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二首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辛弃疾词二首 .docx(3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辛弃疾词二首 整理第一篇:辛弃疾词二首整理高2013届必修4语文教案重庆市万州新田中学罗文昌辛弃疾词二首其一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2、领略辛弃疾的豪放风格,感受他深沉悲愤的爱国之情。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二、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三、思想教育目标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愤心情。【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韵味。2、明确诗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诗人悲苦心情
2、。3、通过比较,加深对诗词艺术特色的理解。【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羽泉歌曲辛弃疾前面我们已经学过北宋两位词人柳永和苏轼的词。现在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前面的内容。大家都知道,词从总体上看分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代表柳永的词音律和谐,美妙动听。其中“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同学们不仅要会背,更重要的是要领悟它到底妙在哪里。豪放派代表苏轼本单元有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首豪壮的怀古词,定风波虽然记的是途中遇雨这件小事,却表达出词人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相信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这类词。一提到豪放词,大家肯定马上想到苏轼,但今天呢,我们来学习另外一位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他是谁呢。(
3、学生齐答:辛弃疾)对,就是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的辛弃疾。(板书课题及作者: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二、作者简介1、回顾以往所学作品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还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1高2013届必修4语文教案重庆市万州新田中学罗文
4、昌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2、作家常识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著有稼轩长短句。)绍兴三十一年(1161),参加由耿京领导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22岁的辛弃疾聚众二千人树起抗金旗帜。不久,率部归耿京起义军,并力劝耿京归宋,以图大业,1162年,辛弃疾奉命南渡,联系起义军的归宋问题。不料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率部投金。辛弃疾在返回途中得知此消息。辛弃疾率领五十余名骑兵,奇袭金营,生擒叛徒张安
5、国投奔南宋,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从此闲居20年。宁宗嘉泰三年(1203),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于开禧元年(1205)重回故宅闲居。3、写作背景这些同学们都不需要记在笔记上,只要大致了解一下就可以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在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距离他二十三岁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这期间,他上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宰相虞允文的九议都未受到采纳。同时,由于他有
6、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辛弃疾南渡归宋的十余年,一直未受到朝廷重用。在这种境遇下,辛弃疾心中的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就可想而知了。这一切,就是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并写下这首传诵千古的水龙吟的背景了。当他为了销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面对着大好江山词人的无限感慨就涌上心头。好,让我们一起进入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中。4、解题“水龙吟”为词牌名。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据景定建康志记
