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词选择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词选择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词选择题练习题汇编七年级下诗词目录:一、木兰诗课外古诗词诵读一一二、竹里馆/王维三、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四、逢入京使/岑参五、晚春/韩愈20.古代诗歌五首六、登幽州台歌/陈子昂七、望岳/杜甫八、登飞来峰/王安石九、游山西村/陆游十、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课外古诗词诵读十一、泊秦淮/杜牧十二、贾生/李商隐十三、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万里十四、约客/赵师秀C. “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寥。D. “幽州台”即“蓟北楼”,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因 此有感而发。【答案】1、分析:D、“涕”解释为“眼泪”。2、分析: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天地如此之
2、大,抱负却无从施展, 强烈的希望与强烈的失望,形成了无法排解的巨大忧愤、郁闷。七、望岳杜甫1、对望岳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一二句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岱 宗即东岳泰山。B.第五句的意思是诗人看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漾。“曾” 通“层二C.七八句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抒发了诗人登上泰 山之后的感受。D.全诗切着“望”字而写,热情赞美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高大 雄伟的气势,也透露出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2、下列对望岳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全诗紧扣诗题“望岳”,赞美了泰山的雄伟气象,意境开阔。B.首联以设问提起,表达了作者看见泰山时的惊喜和仰
3、慕之情。C.颈联写了望山的人和归林的鸟。表现了作者归隐山林的志趣。D.尾联由望岳而生登岳之志,表现了诗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决 心。【答案】1、C分析:七八句诗人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并不是登上 泰山的感受。2、C分析:颈联表现的是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 美之情。3、a、大自然也对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致情有独钟,山是如此巍峨,山 前山后仿佛被从中割断一般,云霞明灭一昏一暗,形成截然不同的景 象。(强调不是简单的翻译句子,而是用自己的语言描绘)。b、”钟”积 聚、汇聚之意。将大自然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字炼字极好,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好象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
4、 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更能表现出泰山的高大巍峨。 八、登飞来峰王安石【习题】1、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 情壮志。B. 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 史前进的势力。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 之妙。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 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2、对登飞来峰这首诗赏析有误的是()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
5、飞来 峰塔的感想。B.我登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 可以看到日出。C.这首诗的后两句表面看是写自然现象,实际喑指社会现象。这里表 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阻挠。D.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怀,表明自己不畏 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答案】1、D分析:这首诗作者借景抒怀明理,表达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 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并没有归隐山野的 意思。2、B “千寻塔”是塔名。九、游山西村陆游【习题】1、下面对游山西村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联写农家拿鸡和猪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B.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
6、“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 表达了农民对春天的祈福。C. “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 乘月叩门叨扰人。D.这首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 农村生活的热爱。2、读游山西村这首诗,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诗歌朗读的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例:“衣冠/简朴/ 古风/存”。B. “丰年留客足鸡豚”一句写出了农民热情好客、淳朴厚道的性格。C.全诗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农村风光,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0.全诗都是写实,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答案】1、 D分析:A.诗歌首联写农家拿鸡和鱼招待客人。错,泛指菜肴。B.颈联中的“春
7、社”和鲁迅“社戏” 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 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错,是一种祭祀活动。C. “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 乘月叩门叨扰人。错,无去职后的郁闷,农家热情好客,随时来。D.正确。2、D分析:D.全诗都是写实。错,虚实结合。十、己亥杂诗龚自珍【习题】1、对己亥杂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前两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 归的喜悦相互交织。B.诗的后两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 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C.诗人用“落日”作为自然现象和象征韶光易逝的双重手法来显示 别离之苦。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
8、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与 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2、对己亥杂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头两句叙事抒情,在辞官离京时的无限感慨中表现了豪放洒脱的 气概。B.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 论。C.诗人说“落红”实际上是自吐心曲,诗人辞官归隐,是为了给年 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0.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决心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 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答案】1、D分析:己亥杂诗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 和命运,与归园田居不相同。2、C分析:诗人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隐喻了诗人虽辞官但仍会关 心国家的命运,而不是为
9、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十一、泊秦淮杜牧【习题】1、对泊秦淮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描绘的是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B.这首诗描绘的是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0.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答案】1、D正确分析:A.这首诗描绘的是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错, 这首诗是对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生活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深重忧虑。 B.这首诗描绘的是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错。 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错,这首 诗是对统治阶级荒淫无度生活
