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金丽衢十二校2022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何谓科技向善?科技向善就是指从增进人类福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需求出发进行科学技术 的创新与发展。科技向善要求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有利于更好增进人类的福祉,尤其是新技术研发既能 够推动产业变革和经济发展,又能够让社会更加美好,实现可持续发展。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彰显了人们对科技创新活动所给予的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科技本身不 分“善恶”,所谓科技的“善恶”不仅取决于研发者和设计者,也是由使用者的“善恶”决定的,是通 过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需要
2、的内在价值所体现的。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对社会整体产生有益的价值导 向,则为“善”,相反,对社会整体产生有害的价值导向,则为“恶”。可以说,科技向善是人类认识 和处理与科技之间关系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倾向。从文化层面看,无论科学家、企业、社会组织、政府部 门还是公众个人,在从事科技创新及其应用等过程中,应具有向善向好、公平正义的科学精神和文化理 念,尽可能规避技术本身发展带来的问题和解决社会、经济、环境存在的问题,通过利用积极的科技影 响、负责任的科技创新和可持续的价值创造,实现以人为本的美好生活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科技向善 的文化理念彰显了创新的包容性、共生性、持续性以及强烈的人文关怀。塑造科技向
3、善的文化理念是应 对科技伦理风险、推动科技健康发展的价值要求。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让科技伦理问题凸显。科技创新和新兴技术潜移默化地改 变着人类社会认知模式,推动社会生产与生活的深度变革,与此同时也带来难以预测、难以预防的重大 风险和非确定性的生产、生存乃至认知方式,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隐私泄露、信息 茧房、决策让渡、数据滥用等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随着人工智能、基因工程、合成生物等前沿科技的 面世,科技与人类伦理之间产生了碰撞与张力,一些投机分子冲破伦理底线,部分科技企业为谋取私利 进行财务造假、窃取用户信息等。基因编辑、脑机接口等新兴技术的发展,突破人类认识自然
4、、认识自 我的局限性,已经或正在颠覆人们对生命和自然的认知,模糊了生命与非生命、自然物与人工物的界 限。基因测序、克隆人、人造生命等一系列的所谓现代技术革命挑战伦理底线,引发伦理失序,科研伦 理水平与科技发展速度严重不匹配,人类社会面临生命健康安全、隐私保护、生态安全等多方面风险与 挑战。面对这些风险与挑战,如果不采取必要行动,可能会对当前乃至未来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文化 传承造成难以估量甚至毁灭性的伤害,以致于技术反噬人类,文化向技术投降,技术主宰或者统治人类 子”命名我的第一部诗集,表明诗集的写作题材与之有关。结合“我一次次地想到消失,像那个男人一样,在一片油菜花里消失,然后也去天上种我的
5、麦子”分析 可知,“麦子”寄托着“我”对超越世俗的诗意与理想的追求。结合“诗人有很多首诗是描写麦子的,他说,他的麦子是长在天上的麦子”分析可知,“长在地上”与 前文提到的诗歌中的麦子是“长在天上”相照应,体现了诗集对“我”的深远影响。结合“彼岸的麦子地里,也站着和此岸一模一样的母亲。直到看到一条鲜红的血线,从母亲的脖颈上流 下来,我吓得如梦初醒,浑身颤抖着爬出那条河”“五年后,我在某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继续读研。 那年我出了第一本诗集,名叫长在地上的麦子”分析可知,“长在地上”表明“我”听取了母亲的教 导,走上一条不同于父亲的人生与诗歌之路。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
