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浙江省衢州市林泽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pdf
《2021-2022学年浙江省衢州市林泽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浙江省衢州市林泽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pdf(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2022学年浙江省衢州市林泽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 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康熙大帝与清代科学王扬宗明末欧洲天主教传教士来华,揭开了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新篇章,同时也引发了激烈的中西文化冲突,导致已经编译好的 崇祯历书未能正式颁行。清兵入关,汤若望将该书改 编 为 西洋新法历书,迎合了新朝的需要,得以颁行天下。但随之而来的中西历法冲突,终于酿成康熙初年的历狱大案。康熙帝深信西方的天文学和数学。“朕思己不知焉能断人之是非?因自愤而学焉。”康熙初年的这场历法大战证明西方天文学比钦天监使用的大统历和回回历法在计算方法上更准确,于是在平反历狱后,他任
2、命南怀仁为钦天监监副,让南怀仁讲几何学和力学等知识。西方传教士希望以科学为传教铺路,康熙帝则需要科学为朝廷服务。康熙在学习西方科学的同时,也认真研读中国典籍,他对宋明理学家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他不喜欢耶稣会士传播的那一套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而推崇朱熹的格物致知论。康熙帝以继承华夏正统自居,“崇儒重道”是他的基本国策,这导致了他在晚年评定中西历法之争时,采取了“西学中源”的立场。在崇尚儒学的社会氛围里,西 学“名不正,言不顺”,而认定西学源于中国之后,中西实为一家,他就能名尊中学,实用西术,并 能 避“用夷变夏”之嫌。在 确 定“西学中源”说的钦定地位之后,康熙帝以“御制”的名
3、义编纂了 律历渊源并刊行,从而促进了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带动了清代科学的进步。康熙帝晚年亲自组织进行了两项科学工程。首先是全国范围的地图测绘。这是康熙帝利用耶稣会士为其服务的成功典范,也可以说是耶稣会士利用康熙帝的支持开展科学工作的成功范例。第二项大工程是 律历渊源一百卷的编纂,编纂工作始于1713年。康熙帝从全国调集了汉、满、蒙族的一批专门人才,历时八年于康熙六十年(1 7 2 1)终于完成这部著作。从康熙帝亲自领导这两项大工程,尤 其 是 律历渊源的编纂,我们可以一窥其名为“御制”实为御用科学的性质。第一,是指导思想上追求为皇朝现实政 治服务。康熙帝御用的历算专家将河图洛书附会为“数理本
4、原”,以 周髀算经为“西学中源”说张本。其用意虽说也有吸收西法的积极意义,但这不仅与科学的求真精神背道而驰,而且将清代科学引向了“会通中西”的羊肠小道。第二,御用科学必须由皇家来掌握、控制和垄断。康熙帝对耶稣会士的学术活动加以严格的控制,一旦传教士的活动超出了他许可的范围,他就严加禁止。第三,御用科学追求的是实用性、权威性,而不是创新性。康熙帝等自诩为“淑天下而范万世”的 历象考成和 数理精蕴等 御 制“一代大典”尽管在清代科学史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放在1718世纪的世界科学之林,就显得微不足道了。第四,与御用科学的权威性密切相关的是其保守性。在康熙帝的影响下,钦天监虽然聘用了耶稣会士,采取
