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文本阅读练习题.pdf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本阅读练习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语文文本阅读练习题.pdf(2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桃花源记一、填空1、本 文 选 自 陶渊明集,体裁是记,作者是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 晋(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本文是他的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 饮酒,其中的名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比较下列各组加点词的不同意义。(1)寻向 所 志(标志);处 处 志 之(做标志)。(2)寻 病 终(不久);寻向 所 志(寻找)。(3)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4)屋 舍 俨 然(房屋);便 舍 船(舍弃)3、指出下列词语古今的不同意义。(1)芳草 鲜 美 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好(2)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事业
2、的总称。(3)率妻子邑人,来此 绝 境 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是男子的配偶。(4)无论 魏 晋 古义:更不用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5)说 如 此 古 义:是像这样。今义:是这样的意思。二、阅读课文后,回答问题。1、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答:(1)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2)对和平美好世界的向往;(3)寄托作者的政治理想;(4)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2、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答:以渔人进出桃源为线索,以时间的先后顺序组织材料(发现桃源一进入桃源一访问桃源一离开桃源一再寻桃源)o3、文章第一段 中 的“渔人甚异之”有什么作用?答:一方面衬托出桃花林的美丽奇异,另
3、一方面也引起下文渔人寻访桃花源。4、第一段写桃花林的美景的作用是什么?答:本段文字记叙了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重点描写了桃源外的自然美景,为桃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暗 示 将 有“奇境”出现,为下文描写桃源的美好作铺垫。5、第二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出桃花源的美好?答:自然环境优美富绕,社会环境安定和平,人们生活自由快乐。6、第二段中的“鸡犬相闻”反映了什么?答:“鸡犬相闻”突出了桃花源的安宁和平,说明桃花源里没有战乱,没有纷争。7、“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作者为什么要着重描写老人和孩子的精神面貌?答:反映桃花源人生活的安定、自由、快乐,令人向往。8、在桃花源中,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融为和
4、谐完美的统一。讨论一下,具体表现在哪里?答:(1)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样优美富饶的自然环境中建立了“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样一个安定和平、宁静祥和的社会,并且在此安居乐业,自由快乐地生活,”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2)男女耕作、老幼欢乐,”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这是人与人的和谐统一。9、“见渔人,乃大惊”反映出什么?答:反映出桃花源人见到外人的惊异,说明桃花源与世隔绝的时间已经很久远了。1 0、桃源人为什么“不复出焉”?答:
5、(1)桃花源自然环境优美富饶,生活环境安定和平,人人劳作,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生活幸福美满。(2)而桃源外战乱频繁,人们生活苦不堪言,所以桃花源人“不复出焉”。1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说明了什么?答:说明桃花源人与世隔绝已久,对外面时代的变化、战乱的频繁一无所知。1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什么“叹惋”?答:(1)叹惋他们与世隔绝时间长,(2)外界变化大,(3)战乱频繁,(4)社会黑暗,(5)人们生活痛苦。1 3、“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反映了什么?答:反映了桃花源人生活安定富足,民风淳朴,热情好客。1 4、你怎样理解桃源人所说
6、的“不足为外人道也”?“外人”指的是什么人?答:(1)桃花源人是为躲避战乱才来到这里的,他们对这里的生活很满足,想永远保住这个“绝境”,不想让外人打扰他们的生活。(2)外人指的是桃花源以外的人,即世人。1 5、渔人离开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却“遂迷,不复得路”,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答:文章采用虚实相生、真假结合的手法,创造了迥异于现实的世外桃源,既充满浪漫虚幻的色彩,又给人以真实可信的感受,意在表明桃源不可得,隐含了陶渊明对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慨叹。1 6、作者写南阳刘子雕寻桃源的事情,目的何在?答:作者借这一确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作证,说明了桃花源似有而无,似真而幻,可望而不可即的特
