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生物必修三必考基础知识点总结纲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高考生物必修三必考基础知识点总结纲要.pdf(5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生物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稳态知识点总结细胞内液(细胞质基质 细胞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1 .体液 血 浆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细胞内液 组织液 血浆淋巴(淋巴循环)考点: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细胞外液的成分水,无机盐(Na+,Cl-),蛋白质(血浆蛋白)血液运送的物质 营养物质:葡 萄 糖 甘 油 脂 肪 酸 胆 固 醇 氨 基 酸 等废物:尿 素 尿 酸 乳 酸 等气体:O 2,C O 2等激素,抗体
2、,神经递质维生素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考点: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在内环境中存在.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渗透压 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3、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 7 O 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吃冰棋淋会口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酸碱度 正常人血浆近中性,7.35-7.45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CO2+H2O H2CO3 H+HCO3温度:有三种测量方法(直肠,腋下,口腔),恒 温 动 物(不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与变 温 动 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
4、化)不同.温度主要影响酶。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直接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间接参与的系统(调节机制):神经一体液(内分沁系统)一免疫人体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时调节也是相对的。组织水肿形成原因:1 代谢废物运输困难:如淋巴管堵塞2 渗透问题;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1,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2,营养不良)(3,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尿液的形成过程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当尿液
5、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实验一,生物体维持P H值稳定的机制本实验采用对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和碱溶液引起的P H不同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P H相对稳定的机制7 7 7总结:以上三条曲线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物质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酸碱缓冲物质,从而能维持P H的相对稳定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神经系统的调节低 等 动 物
6、(草履虫,变形虫,),植物应激性反射:高 等 动 物(昆虫,鱼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及人反 射 的 条 件:有 神 经 系 统;有 完 整 的 反 射 弧(不能是离体的)非条件反射:先天的,低级的,大脑皮层以下中枢控制,(膝跳反射,眨眼)高级的,大脑皮层中枢控制的。(望梅止渴)状态静息电位动作电位静息电位反射电位外正内负外负内正外正内负条离子K离子外流N a离子内流N a离子外排件反射:后电流膜内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天训练的,第一信号系统 直 接 刺 激(人和动物都有)第二信号系统 间 接 刺 激(人类特有的,语言,文字)实例:吃 馒 头 饱(非条件反射),再
7、看到馒头就饱(条件反射中的第一信号系统),同学给你画了一个馒头你就饱了(第二信号系统)。神经元的结构(1)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共同组成神经纤维。(2)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包结缔组织膜,就成为一条神经。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 的 传 导(一个神经元)1、传导方式:神 经 冲 动 电 信 号 动 作 电 位2、传导方向:双 向 不 定 向3、变化过程4、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多个神经元)1、突触的结构:突 触 前 膜 突 触 间 隙(组织液)突触后膜2、电信号 化学信号 电信号3、传递速度:比较慢 因为递质通过是以它池的方式(突触延搁)4、
8、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 下一个神经元的树项目种类分泌供体受体分泌方式 传递方向作用其他神经递质兴奋递质抑制递质突触小泡 后膜上的糖蛋白胞吐需要能量前膜间隙后膜引起兴奋或抑制通过信息分子式间接信息传递突或细胞体。而不能反过来传递。A轴突 细胞体 B轴突 树突 C轴突 腺体或肌肉细胞5、神经递质作用于后膜引起兴奋后就被相应的酶分解。6、传递过程:突触小体内近前膜处含大量突触小泡,内含化学物质递质。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其中的突触小泡就释放递质进入间隙,作用于后膜,使另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7、因为兴奋通过突触时
