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京市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汇编—诗歌(含答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3年北京市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汇编—诗歌(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北京市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汇编—诗歌(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有田皆种玉, 班扇慵裁素, 鹅归逸少宅, 寂寞门扉掩, 人疑游面市, 洛水妃虚妒, 联辞虽许谢, 粉署闱全隔, 此时倾贺酒,A.B.C.D.“朔雪自龙沙”,既写出雪下得大,又渲染了风吹雪飘的浩大气势。 “班扇慵裁素”,用洁白轻盈的“朔雪”表现班婕妤所用素扇之美。 “洛水妃虚妒”两句,以“洛水妃”和“姑山客”来衬托雪之洁白。 “联词虽许谢”两句,以谢道福柳絮之喻与阳春白雪乐曲之雅赞雪。2023年北京市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汇编:诗歌房山区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测试试卷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 14题。(共11分)喜雪11李商隐朔雪自龙沙,呈祥势可嘉。无树不开花。曹衣
2、运比麻。 鹤满令威家。 依稀履迹斜。马似困盐车。 姑山客漫夺。 和曲本惭巴。 霜台路正赊【咒 相望在京华。注释:【1】此诗作于会昌四年(744),当时李商隐32岁,闲居不仕。【2】龙沙:沙漠。【3】诗经曹 风蜉峭:“麻衣如雪。”【4】搜神记记载,丁令威化鹤归乡。【5】战国策楚策:“骥服盐车而上太行J 6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J【7】谢:指曾以柳絮喻雪的谢道银。巴:通俗 乐曲下里巴人,不同于高雅的乐曲阳春白雪。【8】粉署:宫禁之中。霜台,御史台。12 .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首联点题,与登快
3、阁首联“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写法相似。8. “无树不开花”与“深巷明朝卖杏花”中的“花”都在实写中寄寓作者的喜悦之情。C.本诗尾联对仗,杜甫登高的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也对仗。D.本诗和柳永望海潮的写法相似,都化用大量典故,使表达含蓄蕴藉,意味深长。14 .有人说,此诗题目虽有“喜”,诗意却含悲。请你谈谈对这一观点的看法。(5分)15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8分)(1)飞鸟常被古代诗人用于诗中表情达意。在“,雄飞雌从绕林间”中,西城区高三统一测试试卷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11. (3 分)C 12. (3 分)D13. (6分)参考答案:从作品文字来
4、看,辛弃疾和陶渊明在三个方面有相似处:“曾识”梦中一见,都是离开仕途,选择隐居;“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都是看淡功名,不慕富贵;“应别有,归来意”“甚东山何事”,退隐之中,内心仍然有所期待。评分参考: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亦可。14. (8 分)(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2)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或: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评分参考:每空1分,多字、少字或有错别字则该空不得分。北京市东城区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综合练习(一)三、(本大题共
5、4小题,共20分)12. (3 分)C13. (3 分)D14. (6 分)“无心”是指诗人随意泛舟游览,赏玩美景,远远看到让人心生喜爱的“云木秀”,并且随 着流水自然到达,出游遇到的美景都是偶然相遇,并非刻意寻求。“有得”是指诗人在石门精舍看到僧人逍遥不拘、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沉浸于夜晚涧边花 香袭人、月光朗照的美景氛围,而获得了精神上的安宁与愉悦。15. (8 分)(1)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2)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4)悟已往之不谏 知来者之可追丰台区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综合练习(一)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11. (3分)
6、B (“直接展现出横斜之姿”错误。)12. (3分)C (A项,“飞霎”呼应“皱碧”错;B项,“天气变化无常”错误,“夜暖”为词人赏梅的心理感受;I)项,“三美女与何郎”不存在对比关系。)13. 上阕先从地理环境和天气写起,为梅花出场做铺垫(1分);接着又着笔于梅影,写梅花 映在水中的横斜之态(1分);再接着,宕开一笔,写飞雪将梅香吹散千里(1分);之后梅 花正式出场,但又以三美女为喻,上下阕衔接,写梅花温润、晶莹、清瘦、柔婉等特点(1 分);然后笔锋一转,写梅花处于清冷荒凉的境地,无语中暗含春怨(1分);然后写梅花凋【评分标准】共6分。14. (8 分)暧暧远人村承天景命闻道有先后见贤思齐焉
7、七点答及六点,即给满分。意思对即可。)残孤独之景(1分);最后想象欣赏梅子成熟时的情景,从而丰富了梅花的形象(1分)。鸡鸣桑树颠能克终者盖寡术业有专攻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评分标准】共8分。每句1分。句中有错别字、多字、少字,该句不得分。石景山区2023年高三统一练习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11. (3 分)C12. (3 分)D13. (6 分)答案要点:笈,是沈亚之才华的象征。第一处追忆沈亚之携笈进京时的情形,烘托了一个踌躇满志、 才华横溢的书生形象,表达诗人对朋友的赞美;第二处想象沈亚之携笈归家后的窘迫之境, 刻画出一个失意沮丧的落第才子形象,表达诗人对朋
