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以的用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虚词以的用法.docx(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虚词以的用法范文一:重要虚词用法【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二)
2、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前,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
3、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三)动词,到。去。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而】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天下
4、有公利而莫或兴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一丝而累,以至于寸。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朝而往,暮而归。掩口胡卢而笑。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秦师轻而无礼。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5、。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余闻而愈悲。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灭滑而还。通“如”:好像,如同。例:军惊而坏都舍。通“尔”,你,你的。例。而翁归。若欲死而父。而母立于兹。(8)(而已)罢了。例。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如是而已。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9)而后才,方才。例。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月而后成。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假诸人而后见也。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技经肯綮之
6、未尝,而况大軱乎。【以】1、因为,由于:例: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臣是以无请也。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不赂者以赂者丧。以心中有足乐者。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2、而。例。有好事者船认入。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以。以便)吾骑马挟矢以助战。卷石底以出。而托于柑以讽耶。以啮人,无御之者。(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属予作文以记之。杀之以应陈涉。高祖因之以成帝业。(11
7、)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1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1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15)操悉浮以沿江。(16)樊哙侧其盾以撞。(17)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18)忽魂悸以魄动。(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长。(20)各各竦立以听。(21)以致天下之士。(22)然而隐忍以行。(2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24)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25)遂拔以击荆河。(26)遂自投汨罗以死。(27)其责已也重以周。(28)以一物以与物物争。3、把,拿,用。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以钱覆其口。屠惧,投以骨。具以情告。以缚即炉火,
8、烧绝之。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何以为计。将以攻宋。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1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1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14)操当以肃还付乡党。(15)具告以事。(1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17)以我应他人。(18)以虞待不虞者胜。(19)国胡以相恤。(20)将以衅钟。(21)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4、以为,认为。例。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皆以美于徐公。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5、凭,靠。例。以我酌油知之。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域民不以封疆之
9、界。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以勇气闻于诸侯。以攻则取。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皆好辞而以赋见称。6、按照,依照。例。策之不以其道。今以实校之。余船以次俱进。何必更以多寡为差。盖以律非故杀。以次进。则又法从事。7、根据。例。今以蒋氏观之,犹信。(以。一。b的谩。贵以近知远。8、通“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日以尽矣。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10、在。例。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以八月十三斩于市。以崇祯十七年夏
10、,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逆以煎我怀。12、为。例。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要以不能免。(以。是)13、通“已”,止。例。无以,则王乎。14、任用。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15、此,这。例。以一物体与物物争。(本义项指前一个“以”。)以为1、把.当作或作为。例。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相传以为雁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撰长书以为贽。寡君之以为戮。2、认为。例。以为且噬己为,甚恐。以为妙绝。人人自以为必死。臣窃以为其人勇士。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然议
11、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3、把.制成。例。然得而腊之以为饵。铸以为金人十二。【为】(一)动词。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2.以为,认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3.判断词,是。如今人方
12、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二)介词。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慎勿为归死,贵*轻何薄(孔雀东南飞)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4.对
13、,向。为之奈何。(鸿门宴)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原文地址:http:/(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
14、窃符救赵)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
15、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前,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三)动词,到。去。
16、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而】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一丝而累,以至于寸。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朝而往,暮而归。掩口胡卢而笑。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诸君而有意,瞻
17、予马首可也。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秦师轻而无礼。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余闻而愈悲。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灭滑而还。通“如”:好像,如同。例:军惊而坏都舍。通“尔”,你,你的。例。而翁归。若欲死而父。而母立于兹。(8)(而已)罢了。例。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如是而已。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比诸大江
18、,不啻小支而已。(9)而后才,方才。例。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月而后成。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假诸人而后见也。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以】1、因为,由于:例: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臣是以无请也。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不赂者以赂者丧。以心中有足乐者。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怀王以不知
19、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2、而。例。有好事者船认入。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以。以便)吾骑马挟矢以助战。卷石底以出。而托于柑以讽耶。以啮人,无御之者。(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属予作文以记之。杀之以应陈涉。高祖因之以成帝业。(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1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1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15)操悉浮以沿江。(16)樊哙侧其盾以撞。(17)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18)忽魂悸以魄动。(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长。(20)各各竦立以听。(21)以致天下之士。(22)然而隐忍以行。(
20、2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24)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25)遂拔以击荆河。(26)遂自投汨罗以死。(27)其责已也重以周。(28)以一物以与物物争。3、把,拿,用。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以钱覆其口。屠惧,投以骨。具以情告。以缚即炉火,烧绝之。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何以为计。将以攻宋。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1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1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14)操当以肃还付乡党。(15)具告以事。(1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17)以我应他人。(18)以虞待不虞者胜。(19)国