6、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初,上(唐宣宗)令白敏中为万寿公主选佳婿,敏中荐郑颖。时颗已昏卢氏,甚衔之,由是数毁敏 中于上。敏中将赴镇,言于上日:“郑薇不乐尚主,怨臣入骨髓。臣在政府,无如臣何;今臣出外,颜 必中伤,臣死无日矣! ”上日:“朕知之久矣,卿何言之晚邪! “命左右于禁中取小径函,以授敏中 日:“此皆郑郎谐卿之书也。朕若信之,岂任卿以至今日! “敏中归,置松函于佛前,焚香事之。敏中军于宁州,壬子,定远城使史元破党项九千馀帐于三交谷,敏中奏党项平。辛未,诏:“平夏 党项,已就安贴。南山党项,闻出山者迫于饥寒,犹行钞掠,平夏不容,穷无所归。宜委李福存谕,于*银、夏境内授
7、以闲田。如能革心向化,则抚如赤子,从前为恶,一切不问。或有抑屈,听于本镇投牒自 诉。若再犯疆场,或复入山林,不受教令,则诛讨无赦。”(公元八五二年)三月,敕先赐右卫大将军郑光鄂县及云阳庄并免税役。中书门下奏,以为: 役之法天下皆同陛下屡发德音欲使中外画一今独免郑光,似稍乖前意。事虽至细,系体则多。“敕日:“朕以郑光元舅之尊贵,欲优异令免征税,初不细思。况亲戚之间,人所难议,卿等苟非爱我,岂进嘉 言!庶事能尽如斯,天下何忧不理!有始有卒,当共守之,并依所奏。”(公元八五五年)二月,以醴泉令李君爽为怀州刺史。初,上校猎渭上,有父老以十数,聚于佛 祠。上问之,对日:“醴泉百姓也。县令李君之有异政,考
8、满当罢,诣府乞留,故此祈佛,冀谐所愿 耳。”及怀州刺史阙,上手笔除君爽,宰相莫之测。君爽入谢,上以此奖厉,众始知之。(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五,有删改)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税A役B之C法D天E下F皆G同H陛I下J屡K发L德M音N欲O使P中Q外R画S 一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穷,指处境窘迫、阻塞不通,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意思相同。B.乖,指违背、不顺,与成语“时乖命蹇”中的“乖”字意思相同。C.卒,指完结、终了,与陈情表中“保卒余年”的“卒”字意思不同。D.谢,指道谢,与鸿
9、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字意思不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敏中外任前担心郑颍在唐宣宗面前中伤自己,唐宣宗于是拿出郑颖中伤白敏中的书信,还表达了对 他的信任,白敏中对此很感激。B.在处理党项问题上,唐宣宗下令:南山党项部族如能听从教化,则加以优抚;如有冤屈,准许他们向 中央政府申诉;如再侵扰边界,则进行诛讨。C.唐宣宗下敕令一并免除原先赐给右卫大将军郑光的鄂县以及云阳庄园的税役,中书省门下省上奏表示 反对,唐宣宗认为这正是臣下热爱自己的表现。D.唐宣宗在渭上游猎的时候了解到醴泉县令李君爽的为官表现,其后怀州刺史空缺,唐宣宗亲手写诏书 任命李君爽
10、,宰相们对李君爽的升迁难以理解。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时颗已昏卢氏,甚衔之,由是数毁敏中于上。(2)县令李君爽有异政,考满当罢,诣府乞留,故此祈佛,冀谐所愿耳。14 .旧唐书宣宗本纪中评议“当时以大中(唐宣宗年号)之政有贞观之风焉”,唐宣宗之政为何获 此评价?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答案】10.DHN11.C 12. B13 . (1)当时郑颖已经与卢氏女订婚,(郑颗)特别怨恨白敏中,因此屡次在唐宣宗面前诋毁白敏中。(2)县令李君爽有优异的政绩,任期届满当罢官,(我们)到官府乞求他留任,为此在佛祠祈祷,希望都 能符合我们的愿望14 .用人不疑,君臣关系和谐。善于处理民族
11、关系。善于纳谏,听取忠言。有“民本”思想,重视百姓利益。【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收取税役的法规,天下都应相同。您屡次发布德音,希望使中外法令齐整划一。“天下皆同”,“天下”为本句的主语,其前应断开;“陛下屡发德音”,“陛下”主语,“发”谓语,“德音”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独立成 句,前后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人穷则反本”句意: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源。B.正确。