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初三上册教案(汇编7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汇编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初三上册教案(汇编7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化学初三上册教案(汇编7篇) 一、质量守恒定律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抓住“五个不变”、“两个肯定转变”及“一个可能转变”,即: 2.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试验现象的一般步骤为: (1)说明化学反响的反响物、生成物 (2)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应当是参与化学反响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质量总和; (3)与题目中试验现象相联系,说明缘由。 3.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应留意: (1)质量守恒定律只能解释化学变化而不能解释物理变化 (2)质量守恒只强调“质量守恒”不包括分子个数、体积等方面的守恒 (3)“质量守恒”指参与化学反响的各物质质量总和和生成物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不包括未参与反响的物质的质量,也不
2、包括杂质。 二、化学方程式计算 1、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1)写:正确写出反响物、生成物的化学式 (2)配:配平化学方程式 (3)注:注明反响条件 (4)标:假如反响物中无气体(或固体)参与,反响后生成物中有气体(或固体),在气体(或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标出“”(或“”).若有气体(或固体)参与反响,则此时生成的气体(或固体)均不标箭头,即有气生气不标“”,有固生固不标“” 2.依据化学方程式进展计算的步骤 (1)设:依据题意设未知量 (2)方:正确书写有关化学反响方程式 (3)关:找出已知物、待求物的质量关系 (4)比:列出比例式,求解 (5)答:简要的写出答案 3、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
3、的常用公式 4、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要领可以归纳为: 化学方程式要配平,需将纯量代方程; 量的单位可直接用,上下单位应一样; 遇到有两个已知量,应找缺乏来进展; 遇到多步的反响时,关系式法有捷径。 三、有关溶液的计算 应娴熟把握本局部常用的计算公式和方法 公式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 公式二:溶液的稀释与浓缩 M浓a%浓M稀b%稀 (M浓+增加的溶剂质量)b%稀 公式三:相对溶质不同质量分数的两种溶液混合 M浓a%浓+M稀b%稀(M浓+M稀)c% 公式四: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 四、
4、常用公式计算 10.相对原子质量 某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 11.设某化合物化学式为AmBn 它的相对分子质量 A的相对原子质量mB的相对原子质量n A元素与B元素的质量比 A的相对原子质量m:B的相对原子质量n A元素的质量分数 A的相对原子质量m/AmBn的相对分子质量 五、解题技巧计算 1、守恒法 例1某种含有MgBr2和MgO的混合物,经分析测得Mg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8.4%,求溴(Br)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析:在混合物中,元素的正价总数=元素的负价总数,因此,Mg原子数Mg元素的化合价数值=Br原子数Br元素的化合价数值+O原子数O元素的化合价数值。 解:设混合
5、物的质量为100克,其中Br元素的质量为a克, 则38.4242=a801+(100-38.4-a)162 a=40(克),故Br%=40% 2.巧设数据法 例2将w克由NaHCO3和NH4HCO3组成的混合物充分加热,排出气体后质量变为w/2克,求混合物中NaHCO3和NH4HCO3的质量比。 解析:由2NaHCO3=Na2CO3+H2O+CO2和NH4HCO3=NH3+H2O+CO2可知,残留固体仅为Na2CO3,可巧设残留固体的质量为106克,则原混合物的质量为106克2=212克,故mNaHCO3=168克,mNH4HCO3=212克-168克=44克。 3.极植法 例3取3.5克某二
6、价金属的单质投入5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8.25%的稀盐酸中,反响完毕后,金属仍有剩余;若2.5克该金属投入与上述一样质量、一样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等反响完毕后,参加该金属还可以反响。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24 B.40 C.56 D.65 解析:盐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50克18.25%=9.125克,9.125克盐酸溶质最多产生H2的质量为=0.25克。 答案:A 由题意知,产生1克H2需金属的平均质量小于3.5克4=14克,大于2.5克4=10克,又知该金属为二价金属,故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28,大于20。 4.十字穿插法 例4取100克胆矾,需参加多少克水才能配成溶质质量分数
7、为40%的硫酸铜溶液? 解析:结晶水合物(CuSO4*5H2O)可看成CuSO4的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为160250100%=64%。 解:设加水(溶质质量分数可看成0%)的质量为x,则 5.估算法 例5将13.2克可能混有以下物质的(NH4)2SO4样品,在加热的条件下,与过量的NaOH反响,可收集到4.3升NH3(密度为17克/22.4升),则样品中不行能含有的物质是() A.NH4HCO3、NH4NO3 B.(NH4)2CO3、NH4NO3 C.NH4HCO3、NH4Cl D.NH4Cl、(NH4)2CO3 解析:假设样品为纯(NH4)2SO4,则由(NH4)2SO42NH3可知,能产生
