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贤文 观后感 3).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修身贤文 观后感 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修身贤文 观后感 3).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修身贤文 观后感 (3)第一篇:修身贤文观后感(3)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历数千年变化与磨砺至今仍经久不衰,关键在于他的兼容并蓄的胸襟和海纳百川的胸怀。易经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们要以大地般宽阔的胸襟承载万事万物,顺承天道。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不但要从民族内部文化中汲取积极的营养,还要善于从外来文化中吸取可以滋养,健全我们人格的文明成果。士不可以不弘毅,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等,都是我们大学生应该努力做到的。除了儒家思想以外,道家思想给我们一种淡然处世的态度,还有禅宗,让我们走进自然,走进自己的内心,看清自己,在纷繁复
2、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宁静之地。怎样做人,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关注的一个问题,所谓:未做事,先做人。中国的传统文化指向内心的,注重人们思想境界的提高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大学开篇也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又说:格物致知,正心诚意;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则一事无成。自己健康人格的塑切记不能忽视自己思想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应该先学做人,再学做学问。德才兼备应是每一个大学生的精神追求。我们应当汲取的儒家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和为贵和是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把天人合一看作一个整体,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和谐有序,为此建立了以仁为
3、核心,以德为基础,以礼为规范的德性思想体系,追求仁者爱人,礼之用,和为贵。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因此,最基本的和谐更应该是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礼仪之道。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胸怀浩然之气,昂扬奋发,平治天下正,是对自己修养的重视,使得自强不息成为历代知识分子的特色。正是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使得中华民族屡经患难而不倒。我们国家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期,在国内需要进一步探索改革的思路,在国外需要我们去争取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我们面临的困难很大,大学生作为将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就应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于艰难困苦中奋发图强,逾挫逾勇,开拓创新,锐意进
4、取,唯有如此方能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远屹立于世界之林。舍生取义的生死观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虽然看重生命,却绝不苟且偷生。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观点,提出了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儒家精神认为,当个体的生存与道德原则发生矛盾时,个体应舍弃生命来服从道德原则。这种为了仁义而不惜牺牲生命的死亡观,是宏大刚强的气概,是不可侵犯的凛然正气。而这种价值观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每个人。废寝忘食、乐而忘忧的学习态度论语中孔子有关道德修养方面的论述涵盖多个方面。如在修身做人方面孔子教育他的弟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者。意思是看见道德高尚
5、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讲道德的人就应当自己从内心反省一下,看一看有没有跟他一样的错误。他还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就是说品德不加以修养,学问不勤于研究,听到符合道义的事,不能竭力去做,自己有缺点不能勇于改正,这些都是我忧虑的啊。孔子还曾非常严厉地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就是说犯了错误不立即加以改正,这才是最大的错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格的培育非常注重德的教育,始终将德育放在首位。同时,亦重视智和美的教育。孔子说:智者不惑,智者利仁。孟子认为人之为人就在于有德慧术智。他们都将知识的获得同道德的完善统一起来。在中国古代教育家看来,美的培育也是构成完善人格的重要
6、组成部分。乐记讲: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文化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也,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惟君子为能知乐。儒家的努力,在于将乐同礼、仁合为一体,进行系统的乐教、诗教。蔡元培在美育与人生中指出:人当着重要关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甚至有杀身以成仁,而不求生以害仁的勇敢;这是完全不由于知识的计较,而由于感情的陶养,就是不源于智育,而源于养育。但也应该看到,中国古代人格教育中的不足之处,即它将道德的完善视为人格追求的旨要,一切均以造就圣人型的完人作为理想目标。这种文化中心主义和道德至上的人格塑造模式,在现代社会应该被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追求真、善、美的和
7、谐统一的人格塑造模式所代替。在人格培育中,道德的养育是重要的,但不是惟一的。应该克服人格取向上的片面性,不再重德轻才,重义轻利,重道轻器,重德性养成而不重物质财富的创造。要将青少年的人格塑造同市场经济的发展相结合,造就出能够给现代社会创造出无限发展的生机与活力的新型人才。另外,在人格塑造中,要克服人格权利上的单向性,不应该培养只是服从、屈从的具有奴性性格的人,而应该张扬人的权利。应该树立这样的信念:在现代社会,个人的完善和发展是群体完善发展的基础,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只有将这种人格的平等性与自觉追求人格的完善发展相统一,才能造就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潮流的人才。在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培育中,美育教育
8、是不可缺少的。可以说,没有德育的养成,智育的培育就没有了根基;没有美育的陶冶,德、智的教育就不充分,不完善。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之目的,在陶治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诗、书、画、乐等等,可用以培育青少年的审美意识及艺术情趣。在这个基础上,美育教育、智育教育才会将青少年的人格追求引向更高的境界,引向真、善、美的和谐发展之中。而人格的完善,人的全面发展也就蕴含在其中。当代大学生应积极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成为自尊独立、自强不息、宽容大度、懂得生活、充满情趣而又能够适应激烈的竞争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当代大学生人格素养、人格精
9、神的提高,是对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传承。以中华文化熏陶的健全、健康的人格将使当代大学生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终生受益。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坎坷、动荡而巍然屹立于当今世界,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集体主义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维护国家社会整体;孝敬父母、关爱兄弟是维护家庭整体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重感性,重直觉,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深入骨子里的,中国人带着情感走进自然中去,和自然融为一体,我们的古典诗词是最抒情的艺术,对于当代大学生陶冶情操,怡养性情是大有帮助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重感性,重直
