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案-化学平衡(8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化学教案-化学平衡(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教案-化学平衡(8篇).docx(4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化学教案化学平衡(8篇) 一、教材分析: 从本节课题开头,学生将从以往的宏观世界走向微观世界,对奇异的微观世界有所了解。从熟悉到分子、原子的存在开头,逐步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响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本课题首先从学生学生亲身体验(教师在第一排喷洒空气清爽剂,而坐在教室每个地方的学生都能闻到清爽的气味)及红墨水在水中集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索,然后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和多媒体,用简洁的几句话将人类对分子、原子的原始思考与现代证明略作描述,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观点。 课堂教学中通过浓氨水的集中比照试验让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并利用这一结论对前述现
2、象作出详细解释,对如何运用微观粒子运动规律来解释宏观现象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关于分子间有间隔的内容,通过用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总体积小于200mL的试验探究,让学生总结出:分子之间有间隔,同时延长到物质的热胀冷缩,物质三态的变化,向车胎里打气等学生熟识的生活现象,让学生确认分子间有间隔的事实。 教材中还设计了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微观示意图,让学生争论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拟以前学习过的一些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响,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熟悉分子、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
3、让学生领悟从宏观物质进入微观粒子,为后期学习作好学问铺垫。 二、学情分析: 在初二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学问,知道分子和原子体积特别小,肉眼无法直接观看到,但其的确客观存在。因此,本课题的引入并不困难,但从化学角度讲解涉及的一些化学微观概念较为抽象,学生不简单理解和把握;学生能娴熟把握的是物理学上常提到的一些变化,如蒸发、集中,物质三态以及热胀冷缩。 三、教学目标 学问与特能: 1、熟悉物质的微粒性,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等根本特征;知道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熟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
4、中的最小微粒 3、知道原子和分子的一样点、不同点和联系;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洁的生活和试验现象。 4、学会运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来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纯洁物和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 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通过观看自然、试验、识图等方法猎取信息,进展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2、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完成试验,对有怀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展讨论,主动和他人进展沟通,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保持和增加对化学现象的奇怪心和探究欲,进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育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索、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2、激发对物质微粒的探究
5、欲,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四、教学课时与教学预备: 1、教学课时:(1课时) 2、教学预备:红墨水、冷热水、大、小烧杯、氨水、酚酞试液、酒精、量筒、教学课件、温度计、体温表。 五、教学重点 熟悉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观粒子。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六、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熟悉物质,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七、教学方法: 试验启发式与课内外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多媒体帮助。 八、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课题 教师活动教师在教室第一排喷洒空气清爽剂。 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闻到什么?为什么全教室的学生都能闻到清爽剂的气味?引
6、起学生思索。 学生活动发觉问题: 将化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真实的情景中发觉值得讨论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由此引入构成物质的粒子的学问解释上述现象。 设计意图引出课题:从与教学内容有内在关系的身边的素材中,抽取有启发性的情节,提出高于思索性,激发想象力的化学话题。 2、新课学习: 教师活动:活动与探究一:物质的微粒性。 追问:我已经停顿喷洒空气清爽剂了,为什么现在仍有清爽的气味? 经过争论得结论板书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 讲解:停顿喷洒空气清爽剂,但空气清爽剂的芳香仍旧存在,说明构成空气清爽剂香味的粒子分子,虽然肉眼无法观察,但却真实存在的。 PPT投影: 1、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的苯分子的图
