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教案集合7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关于科学教案集合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科学教案集合7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关于科学教案集合7篇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构造,具有生命体的根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鳃呼吸。 3、金鱼和蚂蚁具有一样的生命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用试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测。 2、连续利用维恩图比拟动物的一样和不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育宠爱小动物的感情,培育用试验证据证明猜测的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观看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一样和不同。 【教学难点】 学生有想法时用试验的方法进展验证。 【教学预备】 每组:2-3条金鱼,装载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 【教学过程】 一、了解鱼类的生活环境
2、 1、教师介绍鱼类的生活环境。 2、学生举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3、关注:“鱼生活在水里”的理解。 4、设计意图:为进一步观看与作铺垫。 二、观看金鱼的形状和运动 1、学生观看金鱼的形状和运动。 2、教师适时告知鱼鳞、鱼鳍等及其作用。 3、关注:学生对金鱼形态的关注和对金鱼运动方式的关注。 4、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在形状和运动方面的信息。 三、观看金鱼的吃食和呼吸 1、沟通有关金鱼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阅历。 2、争论、设计观看金鱼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教师依据学生的沟通与争论作出提示:喂食观看金鱼的吃食;用红水观看金鱼的呼吸。 4、学生观看并记录。 5、教师适时指导并供应信息:水中有少量的空气。
3、6、关注:学生用试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看法时是否干扰金鱼;是否观看到更多信息:如排泄等。 7、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培育“用试验方法验证看法”的意识。 四、比拟金鱼和蚂蚁的一样和不同 1、回忆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蚂蚁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金鱼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一样的特点。 3、小结蚂蚁和金鱼的一样点和不同点。 4、关注:学生比拟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一样的特点。 五、把观看后的金鱼养在各班教室,便利学生连续观看,猎取更多信息。留意平常的看护,保证金鱼存活。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背景 沉浮是幼儿生活中熟识和常见的科学现象,它
4、表示了物体在水中的一种肯定的、确定的终极状态,幼儿对它的熟悉是确定性的。而介于沉与浮之间的“悬浮”现象却很少被提及,由于这一模糊、简单的现象对幼儿来说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所以教师遇之或视而不见或避重就轻或搪塞而过,但它却真实、实在地存在于幼儿的生活中,并时常引起幼儿极大的兴趣。于是,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猜想、查找、自我探究,让幼儿初步感受、理解这一现象,激发幼儿从小探究科学神秘的兴趣。 设计理念 “生活即教育”生活中涉及的方方面面都包含着很多道理和学问,都有可能成为幼儿科学启蒙的素材,孩子总在与四周环境的接触中了解和熟悉世界。一件在成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在幼儿眼里却是那么的新颖好玩,
5、也正是由于这些早期阅历的获得,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内容,使得孩子的生活富有生气和活力,他们的心智得以有益安康地进展。本次活动就缘于一次不经意的谈话:班上的汪洋小朋友跟大家描述起在乡下外婆家经受的一幕情景,外婆家的一只小水缸里漂移着很多鸭蛋,他一时兴起,用手压住蛋欲使其沉下去,可那些鸭蛋在水面上晃悠来晃悠去,不听使唤。在旁悄悄听着的曹颖立刻说道:“我看到妈妈把煮熟的鸡蛋放到水里后是沉的,不是浮起来的。”个别大胆的孩子纷纷猜测着可能是鸡蛋和鸭蛋、生与熟、冷水与热水的缘由所致吧!也有的孩子怀疑不解,向我投来了求助的目光。于是,一个设想在我头脑中酝酿而成。 本次活动分猜一猜找一找做一做说一说四个步骤进展:
6、经受了激趣发问探究沟通的过程,做到激之以情,调情入境;授之以法,启发思维;导之以行,探究规律。让幼儿在动中学习、趣中思索、奇中发觉、乐中猎取,到达进展幼儿的自主性、增加活动性、鼓舞制造性的目的。最终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到达“我会学”。 活动目标 1.探究在清水里参加肯定量的盐后,鸡蛋沉浮状况的变化,初步感知悬出现象的存在。 2.幼儿能两两合作进展操作试验,仔细观看试验现象,学习记录和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3.能积极思维,有主动探究科学神秘的兴趣。 活动预备 教具:烧杯两只(分别装等量的淡水、盐水),鸡蛋一个,放大的记录纸一张。 学具:1.实物:鸡蛋、盐、碗、盆、勺子、烧杯、抹布每组
