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鹿角智库-华语乐坛创作与宣发研究报告.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小鹿角智库-华语乐坛创作与宣发研究报告.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鹿角智库-华语乐坛创作与宣发研究报告.pdf(3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小鹿角智库12022 年华语乐坛创作与宣发研究报告 音综+短视频强势联动构建行业一体化发展 小鹿角智库22022 年华语乐坛创作与宣发研究报告 音综+短视频强势联动构建行业一体化发展 研究 概要一、研究目的华语乐坛正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期。历史证明,每一次媒介环境的变迁,都会直接影响到音乐内容的商业模式。从黑胶唱片到磁带/CD 时代,从 MP3 到数字下载、音乐流媒体再到全场景音乐消费的时代,载体的变化,每一轮媒体的变革都直接改变了音乐的生产、营销与销售环节。正如电视台时代让音乐宣发直接从电台时代跑步进入到 MV 时代,2004 后,音乐综艺节目在中国强势崛起,更是直接缔造了内地乐坛的全盛
2、时代,选拔出来的一批歌手至今依然是乐坛的中坚力量。从超级女声到中国好声音,从中国新说唱到为歌而赞,音乐综艺一直扮演着推广音乐的重要角色,在推歌、推人和题材上,都在不断创新,激发大众对音乐和音乐人的关注度。近些年,从电视台到网络综艺,音综从翻唱逐渐转向原创音乐,不仅提升了原创音乐的商业价值,更直接推动了民谣、说唱、国风、乐队等垂类音乐产业链的发展,可谓层层递进,一举三得。尽管对于综艺是否积压了非综艺音乐人的市场份额一直存在争议,但对华语乐坛在不同层面上的认知存在割裂,却远不止于这一点。当 2021 年度十大热歌引发感叹“华语乐坛完蛋了”,与此同时,产业端的实际情况却是生产端的新歌数量不断增多,新
3、歌走红的风格日渐多元化,垂类音乐风格的市场大盘增长和变现方式日趋多样,为什么?在音乐行业,通常内容方会把 Spotify、苹果音乐、QQ音乐、网易云音乐、酷狗音乐、咪咕音乐、华为音乐、抖音等都视为渠道方,这些渠道方既是把音乐推向消费者的百货商店,也是陈列音乐、宣传音乐、推广音乐人的重要平台。一个不可争议的现实情况是,短视频平台已经成为音乐的首席传播与消费渠道。当短视频一骑绝尘,以超 6 亿日活的消费者成为超级音乐 小鹿角智库22022 年华语乐坛创作与宣发研究报告 音综+短视频强势联动构建行业一体化发展 小鹿角智库32022 年华语乐坛创作与宣发研究报告 音综+短视频强势联动构建行业一体化发展
4、 渠道时,无论它是音乐媒体,还是音乐商店,角色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传播渗透率最高的渠道,它对音乐创作和宣发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歌曲在电台时代排着队要挤进排行榜,每年花费巨资打榜,也如 MV 时代,唱片公司和音乐人把 MV 播放视为宣传物料,排着队要挤进音乐频道和音乐节目滚动播放一样。一个平台的崛起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当短视频平台在极短的时间内,以自下而上的力量迅速削弱了传统音乐宣发环节“把关人”话语权与影响力时,争议也随之而来。二、研究方法基于此,本次小鹿角智库把研究的目光聚焦在以下方面:第一、报告的重点围绕着华语乐坛发展最关键的两大支柱“创作与宣发”展开,聚焦行业内集中关注的争议点;第二
