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上海市杨浦区高三语文二模质量调研卷附答案解析.docx
《2023年4月上海市杨浦区高三语文二模质量调研卷附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4月上海市杨浦区高三语文二模质量调研卷附答案解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4月上海市杨浦区高三语文二模质量调研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2023年4月积累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5分)(1)屈平正道直行,,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2) , 0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曹操短歌行)(3)老子第十一章中通过对车子、器皿、屋室的分析总结出“有”与“无”之间的关系的句子 是,O2.按要求作答。(5分)(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2分)O ; O因止匕,每当我们创作作品,我们即在进行某种叙事。O O艺术对情感的表现,并不是单纯地把情感宣泄出来 但不含叙事的情感流露,难以形成作品情感必须置入一个感性的
2、形象才能真正得到表现并且被保存只是痛苦了、流泪了、高兴了、笑了,都不是作品叙事是艺术表现和保存情感的基本方式A. B. C. D.(2)某小区居委会给XX区消防支队写了一封感谢信,其中有一处语言表达不得体,请在以下四处画线 部分中找出并修改。(3分)感谢信甲可爱的消防队员们:你们好!早就听说你们为民解困的英勇事迹,【乙】昨天,我们都是见证人。昨天早上,强台风来袭, 我小区【丙】老旧房屋的顶棚发生翻卷移位,摇摇欲坠,眼看坠物伤人事件就要发生。居委会报警后, 你们反应迅速、深入危险区域,冒着特大风雨将危机解除。对你们的无私奉献,【丁】我们谨代表小区 全体居民表示衷心感谢!此致敬礼!义义区X X街道
3、义义居委会2022年7月23日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实践传统的式微陈嘉映8 .第段画线句颇具表现力,请加以赏析。(3分)1将绵长的时间,跨越百年的尺八世家的传承放入一个狭小的空间中,而且这个空间还远在异乡(手法 和分析:虚实、大小、反差、时空、传神的动词一一浓缩,1分,1能够完整地理解句子的内容即可给分,不必纠结于手法出现),让人不禁为古老的尺八演奏艺术在现 代社会的衰落而唏嘘/感叹/感慨。(1分)1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回味/语义隽永(1分)(用数字)9 .父亲的形象对塑造汉兹的形象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4分)1父亲与汉兹的形象有重叠部分,父亲和汉兹一样
4、有着极高的音乐天赋,在现代商业气息浓重的社会中, 背负着古老音乐家族传承的重担,同样都受过东西方文化教育,最后同样理解尺八蕴含的修行人生的真 谛。(父亲的形象:极高的音乐天赋1分;理解尺八蕴含的修行的人生真谛1分;对古老的音乐传统的 传承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1理解父亲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汉兹。汉兹也在理解父亲的同时认识自己,理解自己的使命。(两者 之间的关系一一相似、影响、认识汉兹就是认识父亲给1分)10 .本文多次运用问答形式讲述荒木古童的故事,请从构思角度加以赏析。(4分)1四个问答从内容上包括尺八传承、现代社会中荒木家族变迁、对尺八意义价值的理解,1四个问题串起尺八家族的几代人的故事,
