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教案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物理教案5篇.docx(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初二物理教案5篇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曲线运动; 2、知道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怎样确定的; 3、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重点: 1、什么是曲线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方向确实定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难点: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前边几章我们讨论了直线运动,下边同学们思索两个问题: 1、什么是直线运动? 2、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在实际生活中,普遍发生的是曲线运动,那么什么是曲线运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曲线运动 (1)几种物体所做的运动 a:导弹所做的运动;汽车转弯时所做的运动;人
2、造卫星绕地球的运动; b:归纳总结得到:物体的运动轨迹是曲线。 (2)提问:上述运动和曲线运动除了轨迹不同外,还有什么区分呢? (3)比照小车在平直的大路上行驶和弯道上行驶的状况。 学生总结得到: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是时刻转变的。 过渡: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的速度方向呢? 2: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1)情景: a:在砂轮上磨刀具时,刀具与砂轮接触处有火星沿砂轮的切线方向飞出; b:撑开的带着水的伞绕伞柄旋转,伞面上的水滴沿伞边各点所划圆周的切线方向飞出。 (2)分析总结得到: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的方向是在曲线的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3)推理: a:只要速度的大小、方向的
3、一个或两个同时变化,就表示速度矢量发生了变化。 b:由于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方向时刻转变,所以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过渡:那么物体在什么条件下才做曲线运动呢?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1)一个在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的钢珠,假如从旁给它施加一个侧向力,它的运动方向就会转变,不断给钢珠施加侧向力,或者在钢珠运动的路线旁放一块磁铁,钢珠就偏离原来的方向而做曲线运动。 (2)观看完模拟试验后,学生做试验。 (3)分析归纳得到:当物体所受的合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始终线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4)学生举例说明:物体为什么做曲线运动。 (5)用牛顿其次定律分析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当合力的方
4、向与物体的速度方向在同始终线上时,产生的加速度也在这条直线上,物体就做直线运动。 假如合力的方向跟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产生的加速度就和速度成一夹角,这时,合力就不但可以转变速度的大小,而且可以转变速度的方向,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三、稳固训练: 四、小结 1、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曲线运动。 2、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时刻转变的,质点在某一点的瞬时速度的方向在曲线的这一点的切线上。 3、当合外力F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有一夹角a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五、作业:创新设计曲线运动 课后练习 人教版初二物理教案 篇二 一、教材分析 1、库仑定律既是电荷间相互作用的根本规律,又是学习电场强度的根底
5、,不仅要求学生定性知道,而且还要求定量了解和应用。 2、本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电荷量的概念初中已接触,已经有了肯定的根底,在复习初中学问的根底上,应着重从原子构造的角度讲解物体带电的本质。 3、通过对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接触起电、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分析,让学生体会到使物体带电的实质是电子发生转移,从而打破了物体的电中性,失去电子的物体带上了正电荷,得到电子的物体带上了负电荷。过渡到电荷守恒定律,水到渠成,对高中学生而言很简单承受,进一步稳固守恒思想。 4、在分析思索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电荷守恒定律以及元电荷的概念。同时教学中渗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 5、展现库仑定律的内容和库仑发
