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诗词复习备考:怀古诗类诗歌 专题训练.docx
《高考语文古诗词复习备考:怀古诗类诗歌 专题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古诗词复习备考:怀古诗类诗歌 专题训练.docx(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古诗词复习备考:怀古诗类诗歌 专题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满江红金陵怀古萨都剌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螀泣。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注释萨都剌,元代诗人,公元1332年任职江南,移居金陵。畴昔:从前。胭脂井:在今南京城内。隋兵攻打金陵,陈后主与妃子避入此井,终被擒。寒螀jing:寒蝉。蒋山:钟山。1.这首词将山川风物依旧和六朝繁华不再进行对比,抒发了作者深沉而强烈的怀古感慨,下片中“ ”三字用直白的语言表现了
2、这种情绪。(1分)2.全诗将情感巧妙地熔铸在景物中,试举一例说明。(2分)【答案】1.(1分)愁如织2.(2分)示例:“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一个“急”字既烘托出夜深的静谧氛围,又形象地刻画出潮水寂寞而又不甘寂寞的情状,表现出作者孤独惆怅的心绪也如这潮水一般澎湃。“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词人以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秋露等意象渲染气氛,寄托情思,构成一幅意境深远而悲凉的残秋图,写出了昔荣今衰的悲情。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满江红金陵怀古萨都剌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
3、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螀泣。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1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中“急”字好在哪里?请简析之。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简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答案】1一个“急”字既烘托出夜深的静谧氛围,又形象地刻画出潮水寂寞而又不甘寂寞的情状,表现出作者孤独惆怅的心绪也如这潮水一般澎湃。2对比手法:拿山川风物依旧和六朝繁华不再的对比,表达惆怅孤寂之情;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和典故入诗,点化自然,不露痕迹;直抒胸臆:“思往事,愁如织。”用直白的语言表现了情绪的激越;融情于景,将情感巧妙地熔铸在景物中,如“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意对即可)三、阅读下面这首词,
4、完成后面各题。满江红金陵怀古元萨都剌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螀泣。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注】萨都剌,元代诗人,在元文宗至顺三年调任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掾史,移居金陵。该词大约作于此时。畴昔:从前。胭脂井:陈后主躲隋兵于此井,又名辱井。寒螀(jing):古书上说的一种蝉。(1)下阕“故国”呼应上阕_,点出了诗人“愁如织”的原因。(2)简要赏析上阕的对比艺术。【答案】:(1)六代豪华(2)将历史上六代的豪华与今日的了无踪迹构成
5、对比;将山川形胜依旧与人事已非从前构成对比;化用典故,王谢堂、乌衣巷的今昔构成对比;将春潮急涌之动与孤城寂寞之静构成对比。多重对比,虚实相对,层层推进,委婉地抒发了诗人金陵怀古时油然而生的昔盛今衰、世事无常的悲愁。【解析】(1)下阙写到“愁如织,怀故国”,愁绪如织,繁复密乱,怀念故国,如今金陵城再也没有往日的繁华,如春光般消失得无声无息,仅剩一点残迹,昔盛今衰的悲愁油然而生。这里“愁如织”的原因是因一种今昔的对比,往日豪华,如今冷寂。这里“故国”呼应的是上阙的“六代豪华”,金陵城作为六朝的古都,城市多么的繁华,如今冷落不堪,故而词人才会心生感慨。(2)上阙中先写到“六代豪华”,以前六朝是多么的
6、兴盛,而今“已非畴昔”,那些风景胜迹早已不是从前的样子了,六朝的春天一去不复返,成为历史了。将历史上六朝的豪华与如今不复存在的落寞形成对比;“山川形胜,已非畴昔”,当年的山川依旧在眼前,但人事已然变化,“物是”与“人非”的对比;“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化用了刘禹锡乌衣巷里“乌衣巷口夕阳斜”的诗句,以前的豪门贵族王谢两大家族如今早已风光不再,将王谢堂、乌衣巷的今昔形成对比;“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写的是夜深时春潮拍打着金陵城,激荡着声音,将这种动态与金陵城的寂静形成对比。在这里运用多重对比,比较了今昔的不同,较为含蓄地表现了词人的一种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慨叹。四、阅读下面这首诗
7、,完成下面小题。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注)。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注】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己作咏史诗,音辞都很好,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袁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句开门见山,点明“牛渚夜泊”。次句写牛渚夜景,大处落墨,展现出一片碧海青天、万里无云的境界。B三、四句由牛渚“望月”过渡到“怀古”,由眼前之地牛渚和眼前之景青天明月联想到谢尚闻袁宏咏史一事。C五、六句中“不可闻”回应“空忆”,表达对古人
8、的仰慕,感慨如袁宏那样富于文学才华的人物不可复遇了。D西江苍茫浩渺,青天寥廓空明,秋月皎洁清幽,一派空阔渺远、纯任天然的景色,体现了独属于李白的一种悠然不尽的神韵。15诗歌结尾两句情韵悠远,请从情景关系角度简要赏析。(6分)【答案】14C解析:“感慨如袁宏那样富于文学才华的人物”错。“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诗人感慨的是尽管自己也像当年的袁宏那样富于文学才华,而像谢尚那样的人物却不可复遇了,寓含着世无知音的深沉感喟。15结尾两句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萧索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纷飘落。两句都是写景,景中寓情。凄清萧索的秋景寄托诗人世无知音的深沉感喟。结尾两句以景结情