5、、在宣发语境下,探讨对华语乐坛影响最重要的一股行业力量音乐综艺的变迁;第三、本报告把为歌而赞节目纳入观察样本,作为报告的重点研究案例,力图呈现音乐综艺+短视频双管齐下的宣推背景下,当下华语乐坛的真实样貌。本次研究报告采用三种方法:第一、问卷调研面向 B 端音乐人、从业者、乐评人和资深乐迷就华语乐坛“创作与宣发”展开调研。第二、深度访谈为了更加深入产业一线,了解当前华语乐坛创作与宣发的基本模式,小鹿角智库进行了 4 组业内深访,访谈对象包括原创音乐人、乐评人知识领域 KOL 和抖音创作者。第三、文献研究法小鹿角智库结合官方统计数据、数字经济与音乐领域相关行业协会的数据以及权威财经媒体过往报道,在
6、大量的文献基础上展开研究。小鹿角智库42022 年华语乐坛创作与宣发研究报告 音综+短视频强势联动构建行业一体化发展 本次为小鹿角智库定向分析调查,共收回 362份有效问卷,调研对象的职业身份主要为幕后从业者、音乐人/歌手、行业观察者以及资深乐迷。本报告确定资深乐迷和从业者为调研对象,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第一、样本的典型性与代表性:从华语乐坛创作者生态、媒体和深度消费者的角度,在相类似和同圈层类调研,受访者对音乐的欣赏水平普遍较高,对产业的发展阶段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可提取到行业视角典型研究样本。第二、分类区别和细分研究。尽管都在行业内,华语乐坛音乐人、从业者和观察者出发的立足点各有不同,
7、大众消费者和乐迷对音乐消费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对同一个现象会给出各自具有合理性的解释与判断,更为客观地反映当下对华语乐坛现状和问题的认识。调研 篇图表一:受访者构成图表二:热门歌曲是否同质化严重同意,现在的流行热歌听起来千篇一律不同意,现在市面上热歌的风格更为多元化还好,一阵风效应,同一类型的热歌一直都很容易在一段时间内流行 小鹿角智库42022 年华语乐坛创作与宣发研究报告 音综+短视频强势联动构建行业一体化发展 在本次调查中的受访者构成中,资深乐迷共198 人,占 54.7%;其次为行业人士 164 位,占比 45.3%。超过半数受访者认为现在流行的热门歌曲同质化严重,听起来千篇一律;近 4
8、0%受访者持中立态度,认为这是“一阵风”效应;仅有 6%的人认为热门歌曲风格多元。有趣的是,其中更多唱作人/歌手认为同质化严重,占比超 70%。小鹿角智库52022 年华语乐坛创作与宣发研究报告 音综+短视频强势联动构建行业一体化发展 在供给面上,热门歌曲的同质化也说明了音乐人在创作动机方面更多的选择追随市场潮流。在需求面上,由于效果好屡试不爽,大众熟悉抓耳的旋律会更易于被生产者粘贴复制到一首新歌。调研结果显示,无论热度持续多久,目前流行热歌风格的同质化被认为是普遍存在的,且对于资深乐迷和从业者来说,缺乏新鲜音乐的体会更加真切。但热歌体现了当下音乐的流行趋势,是最大多数人的选择,市场上出现跟风
9、效应是不可避免的现象。至于当下华语热歌在表达上呈现的面貌,小鹿角智库选择 20 世纪末的华语音乐作为对比。受访者普遍认为现在的华语热歌与 20 世纪末相比,“一首歌更加碎片化,主副歌关联度弱化”(占比 52.8%)、“表达更加直给和简单,没有以前的歌曲委婉”(占比 49.7%)、“旋律的记忆点设计多,熟悉度高,重复的副歌旋律”(48.9%),这三个选项均获得了半数左右的选择。归纳以上特点,可以将当下华语热歌表达的特点总结为:简单、碎片化、记忆点多。而这样最简单直给的歌曲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抓住听众的耳朵”,自然也最容易成为热歌。图表四:创作歌曲是否存在流行公式存在,但完全不能接受创作者按照“流行
10、公式”写歌存在,且完全可以接受,因为自古以来就有流行公式,效率更高,也有好歌部分存在,部分接受,尽管套路常有,但成功难以复制不存在流行公式图表三:当今华语热歌在表达上的变化一首歌更加碎片化,主副歌关联度弱化表达更加直给和简单,没有以前的歌曲委婉旋律的记忆点设计多,熟悉度高,重复的副歌旋律没什么区别,和过去的彩铃热歌、网络歌曲差不多情情爱爱少了,主题来源更加场景化和生活化歌词更具有画面感,故事化,适配场景多种多样其他 52.8%49.7%48.9%32%16.9%14.6%6.6%在发现热歌的特点后,当下创作歌曲是否存在这样的“流行公式”呢?小鹿角智库62022 年华语乐坛创作与宣发研究报告 音
