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 【大单元教学】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
《【语文】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 【大单元教学】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 【大单元教学】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2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本解读肯定要进入文本的内部,倾听文本语言非常细微的声响。但是,由于文本的意蕴隐藏得很深,有时仅从“这一篇”中无法发掘更加丰富、更有价值的意义,这时就需要我们放开视野,本着基于文本、超越文本而又不偏离文本的原则,尝试在“这一篇”的基础上进行横向延伸与纵向拓展,进行互文性文本解读。文本解读就是分析,而分析就是揭示问题和矛盾。不少文本的问题和矛盾需要寻找相关文本来作合理阐释,这时,阐释文本就构成了互文本。例如,愚公移山中有这样一个为人所忽视、也令人费解的细节:“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2、。为什么操蛇之神“惧其不已”,而帝则“感其诚”呢?也就是说,同样是神,在对待愚公的态度上为何呈现出如此大的差异?对此,东晋玄学家张湛在山海经中这样注释,操蛇之神就是山海之神,他们“惧其不已”就是怕愚公如此坚持下去会改变原有的山海形貌,无山,山神居何处?无海,海神司何海?因此,帝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如此一来,单就文本本身所传达的信息看,只强调“愚公精神”的观点是一种不全面的理解,忽视了文本隐含着的多重信息、意义的表达。而通过张湛的阐释文本进行互文性解读,还可以读出这则寓言蕴含保护自身居住环境生态的意义。利用互文性文本解读,得出的意义我们称之为文本的“互文性意义”,互文性意
3、义并不完全就是文本本身的意义,从这个层面上讲,互文性文本解读利用构成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差异关系,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差异性,造成了文本的意义延宕,消解了文本的意义中心,让文本充满了复义。因此,互文性理论,使我们的文本解读有了新的解读视角和更多的支撑与依傍,也为我们多元解读文本指明了新的方向与思路。(摘自张斗和互文性文本解读和互文本类型)材料二: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始于摹仿,文学创作同样也不例外。“借鉴已有的文本可能是偶然或默许的,是来自一段模糊的记忆,是表达一种敬意,或是屈从一种模式,推翻一个经典或心甘情愿地受其启发。”而在以古为尚的中国,模拟更是经典形成以后的普遍风气,从魏晋到南北朝之间拟古一直是诗坛
4、的时尚,在陆机、谢灵运、江淹等诗人的创作中,拟古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特征。直到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创作中还明显留下拟古的痕迹。拟古的结果是形成古典诗歌普遍而清晰的互文关系,并渗透于诗歌文本的各个层次。甚至可以说,互文性是中国古典诗歌最突出的文本特征,也是古典诗歌作品最普遍的现象。鉴于诗歌史上普遍的摹仿和因袭关系,梁代钟嵘诗品就用推源溯流之法论列历代诗人,揭示其间的传承和影响关系,其实质正是出于对其作品互文性的体认。唐朝诗僧皎然诗式将文本的相似概括为语、意、势三个层次的“三同”,而作者的有意摹仿便有所谓“三偷”。偷语之例,如傅咸赠何劭王济诗一诗有“日月光太清”句,陈后主入隋侍宴应诏诗拟作“日月光天德
5、”;偷意之例,如柳恽从武帝登景阳楼诗有“太液沧波起,长杨高树秋”句,沈佺期酬苏味道化作“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偷势之例,如嵇康送秀才入军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句,王昌龄独游脱胎为“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悟彼飞有适,嗟此罹忧患”。皎然的“三偷”之说虽从语词、取景、立意的不同角度区分了诗歌文本中不同类型的摹仿,但由于唐代诗学的中心问题在于意象和造句,所以“三偷”所论的摹仿也只限于句与联的范围,集中在语词的层面。事实上,诗歌文本的摹仿本来就是多层次的,不止局限于语句,还包括主题和结构。贺裳载酒园诗话卷一论“三偷”,即将其内涵大为扩展,罗列了主题和结构等不同层次的例证。如果