5、了西法,但其任务和工作则依循旧轨,毫无求新求变,清朝也没有建立任何新的科研机构,最终导致在中西交流频繁的康乾盛世,国人对近代科学毫无感知。西方科学、文化和政治的发展,使得文治武功、雄才大略的康熙帝在世界史上黯然失色。康熙苦心经营的御用科学,试图将完全不对等的中西科学进行融合和会通,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将中国科学引向了歧途,中西科学的差距由此不断扩大。思想的禁锢和文化的束缚代价何等沉重,中华民族为此虚掷了多少光阴!探讨康熙帝发展科学的经验和教训 I,对于反思我们的思想惰性和体制弊病也会有所裨益。(选 自 光明日报2016年 12月 1 4 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6、.明末欧洲天主教传教士来华,使中西文化交流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随着中西文化交流越发深入,中西历法的冲突愈演愈烈,最后酿成了康熙初年的历狱大案。B.康熙深信西方的天文学和数学,中西历法之争的结果更加强了他对西方科学的信任,为了让科学服务于朝廷,他让传教士南怀仁入朝为官。C.由于激烈的中西文化冲突,崇祯历书未能正式施行。清军入关后,为了迎合新朝的需要,汤若望以该书为蓝本编写 西洋新法历书,最终颁行天下。D.事实证明,西方天文学在当时是先进的,在平反历狱后,康熙利用西方传教士想通过科学为宣传教义打基础的需求,推动了西方科学的引入。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
7、中,康熙和传教士各取所需,康熙利用了传教士要传播教义的愿望,传教士则利用了皇帝想让科学为朝廷服务的目的。B.认定西学源于中国,可以帮助康熙摆脱西学 名不正、言不顺”的尴尬,避 免“以夷变夏”的嫌疑,从而让使用西术成为可能。C.因为康熙对西方科学和中国典籍都有深入的学习和了解,他才会把“崇儒重道”作为基本的国策,从而确立“西学中源”在清朝科学史上的钦定地位。D.面向全国的地图测绘是康熙帝“会通中西”的一个成功范例,康熙的支持和传教士的参与共同促成了这一伟业,这主要是在科学方面取得的成就。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康熙帝的“西学中源”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带
8、动了清代科学的进步,但狭隘的思想也将清代科学发展之路引向了逼仄的羊肠小路。B.康熙竟然还夜郎自大,自 认 为 历象考成等足可垂范万世,事实上,将 历象考成和 数理精蕴等 御 制“一代大典”放在当时世界科学的舞台,就显得微乎其微。C.考虑到为皇朝服务的目的,康熙在引入西学的同时,也控制着耶稣会士的学术活动,这一方面符合清朝政治专制特点,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康熙引入西学的局限性。D.康熙的御用科学最大的弊端在于它对人民思想的禁锢和文化的束缚,而这种禁锢和束缚在中国历史上并不鲜见。作者重新审视历史,就是为了暴露历史问题。参考答案:l.C 2.C 3.D(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
9、本题要求找出不属于该书观点的一项。C 项目的与结果颠倒了。对应到第一段“迎合了新朝的需要”是 编 写 西洋新法历书产生的结果,而不是目的。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 般 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题中C 项从文章中看,原因是多方面的,该选项以偏概全,
10、过于绝对化。【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 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题 中 D项从文章最后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了对如今有所裨益,而不单是为了暴露问题。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成(1)(4)题。(25分)十字勋章(法)巴比塞由于一次非常成功的偷袭,我们进入了加拉各村。村子里只剩下一些妇
