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检测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docx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检测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检测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一、选择题1三国争霸中非常普遍存在:遥领和虚封。即公元229年6月,蜀国派遣卫尉陈震祝贺孙权称帝。随后,吴、蜀两国相约平分天下,在没有知会魏国的情况下,将魏国的豫州、青州、徐州、幽州划归吴国,兖州、冀州、并州、凉州划归蜀国,司州则以函谷关为界分属两国。这说明()A制度创新加强中央集权B冗官泛滥削弱统治力量C分裂时期暗含统一因素D郡县制度符合时代潮流2下图为魏晋时期的画像砖,画像砖上的人物用一个叉状的工具穿肉并进行炙烤。据记载,“炙”本是游牧民族烹饪肉类的方法,魏晋时期,“中国尚之,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宾,皆以为先”。这说明当
2、时()A华夏认同观念加强B游牧民族借鉴中原习俗C民族交融不断发展D民众饮食结构发生改变3东晋初年为北方移民设置沿用其原籍的郡名、县名的安置点,称侨郡、侨县,并任命流民中的士族担任郡守、县令。侨人户籍称“白籍”,不算正式编户,不必承担国家税役。该政策的实施()A引发了西北少数民族内迁B实现了社会成员身份平等C推动了南方土地的开垦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4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四年, 南齐派使节北上,恰逄冯太后丧事, 齐使欲以朱衣入见,北魏派人四次往返劝阻,皆不肯更衣。后北魏以精通礼学的名士成淹与之辩论,齐使不敌,只得以丧服入见。这一材料可用于研究()A南北文化差异的原因B礼乐制度的历史延续性C南北政权
3、的隶属关系D北魏封建化改革的影响5魏晋南北朝时,大量的人口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江南。周朗向宋孝武帝建议,令侨流人户“就佃淮南,量家立社,给其粮种,检其出入”。据此可知,该建议旨在()A恢复北方的社会生产秩序B推动南方土地的开发C与世家大族争夺隐匿人口D为北伐统一积蓄实力6据资治通鉴记载:隋朝“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直至贞观六年,马周对唐太宗说:“隋朝洛口仓库的储积,隋末李密用过;东京所积布帛,王世充曾占据过;西京的府库也为国家所用,到现在还未用尽。”可见隋朝()A广设粮仓B国富民穷C盛极一时D苛政而亡7贞观年间,分置十道,设按察使、采访使等官职。开元年间“按察、采访等使以理州县,节度、团练等使
4、以督府军事。租庸、转运、盐铁等使以毓财货。其余细务因事置使者,不可悉数。”这说明()A道开始负责各个州县行政事务B中央对地方管理力度不断增强C地方的行政区划不断走向细化D民政与司法职权分离趋向明显8唐太宗往往让一些职位稍低的官员以“参预朝政”的名义,加入最高决策集团。该做法旨在()参预朝政时间贞观元年(627)贞观三年贞观十七年贞观十三年贞观十八年姓名杜淹魏征刘泊张亮褚遂良官职御史大夫、检校吏部尚书秘书监黄门侍郎、参知政事刑部尚书黄门侍郎A强化君主专制B加强中央集权C强调监察谏议D提高行政效率9唐朝,尚书省既参与机要决策,又掌管国家政务,但尚书令多阙而不设。对此,新唐书职官志解释:因为唐太宗担
5、任过尚书令,所以臣下都不再担任这一职务。但新唐书太宗本纪中记载,李世民还曾担任过中书令。由此可知,对于尚书令多阙而不设的合理解释是()A皇帝不在意中书令职位B借此削弱尚书省的权力C唐朝基本遵循避讳制度D三省体制由此开始瓦解10唐玄宗时期“始选朝官有词艺学识者,入居翰林,供奉敕旨,“将陆坚、张九龄等召入禁中,谓之翰林待诏。王者尊极,一日万机,四方进奏,中外表疏批答,或诏从中出;唐德宗时期,陆贽任翰林学士,被时人称之为内相。这反映唐朝中后期()A中书权力被大为削弱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翰林学士已取代丞相D三省制度渐趋成熟11“此前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
6、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据此说明科举制的积极作用是()A选官方式上体现相对公平B扩大官吏来源C有利于形成社会重学风气D提高官员素质12贞观十六年,原凉州都督郭孝恪任安西都护兼西州(今吐鲁番地区)刺史,其在西州进行户籍登记等工作,史称“高昌旧民与镇兵及谪徙者杂居西州,孝恪推诚抚御,咸得其欢心”。这反映了唐代()A对西域的有效治理B边疆形势的紧张C文化的开放与包容D民族交融的局面13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在他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贞观年间主要推行的赋税制度是()
