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古文知识点梳理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
《期末古文知识点梳理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期末古文知识点梳理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八年级(下)期末古文知识点梳理第六单元注释l 重点词:1.怒而飞: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盘旋飞翔。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旋风。4.子非鱼:你。5.子固非鱼:本来。6.固不知子矣:纵然。7.请循其本:追溯。8.弗食:不。9.不知其旨也:味美。10.不知其善也:好,好处。1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所以。12.然后能自强也:勉励。13.使老有所终:终老。14.男有分:职分,职守。15.女有归:女子出嫁。16.盗窃乱贼而不作:伤害。17.盗窃乱贼而不作:兴起。18.故外户而不闭:门。19.是谓大同:称作,叫做。20.人不学,不知道:道理。21.故虽有名马:即使。22.骈死于
2、槽枥之间: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23.不以千里称也:著称。24.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25. 更着风和雨:遭受。2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样。27.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哪里。28. 正患己不能知:担忧。29.食之不能尽其材:才能、才干。30.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31.执策而临之:面对。32.暮投石壕村:投宿。33.老翁逾墙走:越过。34.老翁逾墙走:(逃)跑。35.吏呼一何怒:多么。36.犹得备晨炊:还。37.高者挂罥长林梢:挂结。38.俄顷风定云墨色:一会儿。39.长夜沾湿何由彻:到,这里指“彻晓”(到天亮)。40.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遮蔽。41.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高耸的样子。42
3、.卖炭得钱何所营:谋求。43.手把文书口称敕:拿着。44.翩翩两骑来是谁:轻快的样子。45.宫使驱将惜不得:助词,用于动词之后。46.系向牛头充炭直:挂。47.万籁此都寂:指各种声音。48.有恨无人省:知晓。l 一词多义:1.志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2.之鹏之徙于南冥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的标志。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指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往送之门:去、到。3.其其正色邪:表选择。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其真无马邪:加强语气,词句加强诘问语气。其视下也:代词,代指大鹏。其人视端容寂:指示代词,这、那。4.于鹏之徙于南冥也:
4、介词,向。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介词,在。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介词,从。昔者吾舅死于虎:介词,被。苛政猛于虎也:介词,比。5.闭是故谋闭而不兴:闭塞。故外户而不闭:关闭。6.且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年且九十:将近。存者且偷生:姑且,暂且。7.以策之不以其道:按照。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黔敖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连词,表目的,用来。8.策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马鞭驱赶。执策而临之:马鞭。l 通假字&词类活用:1.故人不独亲其亲:动词,把当做父母。2.矜、寡、孤、独、废疾者:同“鳏”,老而无妻。3.选贤与能:同“举”,选拔。4.学学半:同“斆”,教导。5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同“衹(只)”,只,仅。6.食之不能尽其材:同“饲”,喂。7.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马鞭驱赶。8.系向牛头充炭直:同“值”,价钱。9.才美不外见:同“现”,表现。翻译1.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4.故曰:“教学相长也。”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
6、促进的。”5.选贤与能,讲信修睦。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6.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办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8.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9.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10.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夜深了谈话声停止了,好像能听到断断续续低低哭泣的声音。11.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棉布被子用了很多年,像铁一样冷,小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学习重点l 二则:1. “鹏
7、”的形象: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2.惠子和庄子二人的论辩巧妙之处: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庄子返回辩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化解惠子的发难。l 二则:1.虽有嘉肴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学”互相促进,“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作者是这样进行论述的: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再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的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全文语言精练,逻辑严密。2.儒家的大同社会理想包
8、括以下方面: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是“天下为公”,内容有:选贤任能,诚信和睦,普遍仁爱;全体社会成员各有所养、各有所用、各尽其职,行为皆出于公心;杜绝奸诈之心、害人之事,人们道德水平普遍提高,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路不拾遗,夜不闭户。3.本课两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文章的气势。如:(1)虽有嘉肴一文中,共有三组对偶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以对偶句式进行类比论证,导出议题。“学然后知困,教然后知不足。”以对偶句式,构成对比,说明“学”与“教”的两种困境。“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以对偶句式,进一步论述“学”与“教”的情景。(2
9、)大道之行也一文中的对偶句有:“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对仗工整,平仄相对,简洁凝练。“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句式相同,表意相对,顺承自然。“男有分,女有归”,对举男女应该得到的待遇,简明有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虽然不是严格的对偶,但句子结构、表意风格仍具有对偶和铺排的特点。两则短文的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说理的效果。l 马说:1.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予了怎样的情感?观点: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
10、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情感: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2.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直称。如“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正面提及,表述严正。暗称。如“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代称。如“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这些句子中的“其”“是”“之”等代词,都是指千里马,表意简洁含蓄。l 唐诗三首:1.同样是表现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石壕吏的写法是“客观”的叙述,并无情感、态度的直接表露
1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先描述个人遭际,结尾处借助议论和抒情升华。分析两种写法的表达效果。石壕吏:讲述的是底层劳动人民的故事,诗人只是一个近距离的“旁观者”。一方面,这个故事本身已经足以令人动容,任何直接的议论和抒情都显得多余;另一方面,诗人对这件事情的情感是复杂的、矛盾的,他高度赞扬人民的牺牲精神,而牺牲的具体方式(战争所迫,差役胁迫)又是他难以接受的,甚至是需要控诉的,这种复杂的感情难以直接表达,而蕴含在叙述之中则更能令人回味和深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的是诗人自己在一场暴风雨中的经历,但诗人并未停留在对自身境遇的描述上,而是能够推己及人,从个人际遇联想到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饱,从而体现出一种广
12、济苍生的博大胸怀,使得诗歌具有了非常深广的社会历史意义;同时,诗歌并非抽象的议论和抒情,而是借助“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样具体、鲜明的形象,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真挚而感人的呼告。有了结尾的议论和抒情,诗歌的思想得以升华,同时也体现了诗歌高度的艺术成就。2.石壕吏在构思上的巧妙之处是什么?明写老妇,暗写差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人的矛盾思想。诗人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当前的这场平叛战争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安危,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做出牺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赞扬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而对统治阶级爪牙的参保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3.卖炭翁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精品资料 新中考语文精品专题 初中语文课件 初中语文学案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试卷 中考作文指导 名著阅读精品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