7、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尽观赏之胜。”三、整体感知1、初读词作,正音释义遥岑(cn):远处的小山。玉簪(zn):用玉做成的簪子。也叫“玉搔头”。螺髻(luj):形似螺壳的发髻。脍(kui):把鱼、肉切细。倩(qin):请人代自己做。揾(wn):擦、揩(ki)拭。2、名家诵读欣赏,把握情感2高2013届必修4语文教案重庆市万州新田中学罗文昌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出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读完这首词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3、三读词作,分析题材(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
8、过题目可以看到词作的灵魂,这一首词的题材是什么。明确:一看题目,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作。我们常听一个词叫“登高而赋”,是说古人最喜登上高处,临高抒怀,吟诗作赋。(怀古词)(2)、古人为什么喜欢“登高而赋”。其中有没有什么共同的原因。明确:因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得高,望得远,凭高远眺,天地苍茫,视野广阔,常能看到一些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因而情不自禁地吟咏高歌,写下抒怀之作。(3)、词作中有没有能够表达词作主题的语句。明确:细读水龙吟,一篇情意,凝结在“登临意”三字上(4)、你认为“登临意”的内涵是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不求统一,有理则可)明确:报国无门、收复无望之悲宦游江南
9、、孤寂无依之感流年易逝、壮志难酬之叹四、具体赏析(一)、赏析上阕1、作者在赏心亭看到什么触动自己“登临意”的东西。请把词中描写作者所见的触发他的思绪的景、物的文字找出来。明确。江景、山景、落日、断鸿、游子。2、这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它们会触动作者心弦,引发他的诗情。能否结合词句具体分析一下,大家先思考讨论,然后我请几位同学分别来分析。(1)、赏析“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请用散文化语言描绘。明确:“楚天”的“楚”,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于楚国;“清秋”点出了登临的时间;“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的“千里”“无际”极言视野之
10、广。改写。清秋时节,楚天辽阔,江水悠长。浩浩荡荡的江水随着词人的目光流向遥远的天际,无边的秋色空寂苍凉,一片渺茫。江水滔滔不绝地流淌天边。眼前景色怎样的特点。明确。雄浑、壮阔。整句破空而来,写得境界壮阔,笔力遒劲,气势雄浑。面对这阔大的境界,词人那种磊落的胸怀让我们一览无余。面对如此美景,作者感情如何。明确。楚天千里清秋让人不禁想到柳永雨霖铃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佳句。大家都知道,“秋”这个意象带有悲的气氛。这一开头就用了两个秋字。并用“秋无际”来加深“千里清秋”之意,使境界和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营造了一种“雄浑而不失清丽”的意境。水随天去秋无际让人
11、不禁想到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3高2013届必修4语文教案重庆市万州新田中学罗文昌水向东流”的句子。古人经常以流水的连绵不绝比喻忧愁的连绵不断。而此时词人内心的愁苦伴着这无边的秋色悠长的秋水奔涌而出。置身于如此浩渺壮阔的秋景,即便一般人也会触发起一种莫名的宇宙意识,一种莫名的人生慨叹。何况满怀报国之情的词人呢。那江天无垠的壮景怎能不激起词人满腔的报国豪情。“水随天去”的浩荡之势怎能不使词人热血沸腾。“千里”“无际”的苍凉秋景又怎能不令词人慷慨悲歌、潸然泪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明确。触景生情。(2)、赏析“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请用散文化语言改写。明确:岑,小而高的
12、山。遥岑:远山。“遥岑远目”这里的目:,作动诃,看的意思。玉簪:玉做的簪子,是古代妇女绾束头发用的器物,状如没有把柄的剑,这儿比喻山峰尖峭。螺髻,古代妇女梳理的一种发型,将头发盘旋成田螺形状。这儿是用来比喻圆形的山岳姿态优美。以玉簪螺髻来比喻远山,既符合远望的特点,也描写出远山的秀丽。“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这三句词,按照今日的语言习惯来说,应是,“远目遥岑,玉簪螺髻,献愁供恨。”这里用的是倒装。“遥岑”即远山。登上赏心亭,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秀丽多姿。景物描绘采用了什么手法。明确:比喻手法。把“山”比作“玉
13、簪螺髻”。如此秀丽多姿的景色,作者感受如何。明确:“献愁供恨”。采用了哪种抒情手法。明确。移情法寓情于景的手法。词人不说自己的心情不好,而说山的峰峦为自己“献愁供恨”,仿佛峰峦本身就是愁和恨的化身。把自己的感情移到了本身不具有感情的远山上,使客观景物带上了主观感情色彩,在写景之中,便显示出自己的悲苦心情。这个愁与恨是词人心中无法排遣的忧愁与愤恨。愁什么,恨什么。明确。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
14、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愁”的是如何保住这大好河山,让它不受外族蹂躏;“恨”的是侵略祖国的外族人,即金人。(3)、赏析“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用散文化语言改写。明确。傍晚时分,夕阳西下,落日西沉,传来失群的孤雁声声哀鸣,赏心亭上,伫立着一位流落江南的游子。4高2013届必修4语文教案重庆市万州新田中学罗文昌在这短短的十二字的景物描绘里面,包含了哪些艺术技巧呢。明确:“落日楼头”是眼睛所见,从视觉人手