21、胡以相恤。(20)将以衅钟。(21)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4、以为,认为。例。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皆以美于徐公。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5、凭,靠。例。以我酌油知之。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以勇气闻于诸侯。以攻则取。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皆好辞而以赋见称。6、按照,依照。例。策之不以其道。今以实校之。余船以次俱进。何必更以多寡为差。盖以律非故杀。以次进。则又法从事。7、根据。例。今以蒋氏观之,犹信。(以。一。b的谩。贵以近知远。8、通“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
22、日以尽矣。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10、在。例。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以八月十三斩于市。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逆以煎我怀。12、为。例。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要以不能免。(以。是)13、通“已”,止。例。无以,则王乎。14、任用。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15、此,这。例。以一物体与物物争。(本义项指前一个“以”。)以为1、把
23、.当作或作为。例。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相传以为雁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撰长书以为贽。寡君之以为戮。2、认为。例。以为且噬己为,甚恐。以为妙绝。人人自以为必死。臣窃以为其人勇士。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3、把.制成。例。然得而腊之以为饵。铸以为金人十二。【为】(一)动词。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
24、。(廉颇蔺相如列传)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2.以为,认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3.判断词,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二)介词。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2.介绍原因或
25、目的。为了,因为。慎勿为归死,贵*轻何薄(孔雀东南飞)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4.对,向。为之奈何。(鸿门宴)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范文二:几个虚词的用
26、法.【其】(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今
27、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二)用作副词。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
28、乎。(庄暴见孟子)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三)用作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何
29、其】译为“多么”。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而】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一丝而累,以至于寸。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朝而往,暮而归。掩口胡卢而笑。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
30、”、“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秦师轻而无礼。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余闻而愈悲。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灭滑而还。通“如”:好像,如同。例:军惊而坏都舍。通“尔”,你,你的。例。而翁归。若欲死而父。而母立于兹。(而已)罢了。例。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如是而已。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而后才,方才。例。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月而后成。说书虽小技,然必句
31、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假诸人而后见也。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以】1、因为,由于:例: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臣是以无请也。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不赂者以赂者丧。以心中有足乐者。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2、而。例。有好事者船认入。留五百人镇之,以断洄曲及诸道桥梁。(以。以便)吾骑马
32、挟矢以助战。卷石底以出。而托于柑以讽耶。以啮人,无御之者。(以。这里有如果的意思)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属予作文以记之。杀之以应陈涉。高祖因之以成帝业。(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12)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13)余与四人拥火以入。(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15)操悉浮以沿江。(16)樊哙侧其盾以撞。(17)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18)忽魂悸以魄动。(19)淫侈之俗日日以长。(20)各各竦立以听。(21)以致天下之士。(22)然而隐忍以行。(2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24)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25)遂拔以击荆河。(26)遂自投汨罗以死。(
33、27)其责已也重以周。(28)以一物以与物物争。3、把,拿,用。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以钱覆其口。屠惧,投以骨。具以情告。以缚即炉火,烧绝之。以槛车送元济诣京师。何以为计。将以攻宋。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1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1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14)操当以肃还付乡党。(15)具告以事。(1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17)以我应他人。(18)以虞待不虞者胜。(19)国胡以相恤。(20)将以衅钟。(21)悉以心诚之话倚托,千万无渝。4、以为,认为。例。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臣以王之攻宋
34、也,为与此同类。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皆以美于徐公。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5、凭,靠。例。以我酌油知之。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以勇气闻于诸侯。以攻则取。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皆好辞而以赋见称。6、按照,依照。例。策之不以其道。今以实校之。余船以次俱进。何必更以多寡为差。盖以律非故杀。以次进。则又法从事。7、根据。例。今以蒋氏观之,犹信。(以。一。b的谩。贵以近知远。8、通“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日以尽矣。9、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
35、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10、在。例。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以八月十三斩于市。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11、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逆以煎我怀。12、为。例。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做)要以不能免。(以。是)13、通“已”,止。例。无以,则王乎。14、任用。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15、此,这。例。以一物体与物物争。(本义项指前一个“以”。)以为1、把.当作或作为。例。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相传以为雁荡。南取百越之地,以
36、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撰长书以为贽。寡君之以为戮。2、认为。例。以为且噬己为,甚恐。以为妙绝。人人自以为必死。臣窃以为其人勇士。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3、把.制成。例。然得而腊之以为饵。铸以为金人十二。范文三:言虚词的用法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详见文科爱好者)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在动词后,作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有时也作第
37、一人称,如:君将哀而生之乎(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公将鼓之(曹刿论战)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怅恨久之(陈涉世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宋何罪之有。(公输)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居庙堂之高则忧
38、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马之千里者。(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黒质而白章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9、。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前修饰后(一)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
40、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屠惧,投以骨(狼)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二)连词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3.有时相当
41、于连词“而”。如。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父利其然也(伤仲永)谓为信然。(隆中对)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记)(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然志犹未已。(隆中对)(三)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如。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墨池记)望之蔚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