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调查报告范文(精选多篇).docx
《民族文化调查报告范文(精选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文化调查报告范文(精选多篇).docx(10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民族文化调查报告范文(精选多篇)第1篇:少数民族文化现状调查报告少数民族文化现状调查报告 一、调查基本状况 1调查过程: 1、问题的设计 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共发出200份问卷,收回17 23、结果的统计与数据处理 4、写调查报告 2内容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展与生活方式的转变,各少数民族已一步步融入当今文化生活,而主流文化也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政府实行进展旅游等一系列措施,使得少数民族文化呈现在大众眼前,这是对传统文化一种特殊的传承。一方面来说,旧文化被新文化冲击是必不行免,而各种文化又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世人所赞扬;另一方面,国家实行措施对传统文化进行爱惜,是否能让其完整、正确地
2、传承下去,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当今少数民族文化究竟处于什么样的现状,而国家的爱惜措施又有什么样的影响? 关键字:少数民族文化现状开发利用 3调查背景: 我校同学来自全国各地,来自各地的少数民族高校生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基本可代表少数民族新一代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传承与看法。 我们在本校少数民族同学之间以及少数民族预科班中经行调查,有来自十几个少数民族同学参与调查,占全国少数民族总数的三分之一,可以了解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基本状况。 关于高校生对于自己民族文化受冲击的了解,以及他们对其文化精髓-语言的了解,可代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程度,他们对爱惜自己民族文化的看法以及建议,也特殊有助于我们对国家
3、政策等方面的调查。 4调查目的: 了解少数民族文化进展与传承现状,发掘国家政策对其文化的影响。 调查对象: 在校少数民族同学、预科生。具体有,回族、藏族、苗族、彝族、维族、壮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 5调查方式:问卷调查为主,与少数民族同学的沟通为辅,另参考有关文件。 二、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的民族类别如下: 一、对民族文化的了解 调查数据显示:了解本民族语言的人数占被调查总数的32.2%,一般了解和不了解占61.3%,以前有现在无占1.7%,无语言占4.6%。大多数人对自己民族语言不太了解,可见少数民族对于他们的本民族语言了解相对甚少,第一说明对本民族的语言关注甚少,其次说明本民族的语言遭到外
4、来因素的影响,比如学习一般话等等因素,造成了对本民族语言的关注度降低。在自己民族的文化现状方面,认为少数民族文化在日益消褪的占其中的75.4%,认为没有消退的只占12.9%,不清楚是否消退的占其中的12.3%。绝大部分人认为他们的民族文化在日益消退。 对民族文化来说,很多语言和文字处于衰退状态,甚至面临濒危状态,急需实行爱惜和抢救措施。任何一种文字的消逝,可能带来的是千百年留存下来的历史、哲学、民间才智的损失,一个民族的记忆也会就此漫漫消逝。民族语言的危机,部分来自于民族成员对自己的语言、文化缺乏正确的认知,认为本民族的弱势地位是由文化造成的,导致青少年对自己的母语不生疏、不了解、不宠爱的不正
5、常状况,对有关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没有任何了解,甚至表现得极为冷漠。民族语言的危机还源于社会经济的压力。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有些少数民族认为自己的语言不有用,没有保留的价值,抛弃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从而使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慢慢丢失。我国55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各不相同。但是,随着社会的进展,农村少数民族人口不断流入城市,尤其是散杂居的民族地方,优秀民风民俗也在不断被抛遗、忘弃。 二、对民族文化的开发 调查数据显示:在影响民族文化的因素中,经济影响占了其中的36.1%,国家政策的制定影响占33.6%,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占18.5%,其中无冲击只占11.8%。那么既然经济影响占影 响因素的较大比
6、重,经济影响受旅游产业的影响,在我们的调查中,有45.1%的调查数据认为受正面影响,认为受影响不大的占18.9%。认为受旅游产业的负面影响占21.1%。不清楚的占14.9%.在对现今各民族融合的调查中,赞成各民族融合的占72.7%。反对民族相互融合的占12.8%。对于民族融合持无所谓的态度占14.5%。随着经济的进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民生活的价值观念的转变,众多众多山区少数民族地区与外界的联系经一步加强。对民族文化开发的缘由有,经济缘由:经济的进展,商品的流通,也往往促成民族的风俗习惯的转变;因此作为经济上相对贫困而文化上相对富有的少数民族人民来讲,充分利用、开发、进展自身已有的资源