10、的愤怒和对国家命运的深重忧虑。十二、贾生李商隐【习题】1、对贾生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 感慨。B、此诗是首咏叹贾生故事的短诗,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荣辱得失, 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C、“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J这两句,由“求”而“访” 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对文帝求贤的歌颂。 D、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 强烈的“可悲”、“可叹” 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 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
11、“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答案】1、C分析:C、“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J这两句,由“求” 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对文帝求 贤的歌颂。错,是先抑后扬,对文帝不顾百姓苍生疾苦的批评之情。 十三、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习题】1、对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第一句当头喝起,“莫言下岭便无难”,包含了下岭前艰难攀登的 整个上山过程,以及对所经历困难的种种感受。正因为上山艰难,人 们便往往把下山看得容易和轻松。“莫言”二字,像是自诫,又像 是提醒别人,
12、耐人寻味。B、第二句补足首句,“赚得行人空喜欢,“赚”字富于幽默风趣。行 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 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诗人在这里点出而不说破, 给读者留下悬念,使下两句的出现更引人注目。C、三四两句承接“空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本来, 上山过程中要攀登多少道山岭,下山过程中也会相应遇到多少道山岭。 山本无知,“一山放过一山拦”的形容却把山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 仿佛给行人设置了层层叠叠的圈套,行人的意外、惊诧、厌烦,直至 恍然大悟,也都在这一 “拦” 一 “放”的重复中体现出来了。D、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夸张的修辞,通过写山区行路
13、的感受,说明 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 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答案】1、D分析:D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十四、约客赵师秀【习题】1、对约客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前两句写出了时令特色和地方气息,从侧面透露出诗人在静候友 人来访时的感受。B.第三句点题,以“夜半”说明诗人在久久等待,但约客末至,却 只听到阵阵的雨声、蛙声。C.第四句描写了 “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D.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诗人雨夜待候客人的情 景,含蓄而有韵味。【答案】1、C分析:写出了诗人约客久候不到,内心十分焦
14、燥的心情。一、木兰诗【习题】1、欣赏诗歌木兰诗,关于诗歌创作背景,理解正确的是()A.木兰诗最初流传于北宋时期,是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 府诗。它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 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B.诗歌主人公(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军期间,战友均不 知其为女子,可见木兰与战友交流不多,而且很善于伪装。C.诗歌以铺陈、排比、对偶、互文等手法描述人物情态,刻画人物 心理,生动细致,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D.全诗以战事连绵,民不聊生为主题,构思创作木兰的传奇故事, 富有浪漫色彩;详略安排极具匠心,富有生活气息。2、对木兰诗理解不正确的是(
15、)A.诗中最能体现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B.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C.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句子是:万里赴 戎机,关山度若飞。D.诗中“将军壮士” 一句,用对偶和互文的修辞手法,十 分概括的描写了战争况日持久,激烈悲壮。3、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C.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D.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4、对第3段中的
16、“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B.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C.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地丰富了女英 雄的形象。D.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5、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一句中的“大”字的理解准确的 一项是()A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B “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C.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D.意思是非常、十分。6、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东市买 骏马,西市买鞍鞫,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 黄河边。A.比
17、喻对偶反复夸张 B.对偶对偶排比对偶 C.借代反复排比对偶 D.对偶反复对偶比喻 7、对“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句理解正确 的一项是()A.写征程的遥远和军情的急迫。B.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 C.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D.写行军旅途的欢快。 8、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B.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C.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D.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答案】1、分析:A、建功,但没有接受封赏。B、“木兰与战友交流不多,而且很善于伪装是错误的。D、“全诗以战事连绵,民不聊生为主题”,主题错误。2、分析:C、句子应该是:雄
18、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 能辨我是雄雌。3、A分析:互文这种修辞,翻译时要相互参照,相互补充,要意译, 不能直译。4、C5、B6、B7、C8、C 分析:A是互文;B是夸张;D是反问。二、竹里馆【习题】1、以下对诗歌竹里馆的分析,错误的是()A.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B.诗中既无描写,又无抒情。C.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 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D.独坐、弹琴、长啸等词语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2、对(唐)王维竹里馆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中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只有“独坐”、“长啸
19、”这两个词。B.诗歌在写作上采用动静结合,以静衬动,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C.诗歌营造了优美高雅的意境,表现了诗人的宁静淡泊之情。D.诗歌前两句写“声。后两句写“静。更生动描绘了美好景色。3、赏析诗歌竹里馆,下面运用拟人手法的诗句是()A.独坐幽篁里B.弹琴复长啸C.深林人不知D.明月来相照【参考答案】1、B分析:B、“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J是描写。2、A分析:A、不只是这两个词语,还有“弹琴”“相照”等。3、D分析:D、明月来相照,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三、春夜洛城闻笛李白【习题】1、春夜洛城闻笛,诗句赏析,不正确的是()A.诗中“折柳”是指一种代表风俗的行为,是作者借柳枝表达思乡 以及依依不舍
20、之情。B.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 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C. “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 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D.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 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 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 的地方。2、赏析诗歌春夜洛城闻笛,诗中关于“笛” 一词,理解正确的一 项是()A.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诗人的故乡是洛阳,“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B.诗歌起句即
