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浙江高考考点:《为政以德》试题.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1届浙江高考考点:《为政以德》试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届浙江高考考点:《为政以德》试题.pdf(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浙江高考考点:为政以德试题全面整理考点:1 .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孔子认为,战争、刑名等途径无法解决社会问题,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人根本。“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A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B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后人评价:孔子 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用道德标准来
2、规范统治者和百姓的行为,以维护社会性稳定,有积极意义。)2 .民生与教化:孔子高唱仁爱赞歌的同时不忽视老百姓的温饱。子贡问政时,孔子先强调“足食”再强调“教之”。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3 .先富后教: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的基本
3、生活,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孔子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重视人的基本准则。4 .均无贫与均贫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是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一致,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一、为政以德(2.1)()下 面 是 论语中的选段和名家评点,请阅读后完成题目。(4分)论语选段: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名家评点:程 子 曰“为政以德,然后无为。”(四书集注)朱子曰:“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
4、之不正也。”又曰:“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论语集注)范氏曰:“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处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服众。”(论语集注)1 .请联系名家点评,说说以上内容表现了儒家学说怎样的治国思想?答: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5、_ _ _ _ _ _ _ _ _L治政要以德为首,以德治政首先要言正;以德治政才能使天下归服;以德治政才能凝聚人心。(-)阅 读 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材 料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材料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2 .季康子和孔子分别持什么治国思想?(1 分)答:_2 .季康子:以法治国(法治)。孔子:以德治国(德治)。13 .你怎么看待孔子的德政主张?答:_3 .赞同。治政要以德为首,以德治政才能使天下归服,以德治政才能凝聚人心。
6、统治者是老百姓效仿和学习的对象,老百姓是被统治者影响和化育的对象。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成为老百姓的道德模范,并且还要主动用自己的德行来引导、教育、感化老百姓,改造思想,移风易俗,全国上下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而不是靠刑罚手段来强制实施统治,获取政治清明天下太平。4 .这两则材料都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强调儒家学说中的统治者和老百姓之间的什么样的互动关系?答: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7、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4.比喻。(1 分)统治者是老百姓效仿和学习的对象,老百姓是被统治者影响和教化的对象。(1 分)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成为老百姓的道德模范,并且还要主要用自己的德行来引导、教育、感化老百姓,改造思想,移风易俗,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而不是靠刑罚手段来强制实施统治。(1 分)(三)5.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坚持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但他的主张却被当时的人们视为迂腐。你怎么理解孔子的这种坚持?请简述之。(不超 过 1
8、0 0 字)(为政以德)答: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三)5.在历史进步与道德堕落的二律背反中,孔子毅然选择了以道德作为评价社会的价值准则。从现象上来看,孔子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但他的真正目的是追求建立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在孔子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含着对
9、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四)6.为政以德的主要思想是什么?答: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6.孔子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他有足民的思想;他也强调教民,主张以德治国,他对礼的关注最多。(孔子的德治思想:富民、教民、举贤、正己)二、德治与法治(2.3)(一)阅读下面
10、两段文字,完成2 3-2 4 题。(5分)【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2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2【注】为吾善;自我完善。用:使。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不用十个。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 分)孔子:韩非子:1.孔子:以德治国;韩非子:依法治国。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 分)答: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11、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2.法、德都有优缺点,应该两手抓,两手都要用,建设社会主义道德,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二)孔子一直提倡“礼乐”的重要性。他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曾皙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是“礼治”的结果,是太平盛世的图景。这和当时隐居的接舆、长沮、桀溺等隐士们的理想从本质上来
12、看是完全一致的。3.上面这段文字对孔子礼乐思想的理解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3 分)答: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3.不正确。孔子思想的主导面是积极入世,希望在政治上一展宏图,创造出一个歌舞升平的世界,只是在“天下无道”时才去过一种清淡自适的生活;而接
