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石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湖北省黄石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黄石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湖北省黄石市部分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 语文试题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奥尔巴赫的巨著摹仿论谈到荷马史诗与旧约故事在文体上的差异。他说荷 马的叙述完整而周到,各种事件都发生在前景,连接紧密,表述从容,什么都不隐瞒; 旧约故事则朝着一个目标发展,只突出对人物行动有用的部分,其余则任其模糊不 清。这跟两者所描写的人物的身份有关:荷马写的是上层社会的生活,旧约的对象 则不分阶级。这不正是红楼梦与水浒传在写法上的区别吗?红楼梦像荷马史诗,事 无巨细,皆刻画无遗,工笔细描,笔笔都勾连开去;水浒传像旧约故事,删繁 就简,一气呵成,朝一个
2、目标进发,只突出聚光灯下的行动,其余都模糊成背景。这是 因为两者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形态有显著不同。大观园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作者乃耽 于文字的声色,讲究细节的丰缗与感官的华美;而梁山泊则险象环生,杀机四伏,说话 人线条比较粗放,常有“说时迟,那时快”的强烈动感。举两个例子说明。水浒传写端王赵佶赴驸马王诜的府上宴饮,红楼梦写贾宝 玉到冯紫英家中饮宴,都涉及皇亲国戚,都是宴饮时上洗手间,也都有赠人礼物的事, 正好可以对参。红楼梦里,宝玉出席解手,蒋玉蓄随了出来。宝玉见蒋玉落妩媚温 柔,心中十分留恋,问他戏班中有一个叫琪官的在哪,可惜无缘得见。蒋玉菌笑道,就 是我的小名儿。宝玉连称幸会将一个玉玦扇坠
3、解下来,递与琪官琪官接了,笑 道:“我这里得了一件奇物,今日早起方系上,还是簇新的,聊可表我一点亲热之 意。”说毕撩衣,将系小衣儿一条大红汗巾子解了下来,递与宝玉,道:“这汗巾子是 茜香国女国王所贡之物,夏天系着,肌肤生香,不生汗渍。昨日北静王给我的,今日才 上身。若是别人,我断不肯相赠。二爷请把自己系的解下来,给我系着。“宝玉听说, 喜不自禁,连忙接了,将自己一条松花汗巾解了下来,递与琪官。红楼梦里的礼物,从来就没有简简单单送出去和收进来的,比如这两条汗巾。 宝玉送琪官的松花汗巾,原来是袭人送给自己的。而琪官送给宝玉的大红汗巾,本来自 己系小衣儿的,解下来送给宝玉,当晚就被宝玉偷偷系在袭人腰
4、里了。宝玉无意间成了 中介,做了媒,这两条汗巾也无形中化作信物,为琪官最后娶了袭人埋下了伏线。这是 二是“小人物在冷漠环境中生活的无声悲哀”这一主题,考生可从“他听见那些骂他的话, 看到这几个人,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 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然而人群奔走不停。谁都没有注意到他,更没有注意到他的 苦恼”“他渴望说话,他的儿子去世快满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谈 一下这件事”等句子里,分析出约纳作为小人物,连个诉苦的人都找不到,这就显出环 境的冷漠和主人公命运的苦楚悲凉。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姚纳一致找不到诉苦的人,
5、在最后却以马为倾诉苦恼的对象,这就与之前碰到的几个人, 比如“赶你的车吧照这样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快点走! ”的军官、比如“大家 都要死的”“得了,你赶车吧! ”的驼青年轻人、比如“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 的大车店青年,构成鲜明对比,说明人还不如马温情,说明周围人的冷漠麻木。姚纳一遇到可诉苦的对象,“姚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表 现了姚纳的苦闷之深之浓,联系到“连买燕麦的钱都还没挣到呢”“他的儿子去世快满一 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谈一下这件事”等句子,可看出姚纳经济困 顿、孩子死去、无人诉苦等苦闷,深化了人物悲剧命运,突出主题。这样的结尾意味深长,引
6、人深思。结合“姚纳沉默了一会儿,继续说:就是这样嘛,我 的小母马库兹马不在了他下世了他无缘无故死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 小驹子,你就是这个小驹子的亲娘忽然,比方说,这个小驹子下世了.你不是要 伤心吗?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姚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 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可知,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 而姚纳讲得入了迷。又通计这场只有倾听却没有回复的倾诉,让人读来更感心酸伤感。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魏征谏太宗十思疏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 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
7、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 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 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 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 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 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