6、按照后人的习惯用法,意与主题相关,势与结构相关,那么偷语、偷意、偷势就可以概括为语词、主题、结构三方面的摹仿,而这些方面也正是诗歌中互文关系发生的主要层面。文学史上的拟古或摹仿历来就是缺乏独创性的同义词,很少得到正面的评价。但严格地说,如果从互文性的角度来理解文学文本构成的某种特殊要求的话,互文已不是摹仿而是用经过压缩的语码来替代一个经典表现。这就是互文性理论所要揭示的问题:文本可以通过吸收其他文本来实现意义的增殖。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家无不善于利用文本的这一特性,而文本的文学意味也往往就在这不同文本的关系之中。明白了这一点,对文学史上的因袭或文本间的相似就不能简单地以摹仿二字概之,而首先应该从互
7、文性的立场去审视其间意义的实现与增殖。(摘自蒋寅拟与避:古典诗歌文本的互文性问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玄学家张湛对山海经的注释说明,如果不能借助互文性的解读,文本隐含的多重信息和意义就不会得到合理的阐释。B梁代钟嵘在诗品中根据诗歌史上普遍的摹仿和因袭关系,揭示历代诗人之间的传承和影响关系,实质上就是对互文性的体认。C沈佺期在偷意方面对柳恽从武帝登景阳楼诗的刻意摹仿已不止局限于语句的范围,还上升到了主题与立意的更高层面。D贺裳的载酒园诗话卷一在内涵上了扩展了皎然的“三偷”之说,认为“三偷”就是对语词、主题、结构三方面的摹仿。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8、)A山海之神怕愚公会改变原有的山海形貌而移走了大山,这种对愚公移山的解读消解了文本的中心意义,造成了文本的意义延宕。B文本的“互文性意义”并不完全就是文本本身的意义,但它能为文本的多元解读提供新的解读视角和支撑。C在以古为尚的中国,模拟已成为经典形成以后的一种普遍风气。陆机、谢灵运、江淹、李白等诗人的创作都反映了这种时尚。D既然文本可以通过吸收其他文本来实现意义的增殖,那么我们对文学史上的因袭或文本间的相似就不应因“摹仿”而加以藐视。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不薄今人爱古人,清丽词句必为邻。唐杜甫戏为六绝句B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唐王若虚评东坡山谷四绝C
9、学尽百禽语,终无自己声。宋张舜民百舌D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宋戴复古论诗十绝之四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苏轼的房子沈章明苏轼一生颠沛流离,先后居住甚至亲手营建过好几处房屋。它们不仅是一代文宗的栖身处所,更是其人生理想的具体化。苏轼十分眷念他少年时的家园,思念之情终生不灭。嘉祐四年(1059)他赴京应试,还没有离开就开始思念家乡。二十年后,身陷御史台狱,眼前的竹与柏不断勾起他的思乡深情,忽而吟咏“此君知健否,归扫南轩绿”,忽而回忆“故园多珍木,翠柏如蒲苇”。出狱后,苏轼赶赴贬谪地黄州,路上的皑皑白雪再次激发起乡思:“忆我故居室,浮光动南轩。”南轩位于眉州纱毅行,
10、苏淘将其命名为“来风轩”,苏轼却称它“南轩”。南轩可爱,南轩所在地眉州也非常可爱:“稻熟鱼肥信清美。”苏轼喜爱这里,不愿外出。人到中年,他还在感叹“嗟予少小慕真隐,白发青衫天所械”。“但有鱼与稻,生理已自毕”,他无法理解那些准备或已经移居外地的乡人,“怪君便尔忘故乡”。宦游在外,归家无望,南轩再好,也只能在回忆、梦境和诗文中出现。苏轼不得不压抑乡思,别求居所,甚至亲手建造房屋。被贬黄州之后,苏轼官俸微薄,生计艰难,糊口靠开荒,住房也要自己造。元丰五年(1082),雪堂建成,“有屋五间,果菜十数畦,桑百余本,身耕妻蚕,聊以卒岁也”。然而,它又不仅仅是栖身处所,“堂以大雪中为之,因绘雪于四壁之间,
11、无容隙也”,具有“八荒之趣”,可以“凄凛其肌肤,洗涤其烦郁”,便性、适意、寓情。显然,雪堂还承载着苏轼的诗意与梦想,象征一种非典型的中间化生存状态。苏轼被贬黄州,只希望在雪堂中经营高度艺术化的生活。他模仿白居易,在东坡种花种菜,自号东坡居士;又模拟大自然,将茫茫雪色涂抹在茅屋四壁,昼寝其中,隐几晏坐。苏轼在雪堂记中坦承,自己无法像老庄和佛教徒那样免除智慧、身心和声名之累,不能遨游在一切羁绊和边界之外。他接受羁绊,信奉辩证而中庸的生存策略,在人生的有限性中寻找希望,开辟一条通向诗意人生的中间路线,提炼出一种审美原则,即承认不完美,坦然表现这种不完美。这种观念形成于雪堂落成之时,此后又随着居处地的