7、象(图3-2) 2、通过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图3-3) 边展现边说明: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中国”,是目前最小的文字,小至原子的大小,说明我国已把握了操纵原子的技术。 学生活动边听、边看、边疑,得出结论: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肉眼无法观察,但微观粒子聚拢在一起构成宏观物质。 教师活动活动与探究二:分子、原子的根本性质。(分子、原子的特征) 介绍: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PPT投影 (一)分子、原子的根本性质(分子、原子的特征) 1、分子等粒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活动探究红墨水分别在冷、热水中集中。
8、追问:为什么红墨水能在水中集中?为什么红墨水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集中速率快? 演示试验向盛有约4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参加5-6滴酚酞溶液,搅拌匀称,观看。 1、取少量上述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渐渐滴加浓氨水,观看现象。 2、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例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 烧杯C,参加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如图)。 争论以上试验说明什么问题? (同时播放试验过程及微观过程) PPT投影: 2、分子等粒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提出新问题:冲糖水时,把糖放到开水中,糖不见,而杯中的水却变甜了。能用粒子的观点解释吗? 学生活动想
9、象、理解:分子、原子有多小。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100mL水+100mL酒精=200mL液体;正确吗? 学生活动学生试验: 1、量取100mL水、100mL酒精混合在一起观看是否等于200mL。 2、用酒精温度计,体温表分别测出水温柔体温,观看表上数值变化状况。 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上述问题。 PPT投影 3、分子、原子之间有间隔,间隔的大小与温度,压强有关,气体分子间隔较大,固体、液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 教师活动活动与探究三:分子、原子的概念。 提出问题: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以水的电解为例,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与讲解,引导学生从
10、分子的角度,理解水的蒸发与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 通电 H2O H2+O 2板书PPT投影 (二)分子、原子的概念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强调:“保持”是指保持“化学性质不能保持物理性质”,“最小粒子”是指“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强调:“最小粒子”不是指肯定的最小,而是指“化学变化”中的最小。 3、分子与原子比拟。 分子 原子 一样点 1、质量、体积都特别小 2、彼此之间有间隔 3、总是不断地运动 4、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一样 不同点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为原子。 1
1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行再分。 联系 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思索分析,(用分子的根本性质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质没有变,分子本身没变化。(物理变化) 2、物质变了,分子本身也变了(化学变化) 观看多媒体课件演示,听讲解,理解和领悟。 稳固、深化 反复从水分解的微观变化领悟分子的“分与合”,做出物质变化过程中的粒子变化的图示。 设计意图 使学生的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比照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从分子本身是否变化来熟悉、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通过联系新旧学问,提出问题,并借助多媒体,帮助教学,赐予学生直观的印象。 学生活动:思索、争论沟通,归纳总
12、结。 教师活动:矫正总结 稳固训练练习册本节选择题局部。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学问要点,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问构造。 九、板书设计: 课题1: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原子的根本性质:(分子、原子的观点或特征) 1、分子、原子的体积、质量都很小; 2、分子、原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3、分子、原子之间有间隔,间隔的大小与温度、压强有关,气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大,固体、液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 4、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一样,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二)分子、原子的根本性质的运用。 1、解释有关常见现象 2、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区分混合物和纯洁物 混合物由多种分
