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管理制度15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分级管理制度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级管理制度15篇.docx(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分级管理制度15篇 第三医院抗菌药物的分级和使用治理制度 依据卫生部、国家中医药治理局颁发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结合我院实际状况,依据抗菌药物的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不良反响、药品价格和社会经济状况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特别使用三类进展治理。 1.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临床医师需依临床需要开具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 2.限制使用:与非限制使用药物相比拟,这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药物使用。患者需要应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经具有主治医师
2、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签名。 3.特别使用:不良反响明显,不宜随便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爱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峻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患者病情需要应用特别使用抗菌药物,应具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经抗感染或有关专家会诊同意,处方需经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签名。 4.紧急状况下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 【第2篇】手术分级治理制度范例 l、为了确保医疗安全,依据医师职称担当的责任,实行各级医师分级手术制度。 2、各手术科室应执行各级医师
3、手术范围的规定,科室主任依据规定审批参与手术的术者和助手名单。 3、手术时根据已确定的手术人员分工进展,不得越级手术。手术中依据病情需要扩大手术范围,可转变预定术式,需请示上级医师,根据医师分级手术范围规定进展手术。 4、如施行越级手术时,需经科主任批准并必需有上级医师在场指导。 5、不执行分级手术制度者要追究责任。实行病人选择医生制度时,只能选择医疗组(手术小组),不得违反分级手术制度。 6、除正在进展的手术外,上级医师不得未经查看病人病情、会诊,进展必要的术前争论,以及办理必要的手术手续,而直接参与手术。 7、凡新开展的重大手术、危急性较大的五级手术、破坏性手术、特别手术和病情危重而又必需
4、进展的手术,除术前要仔细进展全科争论外,应由有阅历的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担当术者并报医务科和主管院长批准。家属和病人所属单位负责人不在场的抢救手术,也应履行上述报批手续。 【第3篇】烧结厂危急源点分级掌握治理制度 1. 目的 为加强对全厂各类危急源(点)的监控治理。有效掌握生产过程中的危急因素,保障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安康和生产的顺当进展,特制定本方法。 2.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烧结厂各部门。 3. 术语 危急源(点):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埋伏着较大的危急性设备、岗位与场所。这些设备、岗位与场所引起的事故会导致人身损害,设备、设施损坏,是企业安全生产的重点掌握治理部位。这种部位有静
5、态和动态两种形态,是猜测、掌握事故的关键环节。 4. 治理职能 4.1 安监科是危急源(点)专业主管部门,负责对烧结厂各级危急源(点)等级划分进展审批,催促各车间及有关部门制定危急源(点)防范措施,负责对烧结厂各级危急源(点)进展督查。 4.2 机动科、技术科等职能部门是危急源(点)分口专业主管部门,负责对各自分管范围内危急源(点)进展等级划分审核,组织制定危急源(点)防范措施,负责对烧结厂各级危急源(点)进展专业性检查。 4.3 各车间和工序(或班组)对本车间和工序(或班组)级危急源(点)进展检查,并组织本级别的日常检查。 5. 治理内容及要求 5.1 安全治理组织原则 5.1.1 各部门必
6、需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负责本方法的贯彻执行。 5.1.2 依据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各级专业治理部门严格掌握和负责日常治理工作,安全部门负责监视本制度的实施。 5.1.3 健全危急源(点)岗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及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各种安全防护设施齐全有效。 5.2 危急源(点)等级划分原则 不能把全部设备、设施及场所不管危急性大小都列为确立危急严峻度等级因素,也不行把全部的物品不管储存量多少和危急严峻程度大小都列为确定危急严峻度等级因素。一般应依据以下原则: 5.2.1 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大的列入打算因素; 5.2.2 发生事故造成人身伤亡可能性大小和严峻程度
7、,可能性大且造成死亡和重伤的列入打算因素; 5.2.3 发生设备、设施事故的可能性和严峻程度,可能发生重大或特大事故的列入打算因素; 5.2.4 发生事故的经济损失大小,大的列入打算因素; 5.2.5 危急源(点)等级划分不要分得过细或过粗。过细,不便于分类指导;过粗,就可能混淆差异,也不利于分类指导; 5.2.6 以危急严峻度为重点,以危急概率、危急频率为参考值进展分级; 5.2.7 突出表达各部门生产特点及作业环境。 5.3 划定危急源(点)的详细依据 5.3.1 有发生爆炸、火灾危急的场所; 5.3.2 有提升系统危急的场所; 5.3.3 有被车辆损害的场所; 5.3.4 有高处坠落的危
8、急场所; 5.3.5 有触电损害的场所; 5.3.6 有烧伤、烫伤的场所; 5.3.7 有腐蚀、放射、辐射、中毒和窒息的场所; 5.3.8 有落物、飞溅、坍塌、淹溺损害场所; 5.3.9 有被物体碾、绞、挂、夹、刺、压和撞击的场所; 5.3.10 有被绊倒及其它致人损害的场所; 5.3.11 曾发生过事故的岗位、场所。 5.4 危急源(点)等级划分 5.4.1 影响危急源(点)等级划分的因素 5.4.1.1 设备、设施和物品拥有量的多少和大小。一般讲,拥有量多,设备、设施浩大,危急严峻程度高; 5.4.1.2 危急性设备、设施及场所工种的多少。一般讲,拥有工种数多的危急严峻度高; 5.4.1.
