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





《浙江省杭州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杭州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杭州二中2022学年高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华传统文化崇尚以和为贵,重视人际和善、邻里和谐、家庭和睦,这些理念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 思想和行为,也影响着国家和社会治理方式。在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中,“无讼”是一个重要理念。对于息事避讼,我国古代许多思想家表达过类 似的理想态度。孔子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这体现了儒家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尚 “和”的主张。道家表达了谦和不争、不争而善胜的处世态度。法家虽然主张严刑重罚,但究其根本是 希望通过法令滋彰来定分止争,并不希望天下
2、纷扰不断。古代社会所倡导的“无讼”理念,并不是主张杜绝纷争以及解决纷争的诉讼,而是提倡努力减少纷 争,并尽可能用不通过官方正式诉讼的方式解决纷争。在我国古代,有大量体现“无讼”的具体实践。 比如,在民间倡导每个人自觉守规矩,遇争谦让、息事避讼,也就是说,即便遇到争议,也通过谦抑退 让平息纷争,尽量避免诉讼。再如,强调官吏公正裁判,以达到减少诉讼的目的。对于必须付诸诉讼的 纷争,通过公正裁断、明辨是非、晓谕百姓,尽快协调好利益关系,为百姓做好示范,从而减少类似诉 讼发生。还有一种重要方式是民间调处,即不通过诉讼来解决纠纷。我国古代有较为丰富的民间纠纷调 处方式,比如,明朝颁布的教民榜文规定:“民
3、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不许辄便告 官,务要经由本管里甲、老人理断。”“无讼”理念及司法实践对我国古代治理产生了较大影响。社会对“无讼”目标的追求,使得礼让 谦和的道德观念备受推崇,而睚眦必报则受到贬责,“以和为贵”的价值取向更加深入人心。着眼“无 讼”目标,历代统治者在施行教化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对诉讼加以抑制。一方面,从制度上对提起诉 讼的主体、时间、事由、形式、前置程序等予以限定,以此减少诉讼发生。另一方面,遏制滥讼,制裁 和打击恶意兴讼、教唆诉讼的讼师、“讼棍”。“无讼”也体现了对古代统治者的要求,含有倡导统治 者施行仁政之意。依据这种理念,统治者应“好生” “为善”,做到“
4、制五刑而不用”,以“其身正” 而致百姓“无讼”,进而达到“至治”的境界。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讼”体现了我国古代社会人们对 秩序的理解和追求。(摘编自顾培东认识传统社会“无讼”理念)材料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家知道,,其中主要的成因有进食过量、体力活动减少、内分泌失调、精神心理 因素等等。但随着对肥胖的研究和减肥方法认识的深入,人们发现脂肪的增长和转化还与肠道菌群有着 密切的关系。关于肠道菌群,通常将它们分为三种类型,有益菌、中性菌和有害菌,其中,有益菌就是我们经常 说的益生菌。那么大家知道有益菌、中性菌和有害菌三者之间的关系吗?打一个形象生动的比方,人体 的肠道就像是一方战场,
5、菌群大哥们占山为王,就好比三国时期的蜀魏吴,我们权且将有益菌称为蜀 国,那么有害菌就是魏国,中性菌便是吴国,当人体健康的时候,三者之间是平衡状态,达成三足鼎立 的局面。在肠道菌中,数量最多的是条件致病菌,也叫中性菌。这个家伙,说白了就是个“墙头草”,它会 在有益菌占优势时加入有益菌的阵营,在有害菌多时又加入有害菌的阵营。O研究发 现,厚壁菌门大量存在于肥胖人群的肠道内,也大量存在于一些与免疫相关的疾病和癌症患者的肠道 内;而拟杆菌门则大量存在于健康人群的肠道内。通俗一点说,厚壁简门就是“胖菌”,拟杆菌门就是 “瘦菌”。身边的朋友和你吃同样的食物,有着同样的作息、活动,为什么长期下来你胖了不少,
