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集读后感600字.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汪曾祺散文集读后感6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汪曾祺散文集读后感600字.docx(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汪曾祺散文集读后感600字汪曾祺散文集读后感600字1 今天读完汪曾祺散文,感触较深。 一是学到一些理论知识。比如如何在文章中用字,其中他提到中国汉字的独特性和意义,他说中国汉字是用来看的,不是说的。许多诗歌一朗诵就没有以前的东西了,所以他反对朗诵诗歌和散文。他主张一字一字的认真扣字眼,沈从文的边城不到七万字,但写了半年。汪曾祺的散文同样从一个一个的字来看没有什么独特。但当放到一起那种行云流水的洒脱真的很奇妙。他主张刻画人物不应该描写太多,而应该从环境、声音、颜色等各个方面进行描写和烘托。如何组织文章?他说他是先在头脑里面对整个文章有了轮廓以后才写的。要先有个整体的构思。这些都是他端一杯清茶静
2、坐时想出来的。 二是他的散文风格朴素、简练。人人看了都会明白,都能看懂,正是师承了沈从文的特点。虽然朴素,但那是一种文学修辞,文学语言,不是方言,没有在语言上的研究和大师的本领,是写不出那样的文字的。汪曾祺也说到老师沈从文、老舍他们是怎样练字的。汪曾祺本人家学渊源深厚,爱好广泛,上小学时,他的祖父就给他教论语,写小论文“义”,这就相当不错了,我上小学时,除了会放羊、掏鸟窝之外,文化的东西是绝缘的。汪曾祺散文我觉得最值得称道的是那种“真”,一点没有矫揉造作的嫌疑。是真情、真语言。尤其是那种语言真是难得,是应该让我们这些后辈好好揣摩的。一看就令人舒服,可信,不像现在好多人写的文章喜欢辞采华丽,但内
3、容空空。不舒服,很令人别扭,不真实。由于爱好广泛,他的散文自然就非常博雅。草木性灵、历史文化、人物掌故、民俗风土、艺术文物.都有涉及。但最真的是写人物的部分,尤其是对师友、家世、父亲、母亲等的回忆文章写的最美。令人陶醉,表现出他的善良、和蔼、真实。如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对父亲的回忆,父子之间是那样自由、平等、融洽。我的母亲中对三位母亲的回忆。虽然两位是继母,但却充满了感情和幸福。 三是他的用情。他对任何人都是友好的。如对西南联大的诸多师友的回忆中,我们就能感觉到他对老师和同学的感情。很纯真,很自然,我觉得做人就应该像他一样。对任何人都很友好,对任何事都很认真。且那种追求自然、朴素的养生之道也值得我
4、学习。文中提到的他的老师的一些为人处世,待客之道,修身养性我觉得对我影响还是很大的。那都是真人真事,人在生活中应该保持一颗童心,不要装腔作势。看书就是学习嘛。学文章,学做人,都很重要。 汪曾祺散文集读后感600字2 这个寒假,我读了他的人间草木、生活,是很好玩的、五味等散文集。一开始,我以为他和上世纪的作家风格大同小异,大多是写当时社会的文章,对社会进行批判。但是当我读完他的作品,发现他的文字与我想象的大相径庭。在我印象中,汪老先生应该是严肃,沉默的一个人,但其实他活泼,幽默,和蔼,思想先进,像一个拥有孩子心灵的老人。 印象最深的便是他在写美食的片段。当时很少有文学作家会专门写一本关于“吃”的
5、书,但汪老写了:从家乡高邮的咸鸭蛋,到内蒙古的手把肉;从中国的茶食,到日本的豆腐。他把他一生中吃过的所有食物从记忆中找出来,放进书里面。读这些文字的时候,并不是老生常谈的,而更像一个小孩在回想自己在舌尖上相遇的美味。有的时候看着看着便会被这些回忆的文字带入,不知不觉就饿了。 汪老不但爱吃,还敢吃。每到一个新的地方,他总会去尝试当地的食物。汪老曾夸口自己什么都吃,“有些东西,本来不吃,吃吃也就习惯了”。他原来不吃香菜,有一次他去中药铺,管事的给他弄了一碗凉拌香菜,说“你不是什么都吃吗?”于是汪老一咬牙吃了,从此就吃香菜了。苦瓜汪老本来也是不吃的。有一次一位诗人请他吃饭,要了三个菜:凉拌苦瓜,炒苦
6、瓜,苦瓜汤。他说:“你不是什么都吃吗?”从此,汪老就吃苦瓜了。汪老对所有食物一视同仁,这是非常可贵的。“有些东西,自己尽可以不吃,但不要反对旁人吃,不要以为自己不吃的东西,谁吃,就是岂有此理”、“总之,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他正是把对吃的态度转换成对文学的态度。 汪老令我最佩服的便是他的心态。1957年,“反右斗争”开始,汪老因一篇短文受到批评,1958年夏天被划为右派,下放到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从1958到1961年四个年头,汪老就在这个偏僻的小村落里面做了四年的农民。但是在他的文章中并没有看到任何恼怒生气的情绪,
7、反而他觉得这件事十分有趣,劳动也是一件好玩的事。在果园喷波尔多液(当时的一种杀菌剂)时,他写到“我是个喷波尔多液的能手。大家叫我总结经验。我说:一、我干不了重活,这活我能胜任;二、我觉得这活特有诗意”。诶,一开始看我还以为看错了。汪老竟然用了“胜任”,像是一副十分自豪自己能力的样子。他还把波尔多液的传说和喷洒的方式都写了下来。嘿,竟然有人能把如此累活写的这样有趣,佩服,佩服。汪老还时常回忆当时的场景,有一个朋友从法国回来,说自己去了波尔多:“我也到过波尔多,在中国。” 1960年汪老终于摘除了“右派”的帽子,但暂时没地方去,便留在研究所里面。正好所里有一个画马铃薯的任务,而汪老又会画画,便接了
8、这个任务。马铃薯基地在沽源,虽然这里偏僻荒凉,可以谈心的朋友很少,不免有一点寂寞。但是汪老很快将注意力转移到画马铃薯上面。刚种下的时候画土豆花,丰收时画土豆块,汪老这写日子里就泡在马铃薯田地中画画,看书,一天下来没人打扰,算是一段清闲的日子。而汪老还有一大乐趣,便是画完土豆就烤了吃,每画完一种土豆,他便捡一个来扔到火堆里烤。他曾回忆说:“全国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马铃薯的人,大概不多”。汪老还有一个发现:“我对马铃薯的科研工作有过一点很小的贡献:马铃薯的花都是没有香味的。我发现有一种马铃薯,“麻土豆”的花,却是香的。我告诉研究站的研究人员,他们都很惊奇:“是吗?-真的!我们搞了那么多年马铃薯,还没
9、有发现。”哈哈,能想到汪老在写这句话的时候一定脸上有骄傲的神情的。一个白头发老爷爷,回忆艰难的过去时,不是抱怨,而且顺应逆境、苦中作乐,真难得。这也是我喜欢汪老的一个原因:真,不做作。他在写亲身经历的事件时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情绪。该高兴就高兴,该悲伤就悲伤,全部都是自己本来的情感,所以会让我产生一种真诚亲切的感觉。这在文学作家中,实属难得。 最后汪老对待家庭关系的看法我很认同。“多年父子成兄弟”,这是汪曾祺父亲的名言,而汪老也把这句话看做自己对待亲人的方式。汪曾祺的孩子有时候叫他“爸”,有时候叫他“老头子”,连他的孙女也跟着一起叫。汪老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但是汪老却并不这么觉得。“一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汪曾祺 散文集 读后感 600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