9、3 生产质量要求凹凸和产量大小。一般讲,质量要求高、产量大,危急严峻程 5.4.1.4 生产的季节性要求也影响危急源(点)的危急严峻度。一般讲,有季节性要求的危急严峻度高。 5.4.2 全厂将危急源(点)分为一、二、三、四、五(五级) 5.4.2.1 一级危急源(点):事故发生后可能造成多人死亡且危急概率较高的地方,即危急性指数大于或等于320(d320)。 5.4.2.2 二级危急源(点):事故发生后,可能造成一人死亡或多人重伤且危急概率较高的地方,即危急性指数大于或等于161-320(d;161-320)。 5.4.2.3 三级危急源(点):事故发生后可能造成重伤事故的地方,即危急性指数大
10、于或等于71-160(d;71-160)。 5.4.2.4 四级危急源(点):具有肯定危急性,有可能造成一般损害事故的地方,即安全指数小于20-70(d;20-70)。 5.4.2.5 五级危急源(点):具有一般风险,可能造成一般事故的地方,即安全指数小于20(d20)。 危急指数评价表 序号 d值 评价 分数级 1 320 极高风险 一 2 161-320 高度险 二 3 71-160 显著风险 三 4 20-70 一般风险 四 5 20 稍有风险 五 d=l.e.c d:危急性指数 l:发生危急的可能 e:职工在危急环境中的时间 c:危急严峻度 事故危急概率分级(l) 等级 程度 发生概率
11、的状况 分值 l 平常 几乎常常消失 4 l 简单 屡次消失 3 l 间或 有时消失 2 l 很少 消失的可能性很少 1 职工在危急环境中的时间(e) 类别 连续在危急中工作的时间 分值 e 每天连续8小时 4 e 每天连续4小时 3 e 每天1小时 2 e 每周或每月1次 1 危急严峻度定性划分等级(c) 类别 等级 严峻程度 分值 c 致命 可造成多人死亡 20 c 严峻 可造成一人死亡 6 c 临界 可造成重伤 4 c 一般 可造成轻伤 2 5.5 危急源(点)的辨识方法 5.5.1 查出所在岗位、机台、工作场所存在的危急因素。要特殊留意潜在危急因素的查找。 5.5.2 全面把握危急因素
12、的性质、特点,危急因素从相对稳定状态向危急状态,进而向事故进展的激发条件。 5.5.3 预想本岗位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影响和涉及的范围。 5.5.4 收集、了解、分析本岗位和同类岗位过去处理意外事故的阅历和同类企业发生事故的缘由等状况。 5.6 安全治理程序 5.6.1 危急源(点)的治理和掌握坚持“专管成线、群管成网”的危急源(点)治理网络,各部门一把手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者,对本部门危急源(点)的可控性负总责,建立以部门一把手为核心的逐级负责的危急源(点)的治理网络,实行“分级治理、分线负责”。 5.6.2 危急源(点)的责任人必需明确。绘制危急源(点)流程图,危急源(点)警示牌
13、上墙,建立危急源(点)档案和事故应急预案。 5.6.3 对查出的危急源(点)隐患,必需马上整改,一、二级危急源(点)隐患限期当天内完成整改。 6. 检查与考核 6.1 一、二级危急源(点)在公司、厂严格掌握和治理根底上,由岗位接班次进展检查,并在交接班记录本上做好具体记录,车间按周负责组织工艺技术、设备、安全等专业人员进展定期检查、测定、鉴定和评价,做好检查记录。烧结厂按月负责组织各职能部门进展定期检查测定、鉴定和评价,并做好检查记录。 6.2 三级危急源(点)在车间严格掌握和治理根底上,岗位按班次进展定期检查,并在交接班记录本上做好具体记录,车间按周组织有关人员进展定期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
14、日常工作由部门一把负责,并定期向有关部门汇报。 6.3 四、五级危急源(点)由班组长详细负责定期检查和评价,并在交接班记录本上做好具体记录,同时报部门备案。 【第4篇】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治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实现绿色安全生产的治理目标,依据国家安全生产方针及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标准,上级公司规定,结合我工程部实际,全面表达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想,实现对风险的超前预控,持续排查和消退安全隐患,特制订本制度。 其次条安全隐患与安全风险的区分,本制度所称安全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安全生产治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其他因素在生产经
15、营活动中存在的可能导致担心全大事或事故发生的物的危急状态、人的担心全行为和治理上的缺陷,假如不准时实行措施就会导致事故的发生;而安全风险是指某一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的组合,它是通过评估手段进展分级管控,使生产经营活动中风险降低到能容忍程度。 第三条各分包单位要把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作为安全生产根底工作常抓不懈,建立健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建档监控等制度,逐级建立并落实从主要负责人到每位员工的隐患排查治理、风险预控和监控责任制。 第四条实施安全隐患和风险预控分级治理,定期排查、治理。对安全隐患和风险要分类定级,制定措施,落实责任,落实到人,限时整改或预控,使隐患整改和
16、风险预控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间、预案”五落实。 第五条实施安全隐患和风险预控闭环治理,建立完善的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工作机制,落实隐患排查、建档、评估、整改、验收闭环治理,对重大安全隐患实行挂牌督办、跟踪治理、逐项销项制度;落实危急源辩识、风险评估、分级、分责、监控、预警、预报制度。 第六条对于新开工工程、新工艺、新设备、新设施的投入或生产安全环境有变化时,未进展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或未对风险、隐患实行有效管控措施的不得冒险作业和施工。 第七条安全隐患治理应坚持“准时有效、先急后缓、先重点后一般、先安全后生产”的原则,风险预控应做到使安全风险降低到能容忍程度的原则,做到担心全不生产,安全