8、4.48升NH3,大于4.3升。 因此样品中的杂质造成样品NH4+的含量小于纯(NH4)2SO4中NH4+的含量。这就要求选项的两种物质中至少有一种物质的NH4+含量小于(NH4)2SO4中NH4+的含量,都大于是不行能的。 可将备选答案化学是变形后进展估算:NH4HCO3(NH4)2(HCO3)2,NH4NO3(NH4)2(NO3)2,NH4Cl(NH4)2Cl2.局部“式量”:(HCO3)=122,(NO3)2=124,Cl2=71,CO3=60,而(NH4)2SO4中,SO4=96,故答案选D。 今日的内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2 其次单元 我们四周的空气 (1) 盛放
9、红磷的集气瓶内,除了水,还有什么? (空气) 总结【叙述】两百多年前,法国闻名化学家拉瓦锡讨论空气成分所做的试验与我们今日的试验异曲同工。翻开课本课本26页。 【叙述】在十九世纪末以前,人们深信空气中仅含有氧气和氮气。后来间续发觉了氦、氖、氩、氪、氙等稀有气体,才熟悉到空气中除了氧气和氮气之外,还有其他的成分。目前人们已能用试验方法准确的测定空气的成分。试验说明,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 德育教育:通过空气成分发觉过程的学习,熟悉到科学讨论过程中美的真谛在于求真,作为科学家最大的美德是严谨的科学态度,要敢于质疑权威。了解,最初化学讨论的手段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这些物质
10、之间没有发生反响,各自保持着各自的性质。 课题2 氧气 铁丝银白色固体在空气中持续加热发红,离火后变冷。 【下定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响化合反响 多变一 硫黄色固体微弱、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燃烧,产生光明、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S + O2 SO2 红磷暗红色粉末状固体微弱的黄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白烟发出刺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烟4P + 5 O2 2 P2O5 铁丝银白色固体在空气中持续加热发红,离火后变冷。 在试验室里,我们通常采纳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氧气。 二、氧气的试验室制法 【争论】 (1)在肯定
11、量的氯酸钾中参加少量的高锰酸钾,是否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为什么? 答:能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由于高锰酸钾受热后简单分解,生成物中有二氧化锰,二氧化锰可以降低氯酸钾分解的温度,因此可以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率。 (2)高锰酸钾是不是该反响的催化剂?为什么? 答:高锰酸钾不是该反响的催化剂。由于高锰酸钾受热易分解,生成了其它物质,在反响前后,高锰酸钾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发生转变,因此高锰酸钾不是该反响的催化剂。但是高锰酸钾分解生成的二氧化锰是加快氯酸钾分解反响的催化剂。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了解常见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状况。 (2)了解几种常见的酸及酸的
12、通性。 (3)熟悉浓硫酸的腐蚀性。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熟悉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运用试验的方法猎取信息,运用比拟概括的方法对猎取的信息进展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加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育擅长合作、勤于思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浓硫酸的腐蚀性。 3.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酸碱指示剂的变色状况。 2.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工具 【教具预备】白醋、苹果汁、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石蕊溶液、试管(若干)、牵牛花、万寿菊、蝴蝶兰花、玫瑰、月季、紫甘蓝、硫酸、玻璃棒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
13、日常生活中,你听说过、接触过酸和碱吗? 【沟通答复】 接触过的酸有:碳酸、醋酸、盐酸、硫酸;碱有:氨水、石灰水、烧碱。 【提出问题】 用什么较简洁的方法区分酸和碱呢? 【展现沟通】 请同学们做教材P50试验10-1,沟通试验结果。 【阅读记忆】 请同学们阅读并理解教材P51内容,归纳什么叫指示剂?指示剂遇酸和碱溶液变色有什么规律? 【阅读答复】 石蕊试液遇酸溶液变红,遇碱溶液变蓝;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 【提出问题】 请同学争论白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这4种物质中,哪些可能是酸溶液,哪些可能是碱溶液。 【沟通答复】 白醋,盐酸是酸溶液;石灰水,氢氧化钠是碱溶液。 【归纳
