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讲座》课程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讲座》课程教学大纲.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D1112013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性质:专业任选课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开课学期:五总 学 时:34学时(讲授26学时;实践8学时)学 分:2先修课程:口才与演讲训练、论文写作训练1平行课程:思维科学方法论后续课程:中国政治思想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简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任选课,是以介绍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中国人民世代创 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为主要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传统文化素质的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 中国悠久、丰厚的文化遗产,更好地把握几千年来积淀而成的民族文化心理和文化
2、底蕴,开阔文化视野,树立正确 的文化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推荐教材: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二版)王新婷、金鸣娟、姚晚霞编著,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年版.参考书目:1 .中国哲学史新编(16册),冯友兰.人民出版社,19801989年.2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3 .中国民族节日大全.高占祥主编.北京: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4 .饮食与中国文化.万建中.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年版.5 .中华酒文化.李瑞华,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6 .中国茶文化.陈香白.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7 .中国佛教史(13卷).任继愈主编.北京:中
3、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988年版.8 .中国道教史.任继愈主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9 .中国文学史.袁行需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10 .中国美术史.张光福.北京:知识出版社,1982年版.11 .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12、中华文化史.冯天瑜.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二、课程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国文化的基本知识、文化产生发展的基本理论,理解文化在中华民族发展 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增强文化观念,提高文化素质,学会运用文化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分析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和 现象,树立正
4、确的文化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理论教学内容与目标(-)序论(2课时)1 .文化的界定1,L什么是文化1.2. 文化的特征1.3. 文化的层次2 .学习传统文化的目的、意义2.2. 系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对国情的理解2. 2.辨别中国传统文化的良莠,抛弃其糟粕,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建构具有现代意识的新文化(二)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与背景(4课时)1 .大陆性地理环境1.1. 半封闭的大陆1.2. 极其宽绰的回旋余地2 .以农业为本的经济模式2.1. 农业为主的经济模式2. 2.农业型文化3.血缘宗法家族制度3. 1.血缘宗法制度的形成与演变4. 2.家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三)中国传统文化的
5、发展历程(4课时)1 .中国文化的雏形期一先秦文化LL上古:中国文化的开端1.2、 夏商西周:中国文化的勃兴1.3、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2 .中国文化的定型及强化期一一秦至明2.2、 秦汉:大一统文化2. 2.魏晋南北朝:多元文化3. 3.隋唐:文化的兴盛4. 4.宋明:文化的强化与成熟3.中国文化的转型期一一清至“五四”时期3.1. 清:传统文化由盛而衰3.2. 鸦片战争至“五四”时期:文化的转型(四)儒学文化(2课时)1 .儒家的产生及发展1.1. 先秦儒学1.2. 汉代儒学1 . 3.宋明儒学L 4.现代新儒学2 .儒家的主要经典、思想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1. 儒家的主要
6、经典2, 2.儒家的主要思想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五)道家文化(2课时)L道家的产生及演变2.1. 先秦道家2.2. 道家的发展及演变2.道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1.道家对中国哲学的影响2. 2.道家对中国民族性格的影响2.3,道家对中国艺术的影响3.儒道互补一一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3. 1.儒家肯定思维与道家否定思维3. 2.人本与自然3. 3.圣贤与隐土3. 4.群体与个体3. 5.刚毅与柔弱(六)中国古代宗教(2课时)L中国原始宗教及特点1. 1.中国原始宗教的形式L 2.中国原始宗教的特点2.佛教与中国文化2.1 .佛教产生的原因2. 2.佛教教义的基本内容2. 3.中国化佛教禅宗3 .道
7、教3.1. 道教的产生与发展3. 2.道教的经典和基本教义4.中国古代宗教的特点4. 1.宗教观念淡漠4. 2.王权始终高于教权4.3. 重实用轻超越4. 4.信仰包容5.宗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5.1. 对哲学的影响5. 2.对文学的影响5. 3.对艺术的影响5. 4.对科学技术的影响(七)中国古代文学(学生自学,不占课时)L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1. 1.中国古代诗歌L 2.中国古代散文1.3.中国古代小说2.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2.1.文以载道的现实主义传统2. 2.深重的忧患意识2. 3.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A)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学生自学,不占课时)I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I
8、I .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L 2.中国古代技术的伟大成就2.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及近代落后的原因1. 1.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2. 2.中国科技近代落后的原因(九)民俗文化(2学时)L人生礼仪民俗L1.诞生、成人礼仪1.2.婚姻、丧葬礼仪2 .岁时节令文化2.1. 春节、除夕、元宵节2.2.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3 .饮食民俗3. 1.饮食结构与制作4. 2.食物器具5. 3.营养保健6. 4.饮食审美7. 民间信仰7.1 .社稷神、王母娘娘4. 2.祖先崇拜4.2. 门神、灶神、城隍、关羽5.民间文学与艺术5.1. 民间文学与艺术5. 2.民间工艺美术(十)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4课时)1.
