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第三单元高一劝学中学教育高中教育_中学教育-高中教育.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必修三第三单元高一劝学中学教育高中教育_中学教育-高中教育.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第三单元高一劝学中学教育高中教育_中学教育-高中教育.pdf(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必修三第三单元 高一()班第()小组 姓名:第九课 劝 学 主备人:闵宁运 审核:张斌 时间:审批:杨西宁【学习目标】1.熟读背诵课文,梳理文句,把握文章内容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4.认识学习对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意义,并在学习过程中践行“积累”“恒心”“专注”的优秀求学品质。【学法指导】采用诵读和合作探究方式,通过设问、互问、探讨方式来梳理文章内容。【课时安排】两课时【预习案】第一课时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荀子(约公元前 313 一前 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
2、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 是 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
3、。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基础演练(将自己的疑惑标注出来)。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释义: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 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 须臾()之所学 跂()而望矣 假舆()马者 假舟楫()者 蛟()龙生焉 不积跬()步 骐()骥()一跃 驽()马十驾,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 2、解释下列句中方框中的词并翻译句子。(1)劝学()(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吾尝跂而望矣()(4)假舆马者()(5)而绝江河()(6)风雨兴焉()(7)积善成
4、德,而神明自得()(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9)驽马十驾()(10)用心躁也()(11)学不可以已()(12)金就砺则利()(13)而闻者彰()(1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5)用心一也()(1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17)木直中绳,以为轮()(18)声非加疾也()(19)非能水也()(20)非利足也,而致千里()3、名句默写填空。(1)(2009 江苏高考)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2)(2009 福建高考)故木受绳则直,_。(3)(2009 天津高考)_,不如须臾之所学也。(4)(2011 全国高考)_,_;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_。(5)_,不
5、复挺者,_。(6)_,非利足也,_;假舟楫者,_,_。(7)_,朽木不折;_,_。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_,_,用心一也。4、按照“之”字的意义的用法,选出全是代词的一项()青,取之于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冰,水为之 君将哀而生之乎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a.b.c.d.5、找出与“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 微斯人,吾谁与归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6、关于劝学的名言名句 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神童诗)朝为田舍郎,
6、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 陶渊明杂诗)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 金缕衣)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 陆九渊读书)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
7、 韩愈劝学诗)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元翁森四时读书乐冬)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民国熊伯伊四季读书歌春)7、关于比喻论证 比喻被誉为“修辞之王”,它既是一种形象化的修辞手法,也是一种在论说中常用的方法。比喻说理,就是运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复杂为简明,表述婉转而有较强的说服力。运用比喻说理,首先要找准比喻与道理的契合点;其次比喻要力求新颖。如我们常用“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来告诫人们要善于听取批评
8、意见,柳宗元用“黔之驴”来比喻外强中干、本领有限的庞然大物等等。总而言之,运用比喻说理,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说服力强。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探究案】一、朗读全文,整体感知。劝学是一篇议论文,中心论题是什么?从几个方面论述?二、学习背诵第一段。注意重点词:君子、可以、已。学生口译。这段提出:。
9、这句话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说学习的;另一方面是说。三、学习背诵第二段。注意重点词:青、蓝、绳、槁暴、挺、受、金、参省、乎、知明、矣。学生口译。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第二课时 四、学习背诵第三段。注意重点词:尝、跂而、之博见、闻者、假、舆、利足、致、能水、绝、生、异、物。学生口译。这段论述学习 的。“吾尝跂而望亦,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论述什么观点的?体会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用意,体会喻证法特点。五、学习背诵第四段。注意重点词:积、兴焉、善、神明、圣心、无以、骐骥、驽、驾、功、锲、折、镂、
10、埃土、黄泉、跪、螯、寄托、躁 。学生口译。这段论述学习的。可以分作几层?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训练案】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木直中()绳 輮()槁()暴()就砺()参()省()须臾()跂()舆()楫()生()非异 跬(步 骐骥()驽()马十驾 锲()而舍之 金石可镂()鳌()二、画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知明而行无过 4、君子生非异也 三、找出句子中的古今异义并解释该词在句子中的意思。1、博学 古义:今义:2、参 古义:今义:3、疾 古义:今义:4、假 古义:今义:5、金 古义:今义:6、爪牙 古义:今义:7、用 古义:今义 8、寄托 古义:
11、今义:四、指出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的词并翻译句子。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5、用心一也 文句把握文章内容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认识学习对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意义并在学习过程中践行积累恒心专注的优秀求学品质学法指导采用诵读和合作探究方式通过设问互问探讨方式来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必修 第三 单元 劝学 中学 教育 高中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