12、变化而不断变化。十四年后,苏轼在另一个被贬谪的地方惠州买地筑宅。此时,他的心态已经发生变化。绍圣元年(1094)十月二日,苏轼来到惠州,居住于合江楼。这里是接待朝廷官员的地方,被贬的官员不宜久住,故而于十八日迁居嘉祐寺。二年三月十九日,因表兄程之才的关照,回到合江楼。表兄离任后,绍圣三年四月二十日,再次迁居嘉祜寺。忽东忽西的迁徙,并没有给苏轼带来多少负面影响,他淡然表示“东西两无择,缘尽我辄逝”。心态开朗,白鹤峰新居也就不再像雪堂那样封闭。这座宅院有房二十间,正厅是“德有邻堂”,书斋名“思无邪”。从命名上看,丝毫不见谪居者的愁苦情绪,也没有暂时寄居的潦草和敷衍。“书斋里开有宽大的窗户,推窗一望
13、,几百里的江山烟云尽收眼底,好像是镶嵌在墙壁上的巨幅山水画。”(莫砺锋漫话东坡)属于私密空间的卧室也不封闭,“挂落月于床头”,积极融入自然山水。与左邻右舍的关系更是融洽,与他们共用水井,甚至爱护他们的鹅鸭。总之,这座新居既亲近人间烟火,又亲近自然,充满了不同于雪堂的诗意。美好的诗意总是被粗暴侵扰。三个多月后,苏轼再次被贬,不得不告别新居,来到海南。这里“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苏轼只得在城南桄梆林买地建房,新居就叫桄榔庵。这里狭隘低湿,没有了雪堂的纯洁,也没有了白鹤峰新居的宏敞,苏轼却安之若素,“且喜天壤间,一席亦吾庐”,一边入乡随俗,积极适应当地的生活,一边追和陶渊明诗,求取内心的
14、安宁。“和陶与效陶帮助了苏诗老境的形成,特点是清新晓畅,以外表的平淡包孕了内在的紧张丰富。通过风格上的回归陶潜,苏轼宣布完成了生命向原始的自在状态的回归。”(杨治宜“自然”之辩)身处蛮荒之地,步入晚年的苏轼孤独无助。他用追和诗歌的方式与陶渊明定交,虚拟一番番晤对,一次次长谈,建构内在的乌托邦。这是一所无形的房子,安放诗人那寂寞的心灵。为了建造这所房子,苏轼几乎穷尽一生的力量。黄州时期,雪堂求道,建造了根基。到了惠州,渐成规模。来到海南,终于宣告落成。在白鹤新居上梁文中,苏轼把惠州视作更早之前的故乡。这种家园观已经与黄州雪堂时的家园观有所不同,然而犹有所待。到了海南,写作和陶归去来兮辞,自称“以
15、无何有之乡为家,虽在海外,未尝不归云尔”,家园观念彻底变化。苏轼终于从承认有限性而进入逍遥无待的自由境界。在迁居桄梆庵的当天晚上,他听到邻居家的儿童读书,开心不已,急忙找出书与小儿郎一起诵读。元符三年(1100),遇赦北归。苏轼自称“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惠州、海南都变成故乡,“江山故国,所至如归”,他已经打破界限,获得真正的自由。(有删改)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十分眷恋家乡,曾多次回忆南轩,但宦游在外,归家无望,他只能在回忆、梦境和诗文中表达乡思。B苏轼模仿白居易种花种菜,追和陶渊明诗歌,体现其对官场的厌倦,对隐居生活的
16、向往。C从苏轼到海南写的和陶归去来兮辞来看,苏轼的家园观已彻底变化,进入逍遥无待的自由境界。D文章重点写苏轼三次被贬异地建房的经历,以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为序,表现苏轼家园观念的变化。5文中多次引用苏轼的诗文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为什么说苏轼先后居住甚至亲手营建的房屋更是其“人生理想的具体化”?请结合苏轼具体的房子,谈谈你的理解。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
17、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弃疾时年二十三。乾道四年,盗连起湖湘,弃疾悉平之。遂奏疏曰:“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诏委以规画,乃起盖砦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战马铁甲皆备。经度费钜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上遂释然。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诏任责
18、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粜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没,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