7、点,使故事显得亦真亦幻,更富有传奇色彩。1 7、“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此”所包含的内容。答:(1)桃花源美丽祥和,没有战乱没有纷争;(2)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安定;(3)民风淳朴,人与人之间热情友好。1 8、桃花源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理想境界?答:(1)寄托作者的政治理想,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美好世界的向往,(2)也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未完待续)1 9、桃花源记中作者虚构的美好境界就是作者的理想,你认为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答:作者追求的是环境美丽祥和,没有战乱,没有剥削;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
8、足安定、快乐,社会风气淳厚朴实。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人们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评价?答:(1)因为当时的社会黑暗动荡,兵荒马乱,人们生活极端痛苦,而桃花源正好和此相反,它环境优美,资源丰富,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因此它是人们的理想境界。(2)这是封建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世界,它虽美好,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这个理想,反映了人民反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因而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2 0、文章中第二段“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句话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答: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想有所作为,必须要经历一些艰苦的磨难。2
9、 1、与当今社会相比,你喜欢桃花源,还是喜欢当今社会?为什么?答:喜欢当今社会。因 为“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而且是封建社会的生活图景,不可能实现。而“当今社会”是高度文明、极度繁荣的社会,是“桃花源”无法比拟的。2 2、现 在“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用来指什么?答:用来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2 3、有 人 评 价 桃花源记是“在丑的面前高举起面美的镜子”,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及背景,谈 谈“丑”与“美”的表现。答:(1)美:美在桃源的环境,美丽祥和,没有战乱与纷争,人民生活富足,安居乐业。美在桃源的风土人情,那里人热情淳朴,待人挚诚。(2)丑:丑在当世的动乱纷争,人民生活痛苦,令
10、桃源人 叹惋 震惊,丑在世人的狡诈不守信用,“渔人”视桃源人的“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而不顾,除了桃源便“处处志之”马上向太守报告并带人“寻向所志”。2 4、根据本文对对联。(1)上联:生灵涂炭战乱频繁;下 列:优美富足安定和平。(2)上联:虚拟桃源寄理想;下列:再访美境寻仙踪。2 5、除本文外,请你再写出两个能体现陶渊明生活太态度的名句,并写明出处。答:(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2)问君何能尔?心 远 地 自 偏 饮酒2 6、请归结本文中的成语。答:豁然开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怡然自乐;落英缤纷;无人问津;世外桃源。上枢密韩太尉书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作者在文章第一
11、段中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他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的?答:(1)作者提出的观点是“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2)他认为不培养自己的气质、修养,单去学习写文章,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而一个人的气质、修养又不是靠学习、培养而获得的。之后,先引用孟子的话为道理论据来证明,然后举孟子、司马迁二人的事例为论据来证明。孟子通过内在修养,司马迁通过外在阅历,殊途同归,都取得很高成就。2、第二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决然舍去”?目的是什么?答:(1)因为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者:不过数百里之间,不足以自广;所读者:百氏之书,古人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2)目的:“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以养
