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3_T 2133-2021 雷电致灾风险区划技术规范.docx
《DB43_T 2133-2021 雷电致灾风险区划技术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43_T 2133-2021 雷电致灾风险区划技术规范.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ICS07.060CCSA4743湖南省地方标准DB43/T21332021雷电致灾风险区划技术规范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lightningdisasterriskzoning2021-08-03发布2021-10-03实施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B43/T21332021目次前言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区划流程25资料收集26资料处理37区划模型和方法4附录A(资料性)归一化方法7附录B(资料性)雷电落点误差计算8附录C(资料性)权重大小确定方法10附录D(资料性)自然断点法13参考文献14IDB43/T21332021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
2、.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湖南省气象局提出。本文件由湖南省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长沙市气象局、怀化市气象局、湖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钟金莲、薛志明、邓战满、黄柱坚、薛明、刘越屿、周璐、薛德锋、唐瑶、陈梦醒、杨加艳、黄钰杰、谢露、黄正才、吴琏、吴瑕、卢荣琼、邱庆栋、陈力强、汤光玉。IIIDB43/T21332021雷电致灾风险区划技术规范1范围本文件给出了雷电致灾风险区划的流程、资料收集与处理、区划模型和方法。本文件适用于雷电
3、致灾风险区划。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370472018基于雷电定位系统(LLS)的地闪密度总则QX/T4052017雷电灾害风险区划技术指南DB43/T21342021地闪等级划分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雷电致灾风险Riskoflightningdisaster雷电灾害发生的可能性。3.2致灾因子hazard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资源与环境破坏、社会系统混乱等的异变因子。QX/T40
4、52017,定义3.23.3雷电致灾风险指数lightningdisasterriskindex根据致灾因子危险性对雷电致灾风险进行评定的量化指标。3.4雷电致灾风险区划lightningdisasterriskzoning根据雷电致灾风险指数大小,对雷电致灾风险的空间范围进行区域划分。3.5地闪cloud-to-groundlightning;CG雷暴云与大地之间的放电现象。GB/T370472018,定义3.1.13.6雷电定位系统lightninglocationsystem;LLS由多个雷电传感器组成的用于监测和定位其覆盖区域内雷电事件的探测网。1注:单位为次每平方千米年次/(kma)
5、。DB43/T21332021雷电定位系统又称闪电定位系统。GB/T370472018,定义3.1.103.7地闪密度groundflashdensity单位面积、单位时间的平均地闪次数。2GB/T370472018,定义3.1.73.8地闪日数lightningdays网格内年平均地闪日数。注:单位为天每网格年。3.9雷电强度lightningIntensity按地闪等级划分中的地闪强度等级加权平均得到的强度。注:单位为千安培(kA)。4区划流程雷电致灾风险区划流程,见图1。雷电资料灾情资料地理信息资料资料收集归一化处理归一化处理栅格化处理GIS数据库雷电致灾风险区划模型雷电致灾风险区划结果
6、图1雷电致灾风险区划流程资料处理风险区划5资料收集5.1雷电资料2等级等级名称地闪强度(kA)条件关系地闪陡度(kA/S)1级弱雷电0,15)或52级中等雷电15,25)且53级强雷电25,50)且54级超强雷电50且5DB43/T21332021宜收集5年以上的雷电定位系统资料,包括雷击的时间、地理位置、雷电流幅值、陡度值等资料。5.2地理信息资料按QX/T4052017规定,收集分辨率不低于1250000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5.3灾情资料宜收集5年以上雷灾起数。6资料处理6.1处理方法6.1.1归一化处理参照QX/T4052017给出的方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归一化处理,归一化处理
7、方法参见附录A。6.1.2栅格化处理按2000国家大地坐标参数,将区域划分为5km5km的网格。6.2地闪资料6.2.1落点误差处理对收集的雷电资料进行落点误差计算,剔除雷电最大落点误差大于2倍网格边长的数据,雷电落点误差计算参见附录B。6.2.2陡度值处理雷电定位系统数据中,当陡度值大于雷电流幅值时,陡度值取雷电流幅值。6.2.3地闪强度等级划分根据雷电流幅值、陡度值大小,参照DB43/T21342021给出的方法,按表1将地闪强度划分为4个等级。表1地闪强度等级6.2.4地闪日数统计各网格内地闪强度2级(含)以上地闪日数,除以资料年限,得到各网格内的年地闪日数,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形成地闪日
8、数栅格数据。6.2.5地闪密度3雷灾起数(起)1-1011-2021雷电致灾等级(级)123iLn=(Fi)(1)DB43/T21332021统计各网格内地闪强度2级(含)以上地闪频次,除以资料年限,得到各网格内的年地闪密度,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形成地闪密度栅格数据。6.2.6雷电强度根据表1,按式(1)计算各网格内的地闪强度2级(含)以上雷电强度并形成栅格数据。4i=29式中:Ln雷电强度;i地闪强度等级;Fi地闪强度为i等级的地闪频次的归一化值。6.3地理信息资料6.3.1土壤电导率对土壤电导率资料进行归一化处理,形成归一化的土壤电导率栅格数据。6.3.2海拨高度对数字高程模型(DEM)资料
9、进行归一化处理,形成归一化的海拨高度栅格数据。6.3.3地形起伏计算以目标栅格为中心、大小为所定栅格大小的正方形范围内高程的标准差,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形成归一化的地形起伏栅格数据。6.4致灾等级参照雷灾起数,按表2统计栅格面积上雷电致灾等级,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形成归一化的雷电致灾等级栅格数据。表2雷电致灾等级表6.5建立数据库将地闪资料、灾情资料和地理信息资料处理成相同空间分辨率和空间投影坐标系统,建立地理信息系统(GIS)风险区划数据库。7区划模型和方法7.1区划模型雷电致灾风险区划模型由地闪因子和触发因子数据组成。区划模型见图2。4雷电致灾风险区划模型雷电致灾风险指数RHDB43/T213
10、32021雷电致灾风险等级划分地闪因子触发因子极高高风一般地闪日数地闪密度雷电强度致灾等级土壤电导海拨高度地形起伏风险等级险等级风险等级LrLdLnCl率EsTrSc图2雷电致灾风险区划模型7.2区划方法7.2.1雷电致灾风险指数计算雷电致灾因子危险性按式(2)计算:chRH=(Lwr+Lwd+Lwn)(Clwc+Sws+Ewe+Trwt)(2)式中:RH雷电致灾因子危险性;Lr地闪日数;wr地闪日数权重;Ld地闪密度;wd地闪密度权重;Ln雷电强度;wn雷电强度权重;Cl致灾等级;wc致灾等级权重;Sc土壤电导率;ws土壤电导率权重;Eh海拨高度;we海拨高度权重;Tr地形起伏;wt地形起伏
11、权重。各权重的计算参见附录C。5DB43/T213320217.2.2雷电致灾风险等级划分依据雷电致灾风险大小,采用自然断点法,将雷电致灾风险等级划分为极高风险等级(级)、高风险等级(级)、和一般风险等级(级)。自然断点法参见附录D。6DB43/T21332021附录A(资料性)归一化方法归一化是将有量纲的数值经过变换,化为无量纲的数值,进而消除各指标的量纲差异。计算公式为:Dij=0.5+0.5Aij-minimaxi-mini(A.1)式中:DijAijmini、maxij站(格)点第i个指标的归一化值;j站(格)点第i个指标值;分别是第i个指标值中的最小值和最大值。7DB43/T213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43_T 2133-2021 雷电致灾风险区划技术规范 2133 2021 雷电 风险 区划 技术规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