6、而朋友的体 重却没变?其实,!21 .根据上述材料,请你给想要减肥的朋友提一条建议,并说明理由。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四、作文(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意思”,常用于让人一时感到乐趣的事物,具有个人化、暂时性的内涵。“有意义”,常用于 具有人生价值、时代价值的事物,它体现一种社会性、永恒性的内涵。有人说,“有意思”让平淡的人生有了灵动的亮色;也有人说,“有意义”让平凡的人生绘上厚重 的底色看了以上材料,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有何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7、自拟标题 不少于800字。中国农村在国家政权力量的深刻影响和乡村工业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猛烈冲击下,已不再是费孝通 先生所归纳的“乡土中国”的理想秩序。今天,农民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逻辑正在发生质变,乡村法律实 践的场景也随之发生变迁。在越来越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乡土社会,国家法律已日益成为维护社会秩序、 促进社会和谐、保障新农村建设的不可或缺的力量,“送法下乡”已有了现实需求。因而,面对送法下 乡、迎法下乡的大势所趋,政府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 着法治建设。在“建立民主与法制”和“依法治国” 一类口号感召下,国家正式的法律制度开始大规模 地进入农村社会。通过“普
8、法”宣传和日常的司法活动,国家法形成侵蚀之气势,自上而下地改造着旧 文化、旧习俗和旧思想观念,旧乡土社会的秩序形态在一定程度上被改变了。“送法下乡”是国家权力试图在其有效权力的边缘地带以司法方式建立或强化自己的权威,使国家 权力意志的秩序得以贯彻落实的一种努力。也就是说,国家通过司法的路径进行政权建设,加强对乡村 社会的管理。因此,送法下乡在一定程度上对乡村的法治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老百姓的法律意识有 所增强,广大农民逐渐改变了以往“无讼观念”的纠纷解决制度,法治观念愈来愈深入人心。“送法下 乡”作为国家权力的一部分深入“法律的不毛之地”,是现代法治国家法治化的策略所必要,同时也是 必须的。
9、而且,正如一些法学家所指出的,“普法运动是一种意在将当下中国整合为法律共同体的政治 动员,一种表现为法权主义努力的自上而下的秩序重构,也是民族心智的现代洗礼。”尽管如此,我们却不能无视送法下乡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事物都是两面性的,既有积极的一面,又 有消极的一面。正如费老所述,“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没有发生相应变化之前,就简单把现代的司法 制度推行下乡,其结果是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的弊病却已经先发生了。”正是由于乡土社 会是一个充满乡土性不流动的社会、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一个“依法治国”无讼的社会,所 以,在这样的乡土中国的社会秩序下使得送法下乡在乡村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极为有限
10、的,甚至微乎其 微。要想真正发挥积极作用,首先必须考虑现代法治的基础和乡土社会固有的社会秩序,因地制宜地开 展送法下乡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推动良好的乡村法律秩序的构建。否则,一味地进行乡村普法教育宣 传活动或者司法下乡,并不能使乡村建立起法治秩序,只会造成乡村社会“结构混乱” “内生权威”、 出现“秋菊打官司”等种种弊端。因此,当下中国农村的乡土性质发生了变化,而且也只有发生了变 化,“法律”才能下乡,“法治社会”才得以建立。(摘编自武慧君论乡土社会法律秩序的构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乡土中国的社会秩序下进行的“送法下乡”,其积极作用是有限的,难以使乡村
