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山东东营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山东东营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山东东营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总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你的姓名、座号和准考证号按要求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2.本试题不分卷,所有答案都写在答题卡上,不要直接在本试卷上答题。3.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对应的答题卡区域,不得超出规定范围。一、积累运用(共20分)1. 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拼搏奉献。只有当青春同党和人民事业高度契合时,青春的光p才会更广阔,青春的能量才能充分迸发。契_ p_【答案】 . q . 谱【解析】【详解】契合:q h,相合。光谱:gung p,当一束受到色散
2、后的辐射能量被聚焦,并使其诸分波按波长的顺序排列时所成的一系列像。2.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_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_民族复兴的前途。世界各地奥运健儿齐聚五环旗下,相互尊重、彼此激励、突破极限、超越自我,完美_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充新格言。习总书记强调,“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坚决_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
3、名归”。A. 坚持 找寻 演绎 遏制B. 坚定 探寻 演绎 遏制C. 坚定 找寻 演示 遏止D. 坚持 探寻 演示 遏止【答案】B【解析】【详解】第一空:坚持,意思是坚决保持、维护;不改变。坚定,意思是(立场、主张、意志等)稳定坚强;不动摇。根据前文“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可知,先“讲好黄河故事”到“延续历史文脉”再到坚定文化自信不动摇,故应用“坚定”;第二空:找寻,意思是寻找。探寻,意思是探求;寻找。“探寻”更符合“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这一语境,表现出了新青年寻找民族复兴的前途的艰难,故应用“探寻”;第三空:演绎,展现,表现。演示,通过某种方式,把事物的
4、发展过程向人展示出来,使人有所认识或理解。根据语境“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新格言”可知,应用“演绎”;第四空:遏制,制止;控制。遏止,阻止。“遏制”更符合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这种行为,以确保18亩耕地,故应用“遏制”;故选B。3. 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B. “夏”,原本指中原地区的人。说文解字说:“夏,中国之人也。”段玉裁注:“引申之义为大也。”“夏”是象形字,表示堂堂正正、高高大大的人。C.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追求
5、进步是青年最宝贵的特质;也是党和人民最殷切的希望。D. 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打好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强调我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为进一步建设清洁美丽世界作出巨大贡献。【答案】B【解析】【详解】A.“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在提示下文“主题”的具体内容,所以后面要用冒号;C.“追求进步是青年最宝贵的特质”与“也是党和人民最殷切的希望”是单句中的并列关系,不应用分号,要改为逗号;D.“求是”在句中是杂志的名称,应该用书名号;故选B。4. 下列句子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国家的财富。老祖宗留下的“金碗”怎可拱手送人?国务院办公厅今年3月印发“十四五”中医药
6、发展规划特别强调:制定实施全国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继续推进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建设,探索将具有独特地制方法的中药饮片纳入中药品种保护范围。要健全中药材种植养殖、仓储、物流、初加工规范标准体系。鼓励创建以中药材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群和以中药材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强镇。鼓励中药材产业化、商品化和适度规模化发展,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通读四句话,确定第句是这段话的中心句;第句“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是承接中心“中药材种植养殖”的进一步说明;第句“创建以中药材为主的优势特色产业群”是对应中心句的“仓储、物流”;第句“实施
