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古诗词鉴赏 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
《课内古诗词鉴赏 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内古诗词鉴赏 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登楼远眺,凭今吊古 的感慨,抒发了 怀才不遇,理想破灭但不失报国之志 的思想感情。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分析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3,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画面。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4,试赏析
2、“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悠悠”指辽阔遥远,营造了苍茫辽远的意境,反衬了诗人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的孤独悲伤的形象;叠词的使用,使意境更显苍茫,增强了反衬效果。5, 诗人为何“怆然而涕下”?诗人在政治上接连受到挫折,报国无门,因此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慷慨悲吟,借此表达了他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二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 颔联主要体现了“岱”(泰山)的什么特点?高大雄伟、神奇秀丽。2, 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任选角度加以赏析。 例一,写景富有层次,从远望到近望,到细望。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抒发了对祖国
3、山河的热爱。例二,虚实相生,“造化钟神秀”是虚写,“阴阳割昏晓”是实写,写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例三,以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3, 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决心? (1)表明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也要攀登人生顶峰的决心;(2)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4, 描述颈联呈现的画面。 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在胸中荡漾;定睛凝望,鸟儿飞归,眼眶也似乎要裂开。5, 描述颔联一句所展现的画面。 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隔出清晨和黄昏。6,下列对本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 首联诗人采用设问的修辞,自问自答,描绘了
4、苍翠山色,表现了岱宗的地理位置和绵延雄伟。B, 颔联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泰山神奇秀丽、高大巍峨的特点。C, 颈联写出了山中层云升起,使诗人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D, 尾联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诗人登临绝顶后的真实感受,表现了他的心胸和气魄。7,“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句中的“钟”“割”都做到了一字传神,请任选一项赏析。 例一:“钟”字是聚集之意,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将神奇和秀丽聚集于泰山的情感。例二:“割”字,泰山分割天色之意,描绘了泰山将天色分割,山北山南昏晓分明的画面,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8,“齐鲁青未了”对描写泰山有什么用? 衬托泰山的高峻、
5、连绵。9,在诗中,诗人是怎样表现泰山之高的?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回答。 一是“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泰山苍翠山色掩映着的齐鲁大平原,借齐鲁两地烘托泰山参天耸立的形象;而是“阴阳割昏晓”,写出了泰山横空出世,遮天蔽日,山北山南,一阴一阳,一昏一晓,实写泰山雄伟巍峨;三是“荡胸生曾云”,写细望泰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凸显泰山的高峻;四是“一览众山小”,想象自己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一座座都显得那么矮小,虚写泰山之高。10,围绕“望”字概括各联的主要内容。 首联写远望之景,颔联写近望之势,颈联写细望之景,尾联写极望之情。11,赏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一联。 这两句以设问统领下文,自问自答,借齐鲁两地
6、的美好山色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绵延高大的地理特点,别出心裁地写出了自己的真切体会。12, “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能否换成“隔”?请说说你的理由。不能。“隔”只有分开的意思,而“割”有从高处断开的意思,动态性更强,能够表现泰山的高峻和雄伟的气势。13,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的赞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和胸怀天下、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三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 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这首诗表达了诗
7、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 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2, 联系生活实际,具体探究登飞来峰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无论生活或学习,都要有一个较高的立足点和较为长远的目标,只有这样,人才能避开种种假象的迷惑,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向理想之境迈进。3, 写景与抒情相结合,是古代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试分析本诗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前两句写出了奇幻、雄伟、生机勃勃的景象,为后两句做了铺垫;后两句写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抒发了自己的广阔胸襟和远大抱负,是前两句的升华。四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
8、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下面对本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D )A, 诗歌首联写村民拿鸡和鱼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B, 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C, “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乘月扣门扰人D, 这首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2,请赏析颔联蕴含的哲理。(这首诗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在困难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不论前路多么难辨
9、,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和希望的新境界。3, 本诗主要描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真挚友情的留恋和对农村淳朴民风的喜爱和赞美之情。4, 请用自己的话描述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似乎已经无路可走,继续前行,忽然看到柳树茂密,山花鲜艳,有一座村庄出现在眼前。5,“萧鼓追随春社近”一句是如何传达出陆游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的? “春社”是古代民间祭拜土地神祈求丰收的传统节日,为迎接“春社”,人们有吹箫打鼓的传统仪式,“春社”和“萧鼓”体现了作者对传统节日风俗的喜爱。6,“萧鼓
10、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运用对偶的写法,写农村的乡俗民事,表达了诗人对古老淳朴的乡土生活的赞美,对农家生活的热爱。7, 请谈谈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理解。 诗人在青翠欲滴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泉水在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小径也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8, 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山西村有巨大的吸引力,诗人游后意犹未尽,只愿从此往后,能不时趁着明月来闲游。写出了诗人归途中的愉悦之情和对重游的期待,抒发了诗人对农村风光的喜爱,对闲适生活的
11、向往,对淳朴民风的赞美。9, 小茗同学在疫情期间学习遇到了很多困难,几经努力收效甚微,他产生了放弃的想法。作为好友的你可以借用本诗中的哪两句诗以及衍生义或哲理安慰他? 小茗你好,请记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只要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10,首联中的“莫笑”“足”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莫笑”突出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赞赏;“足”写出了农家的盛情,也表达出诗人的满足。11,请赏析首联中“丰年留客足鸡豚”中“足”在诗句中的妙用。“足”字写出了丰收的年景和村民热情好客的朴实品行。11,本诗立意精巧,寓含哲理,尤其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
12、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流传最广。试从内容和表现手法上赏析这两句。答:内容:前一句写山重水复无路可寻的无奈,后一句则写出了披花拂柳发现另一个村庄的喜悦,揭示了人们有时面对困难、挫折,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就会出现新的希望或绝处逢生的道理。表现手法:采用对偶句式,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诵记;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柳暗花明给人的惊喜。12, 古诗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不舍之情。五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本诗开头两句,以“ 浩荡 ”修饰离愁,以“ 白日斜 ”衬托离愁(前两句是怎样写“离愁的”?),这种表现手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中考语文精品专题 初中语文课件 初中语文学案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试卷 中考作文指导 名著阅读精品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