8、冲而 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 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 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 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 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 道哉!(二)太宗答魏征省频抗表,诚极忠款,言穷切至。披览忘倦,每达宵分。非公体国情深,启沃义重, 岂能示以良图,匡其不及!朕闻晋武帝自平吴已后,务在骄奢,不复留心治政。何曾退 朝谓其子劭曰:“吾每见主上不
9、论经国远图,但说平生常语,此非贻厥子孙者,尔身犹 可以兔。,指诸孙曰:“此等必遇乱死。”及孙绥,果为淫刑所戮。前史美之,以为明 于先见。朕意不然,谓曾之不忠,其罪大矣。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 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曾位极台司,名器崇重,当直辞正谏,论道佐时。今乃退有后言, 进无廷谙,以为明智,不亦谬乎!危而不持,焉用彼相?公之所陈,朕闻过矣。当置之 几案,事等弦、韦(注),必望收彼桑榆,期之岁暮,不使“康哉良哉”,独美于往日, 若鱼若水,遂爽于当今。迟复嘉谋,犯而无隐。朕将虚襟静志,敬伫德音。【注】韦、弦:韦,柔软的皮;弦,弓弦。当年西门豹曾身佩软皮,董安于佩戴强 弓。在这里韦、弦
10、代指有益的规劝。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B.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C.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D.夫为人/臣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11.下列对课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君当神器之重”中的“神器”指的是帝位。B. “居域中之大”中的“域中”指天地间。老子认为“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工 C. “凡百元首”中的“元首”指的是帝王。D.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11、中的“胡越”指春秋时两个彼此敌对的诸侯国,这里代指唐朝的 敌对国。12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谏太宗十思疏的上奏,正值繁荣的贞观之治时期;作者以其敏锐的眼光洞察到 唐太宗逐渐滋长的贪图享乐、喜好骄奢的思想,并且敢于犯颜直谏。B.谏太宗十思疏先譬喻论证“积德义”之重要;后数“竭诚”之善,明“傲物”之恶,彰 “载舟覆舟”之力,强调“积德义”之必要;再分条列出“十思”之内容。C.谏太宗十思疏以“居安思危”为总绳,以劝谏太宗“十思”为目的;内容如高山流水, 势贯始终;论证环环相连,无懈可击;通篇骈俪工整,华美流畅。D.从太宗答魏征可见唐太宗从谏如流,这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美政,
12、也证明了魏 征奏疏的成功。13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1)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 化。(2)及孙绥,果为淫刑所戮。前史美之,以为明于先见。14 .唐太宗在回答魏征的诏书中认为晋朝的何曾“不忠罪大”,唐太宗这样说的理由是 什么?请根据原文用自己的话概括。【答案】10.A 11. D 12. C 13. (1)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对国君 来说便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 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会被教化了。(2)到了何曾的孙子何绥为官时,果然被滥施酷刑的司
13、马越所杀。以前的史书称赞何 曾有先见之明。 14.作为人臣,看到国家的弊病,应该当面直言皇帝的过失,以有 利于朝局;而不应该上朝不说,退朝乱说:这样的臣子不能为国家清除隐患,是严重失 职。【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作为一名朝廷的官员,上朝时当为国家建言献策以尽忠义的本分,退朝时应当修 身以弥补过失。国君有好的政令时要顺势助成,国君有缺失时要纠正补救,这样才能共 同治理好国家。“为”的宾语是“人臣”,人臣”为偏正结构的词语,之间不断开,所以在“臣后断开,排 除BD。“进思尽忠”和“退思补过”结构一致,“将顺其美”和“匡救其恶”结构一致,应分别断开, 排除C。故选Ao11
14、.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代指唐朝的敌对国”错误。“胡越”,这里指古代分别居于我国北方和南方的两个民族。 故选Do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分析手法技巧的能力。C“通篇骈俪工整,华美流畅”错误,应该是骈散结合,并非全是“骈俪工整工 故选C。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争驰”,争先恐后效力;“尽”,尽情享受;“豫游之乐”,出游的快乐;“垂拱”,垂 衣拱手,形容轻而易举;“化”,教化。(2) “及二等到;“为.所2被动句;“戮”,杀;“美”,称赞;“以为”,认为;“明 于先见”,状语后置。1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由“曾位极台司
15、,名器崇重,当直辞正谏,论道佐时。今乃退有后言,进无廷铮,以为 明智,不亦谬乎!危而不持,焉用彼相”可知,太宗认为“何曾官居三公之位,地位高而 名望重,(既然发觉君主有缺点)应该当面直说和劝诫,讨论治国的正道来辅佐时政。 而如今他是退朝后才发表议论,上朝时却不直言劝谏,还认为自己很明智,这不是很荒 谬吗!站立不稳时不来相扶,要这种人做什么”,由此可知,太宗认为作为臣子,看到 国家的问题应该当面和皇帝说,不能当面不说,背后乱说,认为何曾是失职。参考译文:(一)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 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
