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双碳大数据指数白皮书(2022)-中国大数据网-2022.pdf
《中国双碳大数据指数白皮书(2022)-中国大数据网-2022.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双碳大数据指数白皮书(2022)-中国大数据网-2022.pdf(7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中国双碳大数据指数白皮书(2022)中国科技新闻学会 中国大数据网 双碳大数据与科技传播联合实验室 ii 目录 序言.1 一、碳达峰碳中和的宏观背景.2 一)全球气候变化.2 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历程.5 三)碳达峰、碳中和概念解读.8 四)碳排放的计算.11 二、碳达峰碳中和政策解读.13 一)政策体系与文件定位.13 二)意见部署“双碳”工作的目标和重点任务.14 三)方案部署“碳达峰”工作的目标和行动方案.17 三、中国双碳大数据指数体系.22 一)指数体系构成.22 二)指数构建原则和方法.23 四、中国双碳大数据指数的应用.32 一)中国双碳大数据指数综合排名.32 二)领域 1
2、-双碳发展水平排名.34 三)领域 2-双碳发展进展排名.38 四)领域 3-双碳发展导向排名.40 五)领域 4-双碳发展管理排名.41 五、中国双碳大数据指数的意义.42 一)有利于提升我国双碳发展水平.42 二)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43 三)有利于健全生态文明国家治理体系.43 四)有利于形成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理念的全民传播.43 六、结论与建议.44 附录 附录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附录 2、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iii 图表目录 图表 1、温室气体组成.10 图表 2、温室气体形成温室效应.10 图表 3、温室
3、气体排放部门.11 图表 4、碳达峰碳中和主要目标.14 图表 5、碳达峰碳中和 10 个方面 31 项重点任务.15 图表 6、碳达峰的目标.17 图表 7、碳达峰十大行动.18 图表 8、中国双碳大数据指数体系构成.22 图表 9、碳达峰碳中和主要目标.24 图表 10、碳达峰碳中和重点工作.25 图表 11、城市能源消费统计数据样例.27 图表 12、网格化的二氧化碳排放展现.28 图表 13、不同数据的置信度(灰色区域置信区间为 97.5%).29 图表 14、不同数据库对中国碳排放量的估计.30 图表 15、中国双碳大数据指数(2022 版)综合排名.32 图表 16、中国城市双碳特
4、点分类分析.33 图表 17、领域 1-双碳发展水平排名.34 图表 18、中国城市碳排放总量(2019 年)排名.35 图表 19、中国城市单位 GDP 碳排放(2019 年)排名.36 图表 20、中国城市人均碳排放(2019 年)排名.37 图表 21、2019 年中国城市年均 PM2.5 浓度.37 图表 22、领域 2-双碳发展进展排名.38 图表 23、中国城市发展进展(2019 年与 2018 年对比).39 图表 24、领域 3-双碳发展导向排名.40 图表 25、中国城市碳达峰目标年份.41 图表 26、领域 4-双碳发展管理排名.42 iv 声明 本白皮书版权属于中国大数据
5、网双碳大数据与科技传播联合实验室,并受法律保护。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白皮书文字或者观点的,应注明来源:“中国大数据网双碳大数据与科技传播联合实验室”。违反上述声明者,本实验室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本白皮书的编撰过程,得到了相关专业的专家们的大力支持。他们分别是:龙旭东,国务院学位办全国统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教指委大数据专家委员,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大数据与科技传播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大数据网双碳大数据与科技传播联合实验室主任。林武生,建筑学博士,首批绿建教授级高工,美国 LEED BD+C AP 和 WELL AP、英国 BREEAM AP、德国 DGNB AP;中国住建部、广东省绿色建
6、筑评审认证专家;中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委员会专家、中国生态城市委员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城市与建筑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大数据与科技传播专业委员会委员。纪宏,统计学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统计学系主任、教授、统计学和数量经济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工业统计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统计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统计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政策科学培训中心主任,全国统计科研优秀成果评选奖励委员会委员,统计与信息论坛、统计教育等杂志编委。吕书强,北京建筑大学教授、中国测
7、绘学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大数据与科技传播专业委员会委员、工程勘察编委。刘末,研究员,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大数据与科技传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大数据网总编。石峰,国务院学位办全国统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教指委大数据专家委员,大 v 数据与科技传播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大数据网执行董事。刘冬冬,国务院学位办全国统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教指委大数据专家委员,大数据与科技传播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大数据网执行总编兼 CEO。本白皮书所有内容均为学术研究使用。如需要获取相关数据,或者引用本白皮书中的素材,可按照如下信息联系授权事宜。联系人员:龙旭东 双碳大数据与
8、科技传播联合实验室主任 联系电话:010-68599082 13902210042 电子邮件: 互联网址:http:/ 办公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 45 号院(学会办公区)中国双碳大数据指数白皮书(2022)|1 序言 中国正处于一个深度变革的时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多年,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GDP 总量快速增长,城镇化进程加速,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但是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也导致了资源和能源消耗、污染物和碳排放的成倍增长,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环境与气候风险。有鉴于此,习近平主席于 2020 年 9 月 22 日对全世界做出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
9、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回顾过去,中国 2019 年能源消费总量为 48.6 亿吨标准煤,相比 1980 年增长约706%。中国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也快速增加,2019 年总量达到 98 亿吨,位居全球第一。展望未来,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换期。根据中国“两步走”的战略安排,从 2020 年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 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
