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初中教育_-.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一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初中教育_-.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初中教育_-.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考纲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高考真题(2011 高考历史浙江卷 17 题)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2011 高考历史天津卷 6 题)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C A18981900 年 B19011911 年 C
2、 19121927 年 D19281937 年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重点难点:重点: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和总的特点。难点:结合以前学过的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内容,从中国近现代社会巨变、西方思想观念和物质文明不断冲击的角度,认识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本课主要衣、食、住、社会风尚等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在 19 世纪 40 年代以来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这些变化一方面说明国门洞开的中国开始向世界的文明靠拢,反证了明末闭关政策必然导致国家落后的现实;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只
3、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才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变。由于这一部分的内容和同学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所以我们可以适当地采用多媒体的手段,适量地展现这一时期图片和影视资料,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教学内容上紧紧抓住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实施教学。通过课外阅读、上网浏览、收集实物(如老照片、旧服饰、旧器物)等活动,了解相关的衣、食、住、社会风尚等史实,探讨影响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并认识到,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性,学会站在发展的角度、用历史的眼光思考问题。并
4、将收集到的资料与老师、同学交流,或通过历史知识墙报、班级展览角等方式展出,与师生共同分享。课时训练 1下列关于右图中我国第一代中央领导人所穿服装的表述,错误的是(A)。A.最早出现在 19 世纪末期 B.由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 C.曾在中国一度非常流行 D.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2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服饰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C)。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服饰质地和款式的不同 社会变革的推动“欧风美雨”的影响 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A.B.C.D.3下列历史现象反映了近代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重要影响的是(A)。A.洋葱进入老百姓的饭桌 B.粤菜等四大菜系的形成 C.
5、中国人开始经营西餐馆 D.中餐与西餐并行于中国 4下列图片所示居室建筑在 20 世纪 30 年代前后的近代中国同时并存。其中,具有典型的中西合璧特征的是(B)。5.1913 年 9 月 5 日大公报载:“近来法庭诉讼,男女之请离婚者,实繁有徒,此皆前所未有,而亦社会所不乐为者也。”这一记载说明当时(A)。A.妇女地位逐渐提高 B.家庭观念丧失殆尽 C.大众赞同离婚行为 D.婚姻方式彻底变化 6、1927 年 12 月 1 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右图是当时婚礼的照片。我们从中可以发现(A)。时人已经穿着西装礼服 中国已经出现西式婚礼 传统婚礼已经销声匿迹 高官显贵都不愿穿长袍 A.B
6、.C.D.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高考真题高考历史浙江卷题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高考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现象应当发生于年年年年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重点难点重点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和总的特点难点结合以前学过的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教学课时课时教学过程本课主要衣食住社会风尚等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在世纪年代以来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这变化一方面说明国门洞开的中国开始向世界的文明靠拢反证了明末闭关政策
7、必然导致国家落后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考纲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教 重点难点:重点: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设置课前思考题:中国人古代的出行工具都有什么?近代以来的交通工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平时跟亲朋好友联系的通讯方式都有什么?知道这些通讯方式是什么时间传入中国的吗?通过收集有关图片和社会调查的方式,认识我国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变化过程,分析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认识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彼此距离缩短,极大地促进了
8、区域之间、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同学合作,对自己所在城市或地区的交通或通讯工具的使用情况进行社会调查,并完成调查报告,加深对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直观认识,初步实践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课时训练 1下图是 1865 年 4 月制成的轮船“黄鹄”号(复原图)。它的诞生标志着(B)。A.清政府洋务运动的兴起 B.中国近代造船业的发端 C.水上交通运输业的诞生 D.近代轮船开始传入我国 2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我国的铁路建设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其主要原因之一是(B)。A.近代民族工业渐趋兴起 B.收回利权运动蓬勃开展 C.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 D.列强暂时放松对华侵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中国 现代社会 生活 变迁 教学 设计 中学 教育 初中 课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