7、全国中药饮片炮制规范,继续推进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建设”则是承接中心句的“初加工规范标准体系”。所以,排序为。故选C。5. 填空。心怀家国、志在天下,家国情怀已沉淀为中华儿女的内在品格,在历代诗人的作品中多有体现。诗句家国情怀作者作品_,_。将士们在悲壮惨烈的战斗中忘身报国的忠心李贺雁门太守行_,_。将士用命,不畏战事频繁王维使至塞上_,_。诗人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的愿望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_,_?诗人驰骋疆场、为国立功的志向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_,_。虽辞官归乡,诗人仍心系国家前途和命运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答案】 . 报君黄金台上意 . 提携玉龙为君死 . 萧关逢候骑 . 都护在燕然
8、 . 了却君王天下事 . 赢得生前身后名 . 持节云中 . 何日遣冯唐 . 落红不无情物 . 化作春泥更护花【解析】【详解】注意“提携、萧关、候骑、燕然、赢、遣”的正确写法。6. 名著阅读。(1)_(国家)作家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是_(题材)小说,完成于19世纪70年代,在当时引起强烈反响,读者们的评价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2)请你在人物、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任选其一,从海底两万里中提炼出一个关键词,并围绕关键词写一段70字以内的评论。【答案】(1) . 法国 . 科幻 (2)示例:奇迹。鹦鹉螺号的发明是一个奇迹。它有坚硬如铁的双层艇体,有无穷的机械动力,不必担心爆炸和火灾,更不必担心
9、碰撞和解体,不受台风和旋涡的影响。【解析】【小问1详解】考查文学常识。海底两万里(Vingt mille lieues sous les mers)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凡尔纳三部曲”(另两部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神秘岛)的第二部。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科幻小说,科学性是它的一大特征。这部作品中,他将对海洋的幻想发挥到了极致,表现了人类认识和驾驭海洋的信心,展示了人类意志的坚韧和勇敢。【小问2详解】考查对名著人物、主题、艺术特色的把握。根据题干要求,从海底两万里中提炼出一个关键词来评论其人物、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中的其中一个即可。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注意字数的限制。示例:神奇。
10、情节设置古怪离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充满神秘色彩的海底世界,可以海底狩猎,参观海底森林,采集印度洋的珍珠,目睹珊瑚王国的葬礼等。7. 综合性学习。为落实“双减”政策,某校开展了以“落实双减我担当”为主题的“天下国家”综合性学习活动。请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材料一:为解决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各地必须不打折扣地落实。“双减”政策落地后,课外学科培训班停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上学年,某中学在9月份和12月份各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通过数据
11、分析来看,家长对“双减”政策的支持率由35提升至92,家长的经济负担大大减轻,绝大多数家长的态度由刚开始时的焦虑、怀疑转变为支持、配合。材料二:“双减”政策发布后社会情绪分布图材料三:学生参加校外培训作用反馈表(1)“落实双减我担当”中的“担”小篆写作“”,说文解释“儋(担)”,“荷”也。“负书担橐”(战国策)中的“担”即用其本义:_。“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与妻书)和“落实双减我担当”中“担”则引申为:_(2)研读材料二,就“双减”政策发布后的社会情绪表现,写出你的发现。(3)“天下国家”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暑假马上到来,你可能又要面临各类
12、培训。请你站在“天下国家”的高度,结合材料一、三,说出不参加校外学科培训的至少两个理由。【答案】(1) . 驮、背。 . 承担、担负。 (2)一、人们对“双减”政策落实的讨论和关注度比较高;二、少部分人对“双减”政策持赞成期待;三、社会上依旧有少部分人对“双减”政策抱有怀疑的态度; (3)一、不参加校外培训能够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二、不参加校外培训能够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缓解家庭经济压力。【解析】【小问1详解】此题主要考查词语含义。空:“负书担橐”是“背着书箱,挑着行李”的意思,所以“负”是“背着、驮着”之意;空:“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
13、”是“所以宁愿让你先死,我来承担一切苦难与悲痛”的意思;“落实双减我担当”是“我来担负落实双减政策的工作”之意。所以“担”是“承担、担负”之意。【小问2详解】此题主要考查概括能力。根据柱状图及占比不难发现,“对政策的支持期待”占比为34.7%,虽然大家支持,但是只占有一少部分;而“对政策支持落实的讨论和关注”占比相对较高,说明“双减”政策的落实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从“社会和家长的担忧”占比16.2%不难发现,虽然政策已经发布,但是依旧有少部分家长会出现担心焦虑的情况。结合上述,也不难发现,“双减”政策依旧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依据上述,分析可得出。【小问3详解】此题主要考查概括能力。题干中提
