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篇).doc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事物或图像,初步熟悉几分之一,知道几分之一这样的数是分数,并借助图形明确几分之一的含义。 2、使学生记住分数各局部的名称,能正确的读、写几分之一,并能借助图形熟悉比拟几分之一大小的方法,学会比拟几分之一的大小。 3、通过演示、操作、观看、比拟,培育学生初步的规律思维力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主动探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熟悉二分之一、比拟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难点:比拟几分之一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先请同学们观赏一幅图片。这儿风景怎么样? 生:很美丽。 师:有两个小朋友在这野餐,让我们看看他们带了
2、哪些食物? 生:四个苹果,两瓶水,一个蛋糕, 师:你认为他们会怎样安排这些食物?(生:平均分) 生:平均分,每人两个苹果,一瓶水,半块蛋糕。 师:好,能不能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生:这样公正。 师:这里我想到了一个数学问题。你有没有想到? 师:把这些食品平均分成两份后,苹果每份两个,可以用数字2来表示;水每人一瓶,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蛋糕每份半个,可以用一个数字来表示吗? 生:可以。是二分之一。 师:(师板书:二分之一)这是这个数的读法,你知道这个数怎么写吗? 生:1/2。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书的。 师:很不错的习惯。同学们,你们以前见过这样的数吗?象1/2这样的数叫做分数,今日我们就
3、来熟悉分数。 二、新授 (一)熟悉1/2 1、师:你们知道分数是怎么来的吗?请同学们看投影 2、师:(电脑演示)我们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原来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 3、师:这里的它指的是什么?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半块蛋糕吗?(提示:为什么是两分而不是三分?为什么是之一而不是之二 生:它指的是蛋糕;两分是由于把蛋糕分成了两粉,之一指的是其中的一份。 师:其他同学也是这样想的吗?很好的想法。下面我们来讨论它的写法。它的写法是由几局部组成的?(三局部)哪三局部?()为了讲起来便利,人们给这三局部都起了一个名字,它们分别叫分数线、分母、分子;你知道这三局部分别表示什么吗
4、? 生:一表示平均分,2表示把这个蛋糕分成了两份,1表示其中的这一份。 师:讲的真不错,也只有这样积极思索才能学得真本领。下面我们放松一下,做几道简洁的题。 4、练习一:推断(电脑出示) 下面图形的阴影局部是原图形的1/2吗?(用手势表示) ()() 说一说为什么不是? 5、练习二;同学们真聪慧。现在王教师要考验大家是不是心灵又手巧,下面请你们动手,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表示出长方形的1/2。 师:哪位同学情愿展现一下自己的作品,并说一说你是做出来的? (二)熟悉1/3 (电脑显示)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电脑演示)。那么这一份是这个圆的几分之几?其次份、第三分呢? 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3份,每一
5、份都是它的三份之一,写作:1/3,读作:三分之一 (三)熟悉其它分数 接下来,王教师要看看大家制造力,请你来制造一个分数,并说一说它表示的意思。 小结:像1/2、1/3、1/4、1/8这样的数,都是我们的新朋友分数。 (四)分数大小的比拟 1、利用刚刚学生制造的1/2,1/4,结合图形,比拟大小; 2、比拟1/2,1/8的大小 3、比拟1/4,1/8的大小 4、师:你有没有发觉什么规律? (五)练习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感觉累吗?想不想试试自己的本事呢? 好,来看第一关(想想做做第一题);其次关(想想做做第三题)。 三、总结 今日这节课,王教师与大家合作得特别开心,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想一
6、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来跟大家共享一下。 最新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简洁实际问题。 2、学会正确解答简洁的有余数问题,会正确的写出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培育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学问,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44 226 367 475 399 2、先列算式,再口答下面各题 (1)、17个苹果,每5个装一盘,可以装()盘,还剩()个。 (2)、每盒饮料4元,19元能买(
7、)盒,还剩()元。 看来大家把握的真的很棒!今日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如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例5) 师:同学们,图上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生:划船 师:从图上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有22人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 师:最多坐4人,什么意思,我有点不明白,谁能帮帮教师? 生:就是能坐1人,2人,3人,4人,就是不能坐5人 师:哦,感谢你,解释的很清晰,你们听明白了吗?最多坐4人,就是能坐1人,2人,3人,最多只能坐4人 师:那这里的数学问题是什么?你找到了吗? 生:问至少要租几条船? 师:你找的很对,你能帮教师解释一下这里的至少吗? 生
8、:就是最少的意思。 师:哦,就是最少要租几条船?现在谁能完整的说说这道题目? 生:22人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至少要租几条船? 师:假如有6人去划船,每条船安排1人,需要几条船?安排2人呢?3人呢?你发觉了什么? 生:我发觉每条船坐的人越多,用的船越少。 师:那我们这里每条船上应当安排几人,才能用最少的船? 生:坐满,也就是坐4人 现在请你用画一画或者写一写的方式来解答这个问题。 生1展现:我用了4个圆来代替4个人,共用了5条船还余两个人。 生2展现:我用一个大圆代替一条船,直接往里面写4,就代表坐了4人,还余下2人。 生3展现:我用竖式算的,22个人,每条船坐5人,坐了20人,还余下2人
9、。 师:感谢你们为我们供应了这么好的解决方法!现在你们能依据她的方法来列算式吗? 生:224=5(条)2(人)师:为什么用除法?生:由于四个四个的分,就是求22里面有几个四,所以用除法? 现在我们已经用算式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至少要租几条船?生1:5条生2:6条 师:看来余下的2人是关键!那么余下的2人应当怎么办? 生1:余下的2人应当再租一条船。生2:我也认为余下的2人要再租一条船! 师小结:余下的2人假如是你,不让你去,你愿意吗?要想一起去,就得再租一条船!所以我们要用5+1=6(条) 2、运菠萝 师:划船划累了,你口渴了吗?王叔叔为我们预备了菠萝,谁能读一下? 生读题。 生自由列算式!