5、尺八传承与文化精神内涵。1用问答串联起素材,体现出作者用客观的记录来真实再现尺八艺术的变迁。1这也体现出人物专访在形式上的特殊之处。1问答形式也表现出作者最后的古童在特殊大背景下命运的冷峻审视与思考。(对四个问题核心内容的概述一一答出两个层面:尺八的传承/家族的变迁(1分)尺八意义价值的理解 (1分);问题的排列引导读者的思考不断深入;(1分)符合转成访问的写作目的(1分);这种问答 形式放到散文中显得更加客观真实;(1分)5点答到其中4点即拿到满分)11 .本文以第21段还是以第22段为结尾段,颇有争议。你认为以哪一段作为结尾段更为合适?请结合文 本具体分析。(5分)答案示例一:1以第21段
6、为结尾段:本段描绘出五十岁的汉兹吹奏月之曲时的画面(内容概括:1分),1以刻画出乐曲意蕴,创造静谧至极的氛围(1分),1联通了荒木家五代尺八演奏者对尺八专注音乐,修行人生精神内涵的领悟(1分)。1整段虽与人物专访纪实文风不同,但并不突兀,因为它也是对受访者汉兹精神世界的一次生动、深刻 地描摹(1分),1而且还能达到戛然而止,比(22)更加含蓄、内敛,有余韵徐歇的艺术效果。(1分)答案示例二:1以第22段为结尾段:本段将第21段对月之曲的唯美想象重新拉入现实(1分),1既呼应了标题“最后的荒木古童”(1分)。1而且本段是汉兹对古童继承人的思考(1分),1在新的时代,古老艺术、古童传承将不再囿于一
7、个家族,而是用它“音乐即修行”的精神内涵帮助人 更好地生活在新的时代。(1分)。1在(21)段内容的基础上升华(1分)12. C (1 分)13. D (2 分)14 .有词评家认为,“白石小序甚可观,苦与词复”,那么本词的序与正文是否有重复之嫌?请从内容和 形式的角度加以分析。(5分)1重复部分:词评家认为姜夔词作“序与词复”,一是序中也写到荷花出地寻丈,(1分)1高高挺立,二也写到自己徘徊在荷花之中,不忍离去。都运用了描写的手法(如果答重复最多得3分)1但词与序存在更多的不同之处。(1分)1在描写手法运用上:序,白描叙述观荷原因、时间、地点等/观荷的内容(1分),而词则细描/工笔描 写荷花
8、之风神,如写荷花以水为佩,以风为裳,将荷花在风中水中摇曳的风姿写活了(1分)。下阕又 从我担心秋风起,荷花落,不忍离去,写出作者对荷花美好风姿的怜惜与爱慕。1序还是词的造境之语,词中荷花化身为女神,在水中情态嫣然,但荷塘之境,却由序言创造,一片荷 塘在古城野水古木参天之间,清风白云之下,在序言中不似人境的环境塑造,更让人有一窥词作中荷花 风姿的愿望。1序的散文形式和词的韵文形式的表达不同,序侧重对游览事件、荷塘环境的客观叙述,而词则更聚焦 于荷花用生动荷花意象创造意境。序更客观,词的想象力更强。内容:序,叙述观荷原因、时间、地点等/观荷的内容(1分),而词则细描/工笔描写荷花之风神,如写 荷花
9、以水为佩,以风为裳,将荷花在风中水中摇曳的风姿写活了(1分)。序的手法(白描、叙述)+举例(1分)词的主要手法(拟人、多种感官的运用、比喻、)+举例分析(1分)表达了怎样的情感(1分)备注:如果相同处答到两点,不同处答到3点即可;相同处答到1点,不同处达到4点;【赏析】这是一篇托物比兴的咏物词,借写荷花寄托身世。宋代词人周邦彦是钱塘人,写下“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苏暮遮)的名句。 姜夔的这首咏荷词,也同样把读者带到一个光景奇绝清幽空灵的世界,那里有冰清玉洁的美人,有人们 寻找的清香幽韵的梦从这首念奴娇词的小序知道,姜夔曾多次与友人倘徉于江南荷塘景色之中, 因感其“意象幽闲,不
10、类人境”,而有是作。词一开头就把读者带向那美好的境界:正是荷花盛开的时候,荷花丛中荡舟,一路上一对对鸳鸯伴着船 儿戏水。真是到了荷花世界了,这里人迹罕到,只见那望不见边的荷塘,绿波荡漾,荷叶翻飞。“水佩 风裳”,本指美人妆饰,代指荷叶荷花,与周邦彦“一一风荷举”共得荷花之神理。从那碧绿的荷叶间, 吹来阵阵凉风,那鲜艳的荷花,好像美人玉脸带着酒意消退时的微红。一阵密雨从菰蒲丛中飘洒过来, 荷花倩影娉婷,嫣然含笑,吐出幽幽冷香。惹起诗人诗兴大发,写出了优美的诗句。这美好的情景多么使人留恋,然而时间在悄悄过去,已是日暮时分,只见那车盖般的绿荷,亭亭玉立, 就像那等候情人的凌波仙子,情人未见,欲去还留