11、建立起法治秩序, 还会给乡村社会带来种种弊端。B.古代许多思想家都表达过类似“无讼”的理念,古代社会礼让谦和的道德观念跟这个“无讼”理念的 推行有较大关系。C.“无讼”是个理想的状态,“无讼”理念倡导下的乡土社会纷争会减少,通过官方正式诉讼的方式解 决纷争的情况也会减少。D.政权力量的深刻影响,工业化、现代生活方式的猛烈冲击以及“送法下乡”的推行,使得农村社会的 理想秩序发生了一些变化。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乡土社会蜕变过程中,要缓解法治秩序和礼治秩序的矛盾,首先要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进行改 革。B.乡土社会非常注重教化,如果有人越出规矩,会被认为教化不够;如果
12、有人打官司,也会被认为教化 不够。C “无讼”理念对统治者和老百姓都有相应的要求,体现了我国古代社会人们对秩序的理解和追求。 D.无论是“送法下乡”还是“无讼”,本质上都是不希望天下纷扰不断,都是为了构建良好的乡村秩 序。3 .下列选项最符合“无讼”理念的一项是()A.清代崔述在无闻集讼论中指出:“自有生民以来莫不有讼。讼也者,事势之所必趋,人情之所 断不能免者也。”B.某地区派出所在宣传栏内张贴家训家规内容,悬挂“有理让三分,冤家也成亲”等宣传条幅,以传统 文化助力平安治理。C.某电视台生活帮栏目与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建立联系,直面百姓生活中的盲点、疑点和难点,全 力为百姓排忧解难。D.宋代,
13、江西等地的蒙馆开设讼学,用邓思贤公理杂字等讼师秘本来教授生徒,积极培养优秀 讼师。4 .材料二论证严密有力,请结合文本选择两个角度加以简要说明。5 .阅读下面被告山杠爷的情节概述,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乡土社会中建立法治秩序”的思考。群山环抱中的堆堆坪是个模范村,山杠爷是村里德高望重的人,深得村民拥戴,村里那些不守规矩 且被山杠爷处理过的人不仅不记恨他,反而对他感激不尽,都说山杠爷是为了自己好,为了堆堆坪好。 村民强英国虐待婆婆引起公愤,山杠爷为惩治至风邪气,当众处罚了她。强英既不服处罚,又不改正, 被捆绑游街示众。当晚,脾气倔强的强英就上吊死在山杠爷的门前。山杠爷虽感意外,但自觉心中无 愧检察院
14、的苏琴来到堆堆坪视察工作,通过一系列的调查,苏琴百感交集,但不得不告诉山杠爷, 他触犯了法律得去服刑。当山杠爷被带上了手铐走出祠堂时,堆堆坪的所有人都来为他送行,在一声声“杠爷”的呼喊声中,山杠爷终于忍不住老泪纵横(二)现代文阅读n (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十八岁的李响蔡楠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李响。我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大事。我越忙,他越来添乱,冷不丁就会出现 在我的办公室,还一直蹦来跳去的。他耳不聋眼不花,就是说话含混不清。我讨厌他这一点,有话就 说,说完就走不好吗?还有,我怕他蹦来跳去的,要是摔坏了,我可没时间送他去医院。李直也没时 间。李直比我更讨厌他。于是我
15、想赶他走。我泡上一杯茶给他端过去,他却轻飘飘地躲开我,像个气球一样飘到了窗户前。 我赶紧关严了窗户,我怕他飘出去。我把茶水送到了他的嘴边,说,喝点茶吧,喝了茶哪里来的你就回哪里去,我明天还要出门呢!李响就把一杯茶喝光了。喝完茶,他不蹦不跳了,稳稳当当地站在了那里。我知道,茶水冲掉了这些年堵在他喉咙里的东西,他的声道开始通畅了。我拿出一把宜兴紫砂陶 壶,又拿出一罐好茶,一并递给他,说,你可以走了。李响却没有要走的意思,他把东西扒拉到一边,说,我不是来要东西的,我想跟你出门,去南泥 湾!我吃了一惊,他怎么会知道我要去南泥湾?我赶紧去扶他,我怕他说胡话犯病啥的。我把座椅搬了 出来,放到他的屁股底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省杭州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 浙江省 杭州市 2022 2023 学年 月月 语文试题 Word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