13、子构成的物质肯定是混合物。 纯洁物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肯定是纯洁物。 (三)分子、原子的概念: 1、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特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与原子比拟: 十、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领学生进入微观世界。首先熟悉分子、原子的客观存在,然后建立微观粒子模型,体会它与宏观物质的不同,把握用微观理论解释宏观变化,最终进一步熟悉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响中的不同,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反思: 1、教学手段形式多样。有实物展现、试验演示、活动与探究、多媒体投影相互有机结合,使抽象概念形象化,突破难点,提高学生抽象
14、思维力量,激发学生深厚的探究欲望,但要留意多媒体只能起帮助作用。 2、试验与活动探究均实行比照方法,如红墨水在冷、热水中集中。浓氨水分子集中试验实行氨水直接滴入酚酞溶液与氨分子运动到酚酞溶液中进展比照,提高教学效果,培育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探究的方法。 3、将化学与现实生活严密联系,如院子里的桂花香,食堂里的饭菜香等,从真实的情景中发觉值得讨论的问题,产生探求欲望。 4、从微观角度熟悉和区分物质的变化,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仍是师生需要解决的问题。 初三化学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铁的物理性质,化学教案初三化学教案铁的性质。 2、要求学生初步把握铁跟氧气、酸及硫酸铜溶液发生反
15、响的试验现象和相应的化学反响方程式,使学生知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拟活泼的金属。 3、使学生对铁及铁制品锈蚀的原理和一般防锈方法有一些常识性的熟悉。 4、通过我国钢铁工业生产进展的历史对学生进展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铁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对“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拟活泼的金属”的理解。 2、铁与其他物质反响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方法: 设疑、试验引探法 媒体选择: 实物,演示试验,投影仪,录像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本节课,我们将重点讨论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用途最广泛的金属。钢铁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材料,钢铁的进展和使用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是最早使用铁的国家之一,
16、1996年,我国的钢产量超过一亿吨,跃居世界第一。日常生活中的铁制品一般不是纯铁,我们讨论的是纯铁的性质。 讲授新课: 一、铁的物理性质 展现:铁锭 观看:锻面的颜色 讲解:1、银白色,有金属光泽 演示试验:请学生将铁丝和铁片弯曲,并用钳子将铁丝剪断 设疑:从这个试验,说明铁的硬度如何? 学生争论后小结:2、质软 设疑:将铁“抽丝”、“打片”,可做出各种规格的铁板,各种型号的铁丝、钢筋,说明铁的延性和展性如何? 讲解:3、铁有良好的延展性 设疑:用铁锅炒菜,手会感到锅很烫;用铁做导线,手一碰就有可能触电;这两个试验说明铁的什么性质? 讲解:4、铁有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性能 设疑:将铁块放在水中会下
17、沉,说明铁的什么性质? 讲解:5、铁的密度比水大,约是7.86g/cm3 讲解:大家都熟识水有三态:固态冰、液体水和水蒸气。铁也一样,当温度到达目的535以上时,固态的铁就会熔化成铁水,成为流淌的液体。再升温到场2750以上时,液态的铁也会气化,成为气态的铁。 (投影仪)练习: 填空:1、色、泽、硬度( ) 2、密度、熔沸点( ) 3、延性、展性( ) 4、导电、传热性( ) (学生阅读课文填空后小结) 我们学习任何一种金属都可按金属的色泽、硬度、密度、延展性、导电和导热性能、熔点和沸点的挨次去思索、记忆是非常有益的。 (过渡):以上我们探究了铁的物理性质,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铁的化学性质。 二
18、、铁的化学性质 (讲解)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学过铁的一些化学性质,如铁可以在纯氧中燃烧。 1、铁跟氧气的反响 (提问)回忆铁在氧气中燃烧的试验现象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请学生答复) (提问)镁条在空气中能猛烈燃烧,铁丝在空气中能燃烧吗? (学生争论后小结,以反响条件不同来说明铁的活动性不如镁)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拟活泼的金属。 (拿出十天前组织学生做的课外试验) (图像略) (观看):三只试管中铁钉的变化状况 (设疑):第一只试管中铁钉生锈,其次只试管中铁钉没有生锈,说明铁在什么条件下简单生锈。 (小结)(1)在含水分的空气中铁与水、氧气反响,生成铁锈。 (2)在隔绝空气的状况
19、下,铁不易与水反响。 (3)在常温下,枯燥的空气中,铁很难跟氧气反响。 试验二、三、四中铁生锈,同时试管中水位上升至试管的1/5处。 (提问)如何防止铁生锈呢? (阅读)课文第120121页。 2、铁跟酸反响 3、演示试验61 (观看)有气泡放出,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板演:Fe+2HCL=FeCL2+H2 (浅绿色) Fe+H2SO4=FeSO4+H2 (浅绿色) (投影仪上比拟以下试验)Mg、Zn、Fe、Cu分别和硫酸反响的速度和猛烈程度。 (争论)比拟金属活动性不同,MgZnFeCu (小结)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拟活泼的金属。 (录像)从离子型化合物形成的角度模拟反响的变化过程。 4、铁
20、跟硫酸铜溶液的反响 演示试验62 魔术:“魔刀杀血”,将一把光亮的匕首刺入硫酸铜溶液中,一会儿抽出。 (观看)铁钉外表掩盖着一层红色的铜,溶液颜色变成浅绿色。 (板演)Fe+CuSO4=FeSO4+Cu (浅绿色) (红色) (讲解)早在西汗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创造铁能从某些含铜化合物中置换出铜,在宋朝已将这个方法应用于生产,成为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 (争论)假如将5.6g铁投入足量的硫酸铜溶液中,完全反响后,溶液质量增加还是削减?为什么? 本节小结: 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拟活泼的金属。 作业布置: 课本习题1、2、4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第六章 铁 铁的性质 铁的物理性质 一、铁的化学性质F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化学教案 化学平衡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