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负道德心理分析论文医学心理学心理学试题_医学心理学-心理学文章.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大学生负道德心理分析论文医学心理学心理学试题_医学心理学-心理学文章.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负道德心理分析论文医学心理学心理学试题_医学心理学-心理学文章.pdf(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大学生负道德心理分析论文 摘要:道德作为人们相互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依幕社会舆论和人的内心信念 来维持的,是依靠社会公共准则来约束的。同时,道德是人的一种理性行为,它 的存在是符合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的。毋庸置疑,在现代社会,道徳在 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更为明显,更为重要。人们在普遍注重物质利益的同时,还必 须要有需要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理念,来规范和调节公共场合中人们 的相互关系,这既反映了人们公共生活的共同需要,也提供了个体发展的基本保 证。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周围,包括在文明发祥地的高校,不遵守社会道 徳的人和事却屡见不鲜。有人对道德视而不见,我行我素;有人对道德嗤之以鼻
2、,弃如敝屣,以至于道德失范成了我们今天社会的一大顽疾。那么这些不讲道徳的 人究意是怎么想的?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呢?本文通过对负道德行为者的心理动 机的调查,对大学生负道德心理作一分析,并提出调整负道徳心理的一些见解。一、负道德行为的主要心理因素 不道徳行为者的心理因素,本文简称之为负道德心理。为了解大学生中的道 德心理惜况,笔者在某高校随机抽取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122名在校大学生,对他们进行了一次道徳问题问卷调查,其中一题涉及负道德心理,即“你认为不 讲道德的人之所以不讲道德,是因为他一一”,要求答题者在四项选择中按你认 为的重要程度,依次选择。结果统计如下:1.无知心理:“不知道什么是道德”
3、。有56人将其列为第一项,占参加调 査人数的46%。如果分年级统计,那么大一 26人中有16人首选该项,占61.5%;大二28人中有13人首选该项,占46.4%;大三40人中17人首选该项,占42.5%;大四28人中只有10人首选该项,占35.7%o分年级统计结果表明,对道德的无 知心理,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呈逐步递减趋势。2.从众心理:“大家都这么做了,所以我也这么做”。有44人首选该项,占参加调查人数的36%o分年级统讣中,大一的新生似乎更不愿意在不讲道德的 问题上盲从,他们中只有5人首选该项,占19.2%;而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 中分别有30%、35.7%和35.7%的人更愿意在不讲
4、道德的问题上“随大流”,没有 自己的主见。3.侥幸心理:“做不道德的事不会受到惩罚”。有16人首选该项,占参加 调查人数的13%。相比之下,大三、大四的高年级学生似乎在侥幸心理上更有成 功的心理,有17.5%和17.8%的人首选该项;而大一、大二的学生或许没有尝试 过向道徳挑战的滋味,仅11.5%3.6%的人有过类似的体验。4.反叛心理:“对社会和周围的人有反叛心理”。反叛心理中应包含过去我 们常说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常常是莫名的,而反叛心理却通常是有原因的。大学生们不太愿意选择该项,只有6个人首选该项,仅占5%,这说明随着年龄和 受教育程度的增长,学生的心理开始成熟,相对于生理上处于逆反
5、时期的中学生 而言较为理智,处事多了儿分思考,少了儿分冲动。以上分析仅代表了一个小小的侧面,但这些数据可以高校的素质教育和心理 教育提供一些参考。二、负道德心理分析 一个正常的人,他的一言一行都受心理因素的支配,哪怕“言不由衷”、“身 不由己”也是一种心理状态。因此,做非道德的事,必然有其心理基础。由上述 对大学生负道德心理的统计结果,我们可以对这些负道德心理作一简要的分析。1.无知心理主要是道德教育问题 道徳作为人的基本理性,并非与生俱来。道德同人类其他的知识有相同的一 面,都需要通过教育或其他渠道进行传授;乂有不同的一面,即道德不仅要求每 个人都知道,而且要求每个人都将道德作为自己发展自内
6、心的理念,认识到作为 社会上的人必须这样做,不这样做不行,哪怕这样做眼前可能要吃亏受损。道德 教育往往需要贯穿人的一生,从稍一懂事的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以至社会教育。道德教育环境需要使社会成员如同置身于按摩式浴缸里,不断流动的水从四面八 方溢出随时按摩着你的全身,道德教育需要这样的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我国是 一个注重道德教育传统的国家,每个小学生都能讲出类似“孔融让梨”的动人故 事。但U前道徳教育尚存在很多“盲区”,道徳知识传授不足是道徳滑坡的因素 之一。就大学生来说,小到城里来的独生子女不懂得谦让,农村来的孩子不太讲 卫生;大到竞争的需要往往使得道德尴尬地退居二线,科学的发展乂出现一些新 的
7、道德问题等等。大学生对于道德的无知心理,不仅说明了大学前道徳教育的欠 缺,也说明了大学期间道德教育的艰巨。道德教育“盲区”的存在,使得学生成 长各阶段的道德教育面临着诸多的新课题,值得引起道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是依靠社会公共准则来约束的同时道德是人的一种理性行为它的存在是符合社会和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的毋庸置疑在现代社会道徳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更为明显更为重要人们在普遍注重物质利益的同时还必须要有需要人们共同遵个体发展的基本保证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周围包括在文明发祥地的高校不遵守社会道徳的人和却屡见不鲜有人对道德视而不见我行我素有人对道德嗤之以鼻弃如敝屣以至于道德失范成了我们今天社会的一大顽疾
8、那么这些不讲道分析并提出调整负道徳心理的一些见解一负道德行为的主要心理因素不道徳行为者的心理因素本文简称之为负道德心理为了解大学生中的道德心理惜况笔者在某高校随机抽取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名在校大学生对他们进行了一次道2.从众心理主要是道德管理问题 制度经济学中有一条重要原理,当个人改变行为不能扭转局势时,人们会选 择最终不利于自己的制度。大学生就餐秩序混乱是高校中一个较普遍的现象,下 课铃一响,学生们蜂涌而出,直奔饭厅,人人争先恐后寸步不让见缝就钻,结果 售饭窗前一片混乱。这时如果某人改变一下自己的行为,礼貌谦让、排队等待,他在仍是一团混乱的食堂里反倒成了傻瓜。最后他只好和其他人一样,冲向那乱
9、 成一团的窗口。这就是道徳从众心理的典型表现。类似的悄况在今日的社会中数 不胜数。要改变这种惜况,就需要学校领导和有关职能管理部门真正承担起管理 者的责任,身体力行,令行禁止,不让第一个“闯红灯”的人坦然而去,可能就 不会有第二个、第三个。“君子可欺以其方”,道德风气建造难,崩塌易,少数 人钻空子得了利,可诱使更多的人学他们的样,道徳风尚很快会垮下去。3.侥幸心理主要是道德成本问题 道徳成本是对道德行为或非道德行为可能招致的后果的经济学阐述。它有两 重含义:一是正层面含义,即遵守道德的人需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的代价;二是 负层面含义,即违反道徳的人可能要为自己的行为受到的惩罚。学生考试作弊现 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生 道德 心理 分析 论文 医学心理学 心理学 试题 文章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