10、学生展现:278=3(次)3(箱)3+1=4(次) 师:为什么要加1?生:由于剩下的3箱还得单独再运一次。 师小结:像这种处理余数时,给商加1,我们称为进一法。 3、买面包 师:同学们,王叔叔还给我们预备了肉松面包。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面包3元一个。 师:出示问题。我拿10元钱最多能买几个?请你列出算式并说说理由 生:103=3(个)1(元)由于剩下的1元买不了一个面包 师:像这样余数对商没有影响,直接去掉了,我们称为去尾法。 4、比照总结 划船和买面包这两种状况对余数的处理一样吗?为什么? 生:由于划船的余下的2人也得去,而余下的1元却买不了一个面包 师小结:也就是这两个是不同的实际问题
11、,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处理余数。 三、稳固练习 1、推断(说明理由) 李阿姨缝制上衣,每件上衣钉7个扣子,38个扣子可以钉几件上衣? 387=5(件)3(个) 5+1=6(件) 答:38个扣子可以钉6件上衣。() 2、下面各题是选“去尾法”还是“进一法” (1)做一张床单需要2米布,7米布最多做几张床单?() (2)50个奶油蛋糕,每8个装一盒,至少要用多少个盒子?() 3、旋转木马8元玩一次,50元能玩几次?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生1:我知道了对余数的处理有“进一法”和“去尾法” 生2:我知道了处理余数时要考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 有余数的除法 解决问题
12、224=5(条)2(人) 5+1=6(条) 答:至少要租6条船。 最新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3 一、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8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4课时进展教学,今日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这局部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存了肯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阅历,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根底上学习的。学好本课学问,必将为学生以后的解决数学问题提高一个阶层。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对本课所讨论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肯定的整
13、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阅历。 (三)目标定位 依据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学问背景及本课的学问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受发觉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留意培育学生多角度观看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表达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3、通过解决详细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表达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难点是会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二、教学理念: 1、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需留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动身,为他们供应参加的时机,使他们体会到
14、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立一个发觉、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觉,去制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熟识的播送操、跑步、相册等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已把握的学问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表达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表达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教学时,我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查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信息、查找方法,对于学生符合情理的阐述,给于积极鼓舞,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增加信念。不断的引导和鼓舞,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角度去观看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
15、问题的力量。 三、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 这一环节,我从学生熟识的播送操入手,通过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猜的,加深学生对行列的熟悉,同时也稳固了几个几。 (二)注意发觉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从一个小方阵,很自然地呈现出书本的例题:三个大方阵,让学生通过观看,去发觉题中所呈现的数学信息,再出示问题,形成一道完整的解决问题。通过例题的分析与解答,旨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一题多解的思维。固然,此时的教师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在看,而是以合的身份积极参加。在解题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会存在着肯定的差异,此题的教学,意在使局部理解力量较强的学生理解并能把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题方法,而其余学生只要把握自