7、A租调徭役制B租庸调制C一条鞭法D两税法14780年后,唐朝推行两税法,强藩地区按照两税法的收税原则进行缴纳,但在赋税的支配上,部分留给收税当地作为日常开支,部分由藩镇节度使支配,部分上缴中央。据此可知()A中央集权得到强化B藩镇势力得到遏制C中央妥协色彩明显D宗藩体制遭到破坏15太平广记记载了大量唐代故事,许多唐朝女子不遵“父母之命”,自己挑选夫婿。如聂隐娘中忽值磨镜少年及门,隐娘便说“此人可与我为夫”“父不敢不从,遂嫁之”。此时女性择偶的标准多是相貌气质、素养,并非仅看功名。这些故事反映出唐代()A女性社会地位高于男性B理学的社会影响力凋敝C社会价值观念开放多元D君主集权程度有所下降16下
8、图是甘肃瓜州榆林窟第15窟的唐代壁画,在莲花上站立着一位两脚前后开立、右手执球杖、左手执球的儿童,其形象表现为曲膝、上身前俯,欲作抛球击打的动作。该壁画体现了()A西域民众生活富足 B体育和艺术的结合C市民阶层精神解放 D社会崇尚奢靡享乐17北魏末年,贾思勰通过研究前人成果、搜集民间歌谣、走访农民老者、亲自耕作实践,最终撰成齐民要术,并在其序言中写道:“起自耕农,终于醯醢(酱醋),资生之业,靡不毕书。”由此可知,齐民要术()A摒弃了传统的农本思想 B有利于指导农业生产C提倡改进农业生产技术 D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18唐代医学文献中常见对域外矿物药应用的记述。如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引耆婆(印度名医)
9、医方论,“黄青白硝石,是百药之王,能杀诸虫,可以长生,出自乌场国,采无时”。这反映出唐代()A丝绸之路贸易繁盛 B开放包容促进医学发展C异域医药水平高超 D国家统一推动文化交融19据佛祖统纪记载,被视为忠义道德代表的关羽,曾在玉泉山显灵后被佛教高僧授戒度化,隋朝时被封为守护佛法的“伽蓝菩萨”,塑像供奉,关公因而成为了中国本土佛教神明。这折射出()A政府借助宗教来维护统治 B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C佛教在发展中渐趋本土化 D儒学社会影响最为稳固20唐时波斯商人云集长安、广州、扬州和泉州等地,在中国南方素有“舶主”之称。唐代高僧鉴真发现,仅海南的波斯村寨,“南北三日行,东西五日行,村村相次”。关于唐
10、朝的对外关系,由此可以得出()A海路交通促进了中外交往 B与阿拉伯帝国关系很密切C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D波斯人是欧亚贸易中间商二、非选择题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长远进步,开辟了道路。摘编自曹文柱等乾坤众生材料二从官军干部检之,高仙芝、王思礼均为高丽人,哥舒翰,突骑施人,与郭子仪
11、齐名的李光弼,契丹人。岑仲勉隋唐史为了正确地引导和管理互市活动,保障正常、公正的贸易秩序,唐政府专门设置了“互市监”,“掌诸蕃交易之事”。唐朝的最高学府“国子学”允许少数民族首领子弟入学就读。地方上,郡学招收少数民族子弟入学,由官府提供“禀给”。摘编自杨华双唐朝开明民族政策述略(1)据材料一,举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类型,并分析其主要原因和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具体表现及其意义。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隋唐统治集团来自于汉化了的鲜卑人,游牧在北方大草原的鲜卑人,在风格和审美上与中原的汉人有很多不同,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女性以健壮为美,因为与
12、游牧民族的生活相适应的是剽悍、健硕的体魄。于是,对来自于鲜卑人的唐代统治者,在审美上自然也继承了这一传统;此外,佛教在唐代也得到了极大推崇和发展,佛教中的菩萨造像,都是丰肥而富态的,这也对唐代妇女的审美意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唐代饮食上的胡化也比较明显,史书中记载了唐肃宗做太子时用膳的情形,提到唐肃宗用刀割羊肉,这明显是胡人的作风。相对于中原汉人的面食文化,胡人主要是吃肉、喝羊奶,这都是高脂肪和高蛋白的食物。这种饮食结构上的变化,也是唐代女性“以胖为美”的一个物质基础;此外,“胖不胖”或还真与心态有关,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百姓在经历了数百年的动荡后,普遍安居乐业,民众心态乐观开放。
13、材料二为什么物质丰裕程度较之唐代更高的宋代人,没有“以胖为美”的观念呢?从宋代流传下来的名仕书画中可以看出,清瘦是主流。究其原因,宋朝时刻处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风险下,百姓忧虑,充满了危机意识。均摘编自金寅斌唐朝人为何以胖为美(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唐宋女性审美观由“以胖为美”到“以清瘦为美”的变化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审美观变化的认识。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关于隋唐时期部分君主事迹的历史记载君主 记载隋炀帝 大业三年(607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五品以上,可以依“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