15、。“落日”,点明时间是黄昏,一天将尽。“断鸿声里”是耳朵所闻,从听觉写出。“断鸿”,点明季节是秋天,一年将尽。前后两句,一见一闻。两者都写出时不我待,光阴虚度,未能利用少壮年华而大有作为。眼前景物,有何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明确。日暮秋景渲染出一种苍凉悲伤的气氛。而作者在如此苍凉悲伤的气氛中独自登高望远,其悲情就更生动可感了。整句以有声有色的景色更深一层地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妙不可言。这是一种怎样的抒情手法。明确。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物有何特别的寓意呢。明确。a、“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暗喻南宋朝廷如日落西山,国势衰颓,犹如摇摇欲坠的落日,因而触景生情,黯然
16、种伤神,为国势担忧。b、“断鸿”,失群的孤雁,不断哀鸣的失群孤雁也正好是诗人的写照。这里既借雁之哀鸣以渲染环境的凄凉哀怨,也是象征自己飘离失所的身世和孤独寂寞的处境。c、“游子”,离家远游的人,是词人自称。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犹如失群的孤雁,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由此来看,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明确。隐喻,虚实结合。过渡:作者这种被压抑的爱国热情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有没有人能够理解呢。明确:没有。从“无人会,登临意”看得出来。(4)、赏析“把吴钩看了
17、,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无人会,登临意”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明确。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无人是知己。词人郁积胸中的情感依旧不能释然,他又用了两个动作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明确:a、把吴钩看了吴钩春秋时吴国出产的一种钩子,用来挂帐子或宝剑的。但旧时的注家认为吴钩是吴国制造的一种弯形宝刀,后来就把吴钩作为宝刀的代名词。我们考试的时候,就按书上的来。看吴钩杜甫有诗说,“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馈赠和观赏吴钩这样的宝刀,表示能凭借宝刀从事征战,杀敌立功,以锋利的吴钩陪衬怀有豪情壮志的少年。辛弃疾在写给陈亮的破阵子词中说“醉里挑灯看剑”,也
18、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把吴钩看了”,则是从另一角度说自己空有宝刀,却派不上用场,不能为国杀敌立功。作者描绘了两个具体的动作,生动地展现了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看了当看过、看完讲,实际上包含着看了又看的意思,这是第一个动作。辛弃疾一遍又一遍地抚看着宝刀,是怜惜“物不尽其用”。他由物及人,想到自己文韬武略,但无法施展,正如这宝刀被闲置一般。5高2013届必修4语文教案重庆市万州新田中学罗文昌b、栏杆拍遍胸中之苦闷需要发泄,于是,他便“栏杆拍遍”第二个动作。拍阑干即是借以发泄难以诉说的满腔悲愤。但是,拍遍了阑干,也还是无人理解自己,如同看罢了吴钩依然无济于事一样。不仅拍,而且拍遍,可见胸中悲愤之深
19、切、强烈。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孤独之感、忧愤之意,毕现于字里行间。多么孤独无奈的英雄,为了让英雄不再孤单,我们一起朗读上片,试着做词人的知己。(5)、小结并背诵上阕上片从上(天空)、下(大江)、远(青山)、近(楼头)不同角度描绘了一幅完整的秋意图,渲染了一种凄清萧瑟的气氛,寓情于景,抒发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壮志难酬的苦恨。上片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言志抒情。(二)、赏析下阕1、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明确: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取私利刘备雄才大略
20、桓温叹时光流逝2、词人对这些历史人物各持什么态度。明确。心志的表白并没有使自己摆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增添一份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季鹰是张翰的字。张翰是吴地人,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的莼菜羹,鲈鱼鲙,于是辞官归家。辛弃疾用这个典故的是说,家乡的美味让人思念,但现在南北分裂,尽管秋风起了,自己思乡心切,却是有家难归。辛弃疾用此典同张季鹰比较,“季鹰归未。”是用提问语气,既呼应了前面的“游子”,抒发了深挚的乡思,又呼应了“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表明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复国报仇的愿望,同时也暗中流露出对南宋朝廷不思复国的激
21、愤。何况在国难当头的时候,自己的抱负是要为国立功,不要学张翰辞官回乡。“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愤懑,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
