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初三上册教案(6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初三上册教案(6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化学初三上册教案(6篇) 教学重点: 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中,涉及溶液体积时的计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说某溶液是浓还是稀,但浓与稀是相对的,它不能说明溶液中所含溶质确实切量,因此有必要对溶液的浓与稀的程度给以数量的意义。 (板书)第五节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设问)在溶液中,溶质、溶剂或溶液的量假如发生变化,那么对溶液的浓稀会有什么影响? (叙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许多,本节重点介绍溶质质量分数。 (板书)1.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
2、质量之比。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提问)某食盐水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它表示什么含义? (叙述)这表示在100份质量的食盐溶液中,有16份质量的食盐和84份质量的水。 (板书)二肯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例:要配制20%的NaOH溶液300克,需NaOH和水各多少克? 溶质质量(NaOH)=300克20%=60克。 溶剂质量(水)=300克-60克=240克。 配制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小结:比照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 其次课时 (板书)三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叙述)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
3、.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1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克溶液,蒸干后得到2.8克氯化钾固体,试确定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这瓶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4%。 2.计算配制肯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肯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例2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质量分数为10%20%食盐溶液来选种,如配制150千克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千克? 解:需要食盐的质量为:150千克16%=24千克 需要水的质量为:150千克-24千克=126千克 答:配制150千克16%食盐溶液需食盐24千克和水126千克。 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例3把50克质量
4、分数为98%的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水多少克? 解: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答: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要水195克 例4配制500毫升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质量分数为98%多少毫升? 解:查表可得:质量分数为20%溶液的密度为,质量分数为98%的密度为。 设需质量分数为98%的体积为x 由于被稀释的溶液里溶质的质量在稀释前后不变,所以浓溶液中含纯的质量等于稀溶液中含纯的质量。 答:配制500mL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63.2mL质量分数为98% (叙述)除溶质的质量分数以外,还有很多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在使用两种液体配制溶液时,可以粗略的用体
5、积分数来表示: 例:用70体积的酒精和30体积的水配制成酒精溶液,溶注液体积约为100毫升(实际略小)该溶液中酒清的体积分数约为70%。 小结: 要理解溶质质量分数和溶液体积分数的概念,娴熟把握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特别反响类型 特别的反响类型:往往是题目的隐性突破口。 (1)单质A+化合物B单质C+化合物D 即置换反响,可以是金属置换出金属(最常见的是铝热反响)或金属置换出非金属(被置换出来的非金属应当是复原产物,而复原产物在肯定条件下具有肯定的复原性,故通常是H2或C),也可以是非金属置换出非金属(常见的是卤素单质之间的置换或F2置换出O2、固然卤素都能置换出S,另外C可以置换出Si、
6、H2)或非金属置换出金属(此时的非金属必作复原剂,而常见的复原性非金属只有C和H2)。 (2)A的化合物+A的化合物A的单质+化合物B 该反响通常是一个归中到单质的反响,该单质必为非金属单质,常见的是S、Cl2、N2。 (3)单质A+强碱两种含A元素的化合物 该反响是一个碱性歧化反响,单质A通常是X2或S; (4)单质A+单质B化合物C;C+单质A化合物D 综合以上两个反响,可知A、B两种元素可以形成C、D两种以上的化合物,其中必定有一种元素有变价。若有变价的元素是金属,则必为Fe;若有变价的元素为非金属则该元素通常是C、N、S或O等,故以上C、D分别是NO、NO2或CO、CO2、或SO2、S