9、是单向的,所以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也是单向的8、有关神经递质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1、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脊髓,2、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所发出的神经3、周围神经系统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的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言语区:W(书写语言中枢),V(视觉语言中枢),S(运动语言中枢),H(听觉语言中枢)学习和记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海马区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体液调节概念:激素,C02、H+、乳酸,和 K+,组织胺,等通过体液传送,对人和对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而激素相对于这些化学物质的调节
10、最为重要。激素调节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甲状腺激素,胰岛素除外)作用:调节作用,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称为信息分子,本质:有机物蛋白质,多肽类: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抗利尿激素(不能口服)固醇类:性激素,醛固酮氨基酸类:甲状腺激素最大的区别液体进入实例内分泌腺无导管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进入内环境(甲状腺)外分泌腺有导管通过导管排出进入外环境(消化腺)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及激素(重点掌握)内分泌器官激素种类作用激素失调症垂体生长激素促激素(促鱼产卵)催乳素促生长发育促其它腺体发育侏 儒 症 巨 人 症肢端肥大症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产热)促进生长发
11、育(脑)提高神经兴奋性少年少:呆小症多:甲亢缺碘: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肾上腺肾上腺激素糖皮质激素醛固酮促进新陈代谢;心跳加速;升血糖;调节水盐平衡保N a 泌k胰岛胰岛素胰高血糖素降低血糖升血糖糖尿病低血糖相关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协同作用:协同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促新代谢,促产热方面: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激素促升高血糖,升血压方面: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激素促生长发育方面: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促进植物的生长,伸长方面:植物生长素与赤霉素促进泌乳方面:催乳素与孕激素拮抗作用: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促进
12、降血糖途径,抑制升血糖途径)(-)关系:胰局血糖素胰岛素(+)激素酶性质有些是蛋白质,有些是固醇类物质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 N A产生内分泌腺细胞机体内所有活细胞作用部位随血液到达相应的组织器官,调节其生理活动在细胞内或分泌到细胞外催化特定的化学反应作用条件与神经系统密切联系受p H、温度等因素制约血糖平衡起主要作用的两种激素: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及肾上腺素正常人的血糖:0.8-1.2 g/l (8 0-1 2 0 m g/d l)氧化分解=细胞呼吸(细胞内的线粒体及细胞质基质中进行)主要是产热,供能合成糖原:场 所(肝脏细胞及肌肉细胞)机体内的三大物质可以相互转化 饥饿时消耗为:糖 脂肪
13、 蛋白质引起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是血糖浓度。血糖调节主要是体液调节(激素调节),其次是神经调节(神经一体液调节)有关血糖病知识低血糖 血糖浓度5 0-6 0 m g/dl,长期饥饿或肝功能减退;导致血糖的来源减少。头昏、心慌、高血糖 血糖浓度高于1 3 0 m g/dl 时,高于1 6 0 m g/dl 出现尿糖糖尿病 胰岛B 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太少;缺乏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使血糖过高,超过肾糖阈。表现:高血糖、多食、多尿、多饮、身体消瘦。(三多一少)三多一少的原因:胰岛素分泌太少;缺乏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使血糖过高,超过肾糖阈。所以出现尿糖时,由于利尿所以多尿,又因为失水很多
14、,所以要多饮,葡萄糖都从尿液排出,所以细胞供能不足,使患都经常出现饥饿,表现为多食。糖代谢也现障碍,供能不足,所以改为体内脂肪和蛋白质分解供能。所以消瘦。检验:尿液吸引蚂蚁,班氏试剂(C u s o 4,Na 2 co 3)呈蓝色一-(临床应用),较稳定;斐林试剂(C u s o 4,Na o H)呈蓝色;尿糖试纸防治:少吃含糖量高的食物。药物治疗,加强锻炼,基因治疗反馈调节概念: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作用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意 义: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体调节机制,它对于集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水平衡调节(神经,体液调节)重点知识
15、:抗利尿激素(保水):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是渴觉中枢水的平衡由神经系统和激素共同调节无机盐调节重要知识点:醛固酮激素:保 Na+泌 k+钠盐的排出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正常人容易流失)钾盐的排出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不进食人容易流失)以上均指通过肾脏这条途径的排出特点人体Na+的主要来源是食盐,几乎全部由小肠吸收,主要排出途径是肾脏排水与排盐相伴相随(除通过口腔排出水蒸汽不排盐)主要通过主动运输方式重吸收离子(细胞中线粒体,高尔基体较多一分泌钾)体温调节重点知识点:炎热环境下的调节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实现,因为机体不产热是不可能的。机体可
