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法治文化认同的现实境遇与实现进路.docx
《文化自信视域下法治文化认同的现实境遇与实现进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自信视域下法治文化认同的现实境遇与实现进路.docx(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文化自信视阈下法治文化认同的现实境遇与 实现进路作者:曾经艳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1期摘要:法治文化认同为增进文化自信营造现实感知空间,文化自信对主体价值观的塑造 发挥着更基本、更持久的作用,为法治文化认同提供内生性价值体认。从文化自信的角度论, 当前我国法治文化认同存在法治话语西化、法治精神文化缺失、社会主体制度认同与观念认同 断裂等困境。应结合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具体实际,确立社会主义法管理念的话语权威, 构建中国特色法治语体系;传承文化根脉,重构新的中华法系;哺育法治精神,增强法治情感 认同、价值认同和行为认同。关键词:文化自信;法治文化认同冲国特色法治话语体系
2、冲华法系中图分类号:D92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 (2022) 11-0059-05法治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践过程中突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精神理念、制度规 范、行为实践三个层面的统一,”是指溶注在人们心底和行为方式中的法治意识、法治原则、 法治精神、法律行为及其价值追求,是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法律机构、法律设施体现出来的 文化内涵,是公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所表现出的涉及法治的行为方式。”口社会主体对基于 自身法治实践而生的法治文化认同感对国家法治建设尤其重要。法治文化认同作为主体对法治 文化中的精神理念、良好的制度规范、法治行为方式等的共识,所表达的是社会成员对法
3、治的 一种赞许态度和确认行为。文化自信作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支撑,以文化自信驱动法治 文化认同,有助于构建科学的法治文化认同机制,使社会成员自觉接受并不断固化社会主义法 治文化理念,提升其认同度。一、文化自信与法治文化认同的内在互动文化自信作为一种主体心态,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强烈认同、对自身文化生命 力的坚定信念,是理性审视自我、沉着面对世界的内生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以 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法文化为底蕴,在吸收借鉴世界各国法治文化的菁华基础 上提出来的,是构成我们文化自信的一个强有力的证明。文化自信为法治文化认同提供内生性 价值体认,法治文化认同基础上的主体
4、实践活动为文化自信的生成营造现实的感知空间,两者 密切相连,不可分割,具有逻辑上的内在关联性。(-)法治文化认同为文化自信的生成营造现实感知空间认同是自信的前提。文化自信需要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感染,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 如可以通过营造文化环境、供给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在中国文化的时空境遇中使人们受 到文化的陶冶,为坚定文化自信奠定坚实基础2。坚定文化自信必然要坚定法治文化自信, 这就要在社会交往和实践的过程中哺育人们对法治文化的理性情感认知和价值认知,并将其内 化为自身的理性选择和具体行动。社会主体对法治文化的自觉认识与内生认同决定其法治文化 自信的程度,进而决定主体文化自信的程度。其一
5、,在法治文化认同基础上的法治实践,能为社会主体理解与增进法治文化自信营造 现实感知空间。实践基础上的历史活动会引起意识的发展等各种变化。文化自信不是无本之 木,也不是抽象的,而是来自人们具体的生活实践。通过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体现人民意志, 通过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的执法保护人民权益,通过每一个案件的公正审理彰显公平正义,营造 富有现实说服力的法治文化的感知空间,使法治成为人民群众自觉认同并由此产生的信仰,成 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行为习惯。认识上达成共识、情感上产生共鸣的法治文化认同营造出的 崇高的法治价值,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法治思维,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使抽象的价值理念成为 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
6、从而夯实法治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其二,法治文化认同夯实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管理论、法治体系、法 治文化的自信。中国的特殊国情、文化传统和历史命运决定必须走适合本国特点的法治道路, 而不能照搬他国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建设法治中国的惟一正确道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法管理论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引和学理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全 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总抓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夯实法治中国建设的人文基础和价 值支撑。在当代中国,人民群众对法治文化的认同必然会内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法管理论和法治体系的强烈认同,进而夯实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7、法管理论、法 治体系和法治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为法治文化认同提供内生性价值体认法治文化认同归根到底在于泛博人民群众对法治精神、法治规范、法治行为等的肯定和 支持态度。文化自信所具有的包容性、创新性与进取性,使人们拥有昂扬向上的健康心理、持 久的生命力和创造潜能。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法文化,发展繁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更好构筑中国法治精神、法治价值,自觉践行法治,为法治文化认同提供 内生性价值体认。其一,法治文化认同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法文化。法治虽然是西方的舶来品,但它会经 历一个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融合的过程。无论我们承认与否,中国传统法文化始终沉淀于我们 的内心深处
