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说课稿.pdf
《八年级物理说课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说课稿.pdf(7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八年级物理说课稿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仁,大家好!我要说的课题是沪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四节 阿基米德原理,我准备从四个方面谈一谈对本节课的教学构思:一、教材分析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浮力是前面所学的力学知识的延伸扩展,是初中力学部分的又一个重点;浮力是本章的关键,为以后研究物体浮沉条件奠定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2、学习目标的确定(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浮力及测量浮力的两种方法;2、知道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及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3、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并能应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2、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3、教材的重难点(一)、教学的重点:1、探究认识浮力,会测量浮力的大小。2、实验探究阿基米德原理。(二)、教学难点: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关系的过程二、学情分析“浮力,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在日常生活的积累中和在小学自然常识课的学习中已有了 一定的感性认识:说陌生,是因为要把有关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等重要知识,还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归纳等。三、教法和学法学案
3、引导法,实验探究法等;我们学校在推广使用学案导学法,所以本节课我仍然用学案引导学生学习本节课教学案在课前能引导学习进行目的明确的预习,解决基本知识及基本实验操作;在课堂上能引领学生进行有序的学习!本节是一节实验探究课,主要通过探究让学生获得新知,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合作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教师用具:1杯清水、1杯盐水、1只氢气球、乒乓球、石块、钩码、橡皮泥体积相同的铝块、铜块及组装好的铁架台弹簧称、水槽等学生用具:1杯清水、1杯盐水、1只水球、乒乓球、石块、钩码、橡皮泥、体积相同的铝块及铜块组装好的铁架台弹簧称、水槽、小烧杯及溢水杯等四、课堂设计依据本节教材编排的顺序,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为了更
4、好地完成本节的学习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下面的教学程序和相应的具体操作:环节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有位科学家曾发出豪言壮语:绐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大家知道他是谁吗?学生回答!他的成就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解决浮力问题的一-阿基米德原理!通过此互动环节,能够烘托气氛,激发学习兴趣!环节二、动手实验,体验浮力:这个环节我通过几个活动让学生认识浮力!活动一:把实验台上的一些物体放入水槽中,哪些物体漂着?为什么呢?你还有什么发现?接着启发: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吗?引入活动二!活动二:探究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石块在空气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6=N,把H块浸没到水中的示数为F
5、l=N,你发现了什么?原因是什么呢?有以上两个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时它向上的浮力!那么,气体中的物体呢?活动三:老师演示:放飞氢气球!让学生观察氢气球在空气中的运动情况!得出结论:切浸在液体和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对它向上的浮力!这几个活动符合学生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环节三、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环节让学生经历个完整的探究过程:1、提出问题:在学生认识到浮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浮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2、猜想与假设: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猜想,并把猜想落实到教学案上!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
6、猜想,对于这部分同学注意对他们进行鼓励,让他们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作为老师,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在各种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浮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浮力的研究也很复杂,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然后让学生在班里进行交流合作,体现集体的智慈!对学生的猜想进行肯定,然后话题一转:今天,我们只对三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是否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是否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是否与
7、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为了节约时间,体现合作关系,将全班分为三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3、选择器材,设计方案:首先组内交流,选择器材,设计方案,然后展示方案!本实验的难点是控制变量,在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方案的过程中,老师强调实验注意事项,规范实验操作!4、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在学生明确如何进行实验的基础上,在教学案的引导下完成探究过程,并及时把实验数据记录到教学案上!老师在教室内巡视,及时处理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各种情况!5、展示成果得出结论让学生在班内展示本组的实验成果并得出本组结论,最后把各组结论总结到一起: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的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排开的液体的体积有关,与
8、所处的深度无关!环节四、探究F 浮=G 排的关系:在上一环节结论的基础上观察一个演示实验:把一个易拉罐按入水中,越往下按,受到的浮力越大,排开的水也越多,排开水的重力也越来越大;1、提出问题:F 浮与G 排在数量上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假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激发探究欲望!2、猜想和假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大胆的猜测:F 浮=G排;F 浮 G 排;F 浮G 排为了完成本实验我为学生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1)、需要测哪些物理量?如何测量?(2)、测量过程中要注意什么问题?通过组内讨论交流解决以上问题!在这个实验中要用到一个新的器材-溢水杯:老师介绍溢水杯的作