16、通过神经调节肌肉收缩增加产热(不自主的颤抖,),还可通过肾上腺素、甲状腺素促进代谢来增加产热;但没有激素参与增加散热的调节。体温调节主要是神经调节起主要作用,体液次之,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大脑皮层是体温感觉中枢感受器:皮肤中的(冷觉感受器,温觉感受器),及内脏感受器,热量的产生:新陈代谢产热,主要是骨骼肌和肝脏,其次是心脏和脑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神经一体液调节体温调节,有神经调节:如血管,骨骼肌的收缩有体液调节:如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有神经-体液调节:如肾上腺素的分泌。知识点水来源中有代谢产生的水,所以一天从外界摄取的水等排出的水。水的去路中对水平衡意义最大的是肾脏排水,这是唯一可
17、由机体调节的排出途径每天不摄取水,也是要排尿的,因为尿中含有尿素,对人体有毒,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例如:甲状腺激素成年人分泌过多:甲亢 过少;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婴儿时期分泌过少:呆小症免疫调节第一道防线:皮肤、粘 膜 等(痰,烧伤)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伤口化脓)1免疫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体 液 免 疫 和 细 胞 免 疫(最主要的免疫方式)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2免疫系统的功能:
18、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癌症问题)。来源: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主要是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其次也有自身的物质(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癌细胞,),还 有(移殖器官)。抗 原(抗原决定簇)本质:蛋白质或糖蛋白特性:异 物 性(外来物质),大 分 子 性(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特异性(只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本 质:球蛋白,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存在: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其它体液中也含有。(特异性)抗体:分类:抗 毒 素,凝集素,沉淀素,溶解素。功能: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从而抑制抗原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 黏 附(并不能直接杀死抗原)最后被
19、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淋巴细胞的产生过程:B细胞 浆细胞 抗体骨髓造血干细胞 淋巴器官胸腺 T细胞 效应T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淋 巴 因 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功 能1)增强T淋巴细胞的杀伤力2)能够诱导产生更多的T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2)3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记 忆B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有的记忆细胞可以保留一辈子,如天花病毒,有的则很短,如流感病毒)吞 噬细胞识别效应阶段病毒,麻风杆菌,结合杆菌,肿瘤细胞,移植器官均主要通过细胞免疫被清除效应T 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
20、,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细胞免疫的作用机理:效 应 T 细胞与靶细胞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变化,最终导致细胞裂解死亡。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如果体液免疫消失,细胞免疫也将会消失,同时进行,相辅相成。(实例:如果有较低强的病毒入侵,则首先经过体液免疫,然后再经过细胞免疫,最后再由体液免疫中的抗体把它粘住,后最吞噬细胞消灭。)导每知臀疫系统过于强大也会生病:如过敏和自身免疫病。疆 翳 肄 翻 篇 善 短 瓢 唇 鲜 靴 患 器 快 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与体液免疫反应中的抗体区别:分布场所不同,作用结果不同过敏原与抗原的区别:抗原
21、针对所有人,过敏原只针对部分人.抗原包括过敏原。4.过敏反应与免疫反应中的抗体的异同来 源:都来源于效应B 细胞成 分:都是球蛋白分 布:免疫反应中的抗体分布于血清和组织液中和外分泌物中;过敏反应中的抗体分布于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细胞的表面作用机理:类落而解 整 嬖 原 裂 螂 融 犀 法 合,消灭抗原;过敏反应中的抗体再次过敏反应:再次接受过敏原7、免疫失调疾病 自身免疫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免 疫 缺 陷 病:艾滋病(AIDS)-HIV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8,免疫学的应免疫预防:注射疫苗,种痘,注入抗原激发产生抗体(人工免疫)免疫治疗:注入抗体,淋巴因子,胸腺素等,
22、移植器官:器官被认为是抗原,起排斥作用的主要是T淋巴细胞,手术成败关键取决于供者与受体的H L A(糖蛋白,组织相容性抗原)是否相同.一半以上相同就可,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使免疫系统变得迟钝.有关艾滋病的知识点(AIDS)H IV病毒,攻击人类的T淋巴细胞,最终导致人类的免疫系统全部丧失,而最后直接死于病毒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病毒存在于:精液,血液,尿液,乳汁,泪液等体液中.传播途径;性滥交,毒品注射,输血,未消毒的品具.母婴传染.潜伏期:2 1 0年.后 得 病.2年内死亡.HIV病毒:RNA病毒。突变率高,不易找到药物病毒的增殖过程:第三部分植物激素调节知识点总结1,感性运动与向性运动
23、植物受到不定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总运动.称为感性运动.(含羞草叶片闭合)植物受到一定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总运动.称为向性运动.(向光性,向水性)2,胚芽鞘的向光性的原因: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生长素多生长的快,生长素少生长的慢,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3,植物弯曲生长的直接原因: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光,重力,人为原因)4,植物激素的产生部位:一定部位;动物激素产生:内分泌腺(器官)5,在胚芽鞘中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伸长区)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有光无光都产生生长素)能够横向运输的也是胚芽鞘尖
