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高考语文情境化试题命题思路与发展趋势.docx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高考语文情境化试题命题思路与发展趋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高考语文情境化试题命题思路与发展趋势.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高考语文情境化试题命题思路与发展趋势在新课标中,“情境”一词出现了34次。新课标在“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中提出“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并用一定的篇幅作了说明,指出“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对三种情境作了详细的解释。为什么测评也重视“情境”?因为课程改革深化阶段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而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应对21世纪各种动态的、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生活环境时所需的关键品质。为此,学校教育需要帮助学生学会应对各种复杂的现实情境,合理解决现实生活中各种挑战性的真实任务。这意味着,要合理测评核心素养,也必须依
2、赖于创设合理的、真实的情境。2021年部分高考题在情境化命题上的探索新课标对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三种情境作了详细的解释。如果仅从字面上理解,文学作品的欣赏肯定需要调动个人体验,那是不是审美欣赏活动就都属于个人体验情境呢?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任何一道语文试题都会或隐或显地指向社会生活,那是不是一份语文试卷全都与社会生活情境相关?任何语文知识能力的检测都涉及认知情境,那是不是概括、分析试题的解答就都属于学科认知情境了?这样广义地理解“情境”,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如果仅仅这样理解,就没有必要研究情境化试题了,因为以上说的三类试题,一直以来任何一份高考语文试卷都是这样呈现的
3、。我们不在概念上争论,只要比较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就会发现一些新的命题趋势。只有针对新的命题趋势,讨论才有意义。1.在多文本之间建立对应关系,构拟学科认知情境。2021年的全国甲、乙两卷,以及2020年的全国新高考卷和卷,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主要采取客观题形式,部分主观题也仅限于原文本思路的梳理和内容的概括。与此不同的是,2021年的全国新高考卷社科文阅读的最后一道题,在题干中加入了新的信息,要求考生运用试卷文本提供的原理,解释题干中呈现的现象。试题如下:5.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过去的试题,能力点集中于对
4、文本信息进行解释、概括、分析、鉴赏、评价,试卷提供的文本是一个自足的系统,一切解题过程都发生在试题提供的文本之内。上面这道题则设置了一种新的认知情境。试题打破了封闭的文本结构,引入了新的信息,要求考生运用文本的原理(观点)解释新的现象。它检测的是考生理解两个文本(包括片段乃至一句话)的内涵,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运用合适的语言解释、论证观点与现象之间的关系这一系列能力。试卷提供了朱光潜、钱钟书两位作者关于诗画关系的文本(片段),考生首先要能理解并概述作者的观点(这一点在过去的试卷中以“概述题”的形式呈现),然后再援引他们的观点去解释为什么“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这一点检测的是运用策略解决实际
5、问题的能力,以往试卷没有),揭示出诗画之间的微妙关系。2021年全国新高考卷的古诗文阅读题,也体现了这个特点。阅读材料是杨巨源的寄江州白司马,试题如下: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过去的试题一般是要求考生对画线句进行赏析,并无明确的指向。这道题在题干里临时提供新资源,即前人论此诗的观点,构拟了一种新的学科认知情境,要求考生首先理解这个观点,然后再用这个观点赏析本诗。这样命题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欣赏时聚焦诗歌最突出的特色,避免了随意性。二是遏制了按套路答题的坏习惯(如“手法+效果”之类的所谓的答题模板)。考生只有真正理解了这首诗,才能看出第二句就