10、觉,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深入骨子里的,中国人带着情感走进自然中去,和自然融为一体,我们的古典诗词是最抒情的艺术,对于当代大学生陶冶情操怡养性情是大有帮助的。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它不仅照亮了历史,照亮了人类,同时也为我们大学生的人格创造打下了基础,作为一个现代中国人,继承五千年的文化传统,健全我们的人格尊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第二篇:修身贤文学习心得修身贤文学习心得(一)通过网上视频修身贤文第一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学习,我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现代指导价值有了更深刻、更真实、更全面的了解,我感触颇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11、历史不能被遗忘,优秀文化应该得到传承,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人们的素质就会慢慢提高。一、“明明德”,尤为重。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我们李教授刻意将“亲民”和“止于至善”去掉,侧重讲解“明明德”,是为了突出“明明德”是大学三纲中的重中之重。其中,“大学”并非指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他指的是大人之学和大学问,“明明德”中第一个“明”是弘扬,彰显,第二个“明”是光明正大的意思,因此,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意思是,大学的理想,在彰显一个人光明的德行。我们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也讲到了“明明德”的重要性,阐述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点,核心是“德”既是个
12、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二、涵养人格,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是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获取力量。视频中李教授说到,涵养人格有多种途径,然而最重要的途径是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学习。习近平主席在谈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时说道:“建设文化强国,必须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吸取营养,获取力量,赋予时代精神”。我们李教授也针对这段话作了详细的讲解,阐述了这段话的两个内在含义,即从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吸取营养及古为今用,并赋予时代精神,还用了“孝”的例子生动地表现出来。由此可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时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三、百善孝为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13、李教授在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时,用了好几个例子来讲“孝”,确实,孝在中国古代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甚至有时候,一个人只要孝敬父母就能当官。现如今,很多人就像李教授说的那样,给足了父母生活费就以为自己是孝敬了,而不去关心父母心理精神上的需求。同样的,并非自己富有了才能孝敬父母,“羊羔跪乳”的故事是我们所熟知的,年幼的羔羊为了报答父母,都是跪着哺乳的,连牧畜都知道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孝敬,又如何明明德,如何行百善呢。201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朱晓晖,为了照顾瘫痪在床,失去了生活能力的父亲,辞掉工作,就为了照顾好父亲,为了给父亲治病,还欠下一身债,常年的操劳,使得41岁的她早已满头白发。她用
14、自己的行动把爱和善传递给了很多人,很好的继承并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孝作为百善之根本,我们每个人都该用自己的行动和方式去孝敬父母,并将这种美德传递给身边的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也就做到了明明德。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古人留给我们的物质,是有限的,随着时间的过去,能完好保存下来的文物并不多,然而,精神和文化方面,却可以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并能够传承下去。之所以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是无法估量的,是因为它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智慧与实践的结晶。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精神力量是无法生存下去的。我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很多国家都有影响,在古代,很多外来的使者前来中国学习。这不
15、仅有益于树立我们民族自信心,对世界文化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如在开发和利用资源的过程中,“天人合一”思想提供了准则,文化“和”的含义,对缓解矛盾有重要意义,科学发展观也无不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彰显弘扬美好的品德,就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重要内容。修身贤文学习心得(二)看完贺老师的讲座视频,我对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尽管有些内容比较深奥难懂,但我相信随着自己阅历的丰富,对孔子的“仁”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次讲座总的来说,我还是有学到很多东西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文化所标榜的最高价值。据说,在论语一书
16、中,“仁”字出现了109次,关于“仁”的论述和对话也是非常多的。“仁”这种思想其实很早就有了,只不过孔子把“仁”视为儒学的思想核心,并付诸于实际行动,孔子赋予“仁”以全新的文化内涵,使得儒家文化成为百家中最为璀璨的一支。其非常受统治者的重视,同时也非常受普通老百姓的认同。孔子主张的“亲亲,仁民,爱物”正是从爱自己的亲人推广到人民和物质,这种思想非常亲民,属于心理本质的一种“仁”二、孔子的忠恕之道。何为忠恕。“忠”是尽己之心,从自己出发,尽心竭力为人谋,“恕”是如人之心,发散出去,换位思考体谅别人。有时候,要用“忠”的角度去理解孔子的“仁”,有时候,又要从“恕”的角度去理解。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
17、人,这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句话,也是很容易被曲解的一句话,在贺老师讲解之前,我理解的是不对的。这要从“恕”的角度去理解,其中“己所不欲”中的“不欲”是被动创设的,消极的。如贺老师所说,自己遭遇痛苦和不幸,不该把痛苦和不幸转移给别人,让别人痛苦。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芝加哥召开的全球伦理大会上,与会者正式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定位“金规则”。的确,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定位金规则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这句话不仅有助于造就一个和谐的社会,在治国理政和人际关系上也都通用。另外,也有从“忠”的角度上去理解的“仁”,如己欲立而力人,己欲达而达人,这里的“欲”跟前者不同,是主动创设的,积极的。总的来说,“
18、忠”与“恕”相互辅助,构成了“仁”的理念。三、“仁”的最高境界克己复礼为仁。一旦战胜了自己,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到了“礼”的规范上,天下就归于“仁”了。“礼”是一种行为规范,用来约束人们的,但如果一个人全凭自觉,不需要规范就符合“礼”,让心与外界的规范达到自然交融,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便是“仁”的终极目标。孔子“仁”的根本意义,就是把西周与春秋时期以“礼”为核心的文化奠基于仁的基础之上。孔子提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句话阐述了“仁”跟“礼的关系”,“礼”代表秩序,而“仁”则为秩序的目的。四、孔子之“仁”及其现实意义。以“仁”为思想核心的孔子思想,当今国内外都出现了国学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修身贤文 观后感 3 修身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