14、到站在“天下国家”的高度谈论理由,必须首先知道“天下国家”的高度是什么。首先先理解孟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的意思,孟子说:“天下的根本在国,国的根本在家,家的根本在自己身上。”也就是良好的家风培育人,培育美好的种子,人从家里边把这颗种子又带到了更广阔的领域,影响到更多的人,从而营造出更和谐、更美好的社会风气。所以“天下国家”的根本在于家庭和个人。结合材料一第二段“双减政策落地后,课外学科培训班停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可以看出,不参加校外培训机构对于同学们个人而言,课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通过材料一第二段“家长对双减政策的支持率由35提升至92,家长的经济负担大大减轻,
15、绝大多数家长的态度由刚开始时的焦虑、怀疑转变为支持、配合”可以看出,不参加校外培训对于家庭本身而言,减轻了父母的经济压力,使父母不再焦虑;结合材料三图可知,觉得参加校外培训机构占用自己正常生活时间及对自己成绩没用的相对来说占比较大,从这点可以分析出对个人而言,不参加校外培训机构能够不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时间,利用课余时间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据此可分析得出。二、阅读欣赏(共50分)(一)(4分)登楼望水(唐)顾况鸟啼花发柳含烟,掷却风光忆少年。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8. 本诗四句起承转合,一句一转换,颇具特色,就此谈谈你的理解。9. 下列选项中表达正确的两项是( )A. 本诗写“登楼望水
16、”,与许多写登山登楼登塔的唐诗一样,都是借景抒怀。B. 作者强调诗歌的思想内容,注重教化,故写本诗寄语少年应珍惜青春时光。C. 本诗为作者暮年所作,写登高望远,看到迎接他的归船,思乡心切,无心赏景。D. 全诗文句通俗易懂,景情并有,不着一“愁”,实则写“愁”。【答案】8. 示例:首句“鸟啼花发柳含烟”是起句,诗人便点出了此时其身处的美好风光,可是风光大好,诗人却在第二句用了“抛却”,这说明了诗人此时带愁,无暇眷顾风景,而是回忆起自己的少年时光。后两句,诗人回忆少年时光,心里很愉悦,于是诗人更上高楼,眺望远处一江绵绵春水,心潮起伏,想着何时故乡才能迎来他的这一只归船,诗人愁之来源,是身处异乡而不
17、得归之苦。四句起承转合,一句一转换,巧妙抒发游子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9. AD【解析】【8题详解】考查对诗歌的分析理解。唐代诗人顾况,身在他乡,见春天再次到来,花开似锦,绿柳如烟,蜂蝶随香,燕飞莺啼,不由得感慨时光之匆匆,而自己倏然已经老去。为着追逐功名,远离家乡,长年不归,让韶华白白逝去。到得此时,仍空自惆怅,不肯回去。开篇诗人写“鸟啼花发柳含烟”,显然,展现在我们以前面前一副春光明媚的画面。春天是温暖的季节,小鸟叽叽喳喳在树林中穿越。在树林中鸣叫。再看地上的花朵更是百花争艳,竞相开放。柳树长出了嫩绿的叶子,在湖边的水汽中腾起春烟。这是多么美好的春光啊,让人沉醉。但是此时诗人的心思却不在这里
18、,“掷却风光忆少年”,他没有被眼前这美丽的景色所打动,而是回忆起自己的少年时光。也正是因为这种回忆让他陷入了春愁之中。那么这种春愁究竟是什么呢?唐诗的最后两句给出了答案。“更上高楼望江水,故乡何处一归船”,在这个春光烂漫的季节里,诗人登上了高楼,眺望远方的江水翻腾。心中期待着故乡什么时候能够带来一条船,把我从这里接回去呢?如此在美丽的春光中登高望远,盼望故乡来船,这种表达并不多见。由此看得出诗人的这份春愁,如江水般滔滔不绝。而美丽的春光不过是这点缀而已,更让诗人的愁绪满怀。最后一句七个字写出了诗人春愁之所指,那就是对于故乡的思念。【9题详解】考查对诗歌的分析理解。B.“寄语少年应珍惜青春时光”
19、错误,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绿柳如烟,这是多么美的春光,可是如此大好风光,诗人却将美景抛在一边,回忆起自己的少年时光。眼前的春光很美,可是记忆中故乡的春光更美,诗人登高远眺,希望能有一叶扁舟载着他回到故乡。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并没有“寄语少年应珍惜青春时光”之意;C.“看到迎接他的归船”错误,后二句是虚写,诗人开始去眺望故乡,想着何时故乡才能迎来他的这一只归船,并非真正看到迎接他的归船;故选AD。(二)(8分)(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乙)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餔
20、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
21、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苏轼超然台记注:餔,吃。啜,喝。糟,浊酒。醨,薄酒。胶西,指密州,今天的诸城市。蔽采椽之居,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比,连续,常常。登,丰收。苟全,大致完
22、备。庶几,表希望或推测。卢敖,秦时人。遁,隐居。秫,黏高粱,可以做烧酒。瀹(yu),煮。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改任密州太守,勤政厉为,密州政局初定,于是修葺园圃北旧台一新,并作文记之。10.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余自钱塘移守胶西 守:南望马耳、常山 南:11. 分别概括两文所体现的“忧乐观”并说明其由来。12. 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答案】10. 迫近;因为;任知州;向南。 11. 甲文的忧乐观是“先忧后乐”,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来;乙文的忧乐观是“超然于物外,就可以无往而不乐”,从“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