7、,也不失为一种生活的方式,也是其生活的权利。每个民族都是公正的,都享有进展和改善生活的权利。传统文化的表演不仅有利于人民的了解,增进民族融合与团结,也有利于少数民族的经济进展,改善人民生活和社会支配。文化渗透缘由: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深化,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由此在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层面所带来的全球化影响,文化的彼此渗透更是如此。以前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局限了这种渗透的进度,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国民经济的进展,这种局限性正在被逐步地缩小。山区里的人们正逐步的走向外界,走向世界,同时外界的人们也在一步步的走向山区。这就不行避开的导致了人们对文化的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受外界主流文化的
8、影响,部分青年便接受了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观念,从而思考着与外界主流文化的接轨,以适应现代经济大潮下的文化进展趋势。因此,在政府的指导与参与下,文化的表演也就应运而生,其文化的存大价值也被重新加上新的内容。这也符合文化进展的规律。 三、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调查数据显示:认为国家政策对民族文化有利占47.7%,不利占8.1%,无影响或不清楚各占15.7%和28.5%。大多数人认为国家政策对民族文化是有利的,那么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开发和爱惜力度如何呢,在调查的人中,认为开发力度相当的占19.3%,开发力度大于爱惜度的占49.7%,开发力度小于爱惜力度的占13.5%,不清楚的占17.5%。大多数认为开发力
9、度大于爱惜力度。 开发力度主要体现在非物质文化方面,因其生活的需要及外来商业文化的影响深化,在政府政策的参与指导下,文化旅游业的产生与进展使得很多只有在特定时期才能消逝的节日风情、习俗、歌舞在平常也可能有幸亲身体验一回!如此以来,便有更多的人了解了这种独特文化,此后尽管文化照旧独特,但作为此种文化的仆人却对此有所淡化了,事物因其每天施行而变得没有价值。很多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现在为了让人民便于了解、见识,在某些时期也可能被表演出来。比如说商业上的“游行团”的到来,上级领导的到来等等都有可能消逝。比如苗家的歌谣均无特地文字或书籍记载,都是以口传的方式世代相传的,歌谣的内容可因表达的需求而转变,但
10、不能转变歌种类本身原有的韵律。当然,这些歌谣在应当的时期也同样会消逝,这是保持民族特色的应有的文化传承,否则将会失去其存在的文化价值,而仅仅变成为一种“死了的”商业资源。 三、调查总结 从本次的调查结果可以明显的发觉我国在少数民族文化进展与爱惜方面存在的问题,大部分被调查者都认为如今的少数民族文化在日渐消退,而导致这一结果的缘由有很多:经济、国家政策等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冲击较为严峻,旅游产业的兴起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负面影响慢慢显现;以及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开发力度大于爱惜力度。为了更好的爱惜和传承少 数民族文化,我们有如下建议: 第一,制定法律法规爱惜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11、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爱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都有继承、爱惜、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条款。连续争论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惜的法律爱惜、传承、弘扬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 其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爱惜、弘扬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政府可对少数民族地区建立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同时,拨出大量资金,支持民族地区加强广播电视建设,凡是通电的地方,都可以看到电视、听到广播。 第三,大量培育少数民族文化人才,为爱惜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供应人才保障。民族院校和民族自治地方,都办有特地培育少数民族文化人才的基地。在中央和民族自治地方,建立专业的少数民族文艺表演队伍。民族自治地方可把一些优秀的、有培
