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第二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1-2022学年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第二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第二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pdf(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2022学年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第二中学高一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 3 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619题。(共 18分)会飞的蒲公英童年的我,在初夏,常常和妈妈去小木屋后面的山坡。山坡上盛开着一丛丛火红的杜鹃、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我快活地拍着小手,蹦蹦跳跳采摘这些五颜六色的花儿,可妈妈却总是轻轻地挽着我走到山坡的另一侧,那里开满着一朵朵白色的小花。花儿怪逗人的:圆圆的脑袋,白白的茸毛,风一吹,就轻盈地飞了起来,飞呀飞,飞得老高老高的,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抓住一朵飞在空中的小白花。妈妈说:这是蒲公英,它从不满足于呆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妈妈
2、的话,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晚上,我常常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广阔的世界上空飘荡。不久,我上小学了,妈妈缝了个花书包给我,书包上绣着几朵白色的蒲公英,花旁还歪歪斜斜地绣着几个字一一会飞的蒲公英。每天,我就像一朵快乐的蒲公英,在小木屋到学校的山路上飞来飞去。一个有风的黄昏,我从学校跑回家,高兴地拉着妈妈来到开满蒲公英的山坡。我把老师刚刚教的儿歌 蒲公英的种子唱给妈妈听,我一边唱一边在蒲公英丛中跳来跳去,一朵朵白色的小花在我的歌声中轻轻飘上了天空。妈妈的神情有些激动,目光亮亮的,深情地追随着那一朵朵飘飞远去的小白花。从妈妈的目光里我仿佛看到了晚上常常做的那个梦:一朵白色的蒲
3、公英,在轻风的吹送下,飞呀飞,飞过一间间古旧的小木屋,飞过一片片茂密的山林,飞进了金色的阳光中带着这个白色的梦,我考上了中学,那个绣着蒲公英的花书包旧了破了,有几个深夜,妈妈把花书包放在桌子上,望了好久好久。后来,妈妈又守着小油灯,为我做了一件蓝色连衣裙,裙上绣着一朵白色的蒲公英。每天,我穿着蓝色的连衣裙,在学校和山村的大马路上飞来飞去。几年之后,一张从遥远的地方飞来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使我那关于蒲公英的梦更真切了。临别前的一个黄昏,风很大,妈妈和我不知不觉来到了小木屋后的山坡,山坡上一朵朵蒲公英飞得比以往更高了。我惊讶地睁大了双眼,妈妈站在离我不远的地方,眼睛里盈满了泪花。暮色渐浓,我和妈妈默
4、默地往回走,快到小木屋时,妈妈拉了拉我的手,轻轻地说:孩子,你算是一朵会飞的蒲公英了,但你还要飞得更高一些。从此,我牢牢记住了妈妈的话,开始尽情地在大学的林荫小道上飞来飞去。一年后,我把从林荫小道上飞进报纸和杂志的诗行寄给了山里的母亲,并写了一段话:妈妈,从你身边飞出的那朵娇嫩的蒲公英,不仅学会了飞,而且还懂得怎样才能飞得更高了。很快,妈妈回信了,信里夹了一幅水彩画:一片蓝色的天空下,有一座开满了白色蒲公英的小山坡。画上题有一行字:山里的孩子。这幅画里,我读出了母亲心中那片诚挚的向往一一这不正是每一个山里母亲期待的画面么?16.从文章开头的3 个自然段读出,妈妈的教育方式有什么特点?这种独特的
5、教育方式起到怎样的效果?_ (6 分)17.带 着“白色的梦”,“我”考上了中学又考上了大学,在此过程中,“妈妈”心理各是怎样的状态?又是怎样教育“我”的?(6 分)18.文 中 说:“我”读出了“妈妈”的向往。你 认 为“妈妈”的向往是什么?(3分)19.以文中画线部分的内容为前提,继续描写“妈妈”此时此刻的心理。(不超过30字 3 分)妈妈在心里念叨:参考答案:1 6.以生命力强盛的蒲公英精神来教育孩子,生动形象中充满诗意。母亲的教育在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闯荡”的种子。(每 问3 分,一问要答出方式的形象生动)17.“我”考上中学,“妈 妈”心里高兴但不露声色,为“我”缝制绣了蒲公英的蓝色
6、连衣裙,以 激 励“我”继续努力;“我”考上大学,“妈 妈”心情激动,但 不 忘 教 育“我”:“你算是一朵会飞的蒲公英了,但你还要飞得更高一些。”(意思对即可,每 点3分)18.每 一 个 山 里 的 孩 子 都 有“关于蒲公英的梦”。19.飞 吧,就像那一朵朵飘飞远去的蒲公英一样,去自由闯荡吧。(意思相近酌情给分)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成13题乡愁的文化表达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乡愁是一种现代性话语,它是一种我们每个人在今天都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在全球化时代,我们的生活日益标准化、理性化,文化的个性日益消弭了,而人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不堪忍受无根的生活,总要试图以各种方式抗拒着现