23、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而来。 12. 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于一篇之中,借景抒情,对比手法。【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句意: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句意: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以,因为;句意: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守,任知州;句意:从台上向南望马耳、常山。南,名词作状语,向南。【11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和作者观点的把握,要结合相关句子来分析。阅读甲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思是“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这句话点
24、明了作者的忧乐观,即“先忧后乐”,也就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阅读乙文,“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的意思是“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这句话点明了作者的忧乐观,即“超然于物外,就可以无往而不乐”,即把一切事物都置之度外,无所希冀,无所追求,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就不会有什么烦恼,能成为一个知足者常乐的人。【12题详解】此题考查比较阅读,要求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共同之处。甲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于一篇之中。第段叙述事情的本末,交代作记的缘由;第段描写洞庭湖的大观胜览;第段写洞庭湖的阴晴景象以及游人的不同心情,借景抒情;第段抒情议论
25、,表现作者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政治抱负。第段运用对比手法,一暗一明,一悲一喜,传达出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境界。乙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于一篇之中。第段,从正面论述超然于物外的快乐;第段从反面论述不超然必会悲哀的道理;第段叙述自己移守胶西,生活初安,治园修台,游而得乐的情景;第段描写登台远望的景象,借景抒情,抒发了对“超然台”的喜爱之情;第段交待了其弟苏辙(子由)为此台命名并作赋的事,画龙点睛。第段运用对比手法一正一反,正反对照,有力地论证了只有超然于物外,才能无往而不乐;如果超然于物内,则必悲哀的道理。【点睛】参考译文:甲:唉!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为
26、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吧乙: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以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在胸中激荡,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追求灾祸,躲避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因
27、此,心中充满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忧愁也就由此产生了;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以便勉强度日。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
28、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像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煮糙米,大家一边吃一面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这个时候,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好
29、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三)(8分)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
30、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驿路梨花13. 作者运用人物群像来突显
31、“雷锋精神”的丰满和富于变化,请结合下列语句进行简要分析。解放军说:“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梨花)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姐姐出嫁后,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瑶族老人说:“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14. 有文章评论本文“有提炼”“有夸饰”“有点儿虚构”,我们读来却觉得素朴、真实。请你谈谈作者是如何达到这一效果的。【答案】13. 解放军为方便路人建起小茅屋;梨花深受感动