11、。凌波用曹植洛神赋之典故。只怕西风起时,舞 衣般的叶子经不住秋寒的萧瑟而容易凋残,更为那无情的秋风将把南浦变成一片萧条而忧愁。还有那高 高柳树垂下绿阴,肥大的老鱼吹波吐浪,这一切,都要挽留他住在荷花中间。词人说:田田的荷叶呵, 您多得难以计算,可曾记得我多少回在沙堤旁边的归路上依恋徘徊? “田田”形容浮在水面的荷叶,南 朝民歌有“江南可采莲,莲叶荷田田”之句。姜夔以清空骚雅的词笔,把荷塘景色描绘得十分真切生动。可是,这样的好词,王国维却看不上眼,他 在称赞周邦彦咏荷名句后,接着就批评姜夔咏荷词“犹有隔雾看花之恨”。其实,姜夔咏荷在“得荷之 神理”方面,并不比周词逊色。周词主要是写客子思乡之情,
12、咏荷就是“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数句,它使人看到的还仅仅是荷叶之物态,而姜夔咏荷,不仅具有荷花之物态,还使人同 时隐隐看到一位荷花化身清馨幽逸的美人,她“玉容销酒”,像荷花般的红晕,她“嫣然”微笑,像花 朵盛开。荷花生长水中,她便似凌波仙子;荷香清幽,她又是美人“冷香”。花如美人,美人如花,恍 惚迷离,具有朦胧之美。更可贵的是,姜夔这首词写出了赏爱荷花的最真切的心灵感受。姜夔一生襟怀清旷,诗词亦如其人。他 写“意象幽闲,不类人境”的荷塘,实是要体现他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在这个冰清玉洁,一尘不染 的境界中,有美人兮,在水一方。“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
13、上诗句”, 这不简直是一场富有诗意浪漫的人花之恋么?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荷花对词人 深情如此,词人对荷花呢,“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也是无限依恋。因此不妨这样说,姜 夔这首念奴娇实是一支荷花的恋歌。由于荷花在我国文学中是象征着“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 姜夔对荷花的爱恋不正寄托着他对自己的超凡脱俗的生活理想的追求吗?姜夔写荷花,不是停留在实际 描摹其形态,而是摄取其神理,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融合进去,把自己的个性和神韵融合进去,写花实 是写人也。姜夔这种空际传神的词笔,往往意在言外,寄托深微充满美妙的想象,而富有启发性。这种 写法与一般实际摹写景物者大异其趣。如
14、“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之类,读者须充分发挥想象才能 品味,否则,便有如王国维所说“雾里看花”之感了。写出对荷花的一片怜惜爱护之情,留连忘返之意, 情深意切,使人感到作者胸襟之旷荡,心情之依恋。15 (1)申诉/辩护/申辩(2)认为正直16 . (1) B (2) D17 .晋士惟门下知我最深/盖棺不远八断不敢负知己/使异日羞称友生也18 .见天下且丧乱,诸号为荐绅先生者,多腐恶不足道,愤之,乃坚苦持气节,不肯少与时婵婀。他看到天下将要大乱(1分),那些所谓被称为缙绅的达官贵人(1分),多贪腐作恶不值得称道,(1 分)他(1分)非常气愤,就坚持自己的气节,一点也不肯迎合(逢迎、迎合、阿谀奉承