24、端6、生长素的运输:横 向 运 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纵 向 运 输(极性运输,主动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非极性运输:自由扩散,在成熟的组织,叶片,种子等部位.7、生长素产生: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8、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在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9、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最适浓度不同:茎
25、 芽 根,敏感度不同;根 芽 茎(横向生长的植物受重力影响而根有向地性,茎有背地性)许多禾本科植物倒扶后可以自己站起来,D C,B A,机理:由于重力的作用,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集中分布于近地侧,由于根对生长素敏感,所以,D点浓度高抑制生长,而 C点浓度低促进生长。根向下弯曲(两重性)。而茎不敏感,所以B点促进生长的快,而 A点促进生长的慢。所以背地生长。根的向地性与顶端优势中的生长素的作用原理相同,都是体现两重性。茎的背地性与向光性中的生长素的作用原理相同。顶端优势: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在侧芽附近积累,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因此受到抑制,顶芽不断生长,侧芽被抑制的现象(松树)说明:生长
26、素的极性运输是主动运输;生长素具有两重作用.应用:棉花摘心促进多开花,多结果.园林绿篱的修剪.解除顶端优势就是去除顶芽(棉花摘心)生长素的应用:促托插枝条生根,(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效果不同,杆插枝条多留芽)促果实发育,(无籽番茄,无籽草莓)防止落花落果,(喷洒水果,柑,桔)除 草 剂(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甚到杀死植物)果实的发育过程:(受精卵胚7-胚珠受精极核胚 乳 种 子 中 十子房(玷士 津实 珠被-1 K种皮子房壁一 f 果皮.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特点:内生的,能移动,微量而高效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
27、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2.4-D,NAA,乙烯利)赤霉素(G A)合成部位: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叶主要作用:促进细胞的伸长引起植株增高(恶苗病,芦苇伸长),促进麦芽糖化(酿造啤酒),促进性别分化(瓜类植物雌雄花分化),促进种子发芽、解除块茎休眠期(土豆提前播种),果实成熟,抑制成熟和衰老等脱 落 酸(ABA)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叶片分布:将要脱落的组织和器官中含量较多主要作用:抑制生长,表现为促进叶、花、果的脱落,促进果实成熟,抑制种子发芽、抑制植株生长,提高抗逆性(气孔关闭),等细胞分裂素(CK)合成部位:根尖主要作用:促进细胞分裂(蔬菜保鲜),诱导芽的分化,促进侧芽生长,延缓叶片的
28、衰老等乙 烯 合 成 部 位:植物体各个部位主要作用:促进果实的成熟第四部分种群与群落知识点总结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迁入率、迁出率(研究城市人口的变化情况)迁入率、迁出率不可忽视的因素年龄组成种群密度 间接 性别比例(性引诱齐IJ)出生率、死亡率(计划生育)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性别比例通过出生率,死亡率影响种群的密度。即是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随机取样,一般为1 n?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N:M=n:m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
29、称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年龄组成增长型 幼年老年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数量增多稳定型 幼年=老年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稳定,数量稳定衰退型 幼年老年 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数量减小群落的空间特征:均匀分布,随机分布,成群分布,在自然界中成群分布最为常见。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J”型增长曲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理想条件下,实验室)无限增长曲线,呈指数增长的曲线,与密度无关“s”型增长曲线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与密度有关A曲线J型分析用达尔文的观点,是由于生物具有过度繁殖的特性曲线,S”型分析ab:表示适应环境bd:呈指
30、数增长 e:稳定期,激烈斗争期,出生率=死亡率种群会停止增长或动态稳定(生存斗争的结果)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由于环境阻力,导致种群个体数实际增长与理论值的差异或由于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量。图D表示S型增长曲线的时间与增长率的关系 图A表示J型增长曲线的时间与增长率的关系知识点总结当N=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理论上最适合捕捞(图中C点)N K /2时 ,种群增长率降低,N K/2时-,种群增长率增大联系实际:保护珍贵动物及消灭害虫时,注意K值,即 在 保 护(消灭)种群数量的同时还 要 扩 大(减小)他们的环境容纳量。在自然界中,影响种群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 物、天 敌、传染病等,
