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论语十则教案(15篇).docx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教案(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论语十则教案(15篇).docx(3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教案(15篇)初中语文论语十则教案篇一 1.积存、理解成语。 2.能精确流畅地朗读并娴熟背诵课文。 3.培育文言解释力量。 4.联系自身学习经受,体会课文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良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全文。 2.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教学时数:4课时。 学习方法:1、诵读法 2、评点质疑法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了解孔子及论语。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 预习导学: 1、搜集关于孔子其人及论语的资料 2、细读论语十则,熟读成诵 课堂导学:1、提问关于孔子的资料收集。(小组汇报,搜集成果)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
2、国人。我国闻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政治上:主见仁义 教育上:主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提问关于论语的资料收集。(小组汇报,搜集成果)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讨论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始终是学生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存在现代汉语之中。 3、朗读课文: 范读:学生要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同学们正音正字。 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反复诵读 4、总结三个通假字: a b c 5、小组争论,合作探究 (1)领悟大意,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述。争论、弄清晰
3、没有解释的词语的意思。 (2)把十则论语根据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分类,留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论语十则 导学案 其次课时 学习重点:理解前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学习难点:重点字词释义,弄清晰通假字。 学习要点:具体分析,详细探讨,学习前五则内容。 1、第一则: 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 )其次句讲的是学习的( )第三句讲的是( )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翻译( ) 2、其次则: 吾:_日:_三:_省:_为:_ 谋:_忠:_交:_信:_传:_习:_ 翻译本则( ) 3、第三则: 故:_知:_可:_以:_为:_ 总结出这章当中的一个成语( ) 翻译本则(
4、 ) 争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索的必要性,由于只“温故”而不独立思索,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肯定要将学问融会贯穿,能在温习旧学问中有所发觉,才“可以为师”。 4、第四则:罔:_ 殆:_ 翻译本则( ) 同学们,这一章的内容带给我们什么思索?对于我们学习有何现实指导意义? 理解20_多年前的圣人之语经久不衰之魅力(小组探究发言,同学们要有自己的思索) 5、第五则:诲:_知之:_为:_是:_ 【固定句式】“也”译作“是” 翻译( )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6、前五则哪几则是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 ) 哪几则是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 ) 7、请同学们当堂背诵前五则(10分钟) 论语十则
5、导学案 第三课时 学习重点:重点字词释义。 学习难点:理解后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学习要点:具体分析,详细探讨,学习后五则内容。 1、第六则:贤: 齐: 内: 自省: 翻译:( ) 2、第七则:三: 行: 焉: 其: 善者: 从: 改之: 翻译:( ) 找出这两则当中的成语( )、( ) 思索:这一则我们应如何理解? 3、第八则: 士: 弘: 毅: 仁以为己任: 已: 翻译( ) 思索:这一则当中表达出了孔子的一种思想,你知道是什么吗? 4、第九则:岁寒: 然: 后凋: 翻译:( 5、第十则:以: 行: 其: 欲: 加: 于: 翻译:( ) 这一则的成语是( ) 【理解第十则】争
6、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6、后五则哪几则是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 ) 哪几则是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 ) 哪几则关于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 7、当堂背诵这后五则。看看哪位同学背的最快。 论语十则 导学案 第四课时 【学习要点】总结归纳,查缺补漏,在课堂上就完成背诵、默写。 1、课文当中消失的读音,进展复习。(5分钟) 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不亦说( )乎 三省( )吾
7、身 传( )不习乎 诲( )汝( )知之乎 不知为( )不知 是知( )也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也 2、文言字词句小结(这是我们学习文言的关键一步) (1)而:(1)表示顺接;(2)表示转接。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温故而知新(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任重而道远( )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死而后已( )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2)为:读wi时,多作介词;读wi时,多作动词。 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仁以为己任( ) (3)焉:见贤思
8、齐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4)之:指示代词,“这”;第三人称代词,“它、它们”;构造助词,“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在句中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5)固定句式: 不亦乎?不是吗?也。是。 3、当堂背诵这十则并当堂默写。论语作为千百年来的一部宏大的作品、作为四书五经之一应当为我们所生疏,这十则又是经典中的经典,背默是最根本的前提,只有会背默才能进一步理解其中的深意。 4、小组争论(小组合作探究,同学们要通过自己思索发觉论语的经典之处,发觉论语的美) (1)、你喜爱哪一则?为什么?(2)、你觉得哪一则对你启发最大?(3)、你觉得怎样才能真正学到学问?(4
9、)、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言?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教案篇二 第一课时 【目标明示】 1、背诵、摘录文中格言,积存名言警句。 2、把握文中“愠、罔、殆、弘、凋、怒、于”等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目标导学】 一、 整体感知 1、了解孔子及其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宏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讨论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奉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