12、其浩然之气。3、作者“决然舍去”看到了什么?答:于山:观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4、作者在第二段的末尾处写“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目的是什么?答:(1)赞美太尉,表达自己对太尉的瞻仰敬慕之情,希望得到太尉的接见;(2)也使太尉高兴,对自己有好感,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实现。5、作者在文中赋予“养气”的新含义是什么?答:作者认为,“气”应当是胸襟气度,见识情趣,学问阅历等。“养气”的途径有二:一是内心的修养,二是“行天下,览四海”的阅历。6、苏辙认为“养气”要考什么是?答:既要靠内心的修养,也要依靠广阔的生活阅历。7、本
13、文的目的是求见,但是作者却从为文治学谈起,为什么?答:为了展示自己深刻的见地和出众的才华,让韩琦知道,他是成全自己养气为文,“且学为政”的关键人物,同时也让韩琦享受被仰慕,被赞誉的欣悦之感。这样才能达到求见的目的。8、最后一段作者说“偶然得之,非其所乐”,那么作者所乐的是什么?答:所乐的是“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9、全文以什么为线索而展开论述的?试加以分析。答:(1)全文以“气”为线索而展开。(2)第一自然段论述文与气的关系,说明养气为文的重要;第二自然段论述增广阅历对养气的作用;第三、四自然段点出求见太尉的原因,是为了扩大交游,丰富阅历以养气。毛遂自荐一、毛遂自荐一文
14、选 自 史记,作者司马迁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为本纪、世家、书、列传和表等五种体例。鲁迅曾高度评价这部著作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二、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答:课文记述了战国时毛遂通过自荐同平原君带领的赵国使团一起前往楚国,并靠自己的智慧说服楚王与赵国联合抗秦的故事。2、请你说出每一段各写了什么?答:第一段:情节展开。秦围邯郸,赵国危在旦夕。毛遂自荐,与平原君等出使楚国。第二段:情节发展、高潮和结局。写赵国与楚国订合纵联盟的整个过程。第三段:尾声。写平原君引咎自责,向毛遂诚恳致歉,表现选拔人才的重要性。3、
15、毛遂最初为什么没有得到平原君的赏识?答:毛遂作为平原君门下的食客已有三年了,但是却没有人推荐过毛遂,称颂过毛遂,所以平原君认为他是一个碌碌无为,没有本事的庸人,因此没有得到赏识。4、毛遂是在什么情况下自荐的?答:毛遂是在平原君挑选赵国使团,人数不够的情况下自荐的。5、毛遂为什么能勇于自荐?答:首先他确实有真才实学,这是他勇于自荐的基础。其次他对自己充满信心,他认为自己不为人所知,只是因为没有遇到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并不是自己平庸。再次他对所选的十九人有深刻的了解,认为他们是一群庸碌之辈,自己不在他们之下。6、毛 遂 和 马说中的千里马有什么不同之处?答:马说中的千里马尽管有才能,但是它却因为不
16、能展示自己的才能而最终被埋没;毛 遂 作 为“千里马”,不仅有才华,而且懂得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才华,因此没用被冷落。7、毛遂为什么能在众多的人才中脱颖而出?答:因为毛遂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展示自己的才能,且他本身也具备才能,能一针见血地道出赵楚联合的益处,又能审时度势,所以才能脱颖而出。8、毛遂是如何说服平原君带他到楚国的?答:用委婉的语言,恰当的比喻,希望平原君给他展示才能的机会。9、平原君为什么会与毛遂偕?答:在毛遂自荐的过程中,平原君感到毛遂是一个有才能之人,因而同意他去。10、请概括毛遂能说服楚王的原因?答:毛遂向楚王道出了楚与赵联合的必要性与厉害,告诉楚王当年秦国的大将白起是如何羞辱楚国的
17、,楚国应当与赵国联合,一雪前耻,楚王认为很有道理,因此毛遂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楚王。11、毛遂是如何赢得平原君的认可的?答:凭借自己卓越的口才和胆识。12、文中的毛遂和平原君各有什么特点?答:(1)毛遂:机智勇敢,见义勇为,能言善辩,善于韬光养晦,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展示自己的才能。(2)平原君:心系国家,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虽然不具备一双识别人才的慧眼,但勇于致歉,重视人才。13、毛遂是如何一步步让楚王订盟约的?答:(1)按剑而前今十步以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示之以力);(2)合纵者为楚,非为赵也。(示之以利);(3)王当献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示之以信)14、有人
18、说毛遂有勇有谋,但也有人说他自荐是出风头,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答:(1)自信是一种优秀品质;(2)毛遂有胆,勇 纾(shU)国难,精神可嘉;(3)他有识,知天下,有辩才,实现了订纵之约。15、你觉得毛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毛遂是一个机智勇敢,见义勇为,能言善辩,善于韬光养晦,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展示自己的才能的人。16、毛遂自荐的故事千古传颂,对你有什么启迪?答:一个人要努力学习,拥有知识,使自己成为有才能的人,然后在适当的时机,勇于表现自己的才华,从而发挥自己的才能。17、联系我们上学期学过的,马说与毛遂成功的经历,谈一谈我们应当如何展露自己的才华?答: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勇于把握机遇,又要
19、有善于表现自己才能的智慧,不可一味韬光养晦,像千里马那样默默无闻。18、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拟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答:上联:毛遂自荐,千回百转,英雄莫问出处;下联:西施浣纱,百巧千穷,美人终归尘土记承天寺夜游1、本文选自 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谥号文忠。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苏轼的名句有:(1)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2、“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在文中的作用。答:起笔扣住“夜游”的“