15、)当时的社会 风气(不与当时社会同流合污/不与社会妥协)。(1分)19.1全祖望私人写作的纪传文,记述(比清史稿)更为全面,更能表现出尊敬。(1分)而清史稿作为 官方史书,则有许多约束。(必答)1古人字多为长辈期许,号多为自己述志、表情,傅山字青竹、青主,有不阿之气,(1分)1家族也是学中表率,字则取色为朱,取物为石,与下文对照,可见其怀念故国,不入新朝为官之坚如 磐石。(1分)1青竹、青竹、石道人等号体现的拒绝入世的情怀(1分)1也体现了傅山其人的道家思想。(1分)(以上四点任意写出两点)20. (1)情节一波三折:一位七十四岁的老人与皇权的多次较量,从未屈服,老人先后以儿子去世、身 体有疾
16、、卧床死拒、痛哭于城门等行为拒绝入仕清朝,(2分)而皇权则先后用有司不可、抬床而行、 权臣规劝、恩赐以官等行为强行逼迫。(2分)在两者的拉锯战中,显示出显示出的傅山强大的不仕清 朝的决心。(1分)(2)对比:在傅山与清朝朝廷的对抗中,傅山极弱,朝廷极强,本段在强烈对比中又强化清朝君臣“固 请、固赐”之坚定、强势,也强化傅山“固辞”的坚定与决绝,一边是丧子的七十四岁老人称病、死拒、 痛哭、仆地,一边是朝臣的抬床、拜访、恩赐、劝说。对比中显示出傅山沉痛的故国之思。(3)细节描写:权臣冯博率领公卿看望傅山,傅山不迎接不送别。傅山被强行抬到午门,傅山看到故国 都城城门,眼泪潸潸而下,不惧康熙不快。傅山
17、被恩赐,不肯谢恩,被冯博强行拽掖谢恩,傅山则倒地 不起。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刻画出傅山不仕清朝的决心。也为傅山为故国不惧生死而感动。傅山一方2分;朝廷一方2分,体现出的人物精神1分21.C (1 分)22.请结合文本,赏析甲文两处画线句的语言特点。(4分)1连用比喻,将抽象的阳刚阴柔文风的美感特征具体化(1分),1喻体突出阳刚文风具有迅捷、猛烈、伟岸的美感特征,(1分)1而阴柔文风具有轻幽、空明的美感特征。(1分)1呈现喻体,采用排比/整句形式,使读者对阳刚阴柔文风的感受十分强烈、鲜明/有节奏感/有韵律感。(1 分)23.甲乙两文都围绕“阳刚阴柔文风”展开论述,而重点各有不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18、一。(5分)1甲乙两文都认为文章的阳刚阴柔之风源自于天地之道,而且应该相互融合,(1分一一共性)1甲文重点区分了阳刚、阴柔文风的不同特点,即“是什么” (1分),1而乙文重点论说两者并行不可偏废。偏废一方则达不到至文境界。(1分)1接着,作者很辩证地提出自古以来的至文虽然两者结合,但依然存在文风偏向。(1分)1究其原因,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更为崇尚阳刚的缘故,因而能具有阳刚文风的诗人尤为难得。(1分)古人说道行之而成,鲁迅把它翻译成白话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以某 种相似的方式来从事一类活动,做的人多了,形成了一个实践传统。艺术、文学、学术、行医、教育、 科学活动,都是这
19、样生长出来的传统。我们进入某种行业,也就进入由前人造就的一种传统,从以前的实践者那里学习该怎么做,在这个传 统中了解怎样算是把一件事情做得好。在技术时代之前,无论你最初抱有何等高远的理想,不能深切领 会你所在的传统,就将一事无成。当然,传统不只是生长起来,各种传统都充满了传说和虚构,这些虚构成分在传承中又不断由权势阶 层加以塑造。两千年把“三代之治”奉为王道政治的圭臬,但与其说王道是三代的历史总结,不如说是 先秦圣贤用自己的政治理念塑造了三代一一“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此后的岁月中“三 代之治”不断修正,以适应帝王国家、土大夫立场在不同历史处境中的复杂变化。我们所了解的各种实践传统