11、孺老弱。只有几个漆黑的人影儿在墙上警戒着。大家隐蔽在矮茅屋后面,子弹上膛,步枪平托,一切就绪。在我前面,有两个黑人坐在一条长凳上,背靠着墙,默默无声,一动也不动地紧偎着。我瞄准了右边那一个,暗自思忖道:他们两人没完没了地在谈些什么呢一声号令!我们的步枪从四面八方同时发射,有如晴天霹雳。时间并不长,两分钟而已,这些漆黑的人影儿,全都呜呼哀哉,被打发回老家去了。他们好像钻进了地底下,又好像烟雾似的,风吹云散了。我却记得很清楚:两个黑人,在我前面,我举起步枪,瞄准了其中一个。这两人后来我又见到了:因为我几乎绊倒在他们身上。就在前不一会儿,他俩还不言不语、模样真够滑稽,现在却变成了尸体,倒在长凳下。这
12、是两个小黑人,一男一女,身子蜷缩,相互紧抱着,酷似两只紧握住的手是一对恋人!这件事总是不以我的意志为转移,萦绕在我的脑际,以致在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夜晚,我不禁有好几次以此来说笑逗趣。后来,我的脑子完全糊涂了:狂食暴饮,呼嚎吼叫,手舞足蹈,挤鼻子弄眼儿,乱蹦乱跳。突然,脑壳上一阵剧痛我跌倒了不省人事。六个星期以后,在圣路易医院我才恢复了神智:一天早晨,我睁开了两眼,四周呈现出一片白色,散发着一股碘酒气味。此后旁人陆陆续续地告诉我所发生的惨剧:我们的连队过于疏忽,滞留在那被征服的村子里,而且倒地酣睡。因而,回家来的敌人杀尽了我们全部的人,全部,一个也没剩。“那么我呢?我 问。他们告诉我,说运气救了
13、我,一所茅屋倒塌了,断墙土块把我压倒在下面,但是却把我遮盖住了。第二天,远征军的主力重新占领了村子,洗劫了全村,终于把罗洛贝族人杀得一干二净,还从掩盖着我的坍塌的碎块堆里,拉着我的两腿,把我拖了出来。不过更妙的事还在后头:总督来到我的床前,亲手颁发给我五等荣誉勋章。没多久,我伤愈了:我迫不及待地想佩戴着我荣获的勋章回到故乡去。盼望已久的日子来到了:七月的一个清晨,我抵达维勒福城。我穿上了我原来的那件军大衣,挂上了我的新勋章,昂着头,迈着方步。天啊!多么了不起的欢迎会!车站,乐声响连天,列着队的少女,年幼的和年轻的,全都穿上了节日的盛装,摇着旗子,挥着花束。人们把我拥到市政厅去进午餐。席前,席后
14、,没完没了的演说,所谈全是关于我一个人的事。大家称我:“塞内加尔的英雄”。大家散了席,外面还有陪送的人群,他们一直排到村镇的尽头,言之无物的演说,巴尔贝大爷的敬酒,最后是一场令人受不了的拥抱,这样,大家才散了我终于在朦胧的夜色中,独自来到了工厂区附近。我沿着教堂旁边的小石子路走回家。夜色已降临,我不时地眨着眼睛,两眼还在冒金星,是他们的香槟酒和他们错综复杂的大道理把我的神智搞糊涂了吗?我多少有点像某些小说中的人物,忘却了自身的一段经历:我忽然忘记了自己的功勋,就像我全然不曾有过什么功勋似的。这时,在一个拐角上,我透过昏暗的月色,发现有两个人,互相紧偎着坐在庄园里的一条长凳上,他们像是手拉着手,
15、谁也不说话;不过,他们似乎沉湎在一种共同的寂静之中,仿佛全神贯注于一件重要的事情。朦胧的夜雾中,一点也看不清他们的模样,只能分辨出他们的形体和察觉出他们胜似语言的那种内心的交往。“哎呀!”我叫了一声,又站住了。两眼直望着村镇深处的这个拐角,骤然间我恍如看见了另外一个村庄,现在它已被消灭殆尽,这个村子和全体居民,最要紧的是那两个小黑人,都已从这地球上消逝了。他俩曾经活生生地出现在我眼前,虽然只看到他们的形体,只察觉到他们那种心灵相通的默契这对小黑人,由于夜色的简化作用,就和这里的两个人影一模一样。这两个影子,那两个黑人我会发现他们之间有一种联系,这实在是太傻了,但我确是发现了。人们酒喝得过量的时
16、候,就会变得十分天真,头脑也简单起来,我一定是相当醉了,因为这种可笑的联想,本来应该使我发笑的,却使我哭了。我的手伸向十字勋章,把它从胸前摘了下来,很快地塞进口袋深处,好似一件偷来的东西。(林齐飞译)【注】十字勋章是巴比塞的以描写战争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名篇之一。小 说 以1 9世纪法国发动的一场侵略非洲的战争为背景。(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的两项是()(5分)A.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写法,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我”是站在故事内部的参与者角度来讲述故事的,采取的是全知视角。B.“我狂食暴饮,呼嚎吼叫,手舞足蹈,挤鼻子弄眼儿,乱蹦乱跳。突然,脑壳上一阵剧痛我跌倒了不省人事。