10、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当下,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后种种不确定因素和最新的 2030 年前达峰及2060 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中国必须在“十四五”(20212025 年)初期提出一个更具韧性、低碳、可持续的中长期经济发展计划,更新的国家自主贡献(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简称 NDC)和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Long term low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development strategy,简LTS),布局中长期低碳发展蓝图,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做出贡献。在此背景下,“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11、展规划纲要明确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列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主要目标的首位。为了科学、客观、定量地反映我国城市低碳发展水平、进展,我们在总结国家城市低碳发展研究工作基础上,构建了中国双碳大数据指数。中国双碳大数据指数白皮书(2022)|2 “中国双碳大数据指数”是以中国城市作为评价对象,运用大数据手段建立的碳达峰碳中和高质量发展效果的评价体系。构建指数的目标,是对城市的双碳发展工作形成有效评价,在中观层面提供各个城市双碳发展工作的横向观察视角,帮助各地相关政府部门了解本城市双碳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的情况,针对性的制定政策引导产业发展。一、碳达峰碳中和的宏观背景 一)全球气候变化
12、一)全球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已经对地球大气组成产生影响,导致了大规模的气候变化,生态系统和地球气候系统可能已经达到甚至突破了重要的临界点,可能导致不可逆转的变化。气候变化导致粮食生产面临威胁,海平面上升造成发生灾难性洪灾的风险也在增加。如果现在不采取紧急行动,未来适应这些影响会变得更加困难,成本也会更加高昂。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每个国家和民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当责无旁贷地行动起来。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是自然产生的,可以阻挡部分太阳光反射回太空,使得地球温度适合生物居住,对人类以及其他数以百万计物种的生存至关重要。然而
13、,在经历了 150 多年的工业化、砍伐森林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之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增长到了一个 300 万年来前所未有的水平。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也随之增加。以下是一些已得到科学证实的基本事实:地球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直接影响全球平均气温;中国双碳大数据指数白皮书(2022)|3 自工业革命时期以来,温室气体浓度持续上升,全球平均气温也随之增加;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温室气体,约占其总量三分之二的二氧化碳(CO2),主要由焚烧化石燃料产生。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由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建立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14、IPCC),专责研究由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气候变化,旨在提供客观可靠的科学信息。IPCC 已分别在 1990、1995、2001、2007 年及 2013 年发表了五次正式的“评估报告”。发表于 2013 年的第五次评估报告,提供了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更为清晰的证据。气专委报告结尾明确指出,气候变化是真实存在的,而人类活动是导致其发生的主要原因。第五次评估报告 报告全面评估了过去几十年间的海平面上升及其原因,还估计了自前工业化时代以来二氧化碳的累积排放量,并制定了未来二氧化碳排放控制预算,以期将温度升幅控制在 2以内。截至 2011 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约达排放控制预算的一半。报告还发现:自
15、1880 年至 2012 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 0.85。海洋在变暖,冰雪量在减少,海平面在上升。自 1901 年至 2010 年,因气候变暖和冰雪融化,海洋面积扩大,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 19 厘米。自1979 年起,北极的海冰范围以每十年 1.07106 平方公里的速度持续缩小。鉴于当前温室气体的浓度以及排放水平,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将持续升高,高出前工业化时期的平均水平。世界各大洋将持续变暖,冰雪将继续融化。以 1986-2005 年作为参照期,至 2065 年,平均海平面预计上升 24-30 厘米,至 2100 年,平均海平面预计上升 40-63 厘米。即使停止排放温室气体,气候变化
16、所带来的大多数影响也会持续数世纪之久。有证据表明,生态系统和地球气候系统可能已经达到甚至突破了重要的临 中国双碳大数据指数白皮书(2022)|4 界点,可能导致不可逆转的变化,这让人担忧。亚马逊雨林和北极苔原等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可能因气候变暖和干旱而发生巨大的变化。高山冰川正在迅速消失,在最干旱的月份里,供水减少对下游造成的影响会波及很多世代。全球升温 1.5 2018 年 10 月,IPCC 发布了一份“关于全球升温高于工业化前水平 1.5的影响”特别报告。报告指出,要将全球变暖限制在 1.5之内,需要在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快速、深远和前所未有的变化。报告指出,与升温 2相比,将全球变暖限制在
17、1.5不仅明显惠及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还可与确保一个更可持续、更加公平的社会齐头并进。虽然之前的预测侧重于预计全球平均气温上升2时将造成的损害,但该报告显示当全球升温达到 1.5时,全球将遭受许多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报告还强调,将全球变暖限制在 1.5而非 2或更高的温度,可以避免一系列气候变化影响。例如,到 2100 年,若将全球变暖限制在 1.5而非 2,全球海平面上升将减少 10 厘米。与全球升温 2导致夏季北冰洋没有海冰的可能性为至少每十年发生一次相比,全球升温 1.5则为每世纪发生一次。当全球升温 1.5时,珊瑚礁将减少 70%至 90%,而当全球升温 2时,几乎所有(多于 99%)
18、的珊瑚礁都将消失。报告称,要将全球变暖限制在 1.5,需要在土地、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和城市中实现“快速且具深远影响的”转型。到 2030 年,全球人为二氧化碳净排放量必须比 2010 年的水平减少约 45%,到 2050 年左右实现“净零”排放。这意味着需要去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来平衡剩余的排放。联合国法律文书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联合国大家庭奋斗在保护地球家园的最前沿。1992 年,联合国召开地球问题首脑会议,达成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气候变化公约),迈出了解 中国双碳大数据指数白皮书(2022)|5 决这个问题的第一步。如今,公约得到了几乎所有国家的批准,已有