8、友的深切关怀。诗中前后两处“笈”形成呼应,沈亚之过去意气风发,现在虽潦倒归家,才华仍在,其 中蕴含着诗人对沈亚之未来的期待;“笈”作为典型意象,将现在、过去和未来连接起来, 虚实变化之间自然巧妙。14. (8 分)(1)谁家今夜扁舟子(2)今已亭亭如盖矣(3)花径不曾缘客扫(4) 士不口J以不弘毅纵一苇之所如 事不目见耳闻 蓬门今始为君开 任重而道远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质量检测一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11. (3 分)A12. (3 分)C13 .(6分)答案要点:诗人本以为樊亭海棠之美前所未见,但是碧鸡海棠更胜一筹。艳妆的蜀中佳丽美貌天下无双,但在碧鸡海棠面前,让人顿觉黯然
9、失色。桃李人所共赞,与碧鸡海棠相比,却会像奴仆一样拜倒在海棠脚下。扬州芍药天下驰名,见了碧鸡海棠也会觉得羞愧逊色。渴望永远欣赏碧鸡海棠,再看千年也不满足。从侧面极尽笔墨盛赞碧鸡海棠无与绝伦的美,表达出对海棠的痴迷。【评分参考】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14 . (8分)(1)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功在不舍(3)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2)弩马十驾【评分标准】每空1分。句中有错该句不得分。李白借悲鸣之鸟的意象渲染蜀道的险与难;在“舍南舍北皆春水,中,杜 甫以鸥鸟群飞的意象表达自己闲居乡村的寂寞,衬托客至的欣喜。(2)张若虚将大雁飞不出月光的想象化为春江花月夜中的
10、“,李 贺欣赏李凭弹箜篌时从听觉和视觉角度展开“,芙蓉泣露香兰笑”的联想。 这样的想象和联想让诗歌具有新奇的魅力。(3)苏轼从水与月不变的视角体悟到“”之理;柳宗元从橐驼 “”“不抑耗其实”等不违背生长规律的养树之道领会到养人之道。(4)勇于担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曾子认为士 “任重而道远”,“任重”的原因即 “” ;魏征认为国君一定要“,才能像疏浚泉源使水流得远、 加固树根使树长得好那样,使国家安定。延庆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质量检测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173题。(共11分)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
11、里一青螺。题君山【唐】雍陶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11.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 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 浪静、山影重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 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 子,死后化作
12、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12.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正确的是(3分) 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 地再现于纸上。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 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 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 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13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是读诗的门径。请以这两首诗歌为例,说说关注题目对读懂诗歌的 作用。(5分
13、)14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共8分)(1)作为借古鉴今之作,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语重心长地告诫后人:“秦人不暇自哀, 而后人哀之; ,J苏洵在六国论中针对北宋以物赂敌,换取一时苟安的软弱表现,告诫统治者:“苟以天下之大,五代史伶官传序据史实, 论成败,设疑问,引古语,印证了 “,”的自然之理。(2)经典诗文可以为生活增添雅趣与温暖。当暂时远离世俗的束缚,投身山水美景时, 我们可以借陶渊明的“久在樊笼里, ”表达内心的愉悦;当朋友有学科短板却羞于向同学请教时,我们可以引韩愈的“弟子不必不如师, ”来鼓励他。西城区高三统一测试试卷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113题。(共1
14、2分)水龙吟辛弃疾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 五斗,不应堪此。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 未免,也应无味。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注】本词为辛弃疾被罢官后退居瓢泉时作。参差:仿佛。 直饶:即使。东山:指东晋名士谢安,他曾隐居东山,后又被朝廷起用,成功指挥了观水之战。11.下列对作品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梦中一见”,作者借忆梦反映自己对陶渊明的追慕。B. “欲歌还止”,唏嘘之中流露出作者内心的不满情绪。C. “须信”两句,是说如果陶
15、渊明还在,也会被现实震怒。D. “富贵”三句,与孔子视富贵如浮云的态度有相似之处。12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白发西风”是对陶渊明曾有终老于官场的想法表示惋惜。B. “折腰五斗”表明作者与陶渊明一样痛恨坐享朝廷的俸禄。C. “应别有”意在指出那流传已久的对陶渊明的认识是错的。D. “东山何事”显示出作者的内心仍然期待着能被朝廷起用。13 .作品借“高山流水”引陶为知音。结合词句分析,辛、陶二人有哪些相似之处?(6分)14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8分)(1)有关陶渊明的“归来意”,要想准确作出把握,首先需要关注陶渊明自己在归 去来兮辞中的表达:, O实迷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北京市 各区 高三一模 语文试题 汇编 诗歌 答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