14、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十科举人;后又设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四月十一日,“敕诸州学士及早有明经及秀才、俊士、进士,明于理体,为乡曲所称者,委本县考试,州长重覆,取其合格,每年十月随物入贡”。此为唐朝贡士的开端唐太宗“文皇帝(李世民谥号之一)拨乱反正,特盛科名,志在牢笼英彦”武则天“武举,盖起于武后之时,长安二年(702年),始置武举” 据隋书唐撫言新唐书等整理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一、选择题1C【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三国时期,各国政权常用遥领和虚封的
15、做法,对非本国土地行使象征性的统治行为,说明分裂时期暗含统一因素,C项正确;对不属于本国的土地进行遥领和虚封,不能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遥领和虚封非本国土地,不会造成冗官泛滥削弱统治力量的结果,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郡县制度符合时代潮流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2C【解析】根据材料“炙本是游牧民族烹饪肉类的方法”可知,炙烤肉类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一种饮食习惯;“中国尚之,贵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宾,皆以为先”可知,魏晋时期,中原地区的汉民族通过烤肉方式宴请贵宾。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关系在不断发展,C项正确;华夏认同指的是周边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民族文化价值观念的认同感,材料体现不出华夏
16、认同观念加强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原地区借鉴游牧民族的饮食习俗,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魏晋时期贵族饮食习俗的变化,无法得出民众饮食结构发生改变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3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东晋政府对北方地区迁出的移民进行异地安置,侨人推动了南方土地的开垦,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该政策的实施推动了南方土地的开垦,不会引发西北少数民族内迁,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封建社会中的成员身份并不平等,排除B项;该政策的实施推动了南方土地的开垦,不能体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4D【解析】据材料可知,南齐使者出使北魏,恰逄冯太后丧事,想着红衣祭拜,最终北魏
17、以精通礼学的名士成淹与之辩论,齐使不敌,只得以丧服入见,可见北魏坚持着丧服祭拜,显然这是受到中原礼仪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南北文化的差异,材料主要体现北魏在齐使祭拜冯太后问题上坚持祭拜者着丧服,排除A项;材料中一定层度体现了礼仪制度,但是材料主旨是北魏受汉化影响大,排除B项;C项表述错误,南北政权不是隶属关系,是并存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5B【解析】据本题材料“就佃淮南,量家立社,给其粮种,检其出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周朗的建议,强调让江南的侨流人口迁居淮南,并且督促其进行农业生产,促进了淮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推动南方土地的开发,B项正确;淮南地区依然属于南朝领土,不是北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5811450.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