11、综+短视频强势联动构建行业一体化发展 流行公式其实包括了规则,它需要技术也需要一定的创作和经验积累。流行公式本身是没有错的,最不好的一个现象就是抄袭、拼接,把别人的东西拼进去是非常无耻的。爱地人有近 40%的受访者都认为目前存在这样的创作公式,但完全不能接受创作者按照公式写歌。而更多人持中立态度,认为存在公式但也能够接受,套路存在但成功难以复制。而仅有约 5%的受访者能够完全接受“流行公式”,仅超 1%受访者认为不存在流行公式。显然,市场已经普遍意识到了当下歌曲存在“流行公式”。从资深乐迷的调研反馈来看,需求端的反对情绪更加严重,而供给方略显温和,“流行公式”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音乐人降低了创作成
12、本、保证了市场接纳程度,会提高成功的效率。图表五:创作与市场的关系矛盾,音乐人创作是独立表达,迎合市场是策划先行,需从人群画像、旋律记忆点、歌词创作到编曲结构都有策划,两者的创作动机和生产流程完全不同完全不矛盾,音乐人在自我表达的基础上,从一开始就考虑市场,二者完全可以兼顾不一定,有时候是完全矛盾的,有时候不矛盾,看创作者的态度和音乐表达是否真诚对于创作表达与迎合市场之间的矛盾,高达66.9%的受访者都持中立态度,认为二者并不一定是矛盾的,需要取决于创作者的态度和音乐表达是否真诚。在这方面,相比唱作人/歌手和行业观察者,乐迷持更加中立的态度。有 76%的乐迷都选择二者不一定矛盾,仅有 15%认
13、为二者矛盾。唱作人/歌手和行业观察者中,认为二者矛盾的比例分别为 38%和 41%。尽管大部分受访者都持中立态度,认为音乐人的创作表达和迎合市场之间不一定矛盾。但显然乐迷作为市场的重要构成部分,对音乐人迎合市场的行为更加开放,认为这主要取决于创图表六:艺术与流行的关系完全能衡量艺术价值,只要不是抄袭,热歌就等于优秀,出色的音乐人才能创作出大街小巷都传唱的作品完全不能衡量出艺术价值,这是一个热度与质量脱节的时代,热歌就等同于滥俗歌兼而有之,金曲来源于热歌,大浪淘沙,时间会让优秀的热歌成为经典66.9%12.4%20.7%小鹿角智库72022 年华语乐坛创作与宣发研究报告 音综+短视频强势联动构建
14、行业一体化发展 超 90%的受访者都同意目前不同音乐的消费者之间存在圈层壁垒,但大部分认为壁垒在有些情况下是可以打破的,少数人认为壁垒完全无法打破。图表七:消费者是否存在圈层壁垒有壁垒,且无法打破,圈层效应下音娱消费者越来越分众化,主流歌手也无法覆盖分众市场的歌迷有壁垒,很难打破但某些情况下可以打破,出圈意味着流失原有的核心歌迷,扩圈是关键完全没有壁垒,圈层之间是流动互通的音乐的圈层化一直普遍存在,但“破圈”这个词也越来越流行。随着不同音乐综艺的涌现,小众音乐也能够吸纳越来越多的听众。国风、摇滚、说唱、民谣、爵士乐、古典音乐等都有各自忠实的乐迷群体,在不断破圈的过程中,音乐人难免会损失部分原有
15、核心听众。这说明,以音乐审美认同为基础建立的圈层破壁并不容易,而扎根于不同垂类音综的出现,既顺应了 Z 世代日渐圈层化的时代潮流,同时也背负着小众音乐破壁的使命,在大众化传播过程中对其破壁效果的评估也越来越重要。图表八:短视频对华语乐坛的影响改变了音乐行业的宣发环节,热歌产生的巨量效应吸引更多行业人士投入到可视化推歌大潮中改变了音乐人的创作环节,从歌词、旋律、配器、主副歌关联、歌曲长短都产生了影响短视频热歌带来了话题性和争议性,挤压了这个时代不运营短视频和社交媒体的部分音乐人的市场份额影响了流行音乐的趋势,推动了分众化音乐的发展给来自民间的普通音乐人提供了更多的上升渠道,给音乐人带来了更多元化