“时乖命蹇”句意:时运不好,命运不佳。C. “意思不同”错误。“保卒余年”的“卒”,完结;句意:保全她的余生。D.正确。“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12、的“谢”,道歉;句意: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8. “向中央政府申诉”错误。原文是“或有抑屈,听于本镇投牒自诉”,如果有的部落有冤屈,可让他 们自己随时到所在军镇向主管官吏投牒申诉。故选Bo【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昏”,有婚约;“衔”,怨恨、对不满;”由是”,因此。(2) “异政”,优异的政绩;“冀”,希望;“谐”,合、符合。【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由“朕知之久矣,卿何言之晚邪!命左右于禁中取小怪函,以授敏中日:此皆郑郎谐卿之书也。朕若信之,岂任卿以至今
13、日!”可概括为:用人不疑,君臣关系和谐。由“平夏党项,已就安贴。南山党项,闻出山者迫于饥寒,犹行钞掠,平夏不容,穷无所归。宜委李福 存谕,于银、夏境内授以闲田。如能革心向化,则抚如赤子,从前为恶,一切不问。或有抑屈,听于本 镇投牒自诉。若再犯疆场,或复入山林,不受教令,则诛讨无赦”可概括为:善于处理民族关系。由“敕日:朕以郑光元舅之尊贵,欲优异令免征税,初不细思。况亲戚之间,人所难议,卿等苟非爱 我,岂进嘉言!庶事能尽如斯,天下何忧不理!有始有卒,当共守之,并依所奏。”可概括为:善于 纳谏,听取忠言。由“及怀州刺史阙,上手笔除君爽,宰相莫之测。君爽入谢,上以此奖厉,众始知之”可概括为:有 “民
14、本”思想,重视百姓利益。参考译文:起初,唐宣宗命令白敏中为女儿万寿公主选择佳婿,白敏中选中并推荐郑颖。当时郑颖已经与卢氏 女订婚,(郑颖)特别怨恨白敏中,因此屡次在唐宣宗面前诋毁白敏中。白敏中将赶赴边镇,对唐宣宗 说:“郑颖不愿意娶公主,对我怨恨人于骨髓。我在政事堂掌政,他不能对我有什么办法;现在我要出 朝,郑旅必定趁机恶语中伤,我恐怕死期不远了! ”唐宣宗说:“朕早就知道了,你为什么这么晚才说 到这个呢!”于是命左右近侍从宫禁中取出一个红柳木盒子,交给白敏中说:“这里面都是郑郎诋毁你 的书信,朕如果相信,哪里能重用你到今天呢! “白敏中回到家中,将红柳木盒子放到佛像前,烧杳下 拜,供若神明。
15、白敏中驻军于宁州,壬子(十日),定远城使史元于三交谷击破党项族九千余帐,白敏中奏告朝廷称 党项已平定。辛未(二十九日),唐宣宗颁下诏令:“平夏党项部族现在已经安定帖服了,听说南山党项 部族有些出山的帐落,由于饥寒交迫,仍然在进行抢掠,而不被平夏党项部容纳,穷困得无路可走,没 有归处;应该请李福向南山党项部存抚告谕,在银州、夏州境内授给他们一些闲置的田地。如果他们能 洗心革面,听从教化,而不再剽掠,就应该像对待婴儿一样抚慰他们;从前他们作恶多端,现在一切不 加追究。如果有的部落有冤屈,可让他们自己随时到所在军镇向主管官吏投牒申诉。如果再敢侵犯我边 疆牧场,或者重新逃入山林之中,不受我大唐王朝的教
16、令,就对他们进行诛讨,决不赦免。”(公元八五二年)三月,唐宣宗下诏令原先赐给右卫大将军郑光的鄂县以及云阳的庄园一并免除税 役。为此中书门下两省上奏,认为:“收取税役的法规,天下都应相同。您屡次发布德音,希望使中外 法令齐整划一,今天唯独先免除郑光的税役,似乎与前面的意思稍有背离。虽然这是一件很细微的事, 但牵涉的问题却很多。”唐宣宗为此下诏宣称:“朕以为郑光是皇帝元舅的尊贵身份,企图给他优异的 待遇,免征租税,起初没有细加思考。况且亲戚之间,正是人们难以议论的,你们如果不是热爱我,怎 么能向我进献如此好的意见!其他一般性事务如果都能这样,天下何忧不能治理!有始有终,君臣应当 共同遵守。按照你们
17、所奏请的去办。”(公元八五五年)二月,唐宣宗任命醴泉县令李君爽为怀州刺史。起初,唐宣宗于渭上游猎,看见十 几位父老聚集在一个佛祠前,唐宣宗上前询问其缘故,父老们回答说:“我们是醴泉县百姓,县令李君 爽有优异的政绩,任期届满当罢官,(我们)到官府乞求他留任,为此在佛祠祈祷,希望都能符合我们的 愿望。”后来怀州刺史空缺,唐宣宗亲手写诏书任命李君爽,宰相们对李君爽的升迁不明所以。李君爽 入朝向唐宣宗谢恩,唐宣宗才用父老的话来奖励李君爽,众人这才明白了李君爽升迁的缘故。(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浣纱庙唐鱼玄机吴越相谋计策多,浣纱神女已相和。一双笑展才回面,