16、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 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 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 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 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 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 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国君开头做得好 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
17、吗?过去夺 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通常处在深重的忧虑之 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 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 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 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 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 深切谨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
18、西就要想到用知足 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 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 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 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 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 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 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 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
19、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 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和大臣没有大事烦扰,可 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 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 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 天下的大道理呢!(二)太宗答魏征阅读了你的多次奏章,感觉到你的态度非常诚恳,你的意见言无不尽,恳切备至。 我常常读到深夜而忘了疲倦。如果不是你忧国情深,羯诚忠告并晓以大义,又怎能把这 些治国良策写出来,弥补我的不足之处呢。我听说晋武帝平定东吴之
20、后,追求骄奢淫逸 的生活,不再关心朝政。司徒何曾退朝后对他的儿子何劭说:“我每次上朝看到皇上不 谈论治理国家的宏图大略,只谈论一些日常生活的琐事。这不是贻害子孙的事情吗?只 是你还可以免除杀身之祸。”而何曾指着他的那些孙子说:“你们将会死于非命。”到 了何曾的孙子何绥为官时,果然被滥施酷刑的司马越所杀。以前的史书称赞何曾有先见 之明。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说何曾不忠的罪太大了,作为一名朝廷的官员,上朝时当为 国家建言献策以尽忠义的本分,退朝时应当修身以弥补过失。国君有好的政令时要顺势 助成,国君有缺失时要纠正补救,这样才能共同治理好国家。何曾官居三公之位,地位 高而名望重,(既然发觉君主有缺点)应
21、该当面直说和劝诫,讨论治国的正道来辅佐时 政。而如今他是退朝后才发表议论,上朝时却不直言劝谏,还认为自己很明智,这不是 很荒谬吗!站立不稳时不来相扶,要这种人做什么?你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让我看到 了自己的过失。我将把你的奏章放在桌子上,把它当成柔皮和弓弦,经常提醒自己。期 望在年底时收到好的效果,把国家治理的更好,不让“康哉良哉”这样的歌曲只在尧舜 的时代才流行。也让我们君臣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更明显地出现在当今。未能早日回 复你的好铮谏,只希望你能够犯颜直谏而无须隐瞒。我将会虚怀若谷、心平气和、恭敬 地等待你的善言。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别匡山李白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
22、风摇拂槛垂。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注】匡山;指四川彭明县(今江油县)境内的大匡山,李白早年曾在此读书学道。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远望色彩斑斓的匡山,近看随风摇曳的藤蔓,内心沉浸在美好的景色之中。8. “来多”即“多来。“归晚”即“晚归。因诗歌的平仄与对仗需要而倒装。C.诗人倚树听猿啼阵阵,看僧人洗钵,以静衬动,表现出匡山中浓郁的生活气息。D.本诗语言风格清新隽永、灵动自然,与蜀道难的大气磅礴、雄奇浪漫不同。16.有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你是否同意?请简要分析。
23、【答案】15. C 16.答案示例一:同意。匡山优美的风景和闲适的生活让诗人无比留恋,表现出诗人的隐逸情怀。诗人想把自己的文韬武略奉献给清明的时代,体现出诗人入世的志向。因此这首诗表 现了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答案不例二:不同意。虽然匡山风景优美,生活闲适,但作者已无心留恋,决心离开匡山施展抱负,在隐逸 和入世之间做出了选择。写匡山美景和闲适生活是为了衬托作者远大的志向和入世的决心。因此这首诗没有表现出李白隐逸与入世的矛盾。【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以静衬动”分析错误,此处是以猿啼的声音,洗钵的动作来衬托此地的宁静,应为以 动衬静,写出山中生活的宁静闲适。故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北省 黄石市 部分 重点中学 2022 2023 学年 一下 学期 期末 语文试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