6、觉这肯定律的过程,并强调该定律的条件和远大意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电学的根本学问,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学生已具备了肯定的探究力量、规律思维力量及推理演算力量。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观看、思索,发觉一些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有必要把初中学过的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电荷量的概念、摩擦起电的学问复习一下。 三、教学方法分析及建议 1、在学生初中学习的根底上,可以通过演示试验或者媒体播放复习并稳固电荷的有关学问;先运用教材上给出的简洁易行的试验,让学生观看摩擦后的塑料片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猜测作用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然后通过试验定性验证猜测是否正确,并在这个根底上介绍库仑定律
7、的发觉过程。 2、讲解点电荷时,可以对比质点的概念进展讲解,要讲清点电荷是一种抱负化的物理模型。 3、物理进展的重要概念及重大规律的建立都是经科学家艰辛的探究而完成的,都是对原有思维方式突破的结果,表达出了科学家的制造性。如何充分利用这珍贵的素材,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对学生“诱思”、“导思”,在本节课中,对库仑定律得出过程进展了尝试。 4、利用“思索与争论”的问题,比拟库仑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的异同。 5、要做好演示试验,使学生清晰地知道什么是静电感应现象。在此根底上,使学生知道,感应起电不是制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使电荷从物体的一局部转移到另一局部,进一步说明电荷守恒定律。 四
8、、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 1、了解人类对电现象的熟悉过程,体会人类探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了解元电荷的大小,了解电荷守恒定律,知道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不是制造电荷,而是电荷的转移。 3、理解库仑定律的含义和表达式,知道静电常量。了解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学习用库仑定律解决简洁的问题。 4、渗透抱负化思想,培育由实际问题进展简化抽象思维建立物理模型的力量。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师通过试验法、问题教学法启发学生理解抽象的电荷学问。 2、通过熟悉科学家在了解自然的过程中常用的科学方法,培育学生善用类比方法、抱负化方法、试验方法等物理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
9、观 1、通过阅读材料,展现物理学进展中布满睿智和灵气的科学思维,弘扬前辈物理学家探寻真理的顽强意志和科学精神。 2、通过比照天电和地电、以及定性和定量、神学和科学对电现象的熟悉,使学生了解人类对电荷的熟悉过程,培育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3、通过对库仑定律探究过程的争论,使学生把握科学的探究方法,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忱。 五、本节要点 1、什么是静电现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什么叫电荷量? 2、什么是感应起电现象?什么叫中和现象? 3、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什么叫元电荷? 4、库仑定律的内容是什么?适用条件是什么? 六、教学重难点分析 (一)重点 1、对库仑定律的理解。 (二)难点 1、
10、对电荷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 2、对库仑定律发觉过程的探讨。 (三)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讲清库仑定律及适用条件,说明库仑力符合力的特征,遵守牛顿第三定律。 2、为定性演示库仑定律,应使带电小球外表光滑,防止尖端放电,支架应选绝缘性能好的,空气要枯燥。 3、说清K的单位由公式中各量单位确定,其数值则由试验确定。 七、教学流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多媒体展现电磁学的进展史) 古代人已经发觉了有关静电现象,主要是梳头或者是羊毛、丝、棉类的衣物摩擦有闪光及声音;古希腊人发觉琥珀可以吸引轻小物体。 英国的吉尔伯特(15441603)是最早系统地讨论电磁现象的科学家。他发觉琥珀和磁铁都能够吸引物体,不