32、,照料小茅屋;小姑娘在姐姐出嫁后,照管小茅屋;瑶族老人为方便后来人来送米;我们修理小茅屋。人人心里都想着他人,都想为小茅屋做事,这都是雷锋精神的体现。 14. 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人物刻画;悬念迭起,层层推进的结构;情景交融,理藏事中的艺术手法;立意高远,构思奇特,文笔清新;因小见大,平中见奇,发人深思,令人读来觉得素朴、真实。【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与精神内涵。结合句“解放军说: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分析可知,这是写解放军传承雷锋精神,为方便过路人建起避风雨的小屋;结合句“(梨花)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分析
33、可知,梨花深受感动,学习解放军传承雷锋精神,在解放军走后照料小茅屋;结合句“姐姐出嫁后,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分析可知,小姑娘接过姐姐的任务,传承雷锋精神,照管小茅屋;结合句“瑶族老人说: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我这次是专门送粮食来的”分析可知,瑶族老人来送米,方便后来人,人人心里想着他人,都想为小茅屋为事,体现了雷锋精神;结合句“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分析可知,我们被哈尼小姑娘为群众着想的精神感动,也想为小茅屋做点事,决定修理小茅屋,这些都是雷锋精神的具体体现。【14题详解】本题考查
34、赏析写作手法。结合第段“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第段“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可知,这里对哈尼小姑娘的外貌描写十分细致生动,可见文章语言生动形象,令读者读来如此眼前,如亲眼所见,真实可感;结合第段“我想:她一定是梨花”第段“原来她还不是梨花”第段“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可知,我们寻到住所,找小茅屋的主人,这也不是主人那也不是主人,最后恍然大悟;围绕着“寻找小
35、茅屋的主人”,文章在结构上悬念迭起,层层推进,使人在这多种变化中悟出深刻的哲理,得到美的享受;作者歌颂雷锋精神代代相传不是直接歌咏,也没有简单地以梨花作象征,而是文势委婉,几经曲折;所以有文章评论本文“有提炼”“有夸饰”“有点儿虚构”;作者由花想到人,想到人的思想、精神,从而完成了作者的意图,揭示了作品的主旨,立意高远,构思奇特,文笔清新;通篇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似乎只有几个平凡的细节,然而却因小见大,平中见奇,发人深思,令读者读来觉得素朴、真实。(四)(14分)物候的南北差异竺可桢物候南方与北方不同。我国疆域辽阔,在唐、宋时代,南北纬度亦相差30余度,物候的差异自然很分明。往来于黄河、长江流
36、域的诗人已可辨别这点差异,至于放逐到南岭以南的柳宗元、苏轼,他们的诗中更反映出岭南物候不但和中原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不同了。秦岭在地理上是黄河、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在气候上是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许多亚热带植物如竹子、茶叶、杉木、柑橘等等只能在秦岭以南生长,间有例外,只限于一些受到适当地形的庇护而有良好小气候的地方。白居易于唐元和十年(815)从长安初到江西,作有浔阳三题诗并有序云:“庐山多桂树,湓浦多修竹,东林寺有白莲花,皆植物之贞劲秀异者夫物以多为贱,故南方人不贵重之予惜其不生于北土也,因赋三题以唁(怜悯、安慰)之。”其中湓浦竹诗云:“浔阳十月天,天气仍温燠(热),有霜不杀草,有风不落木吾闻
37、汾晋间,竹少重如玉。”白居易是北方人,他看到南方竹如此普遍,便不免感到惊异。苏轼生长在四川眉山,是南方人,看惯竹子的,而且热爱竹子。青年时代进士及第后不久,于宋嘉祐七年(1062)到京北路(今陕西省)凤翔为通判,曾在宝鸡去四川路上咏石鼻城,诗中有“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句。竹子确是南北物候不同很好的一个标志。秦岭是我国亚热带的北界,南岭则可说是我国亚热带的南界,南岭以南便可称为热带了。热带的特征是:“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换言之,在热带里,干季和雨季的分别比冬季和夏季的分别更为突出。而五岭以南即有此种景象,可于唐、宋诗人的吟咏中得之。柳宗元的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诗:“宦情羁思共凄
38、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意思就是二月里正应该是中原(以河南为中心的北方部分地区)桃李争春的时候,但在柳州最普遍的常绿乔木榕树却于此时落叶最多,使人迷惑这是春天还是秋天?苏轼在惠州时,有食荔枝二首记惠州的物候:“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又在江月五首诗的引言里说:“岭南气候不常,吾尝云:菊花开时乃重阳,凉天佳月即中秋,不领以日月为断(判断标准)也。”温带植物如菊花、桂花在广州终年可开;但是即使在热带,原处地方植物的开花结果,仍然是有节奏的。苏轼在儋耳有诗云:“记取城南上巳日,木棉花落刺桐开。”相传阴历三月三日为上巳节。如今海南