7、代性实践的流动性、多变性、快速化以及对物理距离的终结,去憧憬多元的、个性化的生活。这样,乡愁便与人类的现代化结伴而行,它是人们对现代化生活的一种反拨。诚然,思乡、怀乡之情古已有之。乡愁是古人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但乡愁对于步入工业化文明的人来说,则具有特别的意义,拥有最真切的感受一一这是一种对已经逝去的文化岁月、生活方式的追忆、留恋和缅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而文化在特定的时空中展开,特定的文化形态一旦形成,便渐渐积淀成为一种文化记忆,这种文化记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心理和行为,编织起人的文化成长之路,甚至伴随人的一生挥之不去。人类生活步入现代化,但是人的文化记忆却不能连根拔起。人的心灵不能
8、简单地被物所填充,更不能全心沉湎于物的世界而无法自拔。而乡愁就是我们串联起生命之流、体悟生活真实的最恰当方式,如果说传统意义的乡愁所指向的多是有限的乡村场景、人物和故事的话,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则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历史情怀的文化象征。从这个意义来说,乡愁产生于距离一一这既是一种空间距离也是一种心理距离。人们 常 说“距离产生美”,乡愁就是处在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对于曾经活过的农业乡村生活的一种顾盼。诗人北岛的著名诗句“我们没有失去记忆,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体现的便是对我们生命的安定之所、生命根基的找寻与眷恋。乡愁还传达了一种文化认同、文化归属,它是一种民族文化的“集体的梦”“集体无意识”,具有
9、一种凝聚人心的作用。当下的中国,乡愁被重新唤起,并引起大家的心理共鸣,这折射了我们时代具有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一一处于急剧社会转型的中国,该如何守护我们的文化传统并找到归属感,该如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该如何抚平人们浮躁的心绪进而拉近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告别乡村生活,人们纷纷涌入城市,虽然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拉近了,但是心理距离却变远了,然而生存环境的改变并没有割断我们的文化记忆,乡愁常常能够带给人们最温暖的拥抱与安慰。乡愁不单单是对一个地方的怀旧,真正萦绕心头的还是这个地方所承载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乡愁视为一种向后看的、消极的怀旧,记 起“我从哪里来”,我们才
10、能更真切地知道“我要到哪里去”。“文化身份”的确认是人的一个社会行为的基本要求,通过乡愁,我们找到了自己的“身份”,也就找到了自我。在对乡愁的回味中,感受到了本民族的文化体温,感受到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涌动,并渐渐涵养出我们走向未来的勇气与信心。(选 自2014年2月1 3日 光明日报,有改动)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乡愁”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乡愁是一种抗拒标准化、理性化生活的最恰当方式。B.乡愁是一种具有人文意味以及历史情怀的文化象征。C.乡愁是一种民族文化的“集体的梦”“集体无意识”。D.乡愁是一种追忆、留恋和缅怀逝去生活的消极怀旧。2.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1、)A.第段首先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对乡愁加以阐释,然后分析了全球化时代的生活特点和人们的内心诉求,最后总结了乡愁对现代人的作用。B.第段在回溯历史的基础上,指出乡愁对于现代人的特别意义,接着从文化记忆的角度做了阐释,然后通过对比概括了文化乡愁的内涵。C.第段承接上文,明确乡愁的产生根源,用“距离产生美”加以印证,接着引用北岛的诗句,论述乡愁文化认同、凝聚人心的内涵及作用。D.两段联系现实,从乡愁被重新唤起,并引起大家的心理共鸣这一现象入手,分析了它所折射的社会问题,进而指出乡愁的现实意义。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乡愁是现代人抒发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是一种对已经逝去的文化
12、岁月、生活方式的追忆、留恋和缅怀。B.社会急剧转型时期,人们纷纷离开农村涌入城市,但空间距离的拉近并没有使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拉近。C.“距离产生美”,而现代意义上的乡愁则产生于一种空间上的距离,还传达了一种文化认同、文化归属。D.乡愁不能被视为一种向后看、消极的怀旧,我们能在乡愁之中感受民族文化,涵养出走向未来的勇气与信心。参考答案:1.C2.C3.B1.试题分析:C项,见第段最后一句。A项,张冠李戴,信息源于第段最后一句,原文是“乡愁就是我们串联起生命之流、体悟生活奖的最恰当方式”。B项,扩大范围,信息源于第段最后一句,原文说的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乡愁”。D项,见最后一段第一句,“我们不能简
13、单地把乡愁视为一种向后看的、消极的怀旧”。【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技巧点拨】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 般 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 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文章第三段“乡愁还传达了一种文化认同、文化归属,它是一种民族文化的“集体的梦”“集体无意识”,具有一种凝聚人心的作用。”C项正确。2.试题分析:C项,引用北岛的诗句,印证的是“乡愁就是处在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对于曾经活过的农业乡村生活的一种顾盼”