11、过性质不同,经过讨论,他发觉很多其他物体经过摩擦后也都能够吸引其他小物体。引入(electric)(琥珀体)还创造了可供试验用的验电器。 德国的奥托格里克(16021686),马德堡市市长,1654年曾用自己创造的抽气机做了马德堡半球试验;1660年创造了第一台可产生大量电荷的摩擦起电机。有了这样的机器,因而做成了各种各样的电火花试验;还有让人身体带电的试验;这使得18世纪40年月的德国整个社会都对电现象感兴趣,很多人购置了摩擦起电机做试验作为消遣,同时也大大普及了电学学问。电学学问在整个欧洲各国都普及起来。 法国电学家诺莱特在巴黎圣母院前进展,他请700个修道士手拉手地排起来,让排头的手拿莱
12、顿瓶放电时,发觉700个修道士同时跳了起来,显示了电的强大威力。 富兰克林的风筝试验,证明白雷电是一种放电现象,在此根底上,创造了避雷针。 (二)进展新课 1、接引雷电下九天富兰克林创造避雷针的故事 1752年7月的一天,在北美洲的费城,一位名叫富兰克林的科学家,做了一个轰动世界的试验:这天下午,天色阴暗,乌云滚滚。天空中不时闪耀着青白色的电光,传来一阵阵沉闷的雷声,眼看一场可怕的大雷雨就要降临了。 “这是最适宜的天气!”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带着风筝和莱顿瓶(一种可充放电的容器),奔向郊外田野里的一间草棚。 这可不是一只一般的风筝:它是用丝绸做成的,在它的顶端绑了一根尖细的金属丝,作为吸引闪
13、电的“接收器”;金属丝连着放风筝用的细绳,这样细绳被雨水打湿后,也就成了导线;细绳的另一端系上绸带,作为绝缘体(要枯燥),避开试验者触电;在绸带和绳子之间,挂有一把钥匙,作为电极。 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赶忙乘着风势,将风筝放上了天。风筝,像一只强健的鸟儿,慢慢地飞到云海中。 父子俩躲在草棚的屋檐下,手中紧握着没有被雨水淋湿的绸带,目不转睛地观看着风筝的动静。 突然,天空中拂过一道刺眼的闪电。富兰克林发觉,风筝引绳上的纤维丝一下子直立起来。这说明,雷电已经通过风筝和引绳传导下来了。富兰克林快乐极了,他禁不住伸出左手,触碰一下引绳上的钥匙。“哧”的一声,一个小小的蓝火花跳了出来。 “这果真是电!”富
14、兰克林兴奋地叫了起来。 “把莱顿瓶拿过来。”富兰克林对威廉喊道。他赶忙把引绳上的钥匙和莱顿瓶连接起来。莱顿瓶上电火花闪耀。这说明莱顿瓶充了。 事后,富兰克林用莱顿瓶收集的雷电,做了一系列的试验,进一步证明了雷电与一般电完全一样。 富兰克林的这一风筝试验,彻底地击碎了闪电是“上帝之火”、“煤气爆炸”等流行的说法,使人们真正熟悉到雷电的本质。因此,人们说:“富兰克林把上帝与闪电分了家。” 富兰克林的风筝试验绝不是一时冲动所做的。早在数年前,他就致力于电的讨论,并在当时人们不知“电为何物”的时代,指出了电的性质。 在一次讨论的意外大事中,他得到启迪。有一次,他把几只莱顿瓶连在一起,以加大电容量。不料
15、,试验的时候,守在一旁的妻子丽德不当心碰了一下莱顿瓶,只听得“轰”的一声,一团电火花闪过,丽德被击中倒地,面色惨白。她因此休息了一个星期身体才得到康复。 “莱顿瓶发出的轰鸣声,放出的电火花,不是和雷电一样吗?”富兰克林大胆地提出这个设想。经过反复思索,他推想雷电就是一般的电,并找出它们两者间的12条一样之处:都发亮光;光的颜色一样;闪电和电火花的路线都是曲折的;运动都极其快速;都能被金属传导;都能发出爆炸声或噪声;都能在水或冰块中存在;通过物体时都能使之裂开;都能杀死动物;都能熔化金属;都能使易燃物燃烧;都放出硫磺气味。 1747年,富兰克林把他的这些想法,写成论文论雷电与电气的全都性。他将论
16、文寄给他的朋友、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科林逊。可当科林逊将论文送交皇家学会争论时,得到的是一阵称赞。很多科学家认为富兰克林的观点荒唐无比,“把科学当作儿童的梦想”。 对于人士的称赞、讽刺,富兰克林不予理睬,最终在做好各种预备的状况下,冒着生命危急,做了风筝试验。 富兰克林从风筝试验中,不但了解了雷电的性质,而且证明:雷电是可以从天空“走”下来的。“高大建筑物经常遭到雷击,能不能给雷电搭一个梯子,让它乖乖地走下来呢?”富兰克林想。 正值富兰克林思索这一问题的时候,不幸从俄国彼得堡传来消息:1753年7月26日,科学家利赫曼为了验证富兰克林的试验,在操作时,不幸被一道电火花击中身亡。这更坚决了富兰克林研
17、制避开雷击装置的决心。 他先在自己家做试验:在屋顶高耸的烟囱上,安装一根3米长的尖顶细铁棒;在细铁棒的下端绑上金属线;沿着楼梯,把金属线引究竟楼的一个水泵上(水泵与大地有接触);将经过房间的那段金属线分成两段,且将两股线相隔一段距离,各挂一个小铃。这样,假如雷电从细铁棒进入,经过金属线进入大地,那么,两股线受力,小铃就会晃荡,发出响声。 一天,电闪雷鸣,暴风雨就要来了。在雷声、雨声的“伴奏”下,守候在房间小铃旁的富兰克林,听到了小铃发出的悦耳、动听的声音。他快乐地笑了。 富兰克林把那根细铁棒称为“避雷针”。 避雷针的问世,引起了教会的反对。他们认为:“装在屋顶的尖杆指向天空是对上帝的不敬。”“
18、干预上帝的事,对上帝指手划脚,是要受上帝惩处的。” 然而,有一次在一场雷雨之后,神圣的教堂着火了,而装有避雷针的房屋却平安无事。于是,避雷针的作用被人们熟悉,避雷针也很快地传开了。至1784年,全欧洲的高楼顶上都用上了避雷针。 初中八年级物理精选教案教学设计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简洁电路在生活中的运用实例、 2、会依据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分析简洁电路的构造、 3、通过简洁电路的设计和线路连接,熬炼学生的思维力量,培育学生的动手力量和科学素养、 二、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简洁电路设计的思路和详细方法,设计电路是难点,试验中的难点是如何正确地连接电路。 三、教学方法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