39、岛儋耳地方的物候未见记录,可能还是如此。1962年春分前一周,广州越秀山下的桃花早已凋谢,而柳叶尚未抽青,在韶关、郴州一带,却正值桃红柳绿之时。可知五岭以南若干物候,是和长江流域先后相差的。还有一个重要的物候,即梅雨的时期,在我国各地也先后不一。这在唐、宋诗人的吟咏中,早已有记载。柳宗元诗:“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柳州梅雨在小春,即农历三月。杜甫梅雨诗:“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即成都(唐时曾作为“南京”)梅雨是在农历四月。苏轼舶棹风诗:“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苏轼作此诗时在浙江湖州一带,三时是夏至节后的15天,即江浙一带梅雨是在农历5月。现在我们知道,我国梅雨在春夏之交,确
40、从南方渐渐地推进到长江流域。前面讲过,我国的物候南方与北方不同。从世界范围来说,也一定是这样。霍普金斯的物候定律,只谈到物候的纬度差异、经度差异和高度差异,如果以物候的南北差异而论,须有商榷之处,所以我们不能机械地应用霍普金斯定律。以欧洲为例,据英国气象学会的长期观测,从最北苏格兰的阿贝丁到南英格兰的布里斯特耳,南北相距640公里,即6个纬度弱,11种花卉的开花期,南北迟早平均相差21天,即每一纬度相差37天。而且各种物候并不一致,如7月开花的桔梗,南北相差10天;而10月开花的常春藤,则相差至28天。由此可知南北花期,不但因地而异,而且因时季、月份而异。我国地处世界最大陆地亚洲的东部,大陆性
41、气候极显著,冬冷夏热,气候变迁剧烈。在冬季,南北温度相差悬珠;但到夏季,则又相差无几。北京、南京纬度相差7度强,在三四月间,桃李始花,先后相差19天;但到四五月间,柳絮飞、洋槐盛花时,南北物候相差只有9天或10天,3月,南京平均温度尚比北京高3.6摄氏度,到4月则两地平均温度只差0.7摄氏度,5月则两地温度几乎相等。在长江、黄河大平原上,物候差异尚且不能简单地按纬度计算出来,加之我国地形复杂,丘陵、山地多于平原,更使物候差异各处不同,差异自必更为复杂。15. 本文为事理性说明文,逻辑严密。阅读文章,将行文思路补充完整。16. 文章第一段说:“他们的诗中更反映出岭南物候不但和中原有量的不同,而且
42、有质的不同了。”请结合第段分析其“质的不同”的具体表现。17. 大量引用古诗文是本文主要说明方法之一,请分析作者用意所在。18. 简要分析第段的语言特点。【答案】15. 秦岭南北存在温带和亚热带的物候差异;南岭南北存在亚热带和热带的物候差异;梅雨时期在我国各地先后不一 16. 二月本是中原地区桃李争春的春季,在南岭以南地区却已出现树叶凋落的秋季场景;南岭以南很多植物开花结果和中原地区有先后差异。 17. 文章通过引用大量的古诗文等资料,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生动性,增强文章文采,同时赋予文化气息。 18. 第段说明语言严谨科学,直白明了,运用“19天”“3.6摄氏度”等具体数据,“几乎”“简单”等
43、程度副词,加强说明的准确性。【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根据题干给出的提示,给文章划分层次:文章第段为第一层,主要内容在题干已给出,即“点出说明对象,明确指出南北物候差异”;第和段为第二层,根据第段“秦岭在地理上是黄河、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在气候上是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的内容可知,这一层主要说明秦岭南北存在温带和亚热带的物候差异;第段为第三层,根据第段“南岭则可说是我国亚热带的南界,南岭以南便可称为热带了”的内容可知,这一层主要说明南岭南北存在亚热带和热带的物候差异;第段为第四层,根据第段“还有一个重要的物候,即梅雨的时期,在我国各地也先后不一”内容可知,这一层主要说明
44、梅雨时期在我国各地先后不一,也是南北差异的物候表现;第段和第段为第五层,主要内容题干已经给出,即“因地和四时季、月份造成南北物候复杂性差异”。【1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第段柳宗元的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内容分析可知,此诗表现了柳州二月十分榕叶落尽的场景,表现出秋季物候特征,南岭以南地区与中原地区二月表现的春季物候特征不同;根据江月五首的内容和苏轼在儋耳有诗分析可知,都表现出“五岭以南若干物候,是和长江流域先后相差的”。【17题详解】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作用。引用大量古诗文,内容上都可以作为资料为自己的说明提供事实证明,从而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第段引用柳宗元、杜甫、苏轼的诗,证明了
45、“还有一个重要的物候,即梅雨的时期,在我国各地也先后不一”,增强了说服力。同时引用古诗文,是文章语言富有节奏和诗意,增强文章文采。【18题详解】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分析。第段大量运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如“北京、南京纬度相差7度强,在三四月间,桃李始花,先后相差19天”,将“北京、南京”之间三四月间的桃李开花时间进行了对比,明确地列举了相差为具体维度为“7度强”和相差的具体时间“19天”,都使文章说明语言准确直接,从而增强文章的严谨性;第段还运用准确的程度副词,如“5月则两地温度几乎相等”一句中的“几乎”一词,表明了也不是完全相等,还是有一定差异的,表明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五)(16分)点亮灵魂的灯李汉荣李叔同(弘一法师),是近代中国少有的圣人之一。我读他的传记,知道他也是由迷而悟,由俗而圣的;需要修行,也需要不断突破、升华,并在升华而达到的境界里全身心沉浸,身心俱净,表里清澈,灵与肉均进入另一种状态。那或许是荣辱皆忘、魂天归一的大化之境,或许是悲天悯人、慈爱盈胸的大爱之境。在他未成圣之前,也即他“俗”着的时候,从他的照片里看,他那时不过是一个高雅的、有出息的“俗人”而已。而到他心有所属以后,李叔同渐渐变成了弘一法师,从照片上看,他终于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