14、。【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技巧点拨】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往往要对原文信息进行综合梳理。从文章中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的信息,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在文章重要内容上。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内容包括: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引用北岛的诗“我们没有失去记忆,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为了印证“乡愁就是处在现代生活中的人们对于曾经活过的农业乡村生活的一种顾盼”。3.试题分析:B项,信息源于第段,概括无误。A项,“现代人”错误,见第段第二句,“乡愁是古人抒发情感的主要方式之一”;C项,“乡愁则产生于一种空间
15、上的距离”不全面,见第段第一句,“也是一种心理距离”;D项,“不能被视为一种向后看、消极的怀旧”错,见第段第一句,“不能简单地”。【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技巧点拨】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主要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以偏概全、偷换概念等。A概念缩小,C概括片面,D原文中是“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乡愁视为一种向后看的、消极的怀旧”,题目中是“乡愁不能被视为一种向后看、消极的怀旧”说法不严密。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成 13 题。中国人的姓与名余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氏的国家,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就产生了姓氏。在关永礼先生所著
16、的 中国姓氏文化一书中讲到,许多欧美国家名前姓后的姓氏构成方式,迟至中世纪才产生并传承下来。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在1 4 世纪左右才普及兴盛,而且多由中国传入。日本则更晚,1876年才颁布 平民必称姓氏、名字义务令,普遍推行姓氏制度,改变了此前只有贵族、武士、神职官员才享有姓氏的历史。而细致考究下来,“姓”的 来 历 要 比“氏”更古老。“姓”字 是 由“女”字和“生”字组成的,说文解字解释:“姓,人所生也。”远古的人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姓就代表了一个人母系血统,一个始祖母所生的后代即为同姓。中国的古姓中大多都有“女”字偏旁,如姬、姜、嬴、姒、妫、姚等,也正反映了“姓”和母系血统的密切关系
17、。远古的人们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归于某种神秘的自然力量。比如在周人的传说中,他们的始祖母姜嫄因踩了熊的脚印而生了后稷,因此周人以熊为图腾,并姓姬,甲骨文“姬”字的右半部,就是熊的脚印的象形。而在商人的传说中,他们的始祖母简狄因吞食了燕子蛋而生了契,所以商人就以鸟为图腾,并姓子,子就是卵或蛋的意思。如果说,“姓”是来自母系,那 么“氏”就是来自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繁衍,男性在生产和战争中的优势不断凸显,氏族群体中出现了强有力的男性首领,他们要对自己率领的群体用某种称号作出区分,这 就 是“氏”的来历。最初的氏,是这个氏族男性首领的称呼。战国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局的动荡,许多贵族降为平民。
18、原本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立氏,随着土和平民地位、权力的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氏己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人们在交往中互相称名称氏,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彻底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氏只剩下了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没有了贵贱之别。汉代以后,通称为姓,自此姓氏彻底合一。现在人们所说的名字是指一个人的名,与古代所说的名字不同。古代的名与字分指,均为一个人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的称呼,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中国的这种名、字双轨制早在周代就已经形成。古人的名,主要用于自称;士人的字,主要用于他称。古代婴儿出生满两个月就要命名。礼记中 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
19、子许嫁,笄而字”。这是因为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行结发加冠之礼,以示成年,开始取字。女子十五岁结发加笄(束发的簪子),作为成年的标志,可以取字。一个人成年后,由长辈原先为其取的名己不便在社交场合中被人指名道姓地径直称呼,应另外换一个平辈或晚辈可以称呼的新名,否则被视为无礼。因此,以字相称,表示尊敬。字独立于名之外,又与名密切相关。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可以相互注释,字义相近。也有名与字互为补充,可以连义推想的,如岳飞字鹏举,“鹏举”取大鹏振翅高飞之意,与“飞”互为补充。还有以反义相对取字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熹”与“晦”字义相反。除了名、字以外,有些古人还有号。虽然春秋时期已有称号的
