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教案模板9篇.docx
《力的教案模板9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力的教案模板9篇.docx(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力的教案模板集锦9篇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力的三要素。 2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 2在物理试验室中常用的测力计是什么? 3力作用在物体上能产生哪些效果? 二、新课引入 力的效果是转变物体的外形,转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用力拉弹簧,用的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可见力的大小影响力的效果。那么除了力的大小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力的效果呢? 三、力的三要素 1如前所述,力的大小影响力的效果。 2力的方向 教师: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当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假如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我们向上提一个木箱,必需向上用力才能将木
2、箱提起来。假如沿水平方向用力推它,只能使它沿水平方向开头运动。我们观看足球竞赛,运发动射门时把球踢偏了,缘由是踢球时用力的方向没能掌握好。打排球时把球扣出界外也是用力的方向不妥。 可见,力的方向也影响力的效果。 3力的作用点 教师:大家留意看全部的门窗的把手都安装在离门轴较远的位置,这样开关门窗比拟便利。假如将门窗的把手安装在离门轴较近的地方,开关门窗就很费劲。 可见,力的作用点也影响力的效果。 教师: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所谓力的三要素,意思是只有力的三个要素都不变,力的作用效果才不变。两个力,它们的三个要素都一样,这两个力的
3、效果才完全一样。 力的三个要素中有一个要素不同,都会使力的效果不同。例如,把一根米尺放在桌面上,用一个力作用在尺的中点,向上用足够大的力就可以把尺子平稳地拿起来。假如用同样大的力,力的作用点在尺的一端,尽管力的方向向上,只能把尺的一端提高,尺子是倾斜的。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这三个要素充分地反映了力的特征,我们熟悉一个力,只有熟悉了力的三个要素才算熟悉得清晰、全面了。 四、力的图示 力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力又是抽象的,力无法直接“看到”,只能通过力的效果间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状况下,力的效果也很难用眼直接观看到,只能凭我们去分析才能熟悉力的存在。 为了使物体受到的力更形象、更详细、更直观
4、地呈现在人们眼前,我们借助画图的方法把力表示出来,也就是把力这个抽象的东西画出来,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的力的图示。 1力的作用点的画法 教师:要画出力,就是画出力的三要素、首先要画出力的作用点。一般来说,把力的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上即可。 (教师示范) 2力的大小的画法 教师:用一个线段的长度协作标度表示力的大小。力的大小是200牛顿,可选择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100牛顿,那么200牛顿的力应用2厘米的线段表示。 (教师示范) 3力的方向的画法 教师:在线段的末端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教师示范) 五、学生练习 木箱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大小是1000牛顿。 (学生画,请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六、力
5、的示意图 力的图示可以直观、精确地表示物体的受力状况,但是也可以对力的图示加以简化,只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不必严格精确地画出力的大小,突出力的方向即可。例如用1000牛顿水平推力推木箱,只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标出1000牛顿即可。这种简化的图叫力的示意图。 (教师示范) 七、作业 1完成节后练习。 2章后习题3。 (三)说明 关于力的图示,从事初中教学的教师们争辩颇多,诸如作用点的位置,推力和拉力的画法是否一样等。学生练习时,也常纠缠不清。 初中学习的力学局部一般是刚体或质点,除了重力之外,其他各力的作用点只要画在受力物体上即可。要求学生只画受力物,不画施力物,受力物只用一个简洁的符
6、号表示,免得让学生陷入受力物画不好这种苦恼之中。 作用在刚体上的力本是个滑移矢量,所以推力和拉力采纳一样的画法即可。 本节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力的三要素和把握力的图示的画法。 力的教案 篇2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学具预备二力合成演示器、投影仪、交互式动画 -例如 (一)新课引入 上一节我们学过了同一条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但是物体受到的力大多不在同始终线上,而是互成角度的例如,两个人在打夯时,他们用来提夯的力是互成角度的那么,两个互成角度的力又该如何合成求它们的合力呢? (二)新课教学 1演示试验 参照课本中的演示试验中的第一步,请两位同学分别用弹簧秤向不同方向把橡皮绳拉长到某一长度,记录两个力F1