22、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所以,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许汜一样谋求私利,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据世说新语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6高2013届必修4语文教案重庆市万州新田中学罗文昌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23、”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大呢。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我今日内心是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3、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明确。用典抒情。4、本词用典有何特点。明确。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5、你如何理解词的
24、最后三句呢。明确。“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这三句是说,多情的美女或许还能同情自己,为自己擦去悲愤难忍的英雄之泪,然而这样的美女也无人去为自己呼唤前来。没有人来“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辛弃疾抱负成虚,自伤不已,不禁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连个给自己擦的人也没有。作者悲叹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俗话说:“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英雄而至落泪,可见伤心已极。“无人会、登临意”。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常言道,“哀莫大于心死”,面对怀才不遇、时光流逝、统治者苟且偷安、国家即将破灭的情景,最后这位壮志不展、满怀
25、悲痛的作者只能留下英雄泪。虽然男儿有泪不轻弹,但这不是多愁善感的弱者的眼泪,而是不遇时势的英雄的眼泪,是痛苦之极时撒下的悲苦之泪,是最赤诚的爱国之泪。对作者的这种眼泪,我们应该同情,更应该感动、钦佩。6、通过分析,我们应该可以明白作者“登临意”的全部内涵,是什么呢。明确。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1)、报国无门、收复无望之悲(2)、宦游江南、孤寂无依之感(3)、异族入侵的仇恨和复国报仇的愿望(4)、对南宋朝廷不思复国的激愤(5)、流年易逝、壮志难酬之叹五、课堂小结行文至
26、此,词人的悲情已经表达得淋漓尽致了。我们回顾一下整首词,从写景人手,慢慢渗透情感,层层推进,至结尾而悲情到达极致。全词气势豪壮,而感情却极为沉郁。在讲解这首词的过程中,我重点是抓住感情这个主线进行阐述,上片中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写出了作者情感的变化,由开头的悲壮豪情到备受冷落、空度年华的悲苦伤心,再到“无人会、登临意”的悲伤寂寞。词的下片,作者反用张翰乐于归隐这个典故写出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和坚定,用许汜谋取私利这个典故批判了那些不顾国事,专营私利的小人。可是这样一种雄心壮志在残酷的“树犹如此”这个典故面前,只能化作无情的泪水,任其在词7高2013届必修4语文教案重庆市万州新田中学罗文昌人脸上横流。
27、如果这首词有魂的话,我认为它不在作者的孤独寂寞中,也不在作者的怀才不遇中,它的魂就是作者对祖国的爱,爱国是辛弃疾这首词永远不朽的主题,“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这首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是蘸着血泪涂抹而成的。品味着词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爱国词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美的艺术我们该反复欣赏,下面就让我们再次朗读这首词,感受辛弃疾最真实的心声。六、作业布置七、板书设计上片:景色: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动作:看、拍、会、登下片:张翰乐于归隐许汜谋取私利刘备雄才大略桓
28、温叹时光流逝八、教学反思借景抒情运用典故第二篇:辛弃疾词二首辛弃疾词两首教案南宋辛弃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2、过程与方法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学习作者用典对比、类比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教学重点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提到宋词的豪放派向来以
29、“苏辛”并称,辛弃疾继承并发扬光大了苏词的豪放风格,“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其词的豪放风格与其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生活是分不开的。二、知识预热1、正字音2、辨字形3、介绍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安抚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一带。辛弃疾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和揭露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词的笔势纵横,气势恢弘,境界开阔,形成了豪放、