6、有劝告的意思,也就是能正确理解“惠远”“东林”两个意象的内涵,懂得“住得无”中的委婉劝告;同时还要明白尾联中的“莫谩”“青云依旧”等词语所表达的直接劝告,是与“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相呼应的。在2021年全国新高考卷里也有类似的试题,如下:9.文本二指出,教小孩子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谈谈文本一是如何实践“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这一主张的。试卷给出了两个文本放猖和莫须有先生教国语。第一篇是文学类文本,第二篇是讲作文方法的论述类文本。试题要求在两个文本之间建立起联系,用第二篇文本的观点教作文要“能懂得小孩子的欢喜”,分析第一篇文本如何体现这种主张,即用文学理论解释文学现象,用某一写作主张分
7、析文本的艺术特色。以上试题,都属于在多个文本(包括片段乃至一句话)之间建立“观点材料”的对应关系,以检测考生运用观点去解释、分析、鉴赏文学现象,或者用文学现象印证文学主张的能力。这种学科认知情境,加入了多文本背景,检测了考生搜索、整合信息,运用信息去解释、证明新的现象的能力。2.设置交际场景,构拟社会生活情境。以上分析的是静态的语言转换,还有一种试题,通过设置交际场景来实现有目的、有对象的言语交际活动。这种社会生活情境的创设,要求考生实现语言从静态到动态的转换,即在理解文本信息的基础上,将静态的语言转换为交际语境中的书信、倡议书、推荐语等。如2021年上海卷中的试题:11.学校文学社公众号的最
8、感人小说栏目将刊发本作品,并配发一段推荐语。作为该栏目编辑,请你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推荐语。过去的命题要求考生赏析小说主题、人物形象、艺术手法,是静态的分析和陈述。本题则设置了交际语境,要求考生向别人推介这篇小说,设置了明确的背景和任务,提出了具体的问题。答案不是静态的赏析,而是动态的交流,要求考生跟潜在的读者对话。撰写推荐语,需要高度的概括、分析、鉴赏和有目的地表达等能力。这类试题的设计很有前瞻性,也很有现实意义,因为它指向的是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2021年全国新高考卷也有类似的试题,如下:5.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9、如前所述,过去试题只要求考生概述文章内容;而回答这道题,除了概述要点,还要在新的语境中对要点进行转换,要针对不良现象(概述),表明自己的观点(转换成对现象的看法:评判现象,分析错误原因,表明自己的态度)。这类试题不仅检测概述能力,还要求考生将静态的文章要点转换为交流中的观点、主张,虽然交流对象潜隐,但交流目的明确,需要考生实现语言由静到动的转换,这类试题还能促进考生关注现实,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有助益。部分省市模拟卷在情境化试题命制上的继续推进1.情境化试题的基本样态和构成要素。部分教师认为情境设置是叠床架屋,是对测试的无意义的附加和干扰。产生这种看法有两个原因:一是对情境设置的意义不了解
10、;二是部分情境试题的情境确实属于穿靴戴帽,答题与是否有情境无关。测试中的“情境”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如何把握?试题情境设置的基本要求是什么?比利时教育学家罗日叶认为,能力体现于在具体而又复杂的情境中解决问题,而不是抽象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罗日叶从两个角度来分析情境与真实生活的关系:任务需求是现实存在的还是模仿现实虚构的;问题解决是真正的解决还是模拟解决。由这两个维度,可以细分出四种情形:真实需求,任务结果和成品会真正使用;真实需求,模拟解决,方案或成品不反馈至真实的需求提出者,不实际使用;根据教学或评估需要,模仿现实生活建构情境,任务结果和成品能让相关主体受益;根据教学或评估需要,模仿现实生活建
11、构情境,学生模拟解决任务,任务结果和成品不真正使用。很明显,纸质试卷上的情境主要是上述第三种,特别是第四种情形。叶丽新老师在此基础上提出,情境化试题应包含以下要素:背景要素,主要表现为人物、场景、事件或引导性材料等;任务要素,即试题明确要求学生做的事情或完成的成品,通常试题会规定成品形式和其他限定性要求;问题要素,在语文学习领域,“问题”可能是或明示或需要再提炼的需求、需要回答的疑问,以及需要解决的麻烦等;目的要素,即让学生展现在解决问题、形成成品的过程中的能力、素养。测试目的的达成,可能需要学生经历解读背景材料、提炼问题及完成任务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情境设置的目的,是促进考生去解决问题,在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复习 备考 策略 情境 试题 命题 思路 发展趋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