17、”是由于战争给自己带来了极大的身体伤害。C.小说择取一个普通的战争场景,反映了极为深刻的历史问题,我既是害人者,也是被害者,理应受到军事法庭和道德法庭的双重审判。D.小说笔触深沉严肃,语言凝练干净,构思精巧,篇幅短小精悍,全篇对战争及勋章着墨不多,但读后让人深深感到战争的罪恶。E.通过参加这场战争的“我”的经历见闻及心理变化,揭露了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给非洲人民所带来的灾难。(2)“我”在小说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单概括。(6分)(3)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3分)(4)“战争”可以说是文学创作的母题之一,因 为“战争”使得文学作品内涵显得更为丰富而深刻,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
18、对战争的看法。(8分)参考答案:(1)D 2分.E.3分。A.“全知视角”为有限视角。B.“身体”改为“身心”。C.“理应受到军事法庭和道德法庭的双重审判“主观臆断。(2)战争中的幸存者。亲历战争的残酷,身心受到严重摧残,由最初对战争的迷狂到最后意识到战争的罪恶。(3)袭击村落-受伤住院 受勋归乡 藏起勋章(4)总观点:战争是反人类、反人性的侵略野蛮罪恶行为(2分)战争对和平的破坏:法国这次发动的战争是侵略性的。或村落的宁静彻底失去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我”在战斗中已成为了一个战争狂。或者法国国内人们对“我”的功勋的崇拜,却忽略了这枚勋章浸透着非洲人民的鲜血。战争对爱情的毁灭:“我”打死了一
19、对非洲恋人。文末对另一对恋人的描写,表现了我对这一问题的悔悟与负罪感。战争对生命的蔑视:整个村落的生命都倒在了“我方”的枪口之下,我方战士并以此为乐。(四点答出三点即可,6分)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鲤鱼是我国常见的一种淡水鱼,体态肥美,品种繁多,分布广泛,而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养殖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殷商时代,人们就已经有意识地在池塘里养殖鲤鱼,以供食用。鲤鱼深受劳动大众的喜爱,这与它自身的特点是分不开的。一方面,鲤鱼肉质鲜美,是餐桌上常见的一道佳肴,王 维 的 洛阳女儿行就 有“侍女金盘脍鲤鱼”的诗句;另一方面,在我国的水产养殖业中,鲤鱼具有产量高、成活率高的特点,能为养殖人员创造
20、极为可观的产业价值。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认为:“中国民族的重实利由来已久,一切学问、宗教、思想、艺术等等,都以实用实利为根据。”所以,在生活中用途广泛、价值较高的鲤鱼就脱颖而出,不仅成功吸引了劳动者的视线,还与中国传统的实用主义不谋而合,与民间智慧产生了紧密的联系。人们在养鲤食鲤的生产生活中,逐渐产生了对鲤鱼的多样情感,有了精神层面的追求。鲤鱼成为劳动大众赋予艺术想象的对象,开始具备象征意义。在民间,鲤鱼是吉祥富足的象征,人们常赠鲤以示尊敬和祝贺。明清以后,运用物象谐音组成吉语,给事物以象征意义,更多地是表达对农事、物产、年运丰足的祈祝,最终让它演化成迎祥纳福的吉祥形象。“鱼”与“余”同音,“有
21、鱼 与“有 余 同 音,鲤鱼有了富足有余的寓意,“年年有余”“吉庆有余”等题材在民间绘画、剪纸、刺绣、印染、陶瓷中被大量使用,表达了对农作物丰收的期望,继而延伸为对命运、财富、机遇的吉祥祝愿。鲤鱼,还被视为爱情的信使,寄托了人们最美好的情感。从远古时代开始,鱼就是生殖崇拜的对象,而淡水鱼中的鲤鱼与人类最为亲近,又具有繁殖能力强、体态优美、色泽艳丽等特点,人们便将其与男女之爱联系到一起,情人之间传递书信也常常被称作“鱼饯尺素”“鱼雁传书”。鲤鱼就这样成了爱情使者,闪烁着浪漫主义光芒。在鲤鱼的美好寓意中,勇气也是很具有代表性的。“鲤鱼跳龙门”是民间的经典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勇敢坚毅的鲤鱼形象成为人