7、O3或Na2O、Na2O2等。 (5)一种物质分解得到两种以上产物: 常见的有KMnO4、NaHCO3、NH4HCO3、(NH4)2CO3、NH4I、Cu2(OH)2CO3等的分解。 (6)多种物质化合得到一种物质: 如Fe(OH)2+O2+H2O;NOx+O2+H2O等 (7)电解类型(惰性电极): 生成两种产物:电解质分解型或电解水型或熔融的NaCl等。 生成三种产物:放氧生酸型或放氢生碱型。 生成三种气体:电解氨水或NH4Cl溶液。 (8)与化工生产有关的反响: 如制漂白粉、制生石灰、工业合成氨、氯碱工业、硫酸工业、硝酸工业、玻璃工业等。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2 初三化学 备课时间 备课地点
8、 接待室 参与教师 缺席教师 无 备课内容 自然科学第六册第一章第四单元:盐的性质 备课过程 学生根本学问状况分析 1、 学生在学习过第五册、第六册前面的几节后,对金属的活动性有了初步的了解,对酸、碱的分类和化学性质有肯定的了解,有助于对本单元中盐的分类和化学性质的把握。 2、 学生的生活常识,对课本中提到的盐和生活中吃的食盐简单混淆。 3、 盐与金属反响的学问点中,盐必需是溶液、金属单质必需在盐中金属的前面,金属除钾、钙、钠、钡之外是学生较简单忽视的问题。 4、 铁元素的变价问题,对于特殊是中偏下的同学还需要稳固。 5、 盐与酸、盐与碱、盐与盐之间的反响两者都必需符合复分解反响的条件。 本单
9、元的根本内容和教学要求(包括重点、难点、目标达成度等) 一、一、根本内容 1、 重点:1、复分解反响的条件 2、盐的化学性质。 2、 难点:盐的化学性质;爱国主义和辩证观的情感体验与升华;对学习方法的培育,特殊是强调学习比照的试验方法。 3、 目标: 1)把握依据复分解反响条件来推断盐与盐、盐与酸、盐与碱之间能否反响 2)了解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 3)会用金属活动性挨次来推断金属能否跟盐溶液反响。 4)记住盐的化学性质,会写有关反响的化学方程式。 5)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熟悉量变到质变的详细事例,初步提醒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同时培育学生的分析归纳力量。 6)通过铁与硫酸、铜与硝酸银反响的试
10、验的分析,使学生树立外因和内因辩证统一的观点;使学生逐步体验到物质、条件、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普遍性。 重点课时的设计思路和教学方法(不够可另附纸) 盐的性质 教学目的 学问:把握盐的一些化学性质和复分解反响的条件。 用途;可用盐溶液来制取单质的金属,稳固把握制酸、制碱的方法。 力量:培育学生阅读和自学力量。培育学生分析问题和化学计算的力量。 思想教育:培育学生用辩证的观点来熟悉物质的共性与共性及其它之间的区分。培育学生依据事实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1、复分解反响的条件 2、盐的化学性质。 提问 依据已学过的学问分析找出盐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一)盐(溶入水或溶入酸)
11、+ 酸 新盐 + 新酸是常用的一种制酸方法。 AgNO3 + HCl BaCl2 + H2SO4CaCO3 + HCl NaHCO3+H2SO4争论 这类反响要发生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小结 盐必需能溶入水或溶入酸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 (二)盐(可溶) + 碱(可溶) 新盐 + 新碱是常用的一种制碱方法。 练习 完成以下反响的化学方程式: Ba(OH)2+Na2SO4 FeCl3 + KOH 小结 盐和碱必需可溶,生成物之一是沉淀。(三)金属 + 盐(可溶) 新金属 + 新盐 争论 金属跟盐的反响需要满意什么条件?小结 由上述三个试验可知金属跟盐不肯定都能发生置换反响,跟金属的活 动性有
12、直接关系。在金属活动性挨次表中,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 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不以H为界限)。留意:反复强调“盐溶液”,即盐必需可溶。提问 越活泼的金属越简单把排在他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吗? 观看 未见有红色铜消失。讲解 不要用K、Ca、Na、Ba去置换盐溶液中的金属。例如:Na + H2O =NaOH + H2 2NaOH + CuSO4=Cu(OH)2 + Na2SO4小结盐与金属反响的条件:盐必需可溶,单质金属必需比盐中金属活泼,单质金属除K、Ca、Na、Ba不能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响。 从性质(2)可以看出盐中的金属离子可与碱中的OH结合生成新的碱。 试验2
13、、BaCl2 + Na2SO4 观看 试验1、2都有沉淀生成。(独立写出以上反响的化学方程式)(四)盐(可溶)+ 盐(可溶)新盐+新盐争论 此类反响要发生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小结两种盐必需都可溶,生成物之一是沉淀。 以上所学过的盐与酸、盐与碱、盐与盐之间的反响,以及以前学过的中和反响等都属于复分解反响。酸、碱、盐之间是不是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响呢? 1、 学性质(1)、金属 + 盐(可溶) 新金属 + 新盐Zn + CuSO4 =ZnSO4 + CuCu + Hg(NO3)2 =Hg + Cu(NO3)2条件:在金属活动性挨次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不要用K
14、、Ca、Na 置换盐溶液中的金属 (2)盐 (溶入水或溶入酸) + 酸 新盐 + 新酸AgNO3 + HCl=AgCl+ HNO3BaCl2 + H2SO4=BaSO4+ 2HCl (3)盐(可溶) + 碱(可溶) 新盐 + 新碱CuSO4 + 2NaOH =Cu(OH)2 + Na2SO4FeCl3+ 3KOH =Fe(OH)3 + 3KCl (4)盐(可溶)+ 盐(可溶) 两种新盐AgNO3+ NaCl =AgCl + NaNO3BaCl2 + Na2SO4=BaSO4 + 2NaCl 二、复分解反响发生的条件:(同时满意以下条件)(1)、反响物:必需可溶(包括可溶入酸)(2)、生成物:有