19、,争论和沟通生活中采纳简洁电路的实例、 四、教学仪器 天鹅城堡电路模型 学生试验电路元件(包括两节电池、两个单刀开关、一个灯泡和灯座、一个蜂鸣器、六根导线) 五、教学程序设计 1、引入 迪斯尼城堡大家都听说过吧?!它的原型取自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的新天鹅城堡,这是新天鹅城堡的模型。这么浩大的建筑,要看管起来相当困难,为此,我们今日就来为新天鹅城堡设计一个报警系统。 2、主要内容:报警电路设计和学生连接试验电路图 例题:设计报警电路 闭合报警系统的开关S时,指示灯亮,报警铃不响;当不速之客进入大门时,报警铃响。 以天鹅城堡报警电路为例,介绍简洁电路设计的步骤分为五步:第一步是分析需要哪些电路元件;
20、其次步是分析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第三步是推断开关和用电器之间的连接方式;第四步是画出电路图,再连接电路图;第五步是对比检查。 在学生画出电路图后,对电路图中存在的问题进展分析,以对称性和对应性为原则,对学生电路图进展优选和评价。还应对例题的设计思路重新梳理,弥补学生设计电路时思维和熟悉上的缺乏。 在学生试验前,应先强调试验中需要留意的问题:这是一个蜂鸣器,红色导线这端是正极;连线的过程中开关要始终处于断开状态;接线时,先摆位,再顺次连接;若遇到并联时,先连接其中一条支路;要试触。 在学生试验中应准时发觉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展指导,可以让已完成试验的同学去帮忙试验未完成的同学完成试验,使学生课堂
21、上的时间能够充分利用。 3、课堂练习:安全带未系提示电路 45秒的公益广告Heaven can wait, belt up!叙述了安全带的重要作用,因此,安全带未系提示电路具有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作用,不容无视! 交通安全法规定,机动车行驶时,驾驶员必需使用安全带,安全带未系提示功能电路的原理是:司机坐在座位上,相当于闭合开关S; 系好安全带,相当于闭合开关S1; 当司机坐上座位,若未系好安全带,指示灯亮;若系好安全带,指示灯熄灭。请依据以上要求画出电路图。 六、小结 对课堂中学到的学问和学生试验中存在的问题进展小结。 七、思索题: 车门未关提示电路 汽车仪表盘上都有一指示灯,用它提示司机车门是
22、否关好。四个车门中只要一个车门没有关好,该指示灯就会发光,请设计电路图。 初中八年级物理精选教案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 2、知道乐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了解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4、知道人的听觉范围,了解超声波、次声波。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讨论乐音的音调和响度各与什么因素有关。 2、 学习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难点: 感知乐音的音色,理解音色取决于发声体本身。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音调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32、33页的内容,完成以下填空: 1、物理学中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频
23、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 赫 ,符号为Hz. 2、振动的频率打算声音的凹凸,振动频率越高,声音音调越高 ,振动频率越低,声音音调越低 。 3、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从 20 到20230Hz;人们把高于2023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 【小组争论】 1、在水平桌面上放一铁制容器,不断往铁制容器中倒水,同时用同样的力敲击铁制容器发声,倾听声音的变化。可以发觉:容器中水越多,水振动得越 慢 ,音调越 低 。 2、把一根塑料尺按在桌面上,露出桌面肯定的距离,用力拨动塑料尺,观看塑料尺振动的快慢,听发出的声音;缩短塑料尺露出桌面的长度,再以大致一样的力拨动塑料尺,认真
24、观看塑料尺的振动快慢,听发出的声音。可以发觉:塑料尺振动得越快,音调越 高 。 3、用尺子分别以不同的速度刮梳子齿,刮得越快,可以听到声音的音调越高 。 【教师点拨】 1、在学习声音音调的时候,首先应通过一些事例来帮忙学生明白物理学中声音的凹凸(即音调凹凸)的含义。如对蚊子的声音与牛的声音进展比照,蚊子声音要高些,但小些,牛的声音要低些,但大些。这样可以让学生熟悉到物理学中声音的“凹凸、大小”与生活中常讲声音的“凹凸、大小”是有不同的。 2、在探究是什么因素影响声音音调凹凸问题的时候,应留意保持振动的幅度不变(即每一次用力大小不变),只转变振动的快慢,以避开声音响度不同对要探究的问题造成干扰。