19、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B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C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D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课内文言文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即劝京决策南向”中“劝”与劝学中的“劝”都是“劝说”的意思。B“嘉纳之”中“嘉”和师说中“余嘉其能
20、行古道”的“嘉”都有“赞赏”之意。C“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中“无”与师说中“无贵无贱”的“无”意思不同。D“议者以聚敛闻”中“闻”与师说中“其闻道也故先乎吾”的“闻”意思不同。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辛弃疾年轻有为,富有远见卓识。他深受义军首领耿京的器重和信任,劝说耿京率军南下归宋,并代表耿京处理相关事宜;宋高宗召见了辛弃疾,对他表示嘉许。B辛弃疾英勇无畏,敢于伸张正义。他得知耿京被张安国杀害后,挺身而出,只带很少的人马冲进金兵大营,生擒叛徒张安国而归,最终张安国被朝廷公开处决。C辛弃疾勇于担当,办事务实高效。他奉皇上诏令筹建军队,不顾政敌的攻击诬陷,积极招兵买
21、马,千方百计经营谋划,最终在皇上的支持下完成了军营建设工程。D辛弃疾崇尚气节,喜与名士交往。他曾经和朱熹一起在武夷山游览,并写了九曲棹歌;朱熹去世后,他写了一篇祭文,不顾禁令亲自前往朱熹家哭泣祭拜。10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2)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11辛弃疾认为导致百姓为盗的原因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建议?请简要说明。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归园田居(其五)陶渊明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注】榛曲:
22、草木丛生的偏僻之处。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化用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灌我足”句意。漉:过滤。近局:近邻。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崎岖历榛曲”渲染出当时社会动荡下世途之艰辛与生活之艰难,形象地道出诗人离开官场时受到的重重阻挠。B“可以濯吾足”化用典故,既道出了作者内心的坚持,也流露出“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孤寂感。C从“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两句中可以看出诗人与近邻相处友好、往来密切的景况。D“欢”字下着一“来”字,自然传神。此情此景,引得诗人感慨“夕”时短暂,兴致难尽。13此诗与归园田居(其一)都再现出了陶渊明辞官归隐初期的生活情景及其心路
23、历程,请从意象特点及情感角度加以比较赏析。五、语言运用(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世上有两个桃花源,一个在您心中,一个在重庆酉阳。”1600多年前,陶渊明写下了桃花源记,留下了一个令世人 的“世外桃源”。从此,桃花源一直藏在古书里,藏在每个人心里。 ,陶渊明笔下的神韵在酉阳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忙碌的一年已过了三分之二,我终于在难得的假日里放下手中的琐事,抛却尘世的杂念,满身轻松地去追寻心中的那片净土。到达酉阳时,天色渐暗,酉州古城的 渐渐弥漫开来,让人感受到土家族“清明上河图”的宏伟壮观与沧桑的历史情怀。在这次的旅行之中,我不仅仅欣赏到了宛如仙境般的世外桃源胜景,还见识到了许多令人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大单元教学 【语文】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 【大单元教学】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三 单元 达标 测试 教学 2023 2024 学年 同步 备课 系列 统编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96021117.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