20、夜”字,点明题目,交代夜游时间。3、夜游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闲适的心情。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理解这八个字的含义,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1)“入”字用拟人修辞(2)月光似乎懂得作者的寂寞无聊,悄悄地走进门来和他做伴,作者把无情感的月光人格化,写得生动有趣,(3)也衬托出自己的喜悦之情。5、作者“欣然起行”是为了寻找快乐,而又为何有“念无与为乐者”的感慨呢?答:因为一同被贬这偏远之地,志同道合的人太少。6、作者邀人赏月,为什么只想到去承天寺寻张怀民而不寻别人呢?答:因为张怀民与作者同时被贬到黄州,与作者境况相同,并且两人有共同的爱好和情趣。7、文中为什么没有交代作者去承天寺路上的
21、情景,为什么不写一写是作者怎样寻张怀民的?答:因为文章重点写夜游之感,路上的情景与寻张怀民和文章中心无关,因此不写。8、在寻张怀民时的交代中,“怀民亦未寝”中的“亦”字能否去掉,为什么?答:不能。张怀民也被贬黄州,与作者境况相同,“亦”字说明张、苏心情相同,体现了他们共同的情趣和感受。如果去掉就没有这样的效果。9、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界?(作者是如何描写月光的?)答:(1)用“积水空明”比喻月光,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荐交横”比喻月光下摇曳的竹柏的影子,描绘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2)表达了作者淡泊宁静的旷达胸襟。1
22、0、“竹柏”在文中有何深意?答:比喻作者坚贞的气节。1 k “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认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处景色描写饱含作者怎样的情感?答:他对月色的描写,带给我们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达了作者被贬谪之后的悲凉心情暂时得以解脱,流露出喜悦、闲适、超凡脱俗之情。12、本文以写人为中心,突出了人的什么特点?答:写出了人的“闲”,“闲”中有乐,“闲”中有情趣,在“闲”中寄托自己的情感。13、古今中外有许多描写月色的诗句,请写出你认为最好的两句。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 山居秋暝14、用现代汉语写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23、存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的意思。答: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藻荐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15、“藻、荐交横”比喻什么?给人的感觉是什么?答:“藻芳交横”比喻月光下摇曳的竹柏的影子,给人的感觉是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16、“何处无竹柏,何夜无月,但少闲人如无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了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17、“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答:作者贬官后,心情抑郁,但仍有进取心。在自然美景中排解苦闷,
24、寻找精神寄托,慨叹无人赏月,揭示世人都为名利奔波,为世俗所累的社会现实,表现作者超凡脱俗、淡泊宁静的旷达胸襟。18、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那么,作者为什么要用这种与实际不符的方式来表达呢?答: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寻,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19、结合背景说说“闲人”的内涵。(“闲人”一词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闲人”即清闲的人,是作者对贬官后担任闲职的自嘲,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抱负,却被一贬再贬,他难免有抑郁和忧愤之情。但是作者并未
25、因此而萎靡不振,而是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挫折,在美好的大自然中寄托“闲情”,而也只有在这样的心境之中,看到的月景才那样迷人。2 0、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答:(1)入 夜 即“解衣欲睡”,“闲”;(2)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3)与张怀民“步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的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4)结 尾 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 衬“吾两人”的“闲”。2 1、本文起笔写“月色入户”,收 笔 写“闲人”情怀,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你以 为“闲人”究 竟“闲”在哪里?答:此时作者被贬黄州,满腹经纶无用武之地,满腔报国豪情不得舒展,无法为国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下册 语文 文本 阅读 练习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