22、们喜爱和追求的对象。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演化为龙。这样的故事在不同地区也存在着大体相似的版本,它们有共同的母题和想要传递的精神:逆流而上,勇敢进取。后人也以“鲤鱼跃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的意外之喜,鼓励寒门学子刻苦读书,积极入仕。现如今,被社会广泛重视的各种升学考试和职位面试就是当代的“龙门”,人们想 通 过“大红鲤鱼”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从而实现精神慰藉,这正是相同社会心态的继承和延续,体现出民间文化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鲤鱼通过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想象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每一个象征意义的背后都蕴藏着一种文化心理,对这些象征意义的研究,正是对其创造者一一劳动大众的心理需求与精神
23、文化的探索,能解释生活中各类现象的成因。(取材于周启慧 鲤鱼的民间象征意义)材料二近来,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等网络社交媒体上兴起了“转发锦鲤”的热潮。表述形式简单通用:一张锦鲤的图片,并附上文字“转发此锦鲤就会有好事发生”。如此简单的表述却能吸引大批人的点赞转发,尤其是在各类考试前夕,形态各异的锦鲤就会活跃在不同的分享页面上。希望通过 转发锦鲤”给自己带来好运气,保佑自己顺利渡过眼前的难关。这似乎是文 明 的“倒退”一一迷信,但有趣的是,转发锦鲤的人里面十之八九都是不相信借此可以转运的科学论者,事有不顺的转发者里面又大部分都清楚不顺利的事情另有因由,这样看似矛盾的现象却在我们身边普遍存在着。自古
24、以来,迷信似乎一直深植于我们的血脉之中。在科技极度落后的时代,我们因为知识有限,不得不将一切未知的答案推之于鬼神的力量,又因为生活艰辛却人微力薄、难以排解,便将信仰寄托于鬼神,以期获得心理安慰。这是不难理解的。然而现代人的“迷信”又从何而来呢?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生活节奏的加快,市场竞争的加剧,让我们在疲于奔命的同时.,也被周围环境中无数不稳定的可变因素干扰着,我们越来越不确定我们是否能真正做好一件事,是否可以处理好任何突发状况。正是这种潜在的心理上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使得大多数人纵使是坚定的无神论者,同时也做好了充足准备,却也难免会有转发锦鲤只求心安的一时迷信。但是,如果只是寻求心理安慰,那
25、么可供选择的途径比比皆是,比如听音乐放松、再次检查一遍准备事项是否充分,为什么还是不断地有人转锦鲤呢?这一方面在于人们心理上对于正能量事物的无限渴求:无论用来加强信心的方法有多少种都不妨再试一遍。另一方面在于转锦鲤这一事情的“神奇性”:微博上、空间里到处都有人表示自己一转锦鲤好运就来了,这种渲染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于这种途径的信赖程度。人从根本上具有强化因果关系的心理倾向,在一件事情发生后我们会下意识去寻求其原因,而把碰巧发生的事情归之于因果使然,但这两种事物实际上不过是“伪相关”。而看到这些消息的人,又不可避免地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伪相关。因此,我们对于无法解释的事情的不可知性进一步转嫁到了迷信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2022 学年 浙江省 衢州市 中学 语文 联考 试卷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