7、和F2的大小和方向 (学生操作,教师沿着拉力的方向做出力的图示) 再用一个弹簧秤代替刚刚的两个弹簧秤拉橡皮绳,即用一个力F代替F1和F2两个力的共同作用,记录弹簧秤的读数和拉力的方向 (教师演示并画图) 2分析试验 (1)力F1和F2的合力大约多大? (2)合力F和两个力F1和F2比拟,合力F比F1和F2之和大还是小?比F1和F2之差呢? 教师在学生答复的根底上总结:F比F1和F2之和要小,比F1和F2之差要大 3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方法 本学问点的教学可使用交互式动画帮助教学 以F1和F2的力的图示为一组邻边做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就可以表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转变两个力的夹角重
8、做上面的试验,可以看出,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它们合力的方法是成立的 用投影仪将交互式动画投影到屏幕上,找几名学生亲自拖动鼠标,转变两个力的夹角,观看它们的合力大小如何变化,合力与分力的夹角如何变化? 最终教师在学生观看、发言的根底上进展总结:两个力互成角度时,它们的合力小于这两个力之和,大于这两个力之差;两个力的”夹角减小时,合力增大;夹角增大时,合力减小当两个力的夹角减小到时,合力就等于两个力之和当两个力的夹角增大到时,合力就等于两个力之差因此可以说,我们在上节所学的在同始终线上二力的合成,是这里所学学问的特别状况 (三)总结 教师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力的合成的方法,例如三角形定则
9、等 第六节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教案一 力的教案 篇3 安排学生验证课题:由于时间关系,而且我们要验证课题的因素较多,所以我们全班同学分工合作: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一、二、三、四小组同学分别验证明验1、2、3、4,做完试验后把合作探究过程和分析课题的结果向全班汇报,并与其它各小组合作沟通、总结推断: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投影试验报告)。 (1)验证明验1:取一样体积的铝块、铁块和铜块,使其全部没入水中,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浮力。由于三者的密度(物体的重)不同,但浮力一样,故推断:F浮与物体的密度(物体的重)无关。 (2)验证明验2:把同一块橡皮泥捏成几种不同外形,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
10、外形不同,但浮力一样,故推断:F浮 与物体的外形无关。 (3 )验证明验3:把同一块胶水瓶浸入的不同液体(水、酒精、盐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的液体(密度液)不同,浮力也不同, 故推断:F浮与浸入的液体密度液有关 (4)验证明验4:把胶水瓶浸入小桶的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水中的深度h不同,但浮力一样,故推断:F浮与浸入的液体深度h无关。可能消失两种推断: A:将弹簧测力计所挂的胶水瓶渐渐浸入水中,发觉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渐渐削减,证明F浮与深度h有关,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B:将弹簧测力计所挂的胶水瓶渐渐浸入水中,发觉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渐渐削减,当胶
11、水瓶完全没入水中后,连续增大深度,发觉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证明F浮与深度h无关。 师:这两个结论好像是冲突的,这说明物体在局部浸没过程中不单单是深度h变化,还有更本质的因素有待发觉,请同学们进一步观看与比拟一下,上述两个过程存在什么差异? A在验证明验中没有掌握变量肯定(即没有掌握浸入液体的体积一样)故推断错误。 师:这两个结论好像是冲突的,这说明物体在局部浸没过程中不单单是深度h变化,还有更本质的因素有待发觉,请同学们进一步观看与比拟一下,上述两个过程存在什么差异? A在验证明验中没有掌握变量肯定(即没有掌握浸入液体的体积一样)故推断错误。 师:刚刚同学们把饮料瓶渐渐压入水中,体会感受饮料
12、瓶所受浮力变化,故猜测F浮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可能有关。下面同学们一起验证明验5。 (5)验证明验5:把胶水瓶浸入的液体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不同,浮力也不一样,故推断: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有关,而与液体深度h无关。 师:通过我们刚刚的合作验证,争论分析推断,熟悉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重、外形和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h均无关,而与液体的密度液和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有关。而且由试验可得液体的密度越大和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越多,即物体排开液体的重G排液也就越多,可见浮力的大小是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G排液有
