩, 得以维护己方的合法权益。其次,通知到达对方后合同解除,那么在解除合 同的通知无法到达对方的情况下,合同将无法解除,解除权人将面临着明知 继续履行合同将遭受巨大损失,仍然无法解除合同的困境。在诉讼法中,法 院可以采取多种送达方式,在穷尽各种方式之后,可以通过公告送达的方式, 即使当事人不到庭,也可以缺席开庭审理和判决。但是上述送达方式并不当 然适用于诉讼之外的
13、民事法律行为。当事人在诉前通过公告的方式向相对方 送达解除合同通知,未必能够得到法院的认可。这种情况下,如果违约方下 落不明或有其他无法通知的情形,解除权人的解除权将落空。因而,提起解 除合同并请求恢复原状或损害赔偿的诉讼,对对方的履行请求之诉提出抗辩 或反诉,有必要也应该构成合同解除的意思表示。最后,我国合同解除的方 式除了协议解除外,目前只有通知解除这一种。通知的实质应是通知人将其 意思表示传达给被通知人。我国现行合同法对通知的形式未作要求,因 而以诉讼的方式通知也不违反法律规定,应当视为有效的通知形式。因此, 解除权人提起相关诉讼后,其在诉状中的意思表示同样会产生其他通知方式 的效果。合
14、同解除意思通知不是起诉的前置程序。本人认为,只要符合民诉法 规定立案条件,享有合同解除权的当事人未将解 除意思通知对方,直接向法 院起诉,可以受理并进展实体处理。理由如下:第一、合同法没有明确 规定当事人向法院起诉要求解除合同必须先履行通知义务。合同法第96 条第1款的内容可分解为三层意思:一规定什么样的情况下解除合同应当通知 对方,即在该法第93条第2款和第94条规定的条件成就,有权解除合同的 当事人主张解除合同的,应当履行通知义务。二规定救济途径,即如果当事 人有异议的,主张解除合同的当事人或持有异议的对方当事人可以请求法院 或仲裁机构确认解除合同的效力,三履行通知义务的法律后果,即“合同
15、自 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所以该条款没有规定履行通知义务是向法院或仲裁 机构确认解除合同的前置程序,更没有规定不履行通知义务的法律后果。第 二、私力救济并不应排斥采取公力救济的方式。因为既然合同解除是一种救 济措施,那么作为救济措施可分为私力救济和公力救济措施,两者并行但不 应互相排斥。特别是当私力救济措施不力的情况下,如对方当事人己经违约, 但无法找到,更谈不上通知对方解除合同的情况下,解除权人的合法权益若 何保护?此时当事人请求法院判决解除合同并返还财产或赔偿损失,是当事 人寻求公权力救济的一种手段。法院在向被告送达起诉状等相关法律文书 时,相当于间接地将原告要求解除合同的意思表示通知了被告
16、。第三、不损 害相对方既被告的合法诉讼权利。被告方收到法院送达的诉讼材料后(包括起 诉状),已经知道原告解除合同的意思表示,其可以在至少30日内(举证期限) 提出确认合同解除无效的反诉、反驳或抗辩,得以维护己方的合法权益。如 果被告也同意解除合同,则双方当事人可以达成和解协议,由原告撤诉,也 可以由法院作出调解书;如达不成一致意见,法院应对合同有无效力,原告 又无解除权,被告是否应当返还财产或赔偿损失一并做出实体判决。因而,并 不会存在侵犯合同相对方既被告诉权的忧虑。第四、有利于维护解除权人的 合法权利和合同的安全,并减少当事人诉累。当事人未将解除合同的意思通 知对方,直接起诉的,并不当然发生
17、合同解除的效力,并不能因此而改变“合 同解除需通知相对方的法律规定。但是对于那些恶意违约的相对人来讲, 由法院及时送达起诉状,通知其解除合同,是解除权人充分利用法律手段, 节省环节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并鉴于法院最终解决纠纷的权威效力,更有利 于及时维护合同安全。相对方作为被告,也同样享有各种诉讼权利,其对合 同解除的异议权并未丧失,而是可以在同一诉讼程序中一并解决,更 有利于 减少双方当事人的诉累。如持否认观点,则法院应该不予受理或裁定驳回起 诉。此时,当事人履行通知义务后又向法院起诉,要求就解除合同后的损失 或其他问题作出处理的,显然法院又必须审理。在此期间,合同持续处于一 种不确定的状态,恶
18、意的当事人更可能会利用这段期间滥用权利。如此也必 将无端增加当事人的诉累,也不符合两便的诉讼效率原则。建议:约定有通知 解除方式的从约定,没有约定的应当采用明示方式通 知相对人解除合同,合 同解除权人未将解除意思通知对方,直接向法院起诉,符合民事诉讼法受理 条件的应当受理并进展实体处理。合同解除是一项重要的合同法制度,我国现行合同法虽确立了较为完整 的合同解除制度,但该项制度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仍存在不同的认识。有关该 项制度的解除条件、解除程序等仍存在较多争议。本人在此着重围绕上述问 题展开阐述,力求在我国现行合同解除制度的根基上,结合该项制度的司法 实践,指出其缺乏和缺陷,并提出完善的建议,以
19、利于审判中进一步统一司 法尺度。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说明不履行 主要债务;(3)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 行;(4)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 的;(5)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从其内容看,在列举规定局部特定的事由外, 增加了包容性条款,从而为合同法分则以及其他单行法中的合同解除权 发生原因统一归入该标准予以调整提供了可能性。合同法所特别列举的 可以行使解除权的法定情形主要包括四种类型,即“不可抗力致不能实现合 同目的、预期违约、迟延履行主要债务、履行迟延或者其他违约行为致不能 实现合同目的。在不可抗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合同 模板 解除 问题 建议 汇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