13、舆、长沮、桀溺等隐士们是怀着守己的襟怀主动选择避世的。(三)阅 读 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4.孔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他的一种什么主张?这种主张体现了什么思想观?(2 分)答: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14、 _ _ _ _ _ _ _ _4.孔子主张通过道德、礼教来引导百姓,提高百姓的道德修养,让百姓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心。这是人道主义思想观的体现。5.你怎样评价孔子的这种主张?(2 分)答: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5.这个主张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内因
15、是变化的根据,教人避免犯罪,最彻底的办法是要使人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心;但是,在一定情景下,辅之以法制也是必要的,对某些人,仅用道德、礼教也不起作用,这时就必须辅之以法制。(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6 分)【材料一】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材料二】朱熹:“政者,为治之具。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6.材料一的“政”的意思是,“齐”的意思是.(2 分)6.政:法制,禁令。齐:整治,整顿。(2 分,每 点 1 分)7.简述政、刑、德、礼之间的关系。(4 分)37.“德”是核心,“礼”以成德,“礼”不 足“政”
16、补之,“政”不 足“刑”补之。【相关资料】【原文】仲弓问于孔子曰:“雍闻至刑无所用政,至政无所用刑。至刑无所用政,桀、纣之世是也;至政无所用刑,成、康之世是也。信乎?”孔子曰:“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颛五刑必即天伦。行刑罚则轻无赦。刑,删(xing)也;删,成也,壹成而不可更,故君子尽心焉。”(孔子家语刑政第三H )【译文】仲弓请教孔子说:“我听说一味地施行刑罚就无法施行政教,成功的政治教化用不着刑罚。最严厉的刑罚就无法施行政教,夏桀和商纣王的时候是这样;最成功的政治用不着刑罚,
17、周成王和康王的时候是这样。确实是这种情况吗?”孔子回答:“圣人治理国家,是教化百姓,必须刑罚和政治相互参照使用。最好是以德行来教化百姓,而用礼制加以整治;其次是以政治来引导百姓,而用刑罚加以禁止,处罚那些不遵守刑法的人。施行教化而不知改变,加以引导还不听从,损害道义,败坏风俗,于是就要使用刑罚。专用刑罚也必须符合天道,施行刑罚时即使罪很轻也不能随意赦免。刑,就是俐;删,是,成型,、,完成,的意思。刑罚一旦施行就无法更改,所以君子对案件的审理要竭尽心力。”【点评】孔子政治思想的特征是“德主刑辅”。孔子主张德政,但也不排斥刑罚,认 为“为政以德”是政治的根本,刑罚是德政的必要补充。(五)8.古代儒
18、家主张以德治国,现代社会更强调依法治国。治国应以“德”为重还是以“法”为重?请 结 合 论语相关内容,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短文,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答:_8.“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它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障,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根本利益。不断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而生产的发展是以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前提的。因为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实行“依法治国”正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一项重要举措。德治是实行法治的根本保证。道德的实施不是凭借国家的强制力,而主要依靠社会舆论和
19、传统力量以及人们的自觉来维护;法律则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来强迫人们遵守。无论从立法还是司法实践中,都离不开道德的保证,再完备的法律都是靠人来执行的,特别是对执法者来说,如果道德水平低下,就会把法律作为谋私或滋生腐败的工具和土壤。法治与德治的实行,首先要做到依法治吏,以德治官,从而推进整个社会法治与德治的实行。9.“德治”与“法治”犹如鸟之双翼,试分析两者关系。孔子的“德治”思想对今天来说,仍有哪些启发和借鉴?4答: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20、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9.(1)从两者实质看,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兼容、联系的。“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的强制性的“外律”、“他律”,其主要功能是“惩恶”,对道德建设有引导作用,也是道德建设的保证,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养成有培养和引导作用。“德治”属于思想建设,是规范人们行为准则、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内律”、“自律”,其主要功能是“扬善”,它是立法的基础,是保证和调节各行各业人们生活、工作的重要因素,它可以解决许多法律无
21、法解决的问题,它可以提升人们的思想境界。(2)从具体内容看,法律中有道德,有的法律本身以道德判断为基础;而道德中也有守法、执法的内容。(3)从历史和实际看,我国经过了人治一加强法制一一法治一一法治、德治的结合的过程。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新的道德体系正在建设和形成,提倡德治尤为必要。古代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它与民主、法治是不兼容的。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包括统治者与百姓)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这种做法还是有其积极的意义,对今天也有借鉴作
22、用,值得研究总结。三、物质与精神(13.9)(12.7)(一)1(1 3-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2(1 2-7)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答:_(一)1.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
23、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 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 信 、“仁”等,甚至把它看作比生命还重要。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如果光满足物质要求,与动物无异?【解析】对此看法可以不一,但要注意避免静止看问题,要把这两条材料和其他材料结合起来看。从孔子“均无贫”、有 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当然,从总体来说,孔子对礼教强调更多。5。【1】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
24、,民信之矣。”(1 2.7)【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 2.1 9)【3】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 2.1 1)2.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条件:“口、口、口”.三者中,“口”是最重要的。2.食、兵、信信3.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答:_3.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四、德治的方法(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1.在这段话中,
25、孔子论述了哪些治国之道?答: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1 .谨慎处事而守信,节约用度而爱人,按照时令来役使民众。2 .请结合上面的语段,简要分析其中包含的儒家民本思想。答: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为政以德 2021 浙江 高考 考点 为政 试题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