25、 【跟踪训练】 如下图,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适当的长度,拨动钢尺,就可听到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渐渐增加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调会渐渐变低 。当钢尺伸出桌面超过肯定长度时,虽然用同样的力拨动钢尺振动,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振动频率低于20Hz. 学习指导二:响度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34、35页相关内容,完成以下填空 1、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2、物理学中用振幅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 3、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4、人听到声音是否洪亮,除跟发声体发声时的响度有关外,还跟人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小组争论】 1、做教材34页的演示试验
26、,发觉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大,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说明物体振动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2、把一根塑料尺按在桌面上,露出桌面肯定的距离,用力拨动塑料尺,认真观看塑料尺振动的幅度,听听发出的声音;保持塑料尺露出桌面的长度不变,再以更大的力拨动塑料尺,认真观看塑料尺的振动的幅度,听听发出的声音。可以发觉:塑料尺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 大 。 3、让你的同桌站在操场中心,大声的说话,你从距离他较远的地方向他走去,你可以发觉听到的声音响度变大,这说明响度还与到声源的距离有关。 【教师点拨】 1、在响度的演示试验中,要留意使乒乓球渐渐地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否则快速碰撞音叉就会影响试验结果了。 2、在响
27、度的演示试验中,除了每一次都要敲击同一个音叉(运用掌握变量法)之外,还运用了转换法(通过观看乒乓球的摇摆幅度来了解音叉的振幅)。 【跟踪训练】 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而在原野中要“大声”喊叫才能让较远处的人听见。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C)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频率 学习指导三:音色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35页,完成以下填空: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构造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 【小组争论】 1、让一个同学用手帕蒙住眼睛,找几个同学喊蒙住眼睛的同学的名字,让他“听音辨人”,每个同学蒙眼一次,看谁辨得又快又准。听音辨人依据的是不同的人音色不同,这是由于
28、发声体不同。 2、拿一根筷子轻轻地敲击一个构造完整的瓷碗,认真听听它发出的声音;再拿这根筷子轻轻地敲击同样的但已经破了的瓷碗,认真听听它发出的声音,可以发觉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教师点拨】 在音色这一块学问的学习过程中,要帮忙学生明白:发声体不同,所产生的声音音调、响度可能一样,但音色一般不同。可以通过音色的不同来区分不同的乐器、不同的人。 【跟踪训练】 如下图,在上海世博会某场馆里,演奏员正用乐器演奏乐曲。编钟发出的音乐声是由于编钟振动而产生的;听众能从同一乐曲中辨别出是二胡还是笛子演奏的,主要是由于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初中物理教案 篇五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牛顿第肯定律教案 教
29、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肯定律的内容 (2)知道惯性的概念 (3)知道二力平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体验任何物体都具有惯性 (2)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3)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熟悉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3、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教学难点 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试验结论的进一步分析 2、对牛顿第肯定律文字表达的理解 3、怎样解释惯性现象 4、学生设计试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牛顿第肯定律 1、提出问题 (1)让学生阅读课文第