15、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3、NaCl + KNO3 4、Mg(OH)2 + CuSO45、BaCO3 + HCl 6、Ba(NO3)2 + MgSO4 课内练习书P16、P17附:课外练习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3 其次单元 我们四周的空气 (1) 盛放红磷的集气瓶内,除了水,还有什么? (空气) 总结【叙述】两百多年前,法国闻名化学家拉瓦锡讨论空气成分所做的试验与我们今日的试验异曲同工。翻开课本课本26页。 【叙述】在十九世纪末以前,人们深信空气中仅含有氧气和氮气。后来间续发觉了氦、氖、氩、氪、氙等稀有气体,才熟悉到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之外,还有其他的成分。目前人们已能用试验方法准确的测定空气的成分。
16、试验说明,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 德育教育:通过空气成分发觉过程的学习,熟悉到科学讨论过程中美的真谛在于求真,作为科学家最大的美德是严谨的科学态度,要敢于质疑权威。了解,最初化学讨论的手段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反响,各自保持着各自的性质。 课题2 氧气 铁丝银白色固体在空气中持续加热发红,离火后变冷。 【下定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响化合反响 多变一 硫黄色固体微弱、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燃烧,产生光明、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 + O2 SO2 红磷暗红色粉末状固体微弱的黄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白烟
17、发出刺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烟4P + 5 O2 2 P2O5 铁丝银白色固体在空气中持续加热发红,离火后变冷。 在试验室里,我们通常采纳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氧气。 二、氧气的试验室制法 【争论】 (1)在肯定量的氯酸钾中参加少量的高锰酸钾,是否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为什么? 答: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由于高锰酸钾受热后简单分解,生成物中有二氧化锰,二氧化锰可以降低氯酸钾分解的温度,因此可以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 (2)高锰酸钾是不是该反响的催化剂?为什么? 答:高锰酸钾不是该反响的催化剂。由于高锰酸钾受热易分解,生成了其它物质,在反响前后,高锰酸钾的质量
18、和化学性质都发生转变,因此高锰酸钾不是该反响的催化剂。但是高锰酸钾分解生成的二氧化锰是加快氯酸钾分解反响的催化剂。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4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课程中安排了丰富的试验,通过试验探究推导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学习本节课,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同时,它又是中考中常设计的内容,因此,在初中化学中占有肯定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学问和技能目标 了
19、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洁的化学试验,表达所观看到的试验现象,分析试验结论。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是学生经受科学探究的根本过程,进一步培育学生的观看、动手、分析试验的根本力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增加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奇怪心和探究欲,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拉进化学与生活的距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化学反响原理 二、说学情 本课时内容比拟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关于二氧化碳的学问的了解,所以学习起来不会很难。又由于学生思维活泼,求知欲强,
20、尤其对化学试验布满深厚的兴趣,但是学生对试验的动手和分析力量弱,还没具备自主的试验探究力量,所以我采纳组成小组进展试验探究来形成教学手段,逐步培育学生的试验操作力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育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 (1)情境引入法: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2)试验探究法:本节课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分析试验现象,探究二氧化碳性质。 (3)问题争论法:在教学中恰当的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展猜测和假设,通过争论完成探究试验。 四、说学法 为了培育学生自主的学习力量,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进展学习: 1、指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化学 初三 上册 教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