12、育前途的表演方面的人才送到北京、上海等一些大专院校进行特地的培训成为传承、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骨干队伍。 第四,组建机构,从组织上保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国家有关部门可建立民族文化的特地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爱惜。建立民族语言的翻译、民族出版物的机构。此外,组织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这也是我们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 第五, 对少数民族个人而言,应当乐观主动学习、宣扬、发扬少数民族文化,了解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等,为少数民族文化的进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调查问卷 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现状的调查 您好,我们是陕西师范高校大二的同学,我们正在进
13、行一项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现状的调查,旨在了解少数民族文化进展的现状,分析现今影响少数民族文化进展的因素,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寻求促进少数民族文化进展的对策,希望您依据自己的实际状况选择相应的答案,乐观参与,特殊感谢您的支持和协作! 1.请问您是哪一个民族?() A.汉族B.回族C.藏族D.其他_ 2.您认为您所在的民族的文化主要受到哪些方面的冲击?()(可多选) A.经济影响B.国家政策C.其他民族D.无冲击 3.您对您民族的语言了解有多少?() A.了解B.一般C.不了解D.以前有现在无E.无语言 4.您对现今各民族相互融合的看法.() 6 A.赞同B.无所谓C.反对 5.您是否支
14、持国家爱惜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 A.支持B.不支持C.无所谓 6.您认为旅游产业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如何?() A.正面影响B.影响不大C.负面影响D.不清楚 7.您认为少数民族文化在日渐消退吗?() A.是B.否C.不清楚 8.您认为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开发和爱惜力度如何?()A.开发与爱惜力度相当B.开发力度大于爱惜力度 C.开发力度小于爱惜力度D.不清楚 9.您认为国家政策对您所在的民族是否有利?() A.有利B.无影响C.不利D.不清楚 10.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您有什么好的建议?_ 6 第2篇:贵州省威宁县回族民族文化调查报告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迤那镇茨营村茨营组
15、回族文化调查报告 马关卫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2017级 贵州威宁 调查时间:本人利用平常放假时间进行调查。 调查地点: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迤那镇茨营村茨营组。 调查过程:通过平常对本村日常风俗习惯的了解及在村里社区服务中心调查资料。 调查方法:文献法、实地考察法、网络搜集等。 一、茨营村简况 1、地理位置 茨营村(贵州省威宁县迤那镇下辖村)位于迤那镇西南面,属迤那镇2类贫困村,总面积12.94平方公里,与本镇中海村、乡民村和观风海镇、斗古乡接壤。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是迤那镇回族聚居村。所辖组:茨营组,合营组,关营组,营盘组,营山组,双龙组。 2、资源概况 茨营村是迤那镇
16、的农业大村之一,全村耕地面积7859亩,人均占有耕地约2.74亩。耕地主要分布在半山缓坡地带及低凹缓坡地带,土壤较为肥沃,以黄土壤和白沙土为主。农产品主要以玉米、马铃薯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干果主要是核桃。种植业以玉米、马铃薯和烤烟为主。在村经济结构中,农业是支柱。村内矿产资源主要是煤,埋藏较浅,一般在26米左右,发热量较高,多属含硫煤。畜牧业以养牛、养猪和养羊为主,2016年末,全村大牲畜存栏4526头(匹),出栏2413头(匹)。农夫人均纯收入3100元。 3、人口构成及文化素养 主要民族成分:回族,彝族,汉族,苗族。2016年末共有703户3079人,其中茨营组有回族117户共499
17、人,汉族51户,共209;茨营村人口密度为192人/平方公里。全村有劳动力1432(18至60周岁)个,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学校文化876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4.89%,学校文化589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2.11%。劳动力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外出务工的人员较少,约有400人。 4、基础设施状况 茨营村基础设施较为薄弱。有村级学校1所、村级卫生室1所清真寺三所(茨营组、双龙组,合营组各一所),人饮管道5公里,村级大路较少,只有6公里,有通组大路,农业基础设施有的小水窖120个,没有农村沼气池,人畜饮水小水窖只有150个,蓄水量少。 5、产业进展状况 茨营村产业单一,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主导产