30、34页第1页自然段,看图11.5-1。 争论沟通:课文列举了一类什么现象? 自行车、列车等运动的物体,停顿施加动力,还会连续运动,但最终要停下来。 依据你的生活阅历或对身边所发生现象的观看。类似的例子请再举几个? (2)让学生做类似试验:将笔盒放在课本上,在桌面上用力拉动课本。笔盒随课本运动,停顿用力看看笔盒是否还会运动? (3)“对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类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请你提一个相关的问题。如: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运动要靠力来维持吗?等。 (4)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的解释。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假如要使一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需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假如这个力被撤
31、消,物体就会停顿运动。 科学家伽利略却通过抱负试验,运用规律推理,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伽利略认为: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维持,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由于受到了摩擦阻力。 让学生以对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观点进展评价,谈自己的看法。 对同一种现象,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解释。都有其理由。究竟哪个说法正确,仅仅靠思辨不能答复,让我们自己动手、动脑来探究论证吧。 2、试验探究 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怎样进展试验呢? (1)让学生阅读课文第35页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先完整地看一遍试验内容。 (2)提出问题让学生争论。 此试验过程中,掌握哪些条件保持不变?用什么方法
32、掌握? (要掌握小车进入水平面时的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掌握方法:用同一辆小车,让小车自斜面顶端(相等的高度)从静止开头滑下。) 哪些条件需要发生变化?用什么方法来实现这种变化? (要转变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摩擦力大小,转变方法:给水平桌面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物体(毛巾、棉布) 要观看和记录哪些数据 (要观看小车从同一高度滑下后在水平面上运动状态的变化状况,记录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 (3)学生分组试验 (4)学生沟通观看到的三种状况下小车运动变化的状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引起变化的缘由。从表格记录中找出变化规律。 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减小得
33、越少。 (5)进一步引导学生进展推理:假如物体不受力,速度不会减慢,它将永久运动下去。 3、牛顿第肯定律 (1)伽利略对类似的试验进展了分析得出:假如外表肯定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久运动下去。 (2)笛卡儿对伽利略推理结论的补充:物体假如不受力,运动方向也不会转变。 (3)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讨论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说明:(1)牛顿第肯定律说明白物体的运动不需要靠力来维持。物体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由于物体受到了阻力。 (2)对牛顿第肯定律中“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
34、运动状态“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可以理解为: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久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久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转变。 二、惯性 1、演示:让学生照课文第36页图11.5-4所示,把4 个棋子摞起来。先猜猜:假如像图中那样用尺快速打击最下面的棋子,上面的棋子落在何处? 提问:上面的棋子为什么不和被打飞的棋子一起飞出去呢? 2、让学生阅读课文第36页有关内容:从牛顿第肯定律可以知道,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特性。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牛顿第肯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为了帮忙学生理解,告知学生:可以通俗地用物体有一种“习惯性”或叫“惰性”来理解