9、,意犹未尽。明朝送别诗人的无言飘落的枫叶,烘托了诗人不遇知音的寂寞惆怅。解析:“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末联写景,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客舟即将离开江渚;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着寂寞离去的行舟。秋色秋声,进一步烘托出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这是情景交融,景中寓情。从结构上看,这两句写景放在诗歌末尾,属于以景结情。在漫天纷纷飘落的枫叶中,诗人寂寞地乘舟离开,只有落叶为他送行,像是同情他的孤独寂寞,更像是叹息他的难遇知音。结尾两句以景结情,意犹未尽。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
10、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注】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王浚:晋益州刺史。一作“西晋”。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浚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王气:帝王之气。黯然:一作“漠然”。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寻:长度单位。一片降幡fn出石头:王浚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枕寒
11、流:一作“枕江流”。今逢:一作“从今”。“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1.首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2.颔联将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绘?运用了什么手法?3.这首律诗以芦苇在秋风中颤抖着,发出了悲鸣作结,妙在哪里?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4.这首诗开头四句叙述“王浚伐吴”这一史实,运用了什么手法?试作简要分析。5.这首诗结尾一句写景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作简要赏析。【答案】1.“下”和“收”字用得好。“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
12、!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2.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对比的手法。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3.妙在含有余不尽之意,这破败荒凉的西塞山不就像割据一方的藩镇吗?他们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不能用一般的叙史或论史的手法来考虑怎样回答,只能从怀古诗景物描写的角度来分析。4.运用了对比手法,一“下”一“收”,一“沉”一“出”,
13、写出了吴国的“金陵王气”在王浚大军摧枯拉朽般的攻势之下不堪一击的这一段历史。诗人借用典故,怀古慨今,暗示江山一统、四海一家是历史的必然这样的主题思想。5.诗人以景衬情,感慨不尽之意寄于言外。往日的军事堡垒西塞山,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破败荒凉的西塞山恰似那些割据一方的藩镇,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
14、,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像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当然,“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金陵五题台城,这个六朝覆灭的教训,对于当时骄侈腐败的唐王朝来说,也是一面很好的镜子。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蜀先主庙刘禹锡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公前。注五铢钱:汉武帝时使用的一种
15、钱币,王莽代汉时被废,东汉光武帝刘秀又恢复使用五铢钱,这里代指汉代的江山。相:指诸葛亮。儿:指刘备的儿子刘禅。象贤:学习先祖的贤才。(1)首联“千秋尚凛然”的“尚”字有何妙处?(3分)(2)试分析颔、颈两联的表现手法及其各自的作用。(4分)(3)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3分)【答案】(1)尚,“尚且”“还”“依旧、依然”之意,先主之庙堂尚且威势逼人,其当年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似存;境界雄阔,凸显了先主万古长存的英雄气;表达了作者面对先主的崇敬景仰之情。(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2)分别是用典和对比的手法。颔联用典故颂扬了刘备兴复汉室的英雄之志,意蕴丰富;颈联用刘备的长于任贤与他的短于
16、教子和子嗣不肖相对比,抒发了“创业难,守业更难”的感叹。(每点2分只答出手法不解析得分不超过2分)(3)感叹后主刘禅的不肖;对刘备身后事业消亡的无限嗟悼之情;总结了古今兴亡的深刻教训,警策昏庸无能的唐朝统治者。(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楚江怀古(其一)马戴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注:唐宣宗大中初年,原任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的马戴,因直言被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尉。此诗为其南渡湘江洞庭时作。简析此诗颔联在写景上的特点。(4分)概括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3)“广泽生明月,苍山夹