18、业不突出,且小而全,科技含量低,耕作粗放。2010年农夫人均占有粮食405公斤。 二、当地农作物 1、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玉米、洋芋、大豆、黄豆等。 2、水果类有:核桃、樱桃、桃子、杏子、梨子、李子、沙果、榛子、雪莲果、桑葚、杨梅、山楂、石榴等。 三、民族介绍 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称礼拜寺。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西域人大批迁入中国,吸取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慢慢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回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
19、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天津、北京、上海、江苏、云南、河南、山东、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也有不少聚居区。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吸取了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生活习俗,服饰特别。 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在内地,回族主要与汉族杂居;在边疆,回族主要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大都分布于水陆交通线上,因此经济文化较为发达。回族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牧业、手工业。回族还擅经商,尤以经营饮食业突出,喜食炸油香。 四、名称来历 回族的“回”字,是沿用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旧称“回回教”中的“回”,回字“大口里有小口”,取该字意在告诫人们要言行全都,而且这
20、与伊斯兰教的信仰“口舌承认,心里诚信(穆罕默德奉安拉之命的宣教)”是相符合。所以从文字的演化上讲,回族的“回”在意思上其范围缩小了。 隋唐时期的胡人、蕃客、胡商,实际主要是指来自波斯和中亚地区的人群(可参见太平广记等唐代的记载),这些胡人有侨居也有定居,定居所住的地方叫“蕃坊”,这就是回族习惯把聚居地称为“回坊”的来由。侨居的则来往于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从事商业活动,从事经商的胡人蕃客,会选择寒冷季节到来前赶回去,气候转暖时再回来。回族民间有说法认为,这是被汉语人群称做“回”或“回回”的缘由。国内史学界则多认为是“回回”是“回纥”、“回鹘”的异写或音转。唐代的在华胡人中,还有波斯和中亚小国的一些
21、王族和平民,他们是为躲避阿拉伯人的侵略,逃亡而来。四夷馆考中说到:“回回在西域,地与天方国邻”。 元代之前,“回纥”、“回鹘”和“回回”,这三个词在的汉语文献中没有明确的界限,几乎是同义词,在不同作者的汉文史籍中通常是交替混用,所指囊括了西域、漠北胡人直至中亚和波斯一带人群,用回回一词称呼来自回鹘地带还往西的人则显得更多一些。宋元时期,分布在中东部的回回(粟特、犹太、波斯等胡商成分较多)以及部分回纥、回鹘被称为回回人;而分布在漠北一带的部分回鹘、回纥或回回,则联合当地一些民族西迁后形成畏吾儿,还有的进展成为塔吉克、乌兹别克等西域民族。此际,胡人、回鹘、回纥这类称谓,在史书记载中基本消逝。“回回
22、”一词明朗起来,在官方的诏谕和汉文记载中凡涉及到民族的一般为“蒙古、畏兀儿、回回、也里可温、河西、契丹、女真、汉人”这类字样。 元代“回回”在官方或汉语史籍中除了指已经定居在中国境内的回回人外,通常也指的是比“畏吾儿”更西的人群,也就是“葱岭以西、黑海以东”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伊朗、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阿塞拜疆以及哈萨克斯坦、伊拉克、土耳其和高加索部分地区。宋元以至明清期间,除了明代的撒拉等族外,凡是从这一地区入华的商人、工匠、军士、学者等几乎都自然的归入回回人里。历史长河中,这一地带分分合合,时而统一为一个国家,时而分裂为诸多小国,虽然不同国家不同族群在语言和文化的细部上存有
23、差异,但整个文化面貌和人种上则大体全都,也都有禁食猪肉等古老的西域民族传统。 明代,“回回”和“色目人”在汉文记载中并用,如大明律有关律条正文下面的纂注中,通常有“色目即回回”的释文。但也有使用“回辉”的现象,如呼和浩特清真寺清真寺内存有“洪武皇帝御制回辉教百字”碑。“杭郡重修礼拜寺记”也有“回辉氏”一语。明万历四十一年的北京牛街礼拜寺“敕赐礼拜寺记”碑中,回族自称为“回回”,这是目前为止回族人以回回自称的最早证据。实际回回做为自称的年月比这早得多,只是由于相关历史文物、记载被毁坏和篡改掉了,也和各代封建统治者的文字狱有直接的关系。 回族一词做为民族称谓,目前有据可查的是消逝在清乾隆时代。乾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民族文化 调查报告 范文 精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