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福建省厦门重点中学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docx
《2022-2023学年福建省厦门重点中学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福建省厦门重点中学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2023学年福建省厦门重点中学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1 .元朝初期的君主多热衷于大规模的“春猎秋弥”活动;皇庆元年(1312年),元仁宗降 旨:“今年田禾多不收,百姓饥困,朕不飞放(纵鹰隼捕猎)”,此后行猎的规模和频率渐 减。这一变化反映了元朝()A.民族本位原则的调整B.汉化历史进程的开启C.理学统治地位的巩固D.帝王个人旨趣的变迁2 .春秋战国时期,越陌度阡的“从师游学”成为社会风尚,孔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 农学家许行游历滕国时也是“徒数十人”。下列对当时的“从师游学”,认识最准确的是( )A.说明了官学教育已不复存在B.加速了学派
2、间思想的融合C.促进了学术思想的异彩纷呈D.激励了知识分子参政热情3 .南宋淳祐元年,宋理宗令以张、周、二程、朱熹从祀孔庙;1271年,忽必烈宣布“建国 号日大元,盖取易经乾元之义”;明永乐十三年,将五经四书性理大全(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颁布天下。材料反映了()A.理学影响力的上升B.封建统治受到理学制约C.理学兴起束缚思想D.儒学正统地位逐渐确立4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崔杼欲娶棠姜为妻,但崔杼是丁公的后代,棠姜是桓公的 后代,而丁公和桓公都为姜姓,按照“同姓不婚”制,他们是不能够结为夫妻的,但崔杼仍 然娶了棠姜为妻。这说明春秋时期()A.民间风俗被统治者抛弃B.婚礼的重要性逐渐降低
3、C.传统礼法遭到冲击破坏D.宗法制得到进一步巩固5 .如表内容是不同史料对西周宗庙制度的记载。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材料反映明朝政策的调整,无法体现政府的货币政策具有原则性,排除c项;明英宗下达“驰用银之令”,使白银流通法定化,排除D项。故选:Ao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考生可结合材料“明初货币为钱、钞共用,禁止民间用金 银交易;洪武后期,在一些地方,民间已开始私用金银交易”进行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 考生的历史素养。9 .【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至春秋,家臣势力逐渐增强,由西周“宗法性
4、家臣”发 展成春秋后期掌握国家命运的“陪臣”,伴随着春秋时期权力下移,家臣权力上升、职能增强且 家臣身份也呈现多样化发展。家臣制源于宗法制,在不断调整与完善的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要摆 脱宗法制的约束,逐渐发展成为后世帝国时期官僚制的雏形,故D正确;A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此时封建制度还在形成当中,故排除B;C项“丧失”说法绝对,故排除C。故选:Do本题考查宗法制演变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家臣由西周宗法性家臣发展成春秋后期掌握国 家命运的陪臣”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早期政治制度演变情况,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难度适中。10 .【答案】D【解析】根据“变成以哲学形而
5、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可知宋代理学最终形成了完整的哲 学体系,完成了儒学的理论化和思辨化,故选D;A项是汉代儒学的特点,B项是先秦儒学的特点,排除;宋代理学家吸收佛道思想并不仅仅是为了充实儒学,而是为了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C项没有体 现材料主旨,排除。故选:Do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宋明理学,关键信息是“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宋明理学,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理学自南宋以后成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11 .【答案】B【解析】北方政权的君主普遍具有很高的汉文化造诣,使得汉人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抵触情绪大大 降低,这种现象是民族融合的体现,为政治、经济上的统
6、一打下了文化基础,故B项正确。少数民族政权学习汉文化没有局限于儒学,而是“诸子”都学,故A项排除。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 确立,这期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故C项排除。前秦苻坚在位于北魏孝文帝之前,无法借鉴北魏孝文帝改革,故D项排除。故选:Bo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政治 及文化和民族关系发展的特征来分析。12 .【答案】C【解析】据题意可知,宋初下级官员可以告发上级官员,并导致上级官员被罢官,这种措施使各 级官吏之间可以互相监督,最终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中央集权,故
7、选C; 下级官员告发上级官员不代表宋初地方行政制度混乱,也不能说明州县官员权势过重,排除AB; 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属于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排除D。故选:Co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关键信息是“其下属汝阴县令孙崇望告发曹翰盗 用官钱,擅筑烽台,私蓄兵器,擅补牙官,取官租羡利钱五百万,绢百匹等,太宗因而削夺曹 翰官爵”。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北宋中央 集权措施的加强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分裂的局面,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制,维护了国家 局面统一和稳定,为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13 .【答案】A