9、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1. 1.强大的生命力2. 2.强大的凝聚力2. 突出的人文精神3. 1.重人生轻鬼神4. 2.重整体轻个体5. 3.天人合一3.偏重道德的价值取向3.1. 人的价值在于道德3. 2.道德价值至上6. 3.重义轻利4.长盛不衰的美德4.1. 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4. 2.以礼待人、厚德载物的仁爱精神7. 3.重公爱国识大体的道德意识8. 4.重名誉、尚气节的人格精神9. 5.追求自我完善的修养观念(十一)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4课时)1 .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与转变1.1. 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1. 2.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L 3.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方向2.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0、2.1.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2. 2.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和世界影响2.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四、实践教学内容与目标按照教学计划安排,本课程有8学时的实践教学时间。实践教学的方法主要采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辩论、 外出参观咸阳市博物馆与陕西历史博物馆等方式。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为:(-)序论(1课时)学生阅读(二)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与背景(1课时)学生先阅读,师生交流和教师讲授结合(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4课时)组织学生到咸阳历史博物馆、中山街仿古建筑参观,了解秦汉文化和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及大雁塔唐代文化圈,了解隋唐文化。教师讲解。(四)儒学文化(课外
11、阅读不占课时)学生阅读儒家经典。(五)道家文化(课外阅读不占课时)学生阅读道家经典。(六)中国古代宗教(课外阅读不占课时)学生自学。(七)中国古代文学(学生自学,不占课时)(八)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学生自学,不占课时)(九)民俗文化(学生自学,不占课时)(十)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1课时)学生先阅读,师生交流、教师讲授结合(十一)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课时)学生先阅读,师生交流、教师讲授结合五、教学指南(-)序论(2课时)教学重点:文化的定义、特征、层次。教学难点:文化的特征和层次。教学方法与手段:课题讲授(二)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根源与背景(4课时)(含学生阅读1学时)教学重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
12、的背景教学难点:以农为本的经济模式和血缘宗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教学方法与手段:课题讲授,学生讨论(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4课时)(含教学参观5学时)教学重点:秦至明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清至“五四运动”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教学难点:清至“五四运动”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题讲授,学生讨论(四)儒学文化(2课时)教学重点:儒家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主要经典、思想。教学难点: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教学方法与手段:课题讲授,学生讨论(五)道家文化(2课时)教学重点:道家文化产生与演变,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教学难点: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教学方法与手段:课
13、题讲授,学生讨论(六)中国古代宗教(2课时)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的宗教及其特点教学难点:宗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教学方法与手段:课题讲授,学生讨论(七)中国古代文学(学生自学,不占课时)(八)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学生自学,不占课时)(九)民俗文化(2学时)(十)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4课时)(含学生阅读、师生交流1学时)教学重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价值取向。教学难点: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美德。教学方法与手段:课题讲授(十一)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4课时)(含学生阅读、师生交流1学时)教学重点: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与转变、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教学难点:继承传统优秀文化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关系。教学方法与手段:课题讲授,学生讨论六、作业本课程布置作业两次以上,以书面和邮件形式上交。一次为参观学习心得;一次为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小论文 或阅读古代文化典籍读书笔记。七、考核方式按照专业培养计划的安排,中国传统文化讲座课程的考查课,完成一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小论文。八、成绩评定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的成绩评定比例为:考查占70%;平时成绩30 % (上课出勤率、作业、回答问题、 课堂发言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