35、“惯性”。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情愿转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到外界力的作用,它就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才能迫使它转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3、应用牛顿第肯定律解释惯性现象 (1) 引导学生尝试用牛顿第肯定律分析演示试验现象:上面的棋子原来的状态(静止),由于惯性,它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落回原处。 (2) 让同学们谈一下乘坐公交车,公交车启动、刹车时身体的感受。 (3) 学生看课文图11.5-5,争论沟通:为什么锤头松了木工师傅把锤柄在凳子上撞击几下,锤头就能紧紧地套在锤柄上?(锤子向凳子撞击时,锤头和锤柄一起向下运动,锤柄撞到凳子受到力作用
36、,运动状态转变而停顿运动,锤头连续向下运动使锤柄套紧。) (4) 学生看课文图11.5-5,争论沟通:为什么骑车的速度太快,简单发生事例?(减速、拐弯或刹车时,骑车的人由于惯性身体会保持原来的速度向前运动,从而简单产生事故。) (5)让学生阅读课文第37页科学世界汽车安全带熟悉人们如何利用安全带防止和减小汽车发生事故时由于惯性对驾驶员和乘客造成的损害。 三、二力平衡 1、二力平衡 (1) 提出问题:惯性定律告知我们,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那么为什么有些物体还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 (2) 探究:让学生提着书包不动。书包受重力和手对它向上
37、的拉力,为什么书包受两个力作用会保持静止 ? 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受到牵引力和阻力。为什么水平方向汽车受两个力作用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争论:假如将手松开,书包将落到地上,明显向上的拉力将使书包下落的效果抵消了。使书包不至于下落;同样道理,汽车牵引力将阻力产生的效果,也可以说阻力将牵引力产生的效果抵消了。使汽车的速度不发生变化。 (3)结论:一些物体虽然受力,但是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就相当于不受力。 假如作用在物体上的几个力,它们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力转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相互抵消,我们就说这几个力相互平衡。这时的物体我们就说它处于平衡状态。 2、二力平衡条件 (1)物体受两
38、个力作用保持平衡的状况最简洁,我们先来讨论这种状况。 问题:物体受两个力作用肯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吗? 举例:放在光滑斜面上的书,受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但要沿斜面对下滑;电梯受重力和向上的拉力,起动时,速度越来越快。 问题:假如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应当满意什么样的条件呢? (2)探究:让学生猜测在什么条件下二力平衡。(可能与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位置。.有关) 学生依据桌上所预备的试验装置,如下图(还有若干质量相等或不等的砝码),自己设计试验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应当有什么关系。 试验方法:在两边盘子中放质量相等的砝码,使木块受
39、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始终线上的力。木块处于平衡(静止)状态。转变木块的受力状况: a、转变其中一边盘子的砝码的质量,使木块受到的力大小不等。 b、将其中一边盘子的砝码移到另一边使木块受到的力方向一样。 c、转动木块,使木块受的力不在同始终线上。 d、垂直于木块受力方向移动木块,使木块受的力不在同始终线上且方向一样或不一样。 各试验小组沟通设计的试验方案,并对自己设计的方案进展修改。 学生进展试验。 结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假如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始终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力的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实际应用,应会依据平衡状态,找出平衡力;依据物体受力状况,推断它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例:吊在空中重5N,静止不动时,电线对它的拉力是多大? 课后小结 牛顿第肯定律说明白两个问题: 它明确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物体的运动并不是需要力来维持,只有当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即产生加速度时,才需要力的作用。在牛顿第肯定律的根底上得出力的定性定义: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它使受力物体转变运动状态。 它提出了惯性的概念。物体之所以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是在不受力的条件下,由物体本身的特性来打算的。物体所固有的、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惯性。物体不受力时所作的匀速直线运动也叫惯性运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