30、激昂的风格,辛弃疾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并称“苏辛”。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善于创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创造性地运用比兴等象征手法,大量用典,风格多样,善于融诗、辞、歌、赋、经、史入词,善于提炼民间口语入词,给词带来了新鲜、活泼的气息。辛词形成了“稼轩体”的独特风格,把词的容量和表现力都发挥到了极致。稼轩长短句是他的代表作。三、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指导朗读,整体感知课文1、听录音,正音。提示。把握韵脚,际髻、意、未、气、泪,韵脚均为入声,应读得浑重有力一些。下阕中有两个问句,一个感叹句,应读出激愤、忧愁、感慨的基调。全词抒情色彩浓烈,朗
31、读时注意把握。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二)赏析探究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上阕即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下阕直抒胸臆,是一首慷慨沉郁的悲歌,唱出了词人赤心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沸腾的激情,表达了词人请缨无门的愤懑、怨恨和痛苦。辛弃疾满怀爱国热忱,活捉叛徒张安国,率耿京义军的余部渡淮南归。但是,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却并未对他加以重用。他上疏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上给宰相虞允文的九议也未受到重视,十多年来他只是担任过一些地方官的僚佐。淳熙元年(1170),他应叶衡之聘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登上建康城西下水门城楼上的赏心亭,眺望祖国壮丽的河山,想到报国之志得不到实现,于是便
32、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1、上阕(1)前两句写江景,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是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哪些词句富有表现力。策略。注意赏析“千里”“无际”。【明确】抓住了江南秋季的特点,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气象阔远。“楚天”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水随天去”的“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写出了江南秋季的特点。(2)“遥岑”三句是写山,采用了什么手法。“愁”“恨”缘何而发。策略。注意赏析“愁”“恨”,可结合姜夔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的“厌”,更便于学生理解。【明确】“遥岑”即远山。放眼望去,那层层叠叠的群山,有
33、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的螺旋形的发髻,这些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作者采用移情及物的手法,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愁恨”从何而来。词义间留下的空白给了读者想象的余地。北望之际,中原收复无日,南望之时,朝廷主和,偏安一隅,志士不得其位,以上种种是词人恨之深、愁之大者。(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是写景,组织学生讨论“落日”“断鸿”“游子”几个意象的含义。【明确】落日的余晖映照着楼头,失群的孤雁传来阵阵的哀鸣,一见一闻,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更进一层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落日”本是自然景象,在此含有南宋
34、国势衰败的意思。“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游子”指自己。这几句写景寓情,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形象鲜明,含义丰富深刻。(4)“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几句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应如何理解。策略。这几句是全文的重点,应引导学生重点把握“看”“拍”几个动词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所传达出的词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明确】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第一个动作是“看”,看似平淡,却平中见奇。擦拭得锋利锃亮的武器,却闲置身旁,而这又何尝不是作者自身虽有沙场立功
35、的雄心壮志,却无用武之地之叹。第二个动作是“拍”,作者用肢体语言表达了某种情感,“栏杆拍遍”是表壳胸中难以言说的抑郁苦闷,只能借拍打栏杆来发泄。这相,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显现在读者面前。两个动作描写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却没人是他的知音。(5)小结上阕写景抒情,由江景到山景到落日、断鸿、游子,最后到动作描写,景中寓情。2、下阕学法指导。下阕用典多,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应将教师讲解与学生读注解和探究讨论结合起来,从而理解精当的用典所取得的艺术效果。(1)“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几句,说明作者对张翰辞归持何