21、从笛声落笔。诗人深夜难于成寐,忽而传来的几缕断 续的笛声触动离了诗人的羁旅情怀。C.诗中,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主体为客体。“暗” 字为一句关键。D.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这里“暗”字有 多重意蕴。可能是真实存在的笛声,可能是诗人睡梦中的情景。【答案】1、分析:A、“折柳”,即折杨柳,汉代横吹曲名,内容多写离别 之情。2、B分析:A、诗人的故乡不是洛阳。C、应为:变客体为主体。D、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 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四、逢入京使岑参【习题】1、逢入京使中,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 “双袖龙钟泪不干” 一句运
22、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 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B.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C. 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 的轻描淡写很矛盾,写出作者矛盾的心情。D. “凭君传语报平安”,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 之情。2、逢入京使中,关于“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一句, 不正确的理解是()A.诗中“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平安 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 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 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B.行者匆
23、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 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 的雄心,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 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C.诗写作者归家途中邂逅京使,虽然不久后将会见到家人,但是思 乡心切,于是托京使捎带口信回家的情境。D.这句诗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把许多人心头所想、 口里要说的话,真挚而又不需要添加任何修饰的表现出来,使得诗歌 更具表现意义。3、逢入京使中,诗句处处流露思乡之情,以下赏析,不正确的是 ( )A. “故园东望路漫漫” 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 自己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
24、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 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B. “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 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寓意作者 离家太久,归来时已年华逝去。“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 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C. “马上相逢无纸笔”一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 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 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 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 迈的胸襟。D.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
25、,出现了 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 增添了一支奇葩。4、对诗歌逢入京使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B. “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 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C.展开联想与想象,诗歌描绘了离开长安日久,回头一望,只觉长 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 很快就沾湿了双袖的情景。D.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仅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就将生活中 充满的浓郁边塞生活气息,用朴素的语言真挚的表现出来。5、逢入京使,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
26、受。写的是诗人从故园 回望来时的路,不仅感叹路途遥远艰辛。诗人即将再次离开“故园”, 去往西域,回望走过的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B.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诗人年老色衰似龙钟,思乡之泪怎 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 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C. “马上相逢无纸笔”,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 于仕途落魄,处境艰难,难以纸笔书写家书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 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D. “凭君传语报平安”,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 净利落,但简
27、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 味。【答案】1、C分析:C、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 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 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2、 C分析:C、错误之处是:“不久后将会见到家人二3、B分析:C、“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 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 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 很高的铺垫。4、D分析:D、运用了夸张的修辞。5、D分析:A、错误之处: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
28、行进在去往西 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 上心头,乡愁难收。B、错误之处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 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 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 个很高的铺垫。C、错误之处:“马上相逢无纸笔”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 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 十分传神。五、晚春韩愈【习题】1、下列对韩愈的晚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榆荚杨花虽 缺乏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一景,
29、虽然不美,但 尽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了。B、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七言绝句。只是写百卉千花争奇斗艳的 常景。C、说这首诗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还在于诗中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 用,糅人与花于一体。“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 还能“斗”,而且还有“才思”高下有无之分。D、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可以透过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 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春光” 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答案】1、 B解析:B不只是为写争奇斗艳的场景,而是透过景物描写 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要紧的是珍惜 光阴,不失时机,“春光”是不负“杨花榆荚”这样的有心人的。六、登幽州台歌陈子昂1、赏析登幽州台歌,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土,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 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B.颔联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土,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 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C.颈联“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思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 子。”D.尾联“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2、对登幽州台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B. “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宽阔衬托孤寂之感。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