14、总结】 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取少量溶液,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酸性溶液,若溶液呈蓝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 【过渡】 酸碱指示剂的种类许多,不只是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在日常生活中指示剂随处可见,同学们可通过后面的活动体验一下。 【活动与探究1】 请同学们按教材P51“探究”进展试验,并做好试验记录。 【展现沟通】 试验完成后请各组同学展现你们的试验成果。 【提出问题】 通过上述试验你们有什么新的发觉和想法? 【沟通答复】 有一些花可作指示剂,如牵牛花、蝴蝶兰花、玫瑰、紫甘蓝。 【过渡】 上面我们学习了酸碱指示剂,并熟识了几种酸和碱,下面我们重点探讨几种常见酸的性质
15、和用途。 【沟通展现】 展现沟通试验结果 【阅读记忆】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2盐酸与硫酸的用途,并熟记它们的主要用途。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们完成P53试验10-3并作好试验记录。 【归纳总结】 浓硫酸有剧烈腐蚀性(即脱水性),因此使用浓硫酸时要特殊当心,切不行弄到皮肤和衣服上;其次浓硫酸有吸水性可作非碱性气体的枯燥剂。 【活动与探究3】 教师先分步演示,要求学生观看、感知后探究出缘由。教师先演示P53试验10-4,第一步:向小烧杯中倾倒20毫升水,再沿烧杯内壁注入10毫升浓硫酸,此时不搅拌;其次步:学生近距离观看无色液体分为两层,分析争论缘由,第三步,边搅拌混合液边让同学们摸烧杯的外壁。
16、教师再按图10-6演示试验,强调稀释浓硫酸方法不当时导致的危害。学生作好记录。 【归纳总结】 浓硫酸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故烧杯外壁发烫,另外水的密度比浓硫酸小,浮在浓硫酸外表,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会使水立即沸腾,使硫酸向四周飞溅。若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后的正确处理方法是马上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对于严峻者应尽快送到医院治疗。 特殊提示:在浓硫酸稀释时,肯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渐渐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切不行将水倒进浓硫酸里。浓硫酸具有腐蚀性的缘由在于它的脱水性。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熟悉了酸碱指示剂,熟识了石蕊试液,酚酞试液在酸碱溶液中的变色规律,并能利
17、用这一点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另外了解了几种常见酸的性质与用途。 化学初三上册教案4 初三化学 备课时间 备课地点 接待室 参与教师 缺席教师 无 备课内容 自然科学第六册第一章第四单元:盐的性质 备课过程 学生根本学问状况分析 1、 学生在学习过第五册、第六册前面的几节后,对金属的活动性有了初步的了解,对酸、碱的分类和化学性质有肯定的了解,有助于对本单元中盐的分类和化学性质的把握。 2、 学生的生活常识,对课本中提到的盐和生活中吃的食盐简单混淆。 3、 盐与金属反响的学问点中,盐必需是溶液、金属单质必需在盐中金属的前面,金属除钾、钙、钠、钡之外是学生较简单忽视的问题。 4、 铁元素的变价问题,对
18、于特殊是中偏下的同学还需要稳固。 5、 盐与酸、盐与碱、盐与盐之间的反响两者都必需符合复分解反响的条件。 本单元的根本内容和教学要求(包括重点、难点、目标达成度等) 一、一、根本内容 1、 重点:1、复分解反响的条件 2、盐的化学性质。 2、 难点:盐的化学性质;爱国主义和辩证观的情感体验与升华;对学习方法的培育,特殊是强调学习比照的试验方法。 3、 目标: 1)把握依据复分解反响条件来推断盐与盐、盐与酸、盐与碱之间能否反响 2)了解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 3)会用金属活动性挨次来推断金属能否跟盐溶液反响。 4)记住盐的化学性质,会写有关反响的化学方程式。 5)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熟悉量变到
19、质变的详细事例,初步提醒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同时培育学生的分析归纳力量。 6)通过铁与硫酸、铜与硝酸银反响的试验的分析,使学生树立外因和内因辩证统一的观点;使学生逐步体验到物质、条件、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普遍性。 重点课时的设计思路和教学方法(不够可另附纸) 盐的性质 教学目的 学问:把握盐的一些化学性质和复分解反响的条件。 用途;可用盐溶液来制取单质的金属,稳固把握制酸、制碱的方法。 力量:培育学生阅读和自学力量。培育学生分析问题和化学计算的力量。 思想教育:培育学生用辩证的观点来熟悉物质的共性与共性及其它之间的区分。培育学生依据事实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1、复分解
20、反响的条件 2、盐的化学性质。 提问 依据已学过的学问分析找出盐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一)盐(溶入水或溶入酸)+ 酸 新盐 + 新酸是常用的一种制酸方法。 AgNO3 + HCl BaCl2 + H2SO4CaCO3 + HCl NaHCO3+H2SO4争论 这类反响要发生需要具备什么条件?小结 盐必需能溶入水或溶入酸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 (二)盐(可溶) + 碱(可溶) 新盐 + 新碱是常用的一种制碱方法。 练习 完成以下反响的化学方程式: Ba(OH)2+Na2SO4 FeCl3 + KOH 小结 盐和碱必需可溶,生成物之一是沉淀。(三)金属 + 盐(可溶) 新金属 + 新盐 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化学 初三 上册 教案 汇编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