9、用及用法,同时强调本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比如溢水杯在使用的时候要装满水,实验中测量的顺序等!3、进行实验:明确实验方案之后,在教学案的引导下进行分组实验,并及时记录数据;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在班内展示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5、交流评估:说出在实验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原因!讲解阿基米德鉴别王冠的小故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环节五:课堂小结以小组为单位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及困惑!最后依托教学案对本节内容进行检测,检查学习效果!说课内容到此结束!谢谢!板书设计一、浮力:1、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2、
10、方向:竖直向上3、称重法:二、阿基米德原理1、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2、公式:F 浮=6 排 长度的测量说课稿一、教材分析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科学测量。刻度尺的使用和读数方法,是使用温度计、天平以及电子仪表等有刻度仪器、仪表的基础,所以,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学会刻度尺的读数方法十分重要,它是学生真正步入科学殿堂的第一步。二、学情分析1、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学过长度测量,实际生活中也可能尝试过对一些物体长度的测量。但细致和严密的长度测量可能不会有很多人经历过。在此以前学生的观察也基本都是定性观察。2、知识基础:学生对正指数的科学计数法有了一
11、定的了解,但不熟悉。3、心理特点:活泼好动,好奇性强,但急进冒动,遇事常丢三拉四,但喜欢表现自己。4、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简单的抽象思维也往往需要具体事例的支撑且容易产生片面性。5、可能出现的思维障碍及易犯错误:漏写单位。学生对负指数的科学计数法第一次接触,一下子难以适应。三,说教法教法突出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景,引导启发,分析讨论,指导实验,归纳结论。联系生活实际,尽量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为材料探究长度测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展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迁移的能力。运用提问法、谈话法、讨论法、直观法、探究法等。四,说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
12、积极性。通过媒体展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效果。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相互合作交流。成果展示体验成功的愉悦。三、教学目标确定1、知识与技能:(1)知道测量的意义,知道长度的主单位和其他常用单位及换算关系;(2)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学会记录长度测量结果;(3)学会选择不同的测量仪器或方法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4)能粗略估测物体的长度。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参与式的体验学习,初步了解探究的过程;(2)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和交流、收集信息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使用刻度尺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并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四、教学重点
13、、难点确定:1、重点: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能正确使用长度单位并进行换算。2、难点:测量实质的理解,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包括“科学记数法”的运用)。六、教学流程七、教具准备近 2 米的木棒、米尺(最小刻度厘米、毫米的各一支,且刻度已被掩盖)、卷尺、皮尺、学生自带可以测量长度的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新课引入1、观察两只铅笔。问:大家观察到了什么?学生回答:长短不一样。长短比较2、拿两杯水让大家观察。问:大家观察到了什么?学生回答:一杯水多,杯水少。多少比较3、问:大清早和中午比较感觉上有何不同?学生回答:大清早凉,中午热。这是冷热比较4、运动会上,我们说谁跑得快,也是一种比较。在
14、以上的这些比较中有一种基本的比较,就是长度的比较。新课讲授1 .测量(m ea s u r em en t)的意义:提高判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2.测量单位3、换算关系:练 习 1:看书上的想一想,提问学生,填空练习2:(投影)练习3:(投影)测量活动一:(1)、正确使用刻度尺。(2)测量物理课本活动二,长度的估测四.小结五.布置作业:1.阅读课文 2.课后作业题沪科版8年级物理:第 三 章 声的世 第 三 节 超 声 与 次 声 教学设可界课型新授课时一课时教师教材分析超声波和次声波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作用,自然界和动物界也大量的存在着超声波和次声波现象。本节教材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如蝙
15、蝠捕食蚊虫、动物中的狗的听觉等,还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科学技术和生产之中。如“用超声探测鱼群”、“B超观察胎儿”、“超声金属探测仪”等。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2、知道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3、了解次声波的特点及其危害。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与合作,了解超声波的特点,了解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渗透STS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重点难点重点1、知道超声、次声的概念。2、知道超声的应用。难点培养和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及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学情分析1、有利因素:学生已知道声音可分为乐音和噪音等相关知识,
16、对本节课会有很大帮助;2、不利因素:在实际生活中有的涉及的声知识和声现象并不知道,如超声和次声,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教具多媒体课件、音像资料、B 超图片教法讨论、交流法、讲授法、竞赛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三节超声与次声-、超声: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次声: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二、超声的特点及应用1、频率高、方向性好。运用:导航、探测距离2、“穿透力”强。运用:超声诊疗仪(B 超)、超声金属探伤仪。(这是利用超声可以传递信息)。3、“破碎力”强。应用:使难混合的液体均匀混合;杀菌消毒;育种;超声碎石。(这是利用超声可以传递能量)。三、次声的应用
17、及危害。火山爆发地震风暴核爆炸等能量很高、有极大的破坏力弹力和弹簧测力计教材以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让学生通过探究知道了弹力,同时详细地介绍了弹簧测力计的使用,让学生很好的掌握了力的概念,并且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二、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1)组织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得出形变及弹力的概念以及外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大小的关系。(2)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认识其构造,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3)通过观察,知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4)了解弹性形变。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和实验设计、动手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