8、,潜移默化地对我国当下的法治建设产生着影响。嵌入文化自信内生基础的中华传 统法文化的价值追求为法治文化认同提供了一种价值建构与路径选择。固然,其中确实存在一 定的保守和落后因素,我们不能直接全盘挪用,而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评继承中华传 统法文化,真正增进文化自信,进而为法治文化认同提供深厚积淀与价值体认。其二,法治文化认同发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实践中。作为主体的一种价 值共识和体认,法治文化认同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 期、矛盾凸显期,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对增进法治文化认同提出了严峻挑战。应对这些挑 战,关键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特色
9、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确立起具有自己文化 特色的法管理念,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夯实法治文化认同的实践根基。二、从文化自信看法治文化认同的现实境遇十八大以来的法治建设成效显著,这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提供了全新视 域、顶层设计和有利时机,具有极强的指导性和实践性。对于当前中国的法治文化建设来说, 首要的是使社会主体认同法治文化,这是法治文化建设的基础。无庸置疑,文化自信一旦缺 位,就不能生成对国家的全方位认同和自信,法治文化认同也只会是空中楼阁。十八大以来, 文化自信作为一个重要命题被提出,并以一种软性和潜隐的力量,对主体价值观的塑造发挥着 更基本、更持久的作用,夯实了法
10、治认同的文化根基。但也应当看到,从文化自信的角度论, 法治文化至少存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认同困境。(-)法治话语西化作为法治后发展国家,我国在进行法治建设的初始阶段,法管理论和法律文化相对落 后 大量移植了西方法律概念及其制度。此外,随着“权利”“自由”“民权”等近现代西方法律概 念和理论传入中国,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对社会主体法治意识的形成影响深远。从这个意义上 讲,西方国家作为法治的先行者,曾经起过某种示范作用。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自由主义法管理论”作为西方国家主流法治话语体系的核心内涵, 对我国法治话语体系影响最为深远。有学者将自由主义法管理论的主要特征归纳为:法律在全 社会具有至高无尚的权
11、威;只要法律得到实施,其内含的自由、民主、公正等价值就能实现;法 律不存在理解上的分歧;司法权独立于立法权和行政权之外;法律实施的过程是一个自证、自洽 的封闭过程。自由主义法管理论还强调,其法治图景代表人类的共同理想,其法治标准合用所 有国家,法治国家要遵循其模式来行事3。不可否认,西方社会有关法治的经验是人类文明 成果的重要组成部份。特别是在我国法治话语体系初创时期,西方法管理念与制度是建构中国 法治话语体系的重要资源。但必须认识到,它是在西方社会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是西方学者创 设的关于如何运用法律管理国家和社会的一套价值观念和理论学说。我们需要警惕西方话语殖 民,即要求复制西方法治的理念与
12、制度、进而消解我国法治文化认同。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强调 “秩序:我们在构建法治话语体系时,不得不面对自由与秩序的冲突,是进行“和而不同”的主 动抉择还是保持“同而不和”的理论惰性4 ?答案显而易见。随着法治中国建设的深入推进和理 论研究自主性意识的不断增强,我们应理性思量这一问题,进而自主构建符合中国法治道路的 法治话语体系,以开放的法治话语姿态,吸收全球法治管理的最新理论成果,确保世界法治话 语体系的中国在场。(二)法治精神文化的缺失在中国法制历史的演进中,与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传统社会相适应,通过天然的道德情 感维系社会的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伦理型文化的基本特征,也因此难以生长、发展出现代法治
13、精神文化。要形成对法治文化的高度认同,既要摒弃人治,又要反对专制;既要健全法制、形成对法 治制度文化的认同,更要有对法治精神文化的认同。2022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已经形成,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但只是解决有法可依,解决制度文化认同的问题,法治中国 建设恐难实现。当下中国法律实施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法治文化特殊是法治精神文化建 设不足,法治精神文化认同亟待加强。(三)社会主体制度认同与观念认同的断裂法治中国建设要实现良法善治的目标,需要社会主体坚定信仰法律、坚决捍卫法律、自 觉遵守法律,把法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视为一种行为方式和习惯,使尊法、信法、守法、 用法、护法成为全体人民
14、的共同追求。法治文化认同的实现离不开人的主体性发挥。人的主体地位的提升是法治文化认同生成的重要基础。在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发展 进程中,一脉相承的专制制度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家国同构”的社会 政治结构,缺乏追求民主、自由、公平、正义的主体意识和行为模式。在政府主导型法治模式 的迅速推进下,我国在短期内建立起形式完备的法治制度。虽身处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的建 设进程,社会主体往往并不以法治社会角色来认同自我,而是按照人情社会角色来认同自我, 依此行为。人的自我观念变化不能跟上制度的变化,显然妨碍了法治文化认同的实现。三、以文化自信推进法治文化认同的实现进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5、法治文化建设中,要始终保有自我的文化主体身份,在坚持中华优 秀法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兼采各方之所长,彰显文化自信。这样,我们就会更加关注中国的法 治精神和价值理念,反思西方法治文化及其话语霸权,不断夯实法治中国建设的文化根基。(-)确立社会主义法管理念的话语权威,构建中国特色法治话语体系不少学者已经意识到,照搬照抄西方法管理论或者对其亦步亦趋,不仅无助于形成自己 的 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更无助于解决中国法治的现实问题。因此,我们要在揭 示自由主义法管理论虚幻性特征及其搭载的西方势力政治企图的基础上,确立法治话语权威, 逐步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法管理论及话语体系。其一,自由主义法治话语的证
16、伪。无庸置疑,自由主义法管理论在描述法治的特征时呈 现出理想化的倾向。事实上,法律的明确性、普遍性、强制性、稳定性等特征都是有限且相对 的,现实生活中的纠纷并非都通过司法手段解决,而以“三权分立”为基础的司法独立只是一种 假想,自由主义法管理论把法治当做各种价值的替代同样是一种虚幻的构想。由此而言,自由 主义法管理论无非是思想家和理论家们做出的理想化的描述和浪漫化的想象,无法经受实践的 检验与挑战。我们在认识到自由主义法管理论逻辑上的悖论的同时,还应看到其作为西方势力 推行霸权的思想武器和理论工具所搭载的政治企图。近几十年来西方国家在表面中立甚或者是 友好、积极的自由主义法管理论文化传播活动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 自信 视域 法治 认同 现实 境遇 实现 进路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