20、是在轴心时代一一形成的。这些传统从来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传统之内不 断产生对传统的批判与反抗,也不断出现传统的重新建构。而到我们这个时代,所有的实践传统都在衰 落乃至瓦解之中。我们不妨从这个角度来反思各个实践传统,艺术、文学、学术,甚至医学、商业、政 治。如在语言的发展和转换那里,“传统的约束力是最为强大的,彼甚至似乎只为个人的创造留下一个 非常微不足道的余地”,但随着文字时代的落幕和图像时代的到来,语言传统也露出了破败的迹象。近代社会的很多因素促成传统的瓦解一一泛商业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反权威等。在思想观念层面上, 不能不提到启蒙运动。启蒙运动对传统的批判不同于传统内部连绵不断的对传统的批判一
21、一启蒙运动提 出了与传统相分离的理性观念,因此,它对传统的质疑与批判是整体性的,从根本上动摇了 “传统即应 当”的观念。传统的瓦解给现代社会带来很多困扰。其中突出的一种,就是人们常说的意义流失。不少论者曾指出 意义流失与实践传统衰落之间的密切联系。昆德拉在身份里说,在过去的时代里,“生命的意义那 时不是个问题,这种意义自然而然地跟人们在一起,在他们的作坊里,在他们的田野里。每一个职业都 创造出了它的思维方式,它的存在方式。一个医生跟农民想的不一样,一个军人跟一个老师的举止不一 样。”为什么处在实践传统之中,“生命的意义就不是个问题”呢?因为意义不是想出来,不是论证出 来的,而是被感受到的,通过
22、生存和劳作的直接性感受到。在实践活动中,人的整个生存,包括他的德 性,跟他的劳作结合在一起,并通过他的劳作跟一个兴趣一一劳作共同体结合在一起。而当传统瓦解, 行业转变为职业,职业要求于个人的,不是他的整个的人,而是他在特定岗位上的效用。个人不再作为 整体的人通过他所属的实践传统与社会相关联,他的性情、德性跟他的“效用”隔离开来,“生活的意 义”渐渐成为一件主观的事情,而一旦意义成了主观的事情,就等于没有意义了。传统的瓦解固然有可叹之处,但反观近代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工商业的发展, 平民的兴起,这些导致传统衰败的事项,每一项都自有其情理。解放是连同意义的不确定性一起到来的, 职
23、业化是连同祛魅一起到来的,喜也罢,叹也罢,往者不追来者不拒是我们不得不采纳的态度。钟爱传 统不一定意味着要努力回到过去,实际上,我们无法回到过去一一除却其他种种,至少要考虑到现代化 转型的每一步自有它的道理在。而且当人们把主要精力用于总结传统的美点以图弘扬,所显示的差不多 是它已经成为一个死去的传统。一个充满活力的传统不在于从它那里可以搜求多少美点,而在于它不断 赋予传承者以力量,使他们能够以某种独特的方式来应对现实问题。华夏传统若真有生命力,它就要能 让这个传统中人不断创造出优秀的当代诗歌、艺术、哲思,在各个领域中面对“共同问题”、提出富有 特色的方案,它们不必是压倒其他方案的最优方案,却为
24、人类在地球村能够健康地共同生活所不可或缺。3 .根据第段画线句概括“实践传统”包含的两个内容。(2分)4 .如果以乡土中国为例理解第段中“传统即应当”的观念,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2分)A.人们在熟人中、熟悉的土地上生活,经验代代相传,只需要保存,不需要思考。B.人们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随着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公即私是应该的。C.人们在乡土社会中不使用文字,动作、表情的含义都约定俗成,可以精准使用。D.人们主动地服膺礼,并不是外在权力使然,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感。5.下列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3分)A.实践传统始终处于被修正、被批判、被重建而不是被继承的过程中。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上海市 杨浦区 语文 质量 调研 答案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