19、 197 个国家成为该公约的缔约国。公约的终极目标是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 截至 1995 年,各国已启动多轮谈判,加强针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性回应,两年后,京都议定书正式通过。京都议定书具有法律约束力,要求发达国家缔约方遵守减排目标。京都议定书的第一个承诺期是从 2008 年到 2012年,第二个承诺期从 2013 年 1 月 1 日至 2020 年截止。目前,气候变化公约有 197 个缔约国,京都议定书有 192 个缔约国。巴黎协定巴黎协定 2015 年 12 月,里程碑式的巴黎协定达成。这是史上第一份覆盖近200 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减排协定,标志着全球应对气
20、候变化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巴黎协定正式生效后,成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继京都议定书后第二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定。巴黎协定的核心目标是:加强对气候变化所产生的威胁做出全球性回应,实现与前工业化时期相比将全球温度升幅控制在 2以内;并争取把温度升幅限制在 1.5。在 2016 年 4 月 22 日地球日,175 个世界领导人在联合国总部纽约签署了巴黎协定。这是目前为止同一天内签署国数目最多的一项国际协定。目前,已有 191 个国家加入了巴黎协定。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历程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历程 碳排放急剧增长 进入 21 世纪后,中美两国一直位列国家级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前两名,中 中国
21、双碳大数据指数白皮书(2022)|6 国在 2004 年左右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在 2014 年左右超过欧盟成为全球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经济体。如果对美国的州和中国的省份的碳排放进行排名,1997 年中国只有河北省可以进入前十,而 2018 年的前十名中,美国只有德克萨斯州排名第四,其余的都是中国省份。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地区人口规模的相应壮大,造成了碳排放总量的急剧增长。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 中国是拥有超过 14 亿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尚处于工业化、城镇化深化发展阶段,能源资源需求还在保持刚性增长。同时,中国气候类型复杂,区域差异大,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
22、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中国处于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中国把主动适应气候变化作为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降碳初显成效 自“十二五”时期开始,中国持续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积极制定实施各项战略、政策与行动,取得了积极成效。2020 年,中国碳排放强度相比 2015 年下降 18.8%,超额完成“十三五”约束性目标;相比 2005 年下降 48.4%,超额完成向国际社会承诺的下降 40%45%的目标,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力量。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贡献 中国积极推动共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为全
23、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贡献。2015 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达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黎协定。中国为巴黎协定的达成、签署、生效和实施作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献。作为巴黎协定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中国始终坚持多边主义,坚持联合国 中国双碳大数据指数白皮书(2022)|7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所确定的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中国与全球各国开展气候对话和务实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 2020 年底,中国已与 35 个发展中国家签署 39 份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国积极在华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能力建设项目,累计举办 200 余期气候变化和生态环保主题研修项目,为有关国家
24、培训 5000 余名人员。中国以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引领全球气候治理实践。绿色发展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路径,也是全球气候治理的必然战略选择。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向世界贡献的国际公共产品,对全球气候治理实践发挥着积极的引领作用。今年,中国与 28 个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呼吁各国应根据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结合各自国情采取气候行动以应对气候变化。中国的承诺和行动规划 2020 年 9 月习近平主席在第 75 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
25、60 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 年 9 月第 76 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中国将力争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同时指出中国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这一宣示展现了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上的负责任态度,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习近平主席在国内外就碳达峰碳中和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向国际社会展示了我们的雄心目标,表达了我们坚定履行承诺的决心,同时也向世界阐述了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国家,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做出艰苦的努力。根据“十四五”(2020-2025 年)规划,我国将实现更具雄心的低碳目标,中国双碳大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双碳大 数据 指数 白皮书 2022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