36、种态度。【明确】季鹰即晋人张翰,因向往家乡的莼菜鲈鱼,贪图安逸舒适而弃官归乡。从“休说”看,作者反对张翰回归。张翰因见齐王将失败而辞归,辛弃疾却并不因南宋面临着危机而隐退。又是一年西风紧,张翰即使有家也难归,实际这里的张翰应是作者自指,家乡沦陷,有家难归,流露出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几句,是作者对哪类人提出的批判。【明确】是对许汜这类人提出批判,许汜当天下大乱之时,并无救世之意,只知道求田问舍,贪图个人享乐,陈登瞧不起他,刘备对他更是嗤之以鼻。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是说,我如果也像许汜那样只顾买房置地,为个人打算,那就羞见刘备那样胸怀雄才大略的英雄了。(3)
37、“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三句,在全词中有何地位。【明确】流年,即时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用典,据世说新语言语载,东晋大将军桓温率军北伐,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这三句是全词的核心,所包含的意思是: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辜负了平生的雄心壮志。(4)“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几句与前文基调是否一致。请简析。【明确】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代指女子。揾,拭擦。几句的含义是:请谁来唤取红巾翠袖的少女,拭干英
38、雄因壮志能酬而流下的热泪呢。词中出现“玉簪螺髻”“红巾翠袖”并不影响词的豪放风格,清秀婉丽的色彩,加以豪放不羁的风格,刚柔相济,豪放而不粗率。(5)小结下阕用典,直接抒情言志,点出自己的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三)概括主旨上阕写景抒情,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景中含情;下阕运用典故,直接抒情言志。全词意境雄浑阔大,写景独特,景情结合,用典精当,褒贬分明,通过比兴寄托他对国事的忧虑,对朝廷的怨恨,以及年事已高、报国无门的苦闷。(四)布置作业背诵这首词。充分体会这首词用典的艺术魅力。宋宁宗赵扩即位后,宁宗妻韩氏的叔父韩胄掌握了政权。韩侂胄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企图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与过
39、程】一、导入虽说英雄迟暮,但雄心依旧。怀着一腔报国之情的辛弃疾面对破碎的河山,追慕着古代英雄,希望能为国出力。二、创作背景介绍宋宁宗赵扩即位后,宁宗妻韩氏的叔父韩侂胄掌握了政权。韩侂胄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企图通过对金用兵建立大功,因此于嘉泰三年(1203)六月,起用力主抗战的辛弃疾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嘉泰四年三月,又调镇江知府。辛弃疾虽被起用,便他看到韩侂胄好大喜功,急躁冒进,妄图侥幸获胜,猎名固位,觉得终非自己同调,而韩侂胄对他也并非完全信任。所以,他对当前的局势深感忧虑。这首词是作者于开禧元年(1205)六十六岁时在镇江任上所作。他登上镇江的北固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祖国的北方仍然沦陷
40、在敌人之手,想到韩侂胄等人并不能真正肩负起抗敌复土的重任,于是怀古伤今,追慕古代英雄,感叹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不能实现,因而作词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愤。三、播放录音带读这首词,应保持豪壮的基调,作者褒扬历史人物,忧愤南宋王朝,慨叹壮志难酬,应读出昂扬的基调和磅礴的气概。【诵读指导】韵脚。上、下阕各四韵,依次是处、去、住、虎、顾、路、鼓、否八个字,韵脚应读得响亮,作稍长停顿。停顿。应指导学生处理好句间停顿和句中停顿,处理好轻重缓急,整齐中富有变化。四、赏析探究这首词上阕缅怀古代英雄人物,表达力主抗金的决心;下阕写历史教训和自己的经历,表达收复失地、为国立功的心愿。全词借古讽今,长于用典,形成对比,具有
41、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学习时注意体会。1、上阕(1)前四句:怀孙权简析。词的开头用孙权独踞江东的故事起兴。“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两句,慨叹江山虽依旧,曾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却早已作古。很有气魄的文字犹如异军突起,倾注了作者对古代英雄的倾慕。事过境迁,物换星移,孙权最初在京口起事的遗迹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句式调整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给人以遗憾。“舞榭歌台”两句,写当年歌舞楼台的繁华景象,连同那英雄业绩都被雨打风吹去。“风流”指英雄业绩,洋溢着对英雄人物的歌颂和钦佩之情。(2)后六句:怀刘裕简析。京口是刘裕祖居的地方,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
42、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土地。所以词人登高远望,自然便想起在京口建功立业的刘裕。刘裕故居随着时间风雨的冲刷,已湮没在夕阳的余晖和枯枝败叶之中,早已在人间不着一点痕迹,只有词人登高凭吊英雄。词人有一腔报国志,却难以像刘裕那样建立丰功伟绩,仰慕与抑郁夹杂着苍凉之情溢于言表。(3)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登临怀古,为何在众多的英雄人物中只提孙权和刘裕二人呢。结论一。两人都是遗憾京口而起事建立了政权,照应标题“京口北固亭怀古”。结论二。作者以两人自比。作者虽力主北伐抗敌,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务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难以实现其抗金报国的志向。结论三。借古讽今,对