18、的精神。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1弹力的概念(2)外力的大小也物体形变大小的关系(3)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及使用方法2、难点(1)弹力概念的引入。(2)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3)通过外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大关系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学情分析关于弹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认识,但远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链,对其性质和原理的认识几乎是空白。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探究和测量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对弹力和弹簧测力计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同时,通过课堂学习,培养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创新的意识。七、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测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望生根据自身的经
19、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为了直观,可以准备一个弹簧,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 .弹簧为什么伸长了?2 .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3 .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二)弹力探讨完后紧接着介绍力的单位及完成弹簧测力计的教学。1 .力的单位教师可直接向学生说明国际上通用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 住.教师可以准备两个普通鸡蛋,使学生对1 N 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 N:一个质量是4 0 k g 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 0 0 N;至
20、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2 .弹簧测力计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1)弹簧秤的原理致匝可准备一个弹簧,找生生用不同的力去拉弹簧.教师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2)弹簧秤的构造(3)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秤(四)总结,扩展可适当向注 介 绍 一些有关科学家胡克和牛顿的生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八、作业布置动与静一、教材分析动与静是第二章运动的世界描述了运动学的初步知识。全章共分四节,第一节动与静与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是第三节快与慢的基础,而
21、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则是第三节的深化。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学好本节内容是学好本章的基础。所以,本节是全章的核心内容。第一节动与静的主要有内容是:什么是运动和静止?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以及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虽然选择的学习内容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是对学生的思维逻辑性要求比较高,引导难度把握不好,就会影响学生的探究开展,最终影响学生对运动的认识。1 .知识与技能1)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2)能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3)知道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知道运动
22、i j 静止的相对性。2 .过程与方法通过体验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用辨证与发展的方法来认识事物认识世界。3 .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看宇宙飞船升空与高速行驶的磁悬浮列车两幅图片.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同时激发热爱学习的激情。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2 )会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难点:会选择恰当的参照物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由于刚刚接触物理,分析、归纳、概括能力相对薄弱,对研究物理的方法感到比较陌生。形象思维是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爱好和兴趣是他们学习物理的主要动力,学生普遍喜欢自己动手参与的课堂活动。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
23、考虑到学生的这一心理认知特点。1.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多媒体相结合“将课堂还给学生,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教学思路拟订为“创设情境自主讨论巩固内化拓展延伸“,努力构建自主型的课堂教学模式。3.学习方法:通过学生主动的合作学习,通过自己的观察,学生在成功的快乐中完成了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过程,形成了新的认知结构。三、教学流程1 通过课件展示一幅运动的画面,设情景,引入课题2 新课教学(1)人们用文字,诗歌,音乐,绘画描述运动。(竞赛法)(2)阅读P 1 7 小明看到的情景,通过讨论归纳:机
24、械运动,参照物,怎样判断一个物体运动和静止。(3)联系生活,举例说明5)课堂小结,学生展示成果光的传播说课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初二物理中有关光学知识的第一课,主要内容为光源、光的直线传播条件及光速这三个知识点。如果把初中学生将要接触的光学知识看成一座大厦的话,光的直线传播就是这些知识的基础,是否掌握这一知识点,会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2、教学目标:根据本课涉及的知识点,结合教学大纲和新课程的相关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知识与技能掌握光源的概念,能区分光源与非光源。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 =3 X 1 0
25、 8 m/s o(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分析能力。经历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利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探究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3、重点与难点:(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2)难点:如何设计探究实验,并通过实验现象归纳出光的传播特点。二、学情分析初二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重,求知欲强,但动手能力较弱,加上刚接触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缺少认识,也缺乏必要的逻辑知识。因此,以学生常见的现象进行引入,以便使学生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物理 说课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