17、风险不把握不生产。 其次章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与风险预控职责 第八条工程部及各所属分包单位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治理的责任主体。 第九条工程经理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整改和风险预控治理的第一责任人;生产副经理,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治理过程负领导责任;工程总工程师负责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进展评审,确定安全隐患级别,并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以及风险预控治理负技术领导责任;安全员对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治理负监视治理责任。 第十条工程名业务口对分管业务范围内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以及风险预控治理负管控责任;安全员对安全隐患治理以及风险预控治理负监视、巡查、归档责任。 第
18、十一条各分包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治理的第一责任人;安全员对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复查及风险管控负监视检查责任;分管负责人(工长、班组长)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治理负领导责任,负责组织制定分管范围内安全隐患整改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是分管范围内高级风险的治理责任人;工程、分包单位总工程师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和辨识出的风险负责组织评审分级,确定治理措施,并将评审结果落实到各责任人;安全员对分管业务范围内的安全隐患排查和风险辨识及其治理负监视治理责任;对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以及风险预控治理负有监视、归档、分析和上报的责任;分包单位负责人,对班组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
19、以及风险预控治理负全面责任;分包单位技术负责人,对本分包单位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负技术治理责任,负责制定整改的安全技术措施,指导安全技术措施的实施;班组长,对本班组生产作业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及风险预控负直接责任;职工个人对本岗位作业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及风险预控负直接责任。 第十一条工程部,各分包单位应保证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及风险预控所需的资金,安全费用应优先用于安全隐患的治理与风险的掌握。 第十二条分包单位将生产经营工程、场所、设备,应承租单位签订安全生产治理协议,并在协议中明确各方对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的治理职责。工程部对承包、承租单位的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预控负有统一
20、协调和监视治理的职责。 第三章隐患排查治理 第一节隐患分级分类 第十三条依据安全隐患危害程度和整改难度大小,安全隐患分为一般安全隐患和重大安全隐患。 一般安全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觉后能够马上整改排解的隐患。 重大安全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工,并经过肯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解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工程部自身难以排解的隐患。 第十四条对查出的安全隐患要准时梳理出一般安全隐患和重大安全隐患,落实隐患治理责任人。根据安全隐患的严峻程度分为重大安全隐患和一般安全隐患,根据解决的难易程度分为a、b、c、d四个等级。 a级:难度很大,工程部解决不了,须由公司或属地
21、政府主管部门协调解决的安全隐患。 b级:难度较大,工程部解决不了,须由公司协调解决的安全隐患。 c级:难度大,分包单位解决不了,须由工程部解决的安全隐患。 d级:班组、工程部安全部门能够自行解决的安全隐患。 第十五条对安全隐患应准时梳理分类,汇总分析。从生产(治理)部门和专业角度对安全隐患进展分类。施工安全隐患分类:治理、临边、洞口、机电、脚手架、消防、作业平台,其它安全隐患分类由各分包单位确定。 其次节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方法 第十六条安全隐患排查分四级:分包单位、班组、职能科室、工程部。 第十七条各分包单位应结合实际和专业特点,从人、机、环、管四方编制隐患排查表,避开隐患排查治事理过程中的人
22、为失误。 第十八条工程部每月排查二次安全隐患;工程部各业务口每周排查一次安全隐患并检查治理状况;分包单位每日排查不少于二次安全隐患并将排查治理状况报工程部安全部门备查。 第十九条对严峻违章行为、习惯性违章现象和重复发生的隐患作为安全隐患一并排查治理。 其次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在任何时间发觉安全隐患,均有权有责任有义务向工程部安全部门汇报。 其次十一条分包单位对每周、日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必需坚持“谁主管、谁治理,谁验收、谁负责”原则,确定责任人、隐患等级、治理措施,进展登记,上报工程部安全部门。 其次十二条班组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必需当班整改消退,并做好记录。当班的确解决不了的安全隐患应准时向工程部安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分级 管理制度 15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