18、十万精兵尽倒戈。范蠡功成身隐遁,伍胥谏死国消磨。只今诸暨长江畔,空有青山号芭萝。【注】鱼玄机,晚唐著名女诗人。芒萝:笠萝山,位于浙江诸暨的西施出生地。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到吴越争霸的历史背景,越国战败后献浣纱女西施给吴王。B.颔联写西施回眸一笑使吴国军队全部放下武器,突出了西施的美貌。C.颈联写范蠡功成身退,伍子胥进谏身死,一褒一贬形成强烈反差。D.整首诗既流露出诗人对西施的同情,又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伤。16 .鱼玄机的诗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请结合本诗分析这一特色。【答案】15.C16.诗人在描写吴越史实时,融入了强烈的女性意识,将西施作为写作对象
19、,看到了女性的历史价值;世人往往强调谋士的作用,但在诗人看来西施的作用远远胜过出谋划策的男性,女性具有以柔克刚的力 量。越国最终战胜吴国,范蠡被当成英雄,而西施却淹没在历史长河中,诗人为女性的不公待遇而感伤。【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一褒一贬形成强烈反差”错误。“范蠡功成身隐遁,伍胥谏死国消磨”,突出两位谋士的声名,并 不含作者的褒贬态度。故选Co【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意蕴的能力。诗歌的题目为“浣纱庙”,诗人在描写吴越史实时,将西施作为写作对象,看到了女性的历史价值,融 入了强烈的女性意识。“吴越相谋计策多,浣纱神女已相和”,春秋时期,吴
20、越之争愈发激烈,双方为了吞并对方设计了颇多 计谋。夫椒之战后,越国战败,勾践采纳范蠡之计,献浣纱女西施给吴王夫差,吴越媾和。世人往往强 调谋士的作用,但在诗人看来西施的作用远远胜过出谋划策的男性,女性具有以柔克刚的力量。“范蠡功成身隐遁,伍胥谏死国消磨。只今诸暨长江畔,空有青山号芒萝”,十年卧薪尝胆,终于让越 国打败了吴国,范蠡功成身退,隐遁于民间;而吴国也在昔日相国伍子胥多次谏言吴王灭越被赐死后不 久便速速灭了国。西施对越国称霸的推动作用可见一斑,只可惜今天的诸暨长江之畔,不见昔日沉鱼落 雁的浣纱女西施,只有一座传说是西施出生之地的芒萝青山。越国最终战胜吴国,范蠡被当成英雄,而 西施却淹没在
21、历史长河中,诗人为女性的不公待遇而感伤。(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以想象存在一个驳论者,称为“虚拟论敌”。苏洵六国论开头,就 通过“或曰”引入了虚拟论敌,提出“, ”这一质疑。(2)春江花月夜以月升、月悬、月斜、月落为线索,把春、江、花、月、夜的景色和情理融为 一体,诗中写到月落的两句是:“, (3)作为古典诗歌中一种常见的花草意象,“芙蓉”具有多重意蕴,它是“佳人之花”“爱情之 花”“君子之花”,古诗词中含有“芙蓉”的诗句有:“,。”【答案】 .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制 菱荷以为
22、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的字有:率,赂,芟,裳,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发端于农耕文明的乡愁原是一个表征着一种历史情愫和寄寓着一种文化表达的文化哲学范畴。在今 天,新“乡愁观”既意味着对故乡的眷恋与欣赏,更喻示对当下处境的愁绪与反省。作为一种文化认 同,从学术向度上发掘新“乡愁观”的深刻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记得住乡愁”是一种诗意化,不知打动了多少人的心弦,它强调了新型城镇化不仅关注一种人文 环境的营造、
23、重构,更注重自然环境的修复、改善。“人的城镇化”是对“物的城镇化”的拨乱反正, 它预示着人的真正回归,是中国人重构心灵故乡和精神家园的过程。社会意义层面的乡愁,不单是乡村 之愁,而是整个社会之愁,都亟待在城镇化进程中予以解决。18 .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忌、O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乡愁原是一个文化哲学范畴,发端于农耕文明,表征着一种历史情愫,寄寓着一种文化表达。 19.“记得住乡愁”是一种诗意化表达,不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它强调了新型城镇化不仅注重自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 Word版含解析 浙江省 金丽衢 十二 2022 2023 学年 下学 第二次 联考 语文 Word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