16、的收入来源短视频音乐发展成为近年来全球音乐产业中最具有商业价值和发展潜力的细分产业链,作为最大的内容生产-宣发-消费平台,重塑音乐产业的同时融合发展。71%51.9%47.2%42.8%36.7%32%作者的态度,这也印证了上一个观点。可总结为,乐迷可以接受音乐人迎合市场,但在创作上不能用“公式”来敷衍。相比之下,行业人士中有更多人认为创作表达与迎合市场不能兼顾。对于流行度与艺术价值的关系上,超 73%的受访者认为金曲源自于热歌,时间会让优秀的热歌成为经典。但也仍有 20%的受访者表示热歌完全不能衡量,热度与质量脱节。热歌中存在经典,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也存在一些“洗脑神曲”,在音乐艺术性上略
17、有欠缺,会被时间淘汰。大浪淘沙,能够穿越时间的热歌会留下来,逐渐沉淀大众情感,成为记录时代的金曲之一。小鹿角智库82022 年华语乐坛创作与宣发研究报告 音综+短视频强势联动构建行业一体化发展 加音综的音乐人及乐队,彼此之间的音乐版权价值、线下巡演票房和商业合作报价有着较大的差距。显然,对于一档音乐综艺节目来说,“推歌”、“推人”被寄予厚望,而一档现象级音乐综艺在短时间内能够缔造的巨大影响力,也对各垂类音乐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借助一档音乐综艺走入到产业链内,围绕节目进行上下游扩张,切入到运营音乐版权、艺人经纪、此次调查中,受访者认为短视频对华语乐坛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依次为:改变了音乐
18、行业的宣发环节,热歌产生的巨量效应吸引更多行业人士投入到可视化推歌大潮中”,占比高达71%;改变了音乐人的创作环节,从歌词、旋律、配器、主副歌关联、歌曲长短都产生了影响,占比达 51.9%;而短视频热歌带来了话题性和争议性这一点排在第三,占比 47.2%;值得注意的是,“影响了华语乐坛的趋势”和“给来自民间的普通音乐人提供了上升通道”占比分别为 42.8%和 36.7%。根据上述结果,大多数人都认为短视频已经在客观事实上改变了华语乐坛创作与宣发,不运营短视频的音乐人会在大众化宣发层面的流量影响力上,弱于擅长短视频玩法的音乐人和音乐达人。那么对音乐人来说,如果希望在大众层面激起水花,短视频已经成
19、为一个不可绕过的社交媒体宣发平台。受访者认为现象级综艺对华语乐坛最大的三个影响依次为:“造星,在极短的时间内推红一批人”(占比 58.8%)、“在极短的时间内推红一批歌曲”(占比 46.1%)、“不再局限于节目本身,节目、平台和产业链更深度的融合”(占比 43.6%)。值得注意的是,区别于行业较高的共识,在音乐综艺在各个层面的影响上,各个选项有着更为均衡的选择。40.3%的受访者认为音乐综艺节目热度带来话题性,节目影响力对于音乐人商业变现的加持能力有目共睹。尤其是在原创音乐领域,这些年很多节目都聚焦在挖掘原创音乐生态上,那么对于参加了音综和坚持不参图表九:音乐综艺对华语乐坛的影响造星,在极短的
20、时间内推红一批人在极短的时间内推红一批歌曲不再局限于节目本身,节目、平台和产业链更深度的融合。从招商、版权、推新、翻红、传播到经纪、商务、演出,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成为华语乐坛近年来最受瞩目的一股新兴势力音乐综艺节目热度带来了话题性和争议性,挤压了这个时代坚持不上综艺,部分非综艺音乐人的市场份额持续挖掘各种类型的垂类音乐文化,如说唱/乐队/音乐剧/国风国潮题材,进行大众化传播,提升大众的音乐审美,提升华语乐坛的市场竞争力改变一批音乐公司的命运,国民级爆款甚至能改变一种垂类音乐产业链的命运从新歌到热歌,从表演到舞台呈现,面向歌迷输出一批制作精良的音乐视听内容,全方位地满足歌迷群体不断提升的
21、精神娱乐消费需求 58.8%46.1%43.6%40.3%37%24.6%21%小鹿角智库92022 年华语乐坛创作与宣发研究报告 音综+短视频强势联动构建行业一体化发展 线下演出、潮流品牌等,不少音综节目出品方和音乐产业之间的界限也日渐模糊,出现了融合发展的趋势。音乐综艺排在了第三位。这印证了前述的调查结果,短视频平台已经在客观现实中成为首席推广渠道。在今年的选项中,排在后面的媒体渠道分别有社交媒体平台、线下 Livehouse 巡演和音乐节舞台、KOL/乐评/自媒体推荐、广播电台节目、传统权威媒体的专访和户外广告牌等其他渠道。值得注意的是,KOL、乐评、自媒体推荐和传统权威媒体的采访,尽管