10、,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很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状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教师指导文言文翻译技巧:一留二换三弄四补五调六揣七留意。 留(保存人名、地名等专出名词) 换(单音字换成双音字) 弄(弄清虚词的用法) 补(补充出省略局部) 调(调整句子的语序) 揣(揣摩句子的语气) 留意(留意古今义的不同、留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3、朗读课文并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借助解释和工具书解决。 (1)正音 (2)句中停顿是句意层次的表现,诵读中要正确停顿。如“温故”章用陈
11、述语气读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生分则朗读,结合课文解释疏通文义。 4、小组内沟通每则文意,领悟蕴含。 如有疑难,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教师抽查学生翻译难句: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目标检测】 一、积存运用 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人不知而不愠( ) 学而不思则罔( ) 思而不学则殆( ) 不亦说( )乎 三省( )吾身 传( )不习乎 诲女( )知之乎 不知( )为不知 是知( )也 弘( )毅 凋(
12、) 矣( ) 2、理解填空 (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 (2) 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 _, _。 (3)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 (4 )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 , 。”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快乐欢送大家来这里!” (5)孔子认为熟悉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 (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当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 (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留意学习的句子_,_。 (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特长,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 (9)曾子鼓舞门人要一生为实现
13、“仁”的抱负而奋斗的句子是_,_。_,_?_,_? (10) 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 ,并阐述为_,_。 二、理解感悟 理解全文思想内容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课文讲 学习方法:要常复习实习、学思相结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学习态度:应当诚恳、虚心、取长补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讲修身做人:要厚道仁义、坚贞守节。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
14、学生自由发言。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教案篇三 一、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进展古文言的积存。 2、理解内容。包括句义,关键词和对内容的概括。 3、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格言、明白其中的道理。 二、 重点、难点 1、文意理解及格言背诵 三、 教学设想 论语的语言比拟难懂,政论性比拟强,学生在理解上有肯定的难度,另外,依据要求,对格言的背诵是教学重点之一。所以,首先朗读放在第一位,要采纳一切方式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在理解的根底上背诵。然后借助课下注解和教师的提示,理解文意。 教师重在点拨,由学生谈自己对之的理解。 四、 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关于学习方法、道
15、德修养、为人等一些有益于我们安康成长的学问,在几千年前的春秋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有很精辟的见解,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论语十则。看看其中告知了我们一些什么道理。 二、提醒课题。 1、课前小资料:孔子及论语见课下注解,教师作一些必要的补充。 三、学习及探讨(15则) 2、听学生朗读,点学生订正其错误。 3、教师采纳关键词填空法朗读,让学生加深印象,特殊在停顿上做强调。 4、师生共同探讨每一则格言的意思可以分组争论,然后全班发表看法。 试着在理解的根底上背诵。对一些字词进展落实。读一读,讲一讲,背一背。 5、课件显示: 1)体会一下,你有“说”、“乐”、这种感受吗?你能不能做到“不愠”?2)为人办事
16、忠诚、对朋友真诚、对教师传授的学问温习这三个标准适合你吗?3)温故能知新吗?有无体会?熟能生巧有无体会?4)学与思的关系:谁主谁次或有其他关系?打个比方?5)这则格言告知了我们什么? 四、背诵稳固 其次课时 一、 复习检查上节学习内容 1、背诵(15) 2、理解 3、分别谈谈这五则格言说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 4、谈谈你对这几则格言的熟悉。每则只用两句话。 二、学习及探讨(610则 1、朗读指导。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 2、分组争论,疏通文意,提出疑问。 3、第六则的核心是:特长学,短处省 4、第七则的重点是:向一切人学习,学特长,鉴短处 5、看书说一说:“士”是什么人?“仁”指什么? “任重道
17、远”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6、第九则中,松柏在什么时候和其他树一样,什么时候和其他树不一样?这表达了他的什么品质? 7、第十则, 动手:查词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 动口:说一说“恕”是什么意思 动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观点对不对? 三、争论归纳: 1、大家议一议: 把十则归一下类: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品德修养(要留意,有的两者都有) 2、说一说你认为最重要的警句和成语,在书上打记号 3、同桌相互检查背诵状况。 四、关于课后练习 第一大题 1、“说”通“悦”,快乐,通假字。 译:学习了学问,然后按肯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快乐吗? 2、“屡次反省”,留意:三
18、是概数,指多译:我每天屡次的反省自己, 3、旧的东西(学问)译:在温习旧的学问后,能有新的体会、新的发觉 4、迷惑;有害。 译:只读书却不思索,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陷入邪说的)危急。 5、刚毅、坚强。 译:士人不行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决 6、欲:想做的;施:施加 自己所厌烦的,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 初中语文论语十则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济南的冬之美。 2.过程与方法:理清思路,体会比方、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对景物独特的感受,以及对其寄予的深情。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
19、知内容,揣摩词语,体会对景物的独特感受。 2.教学难点:体会比方、拟人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争论法、导读法 教具预备多媒体 课前预备 布置学生去查阅有关老舍的资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查阅有关济南的资料,深入了解济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文化背景,以开阔视野。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说到冬天,北方的人们一般习惯在它前面加上修饰词-“冰冷”或“寒冷”;说到冬天,人们会想到那肆虐的北风,骇人的寒流,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方的冬天,给人的印象是“肃杀”的,可能会令习惯于暖和的南方的人们惧怕而却步。可是在老舍先生的笔下,“济南的冬天”却完全没有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语文 论语 教案 15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