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通过老子论语等史料了解老子、孔子等的思想,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和意义。【学习重难点】重点:社会变化与变法运动产生的原因、“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及其意义。难点:“百家争鸣 ”局面的形成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时空定位】【基础知识梳理】一、 逻辑梳理:春秋战国起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结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和大争鸣的时期。它不仅是大一统国家建立的重要酝酿阶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对于理解统一多民族国
2、家的形成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创特点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二、要点回顾:1.大动荡列国纷争(1)春秋:东周时期,周王室控制力削弱,“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称“春秋五霸”。(2)战国: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各国国君称王,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春秋战国政治特征:诸侯纷争,政治秩序动荡;兼并战争,由分裂趋于统一。2.大发展铁犁牛耕(1)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2)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郑国渠,提高了农业生产率。(3)工商业的繁荣,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3.大变革变法运动(1)
3、背景:战国时期的经济有重大发展,兼并战争日益剧烈。(2)目的:富国强兵。(3)结果: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4)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内容: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行政管理上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知识链接:(1)李悝变法:魏文侯当政时,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改革。政治上,主张废止世袭贵族特权,选贤任能,赏罚严明。经济上,主要实行尽地力、平籴法。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魏国因此而富
4、强。(2)吴起变法:楚悼王当政时,任命吴起为令尹,对楚国政治、法律、军事等实行改革。经过变法,楚国国力逐渐强盛。但在楚悼王去世后,吴起变法遭到楚国旧贵族的强烈反对,以失败告终。4.大争鸣诸子百家时代派别代表主张春秋儒家孔子核心观念:“仁”,仁者爱人,政治:为政以德、克己复礼 教育:创办私学,有教无类文化:整理五经 言论:论语道家老子道为本原,天人合一辩证法:事物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战国儒家孟子人性本善、提倡“仁政”荀子人性本恶,隆礼重法 道家庄子逍遥自由阴阳家邹衍五行之间,相生相胜,是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墨家墨子代表平民、提倡节俭、“兼爱”非攻,尚
5、贤 法家韩非子主张法治,控制臣民,中央集权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5.以上四者内在联系【核心问题突破】任务1:结合材料和春秋列国形势图战国形势图等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状况及其影响。 材料: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四邻的夷、蛮、戎、狄等民族被华夏族概称为“夷”。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春秋战国,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
6、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状况: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通过民族交融,华夏族吸收了大量大量的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影响:民族交融有利于秦的统一;为汉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础。任务2:分别提取下面两幅图的信息,指出二者之间的关系。图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工具图二废井田开阡陌信息:图一:铁农具的使用;图二:井田制废除,授田于百姓。关系: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水平提高。原有的井田制开始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确立。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革。任务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商鞅法治改革的特点和影响:材料:战国中期的商鞅,作为法
7、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以重法名世。在变法改革中,商鞅强调国家应采用重刑使人们守法以避害,还应用重赏吸引人们循法以逐利,刑的威慑作用大于赏,“先刑而后赏”。他注意到官吏犯罪的危害性远大于一般百姓,甚至会使百姓效仿其行,不守法度。因此,设置监察官吏的专职官员,明确各级官吏的权责,特别鼓励官吏间相互监督、检举揭发。他还注重培养人们主动守法的意识,树立和强化法律公平、公正的权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此外,商鞅要求法律条文须具体明确、通俗易懂,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扩大法律的宣传力度和广度。战国策赞叹道:“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其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摘编自隋淑芬、施建
8、中商鞅预防犯罪的思想等特点:注重法律的威慑作用,预防犯罪;善于把握和调控民众心理,培养人们的法律意识:强调依法治吏,加强对官吏的监察:重视法律的普及和宣传。(答对任意三点即可)评价:积极:(1)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2)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3)实践和发展了法家思想;(4)为后世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消极:忽视道德,轻视教化;容易激化矛盾。任务4:结合以下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阶级等方面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材料1:周室衰而王道废,儒墨乃始列(裂)道而议,分徒而讼。 摘编自淮南子材料2:“士”从最低级的贵族转变到四民之首(士农工商),是一个最重要的历史发展,
9、从此以后,“士”便从固定封建秩序中获得了解放“士”不再受固定的身份的束缚,因此在思想上也解放了他们,过去是“思不出其位”,现在则可以“思出其位”了。 摘编自余英时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材料3:吾(孔子)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 摘自左传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变法图强。经济:铁犁牛耕推广,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开始形成。文化:私学的兴起阶级(层):士阶层的崛起并受到重用。【探究与拓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及成因。材料:中国古代学者关注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他们以学术研究为国家与社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历史精品资料 新高考历史精品专题 统编版高中历史资料 高中历史课件 高中历史学案 高中历史设计 高中历史试卷 高考历史指导 高中历史练习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