13、关的。提出问题:F浮与G排液之间是否存在着确定的数量关系呢?若相等?(由F浮=G排液=排液g=液V排液g说明只与液、V排液这两因素有关),若下相等(F浮G排液=排液g=液V排液g说明还有其他因素)? 4、探究F浮与G排液的关系。(投影) (1)、学生自主猜测: 如何通过试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 (2)、 布置学生争论并设计试验方案: 试验需要哪些器材?如何测物体(沉体、浮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如何测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两种方法)设计一个试验记录表格。 试验室供应器材:物体(1沉体:胶水瓶、石块、橡皮泥2浮体:木块、蜡块)、液体(水、酒精、煤油、盐水)、大烧杯、塑料杯、塑料盘、弹簧测
14、力计等。说明:这里采纳让学生分组,可用不同的液体做试验,再归纳出一般结论的方法。组织试验:桌上有同学们所需要的器材,各小组可按需要选用,我们要亲自做试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看哪个组协作的好、试验操作娴熟、测量数据精确。 (3)、 学生分组试验: 学生分别对于沉体和浮体争论验证方案,设计试验合理后,设计试验纪录表格,并按试验步骤进展试验: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沉体(如胶水瓶)全部浸没和浮体(如木块)局部浸没在液体(如水、盐水或酒精)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受到的重。 对于沉体(胶水瓶)全部浸没的记录表格:(F浮= G-F拉) 胶水瓶的重: G物= (N) 胶水瓶在液体中受到拉力 F拉=
15、(N) 胶水瓶浸没在受到的浮力 F浮= (N) (选用塑料杯重可忽视不计) 胶水瓶排开液体的重 G排液= (N) 对与浮体(木块)局部浸没的记录表格: 木块的重 G木= (N) 木块受到的浮力 F浮= (N) (选用塑料杯重可忽视不计) 木块排开液体受到的重 G排液= (N) 教师巡察,并帮忙学生将试验顺当完成。几组试验报告,提问试验中遇到什么问题?解决方案? 师:刚刚我们分别做了不同物体(胶水瓶、木块、橡皮泥、石块、蜡块)在不同液体(如水、酒精、盐水、煤油)中所受的浮力与这些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现在我们归纳一下我们的试验结论。 (4)、归纳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投影 )结论:浸在液体
16、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在误差范围内)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这就是浮力定律(即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数学公式表示为:F浮=G排=排液g=液V排液g。 原理的适用范围:它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 .简介阿基米德的发觉:投影资料。 (见投影)1、学问要点,有两种方法可以计算浮力:F浮=G排=排液g=液V排液g和F浮= G-F拉。2、小结课题探究的一般过程。师:今日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班同学的合作,探究了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同学们表现了很高的热忱与积极探究科学的精神,共同完成了本课学习任务,目前国际上许多领域也采纳象我们这样的合作探究方式探究科学课题,如我国与国际合
17、作探究、沟通核科学技术(投影)。 今后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要将这种合作探究、学习沟通的精神发扬下去。 布置作业 1、完成提纲(达标反应) 2、实践性作业:动手制作利用浮力工作的模型(如:轮船、密度计、潜水艇、气球和飞艇)。 力的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参加幼儿园嬉戏活动的积极性,使幼儿获得欢乐的情感体验。 2、熬炼幼儿的语言表达力量,增进交往力量。 活动预备: 1、小鸭、小猫的手偶各1个。 2、动物幼儿园的背景图一张,或者用积木搭成的动物园。 活动重难点:理解故事内容,体验欢乐情感。 活动过程: 一、通过熟悉新朋友,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1、教师仿照小鸭的叫声,并做查找声源的动作,找到小
18、鸭后,发出“奥,是小鸭”,然后面对幼儿发出“嘎嘎嘎”的声音,出示小鸭宝宝和小鸭妈妈,并和幼儿打招呼,用手 偶去挠幼儿痒痒,或让幼儿抱抱小鸭的手偶。 提示:配班教师藏在桌子前方,听到仿照动物发声后,渐渐将小鸭的手偶放在桌子上。 2、教师出示“动物幼儿园”的背景图,向幼儿说明小鸭是动物幼儿园的孩子,他们在幼儿园可快乐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小鸭是怎样上幼儿园的.? 二、观看小鸭上幼儿园的情景片段,体验高快乐兴上幼儿园带来的欢乐 1、教师左手套上小鸭宝宝手偶,右手套上小鸭妈妈手偶,藏在桌子背后举起左手和右手,开头情景表演。 提示:教师表演叙述:公鸡叫“喔喔喔”,渐渐举起小鸭妈妈,说:“鸭宝宝,起床了,妈妈
19、要上班,鸭宝宝要上幼儿园了。”渐渐举起小鸭宝宝,对着鸭妈妈说:“妈妈,我来了,我上幼儿园了,嘎嘎嘎。”鸭妈妈送鸭宝宝上幼儿园,遇到了猫宝宝,鸭宝宝说:“猫宝宝,早上好。”猫宝宝也对鸭宝宝说:“鸭宝宝,早上好。”它们一起哼着歌儿上幼儿园:“妈妈要上班,我高快乐兴上幼儿园,嘎嘎嘎,喵喵喵”。到幼儿园门口了,鸭宝宝向教师问好:“教师早。”然后,向妈妈挥挥手说:“妈妈,再见!”鸭宝宝有礼貌,教师喜爱它。 注:配班教师戴上猫宝宝和猫妈妈的手偶,协作主班教师表演。 2、教师引导幼儿回想故事内容,提问:故事里,鸭妈妈去哪里了?鸭宝宝又去了哪里?谁高快乐兴上幼儿园?路上遇到了谁和谁?它们是怎样叫的?教师为什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案 模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