31、所以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的数量还会下降或消亡。群落的特征: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空间结构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种间关系1互 利 共 生(如图甲、A):根瘤菌、大肠杆菌,白蚁,地衣等,“同生共死”2捕 食(如图乙、D):曲线波动,直接获取对方能量,不会有任何一方消灭3竞 争(如 图 丙、C):不同种生物争夺食物和空间(如羊和牛)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弱“你死我活”4寄生(图B):蛔虫,绦虫、虱子 蚤,蚊子,菟丝子,靠吸取对方营养为食生活习性越相近,斗争越激烈(竞争关系)垂 直 结 构 植 物 与 光照强度有关群落的空间结构: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水平结构演替:随
32、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沙丘,火山岩,冰川泥,水面)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 至 还 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 生 的 演 替(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自然演替的结果: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生态系统越来越稳定.演替不一定都到森林阶段,要与当地的气候相适应,主要是看温度和水分.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起始条件不同水生演替:湖泊 沼泽 湿地 草原 林林第五部分
33、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 物 圈(大气圈下层,水层,岩石圈上层)生态系统的类型: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的特点:人为作用突出,物种单一,结构简单,稳定性差。包括:人工林,果园,城市农田生态系统。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化能合成细菌(硝化细菌),光 合 细 菌 蓝 藻组成成分 消费者:异养生物,绝大多数动物,寄生细菌。(病毒)草履虫1、结构分解者:异养生物,营腐生生物的细菌及真菌,能将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动物,蚯蚓,皖螂 蘑菇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2,各
34、种组分之间的关系:无机物分解者无机环境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生产者有机物消费者有机物生态系统中各组分之间紧密联系,才能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统一整体。联系生命界与非生命界的成分:生产者及分解者构成一个简单的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生产者,分解者,无机环境。食物链:主要为捕食关系,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无分解者,其起点:生产者植物(第一营养级: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所处的营养级不是一呈不变的,食物网越复杂,则生态系统就越稳定,抵抗力就越强。(如果有某种生物消失,就会有其它生物来代替。)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营 养 级 食物链中的一个
35、个环节称营养级,它是指处于食物链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3,分析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各种生物的数量关系植物昆虫青蛙蛇鹰如果生产者减少或增多,则整条食物链的所有生物都减少或增多。如果蛇减少,则会发生如图所示情况。二,生态系统的功能1能量流动相关知识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一般研究能量流动都以种群为单位。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开始: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过程:呼 吸(热能)生产者有机物 初级消费者 有机物次级消费者分解者(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生产者的能量来源
36、和去路:来自太阳能,去路有三条;主要是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其次是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被下一级吃掉),最后给分解者。流入消费者体入的能量是指:被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分解者的能量:来自生产者和消费者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不能反复利用逐级递减(最后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一般营养级不超过5 个,一山不容二虎,肉比青菜要贵),当次级消费者食用生产者超过最大传递量(20%)时 一,生态系统会被破坏(ml5m2)。能量流动符合能量守恒定律能量金字塔:表示营养级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营养级越高,则能量越少
37、。数量金字塔:表示营养级与数量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营养级越高,则数量越少。也有反例;例如:松毛虫成灾的松树林,食物链:树 虫 鸟生物量(重量)金字塔:表示营养级与生物量之间的关系,营养级越高,则生物量越少生态系统在能量方面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不断补充。11)能量流动图解几乎不能循环,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按食物链的形式,当存在分解者时,注意:(如果是自然界微生物则不能与生产者构成循环,如果是人工沼气池,则可以与人构成循环。)饲料太阳能 农作物落叶微生物(沼气池)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家禽家畜食物人粪便: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