7、各若干。 2.磁吸标记、记录表、水彩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蛋宝宝沉浮的位置 1.出示内装等量淡水、盐水的两个烧杯,引导幼儿比拟:两个烧杯中的水一样多吗。 2.出示鸡蛋一个:今日蛋宝宝要跟水玩个嬉戏,小朋友想看吗?蛋宝宝到了这两个装着水的烧杯里会怎么样呢? 3.猜猜蛋宝宝在盐水、淡水里的沉浮状况。 教师设疑:蛋宝宝到了第一个水杯里(淡水)会怎样?它是沉下去,还是会浮现来?(幼儿猜想并用身体动作表示沉浮结果:站表示浮,蹲表示沉试验验证幼儿观看结果师幼一同完成记录) 连续设疑:蛋宝宝到了其次个水杯里(盐水)会怎样?它在水里会沉下去,还是浮现来?(幼儿猜想并请幼儿分别把磁吸标记贴在自己猜测
8、的水位上试验验证幼儿观看结果师幼一同记录鸡蛋在水中的位置) (评析:“猜一猜”形式的”设计,使得活动一开头师幼双方都以开放的心态进入气氛,围围着蛋的沉浮绽开争辩,大胆联想,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民主宽松的心理环境,融洽了师生关系;同时,在让幼儿使用身体动作和标记符号表达猜测结果的过程中,使得幼儿在活动中敢想、敢说、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较好地实现了师生互动。这一过程,教师始终把幼儿放在首位,他们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使活动形成了质疑猜想表达验证记录结果的良好开端。) 二、找一找蛋宝宝沉浮的隐秘 1.幼儿针对观看到的现象自主提问。 看了刚刚的试验,你有什么想法或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做“小问号”,把你的问题
9、提出来,好吗? (评析:发觉问题是幼儿进展探究的先决条件,这一环节的设计把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提问专利权让给幼儿,有利于促进幼儿积极思维的进展,形成初步的问题意识,同时更利于引发幼儿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内在动机。) 2.教师顺应幼儿提出的问题设置悬念。 哎呀,这倒惊奇了,蛋宝宝在第一个杯子里是沉在水底的,怎么到了其次个杯子里会浮现来呢?这里毕竟有什么隐秘呢?小朋友快快想一想、找一找。 3.引导幼儿通过多种感官查找蛋宝宝沉浮的缘由。 启发幼儿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区分出淡水和盐水的不同。从而找到问题缘由:鸡蛋在装有淡水的杯子里是沉下去的,在盐水里是浮现来的。 4.进一步把问题引向深入。 那么是不是鸡蛋
10、在盐水里都会浮起来呢?在加了多少盐后才能浮起来呢?我们一起动手来试一试,好吗? (评析:这既是对上一结论的不确定性怀疑,又自然渗透了对下一步骤中的试验观看的要求,让幼儿带着剧烈的奇怪与急迫想知道结果的心态进入试验中。教师提出冲突性的问题,让幼儿运用已有阅历对问题进展思索,尽情发表对问题的看法,这也是幼儿将头脑中的新阅历与原有的旧阅历发生联结、进展迁移的过程。) 三、做一做蛋宝宝沉浮的试验 1.理解记录图表所示的试验方法。 2.提出试验要求:两两分工合作,明确怎样加盐、搅拌、记录留意点等等。 3.幼儿试验操作,教师观看幼儿试验并依据详细状况赐予适时适度的指导。 (评析:幼儿熟悉事物、猎取学问大多
11、来自直接阅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要尽量制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与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本次试验中,加盐量的多少,搅拌、溶解的程度,都是影响试验结果的因素,教师对幼儿的试验结果的判定都应视不同的试验方法而言,决不行为追求统一结果而扼杀幼儿自主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精确把握自己在活动中的角色地位,在幼儿的确因自身阅历和力量的局限使探究活动遇到障碍时,才赐予肯定的帮忙。) 四、说一说蛋宝宝沉浮的规律 1.(展现幼儿的试验记录卡)从记录结果中讲讲自己的试验感受并发觉鸡蛋沉浮的规律。 2.连续设疑:为什么鸡蛋在参加1勺、2勺盐的盐水中没有浮动,在参加3勺、4勺盐的
12、盐水中会渐渐浮现来呢? (评析:这个环节中教师指出了冲突的事实:同样在盐水中,为什么鸡蛋有沉有浮?让幼儿更深入地思索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探究形成熟悉:不同浓度的盐水中,鸡蛋的沉浮是有一个过程的,只有在参加肯定量的盐后,鸡蛋才能在水中浮动直至全部浮起来。并且通过集体争论沟通,让幼儿对自己所思所为进展一次梳理,以此强化新获得的阅历。) 3.除了在盐水里鸡蛋能浮起来,你还有什么方法让鸡蛋浮起来呢?(幼儿回忆生活阅历,自由想像叙述) (评析:这一环节的争论,让幼儿知道:让鸡蛋在水中浮起来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从而培育幼儿思维的多向性、开放性。同时,也顺应了“科学来自生活,最终必定回归生活”的宗旨。) 活动延
13、长 1.假如在盐水里不断地加盐,鸡蛋还会往上浮吗? (评析:科学活动是没有终结性的,也不行能一蹴而就,它必将随着人们熟悉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转变,不断地提出新的假设和解释。因此,从小培育幼儿对科学孜孜以求的探究精神显得尤为必要。) 2.鼓舞幼儿连续探究、发觉鸡蛋在其他液体中(如糖水等)的沉浮状况及其他沉出现象。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蘑菇是真菌类生物,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另一类生物。 2熟悉蘑菇的特点,知道有的蘑菇可以食用,有的蘑菇有毒。 3了解细菌和病毒的特点,知道细菌对人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观看发觉蘑菇的特点,比拟蘑菇和动植物的异同。
14、 2能通过调查活动了解生活中的食用菌。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能辨证对待身边的事物。 教学预备: 1收集关于蘑菇、细菌、病毒的挂图或视频资料。 2供学生观看用的构造完整的蘑菇(每组1种),放大镜、小刀、白纸等。 3生活中常见的真菌类生物:木耳、银耳、平菇、金针菇、香菇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蘑菇的资料。 1导入。 (1)教师可以实行实物导入的方式:看一看,试验桌上放着什么?在自然界中,哪些地方会生长蘑菇? (2)利用教材插图或挂图等引导学生小结蘑菇的生活环境。 (3)提问:你还知道关于蘑菇的.哪些学问? 2观看蘑菇。 (1)观看一个完整的蘑菇。教师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科学教案 集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