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今中外的名人事迹600字5篇.docx
《关于古今中外的名人事迹600字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古今中外的名人事迹600字5篇.docx(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关于古今中外的名人事迹600字5篇 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持续气节而不食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出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但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理想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锋利的冲突,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之后,为了生活他还间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终一次做官,
2、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告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状况。有人告知陶渊明说:那是上方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尊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但是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久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与农业劳动。之后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
3、离开人世的。他原本能够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珍贵文学财宝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重的精神财宝。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关于古今中外的名人事迹600字2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东晋闻名的诗人、辞赋家和散文家。他诞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中。他的曾祖父是东晋闻名的大将军陶侃,但到他这代,陶家已经败落,生活贫困。尽管如此,从小陶渊明还是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览群书,养成不倾慕虚荣、不贪富贵的高洁性格。 义熙元年(405年
4、),陶渊明在朋友的劝告下,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遇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欲著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察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就栽赃陷害。 县吏说:“我们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尊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于是,陶渊明在出任彭泽令八十多天后,就离开衙门,整理行装,回到家乡,从今过起隐居生活。对于官场,他丝毫没有眷恋之心,反而有一种重获自由的怡然得意。他每一天饮酒写诗,过着世外桃源一样的悠闲生活。 关于古今中外
5、的名人事迹600字3 接下来我们学大教育的专家们就为我们的同学们带来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故事说,期望我们大家能够仔细的去看。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愤而辞去彭泽县令,从今名垂千古,被认为是表示文人的骨气,是对腐朽的统治阶级表现了一种孤高的态度,这好像已成为一种定论。但陶渊明解职归田,真是正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吗?并非如此。 清代林云铭曾提出:“陶元亮作令彭泽,不为五斗米折腰,竟成千秋佳话。岂未仕之先,茫不知有束带谒见之时,孟浪受官,方较论禄之微薄,礼之卑屈耶?”陶渊明曾出仕四次,又归隐四次,为什么出而复隐,隐而复出呢?只是正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吗? 我们先来看看陶渊明“不为五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古今中外 名人 事迹 600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