17、乱流”是晚唐诗中的名句,请从动静角度分析两句诗的表达效果。(5分)【答案】:颔联(1分):“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一句写听觉,一句写视觉(1分) 一句写物,一句写人(1分);上句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1分)。表达诗人遭贬后悲凉落寞的心境和远谪他乡的孤单离索的情怀。(意思对即可)(3)两句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广泽生明月”,“广泽”即广阔的洞庭湖面是静的,“明月”本来也是静的,但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以活泼泼的生命,将其冉冉升起的动感写出来了,该句以动写静,描绘出了洞庭湖的阔大与静(2分);“苍山夹乱流”,“苍山”是静的,“乱流”是动的,该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青山的苍茫,江流的喧闹(2
18、分)。两句动静结合,描绘出了一幅阔大的楚江月夜山水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1分)八、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汴河怀古二首(其二)皮日休(1)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2),共禹论功不较多。注释:(1)皮日休:是唐后期的诗人,当时唐王朝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统治者却奢侈依旧,残暴日甚。(2)水殿龙舟事:当年运河竣工后,隋炀帝率众二十万出游,自己乘坐高达四层的“龙舟”,还有高三层、被称为浮景的“水殿”九艘,此外杂船无数。8.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5分)9.这首诗既以“赖通波”来论大运河之功用,又以“共禹论功”来论隋炀帝之功德,似乎是赞扬隋炀帝,你认为
19、呢?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案】:8参考答案借古讽今:通过讽刺为一己淫乐而倾尽国力开凿运河导致隋朝灭亡的隋炀帝警示当朝统治者。先扬后抑:“千里赖通波”是对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功绩的肯定,是扬;“若非”则表明作者对他的批评,是贬。(答到一点给3分,答到两点给5分)9我认为不是赞扬,而是讽刺。(1分) “千里赖通波”肯定了大运河在客观上仍是后世福祉,“共禹论功”也将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功德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看似赞扬隋炀帝,其实蕴含着深刻的讽刺。(2分)因为诗中对隋炀帝与大禹的论功有一个前提,即“若非”。“水殿龙舟事”深刻地揭示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在主观上并非与大禹治水为民谋福相同,而是为一己之享
20、乐。(3分)10、(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2)只是当时已惘然。(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九、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过三闾庙戴叔伦(唐)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三闾(l)庙:即屈原庙,因屈原曾任三闾大夫而得名,在今湖南汨罗县境。沅(yun)湘:指沅江和湘江,沅江、湘江是湖南的两条主要河流。屈原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楚辞招魂。(1)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A诗的前二句,“玩潮流不尽”发语高亢,次句“屈子怨何深”沉重而浑厚,两句一开一阖
21、,给读者心灵以强烈的震撼,为屈原的不幸遭遇鸣不平。B前二句中,前一句之“不尽”,写怨之绵长,后一句之“何深”,表怨之深重。两句都从“怨”字落笔,形象明朗而包孕深广,错综成文而回环婉曲。C“流”这里是双关,既指水同时也逗出下句的“怨”,意谓屈子的哀愁是何等深重,沅湘两江之水千百年来汩汩流去,也流淌不尽、冲刷不尽屈原的“怨”。D诗的后两句轻轻宕开,既不咏屈原的事,也不写屈原庙,却描绘了一幅秋景,耐人寻味,此刻骚人已去,只剩下秋风、枫树,让人联想丰富,意味无穷。(2)请联系全诗,赏析三四两句。【解析】(1)A“表为屈原的不幸遭遇鸣不平”错,应对屈原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2)最后两句为写景句,符
22、合通常说的“以景作结”的手法,在结合意象“暮日”“秋风”“枫树林”描绘画面后要揭示其表达效果。诗的后两句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来描绘出一幅特定的秋日图景,引人思索,在景中让人仿佛看见屈子失意落魄、满腹遗恨的形象,含意蕴藉而又满蓄感情。【答案】:(1)A(2)使用典故。如后两句暗用楚辞招魂九歌湘夫人语,化用得非常巧妙,使人全然不觉,表达对屈原的缅怀。融情入景。如诗歌后两句写日暮秋烟、萧萧枫树林,融入了诗人对屈原的感慨不已、哀思无限的凭吊怀念之情。语言含蓄。描绘了一幅特定的景物形象,沅湘长流,江上秋风,枫林摇落,寄予深厚的情感,引导读者去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译文】:沅水、湘水滚滚向前无穷
23、无尽,屈原遭到奸佞小人打击,不能实现自己宏图大业的哀怨有多么地深。日暮黄昏一阵阵秋风吹起,三闾庙边的枫林萧萧作声。十、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3题。(11分)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晩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注:星河:银河,这里指长江。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1下列对桂枝香金陵怀古这首词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三句写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高考语文精品专题 高考作文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课件 高考语文解题指导 高中语文学案 高考语文拓展资料 高中语文模拟试卷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