38、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清除稻田中的杂草,清除鱼塘中的黑鱼。)目的: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作用率,合理的调理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原理:能量多级利用,物质循环再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主要是通过食物链来完成的,食物链既是一条能量转换链,也是一条物质传递链,从经济上看还是一条价值增值链。特点: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持续性意义:废物资源化,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2 物质循环知识(元素)(生物地球化学
39、循环)碳循环形式:C O 2,(在生命界与非生命界间循环),碳酸盐范围:全球性光合作用无机环境 群落呼吸作用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联系: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5 流动:能量祚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生物富集作用指有毒物质如农药,重金属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积累的过程一般来说,营养级越高,则富集作用越强。“N”氮元素的循环固氮菌 硝化
40、细菌N2 NH3,NH4氨盐 NO3硝酸盐固氮作用 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反硝化细菌)3 信息传递相关知识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信息传递不以营养结构为基础: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
41、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生态系统 能力的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一般来说,自然原因对生态系统的干扰,我们谈到抵抗力稳定性,人为的原因对生态系统的干扰,我们会谈到恢复力稳定性(除自然森林大火)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差一般来说,在生态系统遭受到较大或彻底的破坏时,抵抗力越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越弱,但当遭受到相同的干扰时,抵抗力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也强。抵抗力与恢复力不一定成反相关,主要要看生态系统的气候条件a表示 抵抗力稳定性b:表示 恢复力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控制
42、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人工生态系统)第六部分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生物多样 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性的价值 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
43、非实用意义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 地 保 护(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动物园)全球问题:温室效应,酸雨,2021 年 1 月 January一二三四五六日1元旦2腊八节3初九4初十5十一6小寒7十三8十四9十五10十六11十七12+A13十九14二十15廿一16廿二17小年18廿四19廿五20大寒21廿七22廿八23廿九24除夕25春节26初二27初三28初四29初五30初六31初七2021 年 2 月 Fei二三四五六日1初八2湿地日3初十4立春5十二6十三7十四8元宵节9十六10十七11十八12十九13二十14情人节15廿二16廿三17廿四18廿五19雨水20廿七21廿八22廿九23二
44、月24龙头节25初三26初四27初五28初六29初七2021年3月二三四五六日1初八2初九3初十4十一5惊蛰6十三7十四8妇女节9十六10十七11十八12植树节13二十14廿一15消费者日16廿三17廿四18廿五19廿六20春分21廿八22廿九23三十24三月25初二26初三27初四28初五29初六30初七31初八2021 年 4 月 April一二三四五六日1愚人节2初十3I 一4清明5十三6十四7十五8十六9十七10十八11十九12二十13廿一14廿二15廿三16廿四17廿五18廿六19谷雨20廿八21廿九22地球日23四月24初二25初三26初四27初五28初六29初七30初八2021
45、年 5 月 May一二三四五六日1劳动节2初十3十一4青年节5立夏6十四7十五8十六9十七10母亲节11十九12护士节13廿一14廿二15廿三16廿四17廿五18192021222324博物馆日廿七小满廿九三十闰四月初二25262728293031初三初四初五初六初七初八初九2021 年 6 月 June一二三四五六日1儿童节2十一3十二4十三5环境日6十五7十六8十七9+A10十九11二十12廿一13廿二14廿三15廿四16廿五17廿六18廿七19廿八20廿九21父亲节22五月初二23初三24初四25端午节26初六27初七28初八29初九30初十2021年7月一;二.三.四五六日1建党节2十
46、二3十三4十四5十五6小暑7十七8+A9十九10二十11廿一12廿二13141516171819廿三廿四廿五廿六廿七廿八廿九20212223242526三十六月大暑初三初四初五初六27初七28初八29初九30初十31十一2021 年 8 月 August一二三四五六日1建军节2十三3十四4十五5十六6十七7立秋8十九9二十10廿一11廿二12廿三13廿四14廿五15廿六16廿七17廿八18廿九19七月20初二21初三22处暑23初五24初六25七夕节26初八27初九28初十2930十二31十三2021 年 9 月 September二三四五六日1十四2中元节3十六4十七5十八6十九7白露8廿一
47、9廿二10教师节11廿四12廿五13廿六14廿七15廿八16廿九17八月18初二19初三20初四21初五22秋分23初七24初八25初九26初十27H_*一28十二29十三30十四2021 年10 月 October一二三四五六01国庆节2十六3十七4十八5十九6二十7廿一8寒露9廿三10廿四11廿五12廿六13廿七14廿八15廿九16三十17九月18初二19初三20初四21初五22初六23霜降24初八25重阳节26初十27十一28十二29十三30十四31十五2021 年 11 月 November一二三四五六日1十六2十七3十八4十九5二十6廿一7立冬8廿三9廿四10廿五11廿六12廿七13廿八14廿九15寒衣节16十月初二17初三18初四19初五20初六21初七22小雪23初九24初十25十一26十二27十三28十四29下元节30十六2021 年 12 月 December一二三四五六日1十七2十八3十九4二十5廿一6廿二7大雪8廿四9廿五10廿六11廿七12廿八13廿九14三十15冬月16初二17初三18初四19初五20初六21冬至22初八23初九24初十25十一26十二27十三28十四29十五30十六31十七1元旦2十九3二十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