43、孙、刘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4)小结上阕作者登高怀古,触景生情,缅怀孙权和刘裕这两个历史人物,赞扬他们所创立的赫赫战功。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作者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宣泄了出来。2、下阕(1)前三句:引出历史教训下阕一开始,作者笔锋一转提到宋文帝刘义隆,这有何用意。策略:学生讨论,结合相关背景材料作分析。提示。宋文帝好大喜功,在准备不中的情况下,听信玄谟的话,北伐后魏,想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那样的业绩,结果惨遭失败。而眼下韩侂胄急于事功,草率用兵,作者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军事上的冒险不可取。作者想告诫韩侂胄,应以刘义隆为鉴诫,汲取教训,慎重行事。“草草”指时
44、间仓促,行动轻率。“赢得”,换得,落得。“仓皇”,手忙脚乱。“北顾”,回头向北看,生怕北面的敌人追来。极写惨败之情状。(2)中间六句:追忆亲眼所见“四十三年”至“一片神鸦社鼓”能引发我们怎样的思考。简析。从1162年辛弃疾渡江到南宋,到1205年写这首词,整整43年。“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语序可调整为“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作者清楚地记得43年前,金兵对南宋发动进攻,占领了扬州一带,作者在南归途中,一路上还能看到金兵焚烧的废墟。43年过去了,当时的惨相还记忆犹新;可现在呢,佛狸祠下,却是一片神鸦的叫声和祭社的鼓声,沦陷区的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多么可悲呀。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
45、忘记收复失地更让人心寒。词人将这番意思艺术地融入“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幅图景里,颇能发人深思。(3)结尾两句:怀廉颇以自况探究:结尾提到廉颇有何用意。“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人何具体含义。这是全词的主旨句,是词人以廉颇自况。这一年词人已经64岁了,但他仍然希望为国效力,可惜韩侂胄不接纳他的缓进建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也自然而然想起和自己处境相似的廉颇。廉颇老年赵王尚且派人过问他,而自己呢。“凭谁问”,有谁来问,也就等于无人来过问,境况竟然不及廉颇,这不能不让人惋惜、忧虑、气愤。用反问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4)小
46、结下阕。讽刺刘义隆是对韩侂胄的警告;慨叹“佛狸祠下”,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以廉颇自况,则是抒发内心的郁愤。两首词艺术特色综合概括1、精当的用典两首词都有精当的用典。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用典主要在下阕,作者运用了几个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的矛盾和对生活道路的抉择,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忧愁。作者先写到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西风吹来,很想念家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便立即弃官回乡;又写到三国时的许汜不关心天下大事,只想着求田问舍,作者对这两个人的做法都持否定态度。他想表明的意思是:自己既不想弃官归隐,又不肯追求享受,他决心要为实现自己抗金复国的理想奋斗到底。下面又引用了桓温“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47、的典故,慨叹岁月易逝,报国无门的惆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下阕都运用了典故。上阕作者缅怀孙权、刘裕,两人都从京口起事,创立了赫赫战功,作者用炽热、强烈的情感表达了对两个历史人物的仰慕,说明了作者人到老年依旧壮心不已精神气概。下阕用了两个典故:其一,宋文帝元嘉年间王玄谟“草草”出兵北伐,遭到惨败,意在讽喻韩侂胄急于事功,草草出兵,将会导致失败。其二,以廉颇自况,是内心的独白,是全词抒情的高潮,也是词的主旨句,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2、借古讽今手法的运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历史事实来说明现实问题。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侂胄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廉颇的遭遇是对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的讽刺。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栏杆拍遍”,就是写作者心中壮志难酬的愤慨,是对统治者不重用抗金名将的讽刺;写季鹰和许汜是对弃官归隐、谋求私利、不关心国家安危的人的讽刺。【课内练习】阅读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回答14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