8、【解析】根据材料“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始。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耳后大 秦珠”并结合所学可知,女子佩带“蓝田玉”、“大秦珠”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丝绸之 路的兴盛使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所以A正确;仅仅从一个妇女的着装穿戴无从得出商业繁荣的结论,所以B错误;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汉代辅助性经营场所兴盛和商人社交活动活跃的结论,所以CD错误。故选:Ao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外文化交流,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外文化交流,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 力。14 .【答案】C【解析】A.材料没有体现出儒家思想和佛教道教思想的融合。B.材料
9、也体现不出佛教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冲击。C.材料只能看出玄学和佛学的融合,说明佛教文化日益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D.材料看不出佛教是主要的宗教,只能看出佛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故选:Co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思想发展的特征来分 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主流思想发展演变的特征,其次,要从材料中看出佛学 和玄学的关系特点。15 .【答案】A【解析】古希腊宗教通过城邦历法固定下来,城邦确定参加者的范围,并为仪式提供资金支持。由此可知,古希腊的宗教活动是服务于城邦利益的,故A正确;材料信息未涉及文化繁荣和公民权利,故BC错误;材料主旨不是维护城邦和
10、谐,故D错误。故选:Ao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城邦,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 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城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 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16 .【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罗马共和国时期,权势人群称为保护人,弱势群体称为食客,保护人为食客 提供恩赐,诸如食物与经济援助,还帮助他们进行法庭辩护,十二铜表法还规定欺骗食客的 保护人是要受到诅咒的”可知,保护人和食客之间存在契约关系,保护人为食客提供恩赐并不得 欺
11、骗食客,这样有利于社会的稳定,D项正确;食客是弱势群体,不是贵族寡头政体主要支柱,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陪审制,排除B项;材料强调罗马共和国的社会纽带渗透契约精神,并不是成文法律体系的建设,排除C项。故选:Do本题考查罗马法,需要结合罗马法的特征和影响来解答。本题考查罗马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7 .【答案】第一小问的不同,依据材料一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国 及各诸侯国二百余年的历史,内容以诸侯、大夫的政治、军事活动为主。史记成书于西汉,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古至汉 武帝时期的历史”,
12、结合史记与春秋的内容分析其不同。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表格中 的篇目任意选择两个,结合该篇目的内容及其时代特征分析,如高祖本纪记载西汉开国皇帝刘邦 的生平。西汉建国初,刘邦在经济上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恢复;在政治上推行郡国并 行制,以维护其统治。儒林列传记载重要儒家学者的事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 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大宛列传记载汉朝通西域的历史。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 化交流和贸易发展。故答案为:不同之处:春秋为编年体;史记为纪传体。春秋记录了春秋时期二百余年的历史; 史记记载了从上古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春秋主要关注诸侯等社会上层的政治、军事活 动;史记还关注了
13、商业活动、水利工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者、商人、少数民 族等群体的历史。社会状况(答案要点示例):高祖本纪:记载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生平。西汉建国初,刘邦在经济上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有利 于经济恢复;在政治上推行郡国并行制,以维护其统治。儒林列传:记载重要儒家学者的事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 想。大宛列传:记载汉朝通西域的历史。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贸易发展。【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史学著作。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结合史记与春秋的内 容分析。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表格信息中的篇目任意选择两个,结合该篇目的内容及其时代特 征分析。本题考查对中