22、被排在了靠后位置,但考虑到人人都是自媒体的社交媒体时代,意见领袖和媒体依然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音乐推广和宣传的作用。尤其是对于独立音乐推歌和演出带票来说,KOL、乐评和自媒体推荐也算是成本较低、精准推广的一站。图表十:当下乐坛音乐宣发渠道重要性的排序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以 TME 和网易云等代表的音乐流媒体平台电视台和网络平台推出的各类音乐综艺节目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线下 Livehouse 巡演和音乐节舞台KOL、乐评、自媒体推荐广播电台节目传统权威媒体的专访其他(如户外广告牌和商超渠道等)图表十一:市场是否需要乐评人100%需要,乐评人是专业化的工种,是建立在个人审美之上的音乐普及
23、、推广和分享,帮助大众认知“如何听音乐,如何听好音乐”,有助音乐产业健康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完全不需要,现在自媒体百花齐放,人人都是乐评人,且专业乐评人再难以复制不被市场和粉丝左右且可引领大众审美的时代中立,乐评视频化和圈层化现在是个大趋势,音乐KOL 会一直存在,扮演普及、推广和分享的角色,不一定是乐评人排序第 2排序第 5排序第 8排序第 3排序第 6排序第 9排序第 1排序第 4排序第 7在音乐传播渠道的效果上,受访者将短视频平台排在了首位,音乐流媒体平台排在了次位,53.3%17.7%25.1%18%38.4%24.3%16.3%17.1%21.8%26.8%23.8%16%25.4
24、%21.3%15.2%14.6%23.2%17.1%26.5%18.2%21.8%19.1%32.3%31.8%12.7%78.5%小鹿角智库102022 年华语乐坛创作与宣发研究报告 音综+短视频强势联动构建行业一体化发展 对于当今市场是否仍然需要乐评人,超 40%受访者则认为完全需要专业乐评人的存在,认为需要他们对于大众的引导作用;超半数受访者持中立态度,肯定了音乐 KOL 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这个角色不一定由乐评人来扮演。这说明即使第三方意见领袖的推荐不是音乐宣发的首选项,但仍具有巨大价值。他们也许无法帮助一首歌变成热歌,但是能够帮助大众找到一首好歌。当热歌和好歌无法两全的时候,市场需要
25、他们对真正有价值文化作品的认可。对于大众审美与行业审美是否匹配,大部分受访者持较为中立的态度,认为需要部分匹配但也应保持距离,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但同时,也有一些受访者认为部分行业审美配不上大众,另外一些则认为大众审美无法跟上行业审美。这两个矛盾的观点体现了行业与大众之间存在断层,二者之间有明显的认知偏差。此外,也有小部分受访者认为二者应该完全匹配,行业无法脱离大众。图表十二:大众审美与行业审美之间的关系部分匹配但应保持距离,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也要坚持独立创作,引领大众审美。部分行业审美配不上大众,也无法匹配细分圈层的审美。行业文艺创作者既不能完全当市场的奴隶,过度迎合追逐热点迎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鹿角 华语 乐坛 创作 研究 报告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