20、现象,但宋代才是号的大普及时代。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特盛。清未民初以后、字与号逐渐被笔名、艺名所取代。(选 自 北京日报2 0 1 4.0 2.1 9)1.下列关于“中国姓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姓氏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关永礼先生认为中国姓氏远远早于欧美国家,更早于亚洲的越南、朝鲜、日本等国。B.中国古姓的字形大多带有女字偏旁,这种造字结构蕴藏着一个历史事实,即中国大多古姓与母系血统有着密切的关系。C.中国最初的姓来源于母系,而氏来自男性,而且汉代以前氏是贵族特有的标志,汉以后姓氏就完全合一,统 称“姓”。D 中国人称氏最初只有卿大夫之家才有资格,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政
21、局的动荡,士和平民地位逐渐上升,他们也开始称氏。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在古代,名和字是不同的称号:名,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前由长辈为其所取的称呼,而字,则是他成年后步入社会时的称呼。B.古代男子年龄到了二十岁才加冠取字,有“字”之后,“字”就在社交场合被广泛应用,而“名”则退出了社交场合。C.中国名与字的双轨制自周代形成以来,延续了几千年,清末民初以后,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笔名、艺名。D.古 人 的“名”与“字”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或字义相近,相互注释,或连义推想,互相补充,或反义相对,对比鲜明。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22、到1 4世纪左右亚洲越南、朝鲜等国的姓氏才普及兴盛,日本则更晚,而且多由中国传入,由此他们的姓氏和母系血统关系密切。B.中国古代的氏与分封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分封制彻底废除后,氏只剩下标记直系血统的作用,性质上已没有了贵贱之分。C.古人称自己通常称自己的名,称别人通常称他的字,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如诸葛亮自称“亮”,鲁肃则称他“孔明”。D.有些古人会取号,号出现于春秋时期,但到了宋代,号才进入了大普及时代,而到了明清时期,士人取号之风非常盛行。参考答案:1.C(汉代以前氏是贵族特有的标志”错,原 文 是“战国以后氏已不再是贵族特有的标志:)2.B(,名 则退出了社交场合”错,可 以 用 于 社
23、交 场 合 自 称.3.A(“他们的姓氏和母系血统关系密切”无中生有J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 3 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王浚,字士治,弘农湖人也。家世二千石。浚博涉坟典,美姿貌,不修名行,不为乡曲所称。晚乃变节,疏通亮达,恢廓有大志。尝起宅,开门前路广数十步。人或谓之何太过,浚曰:“吾欲使容长戟幡旗。”众咸笑之,浚曰:“陈胜有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州郡辟河东从事。守令有不廉洁者,皆望风自引而去。刺史燕国徐邈有女才淑,择夫未嫁。邈乃大会佐吏,令女于内观之。女指浚告母,邈遂妻之。后参征南军事,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浚为人志大,奢侈不节,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祜日:“
24、浚有大才,将欲济其所欲,必可用也。”转车骑从事中郎,识者谓祜可谓能举善焉。除巴郡太守。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浚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转广汉太守,垂惠布政,百姓赖之。及贼张弘杀益州刺史皇甫晏,迁浚为益州刺史。浚设方略,悉诛弘等,以勋封关内侯。怀辑殊俗,待以威信,蛮夷徼外,多来归降。征拜右卫将军,除大司农。车骑将军羊祜雅知浚有奇略,乃密表留浚,于是重拜益州刺史。武帝谋伐吴,诏浚修舟舰。浚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又画鹤首怪兽于船首,以惧江神。舟楫之盛,自古未有。浚造船于蜀,其木柿蔽江而下。寻拜浚为龙骥将军、监粱
25、益诸军事。时朝议咸谏伐吴,浚乃上疏曰:“臣数参访吴楚同异,孙皓荒淫凶逆,荆扬贤愚无不嗟怨。且观时运,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变难预。若皓卒死,更立贤主,文武各得其所,则强敌也。臣作船七年,日有朽败,又臣年已七十,死亡无日。三者一乖,则难图也,诚愿陛下无失事机。”帝深纳焉。(节 选 自 晋书?列传十二,有删节)1 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浚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B.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浚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其产育者皆与休/复所全活者数千人/C.郡边吴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养/浚乃严其科条/宽其徭课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2022 学年 安徽省 蚌埠市 固镇县 第二 中学 一语 文联 考试卷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