14、国古代的史学著作及其内容和时代特征相关知识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 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8 .【答案】【小题1】中央政府逐步收回铸币权;逐渐规范货币的质量和铸造;防范伪钱并严惩 私铸行为。【小题2】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经济和社会稳定;便利经济交流,增加政府财政 收入;对后世货币制度产生深刻影响。【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西 汉币制变化的特点可结合材料归纳。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2.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
15、货币的演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西 汉币制变化的影响可结合材料和汉代政治、经济方面的知识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货币的演进,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9 .【答案】【小题1】材料一中的文物是实物史料(第一手史料),可信度高,对于研究丝绸之 路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材料二:是文献史料r是现代学者对汉唐时期骆驼形象的描述,对研究 丝绸之路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使用时须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小题2】变化:由少到多;由单一、失真到生动细腻、富于变化;逐渐成为中外丝路贸易的象 征。变化的原因:制陶技术、中外交流联系、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精神风貌等角
16、度。变化的认识: 反映了丝绸之路逐渐开拓与日益兴盛;反映了中外经济文化联系的日益加强;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与人们观念认识的更新。【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丝绸之路。第一问结合“汉代灰陶骆驼(出土于西安南部沙坡汉墓)”、 “唐代彩绘骆驼(出土于西安某村庄将军墓)”等信息分析;第二问结合“在汉代文物中骆驼并 不多见,在其形象塑造上没有变化多样的姿态,也与真实情况差距很大,蹄子与马蹄无异,且大 都混同在各类动物之中,没有明显的特别含义”等信息总结。本题主要考查了丝绸之路,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 素养。20 .【答案】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公元3至6世纪(
17、中国、西欧)。这一题属 于开放性试题,由于没有较多的基础知识做依托,需要考生根据题目所创设的情境和提供的图文 信息进行现场学习和思维构建,考查考生再学习的能力。论题:根据材.料“36世纪中西历史及文明发展比较研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将论点拟定为 “36世纪,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影响中欧文化发展。”阐述:首先结合“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民南下”的相关史实可知,公元36世纪,中国正值东 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和汉民的大量南迁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农牧两种文明的整合, 社会上形成了相对包容开放的文化氛围。根据材料“儒家文化受到佛教、道教文化的冲击,同时 各形态文化之间相互学习、借鉴”,可知由于社会的动
18、荡,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在这一时期广为流 传,出现了法显等前往印度求法的高僧。虽然儒家文化受到一定冲击。根据材料“以儒家文化为 主。兼收并蓄,兼容并包。”可知在中国接纳各国朝贡使臣,彰显礼仪之邦风度的过程中儒家文 化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彰显了当时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品格。其次,结合西欧在文化上具有罗马化特征的相关史实可知,同一时期的西欧,西罗马帝国走向衰 亡,最终被“蛮族”瓜分,周边文明大多曾被罗马帝国征服,在文化上具有鲜明的罗马化特征。 根据材料“由罗马多神崇拜转向基督教被定为一尊,直至文化发展由基督教所垄断。”可知社会 的动荡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在西欧封建政权的主导下,基督教被定为一尊,为社会秩序
19、的重建 发挥了积极作用。根据材料“基督教排斥其他宗教信仰,逐渐形成以基督教为核心的文化主流。” 可知在阿拉伯文明于7世纪兴起之前,西欧文明由于长期缺乏与外来文明的交往和碰撞,基督教 势力日益成为西欧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唯一主导力量。故答案为:示例:论题:36世纪,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影响中欧文化发展。阐述:公元36世纪,中国正值东汉末年至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迁和汉民的大量南迁促进了 民族交融和农牧两种文明的整合,社会上形成了相对包容开放的文化氛围。由于社会的动荡,起 源于印度的佛教在这一时期广为流传,出现了法显等前往印度求法的高僧。虽然儒家文化受到一 定冲击,但在中国接纳各国朝贡使臣,彰显礼仪之邦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2023 学年 福建省 厦门 重点中学 期末 历史 试卷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