16、己理解的那种方法即可。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这里我安排了三个练习,第一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其次题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探究,在反应时重点让学生来说说是怎样想的,第三题安排了一题让学生自己来提问,并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长 通过“你今日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对本课有一个回忆,然后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来提出“一家五口一共要花多少钱?”?这个问题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这两类两步计算问题的不同有一个初步的比拟,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最新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4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需要学生依据以往的生活阅历来估测从家到学校的距离。本节课给学生供应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
17、学生回忆、争论、沟通,在必要的时候适当予以指导、提示,而不是过多地干预学生的活动,让学生自觉地猎取学问,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 1、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估测力量。 通过解决“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来鼓舞学生运用自己的阅历总结估测的方法,在沟通中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并针对不怜悯况结合学生的阅历加以估测方法上的指导,提高学生的估测力量。 2、准时总结,促进学问的生成。 在教学中,当学生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之后,教师作以恰当的总结,帮忙学生把没有表达清晰的地方进展完善。这样,不仅使学生受到了启迪,更提高了表达的技巧和力量,从而得到胜利的体验。 课前预备 教师预备:PPT
18、课件 学生预备:直尺 教学过程 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用手势表示它们的长度吗? 2、估测一下面前的橡皮、铅笔有多长,书桌有多高,再用尺量一下,看谁估得准。 3、提醒课题:大家估测的结果与实际长度非常接近,这节课我们就来挑战一下估测更长的距离,你们有信念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先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并让学生用手势比划一下,加深学生对这些长度单位的理解。再让学生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为本节课的学习进展预热。 联系实际,学习估测方法 1、(课件出示教材27页例6)估一估,从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上学采
19、纳的是哪种交通方式。(步行、骑自行车、坐公共汽车等) (3)每天上学在路上要花多长时间? 2、小组合作,探究、沟通估测的方法。(出示课堂活动卡) (1)汇报估测结果。 预设生1:我走200步大约是100米,从家到学校需要走600步,大约是300米。 生2:我从家到学校需要坐3站公共汽车,每站地约500米,大约1500米远。 生3:走100米我大约要用2分钟,从家到学校我大约要走10分钟,约500米。 (2)说一说你喜爱哪种估测方法,从你家到学校的距离适合用哪种方法来估测。 3、总结估测较长距离的方法。 方法一步数估测法。先看走100米需要走多少步,再数出从家到学校一共走多少步,然后换算出结果。
20、 方法二时间估测法。先看走100米需要多长时间,再统计从家到学校一共需要多长时间,然后换算出结果。 方法三站点估测法。公共汽车走一站地大约是500米,只要知道从家到学校需要走几站地就能估算出结果了。 师小结:同学们的估测方法真多,也都很奇妙。大家在估测的时候都知道要确定一个单位长度,然后看从家到学校有几个这样的单位长度,就能估算出结果了。 4、反应练习。 完成教材27页下面“做一做”。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进展估测,并与小组成员进展沟通,使自己的估测更合理、更精确;然后对大家的估测方法进展总结提炼,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形成技能。 最新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5 一 元、角、分与小数
21、一、教学目标 1、结合购物的详细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能认、读、写简洁的小数。 2、经受比拟商品单价凹凸贵。的过程,学会比拟简洁小数的大小。 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 4、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解决相关的一些简洁问题,与同伴沟通,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亲密联系。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我们熟悉了万以内的数,会计算三位数加、减法以及学习了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根底上进展的。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亲密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并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学问作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让我们在熟识的情境中感悟小数
22、的含义,比拟小数的大小,在探究中学习小数的加、减法。学习这局部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的学习小数打下初步的根底。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时严密结合购物的详细情境,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首先,读懂商品标价牌是购物必需的学问技能。会用元、角、分说明用小数表示的商品价格,是理解小数意义的一个标志。认、读、写小数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学生已有的“元、角、分”的阅历为背景,并在详细情境中进展的。 2、给学生独立思索和解决问题的时机,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货比三家”要放手让学生想方法独立去解决“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廉价”的问题,并进展沟通,与同伴共享各自不同的策略;切忌包办代替
23、,把某一种策略归纳为学问点灌输给学生,禁锢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制造性;要鼓舞学生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或质疑。 3、要把解决问题的过程与学习加减法计算结合起来。学生第一次学习小数加法是结合“买书”的情境,务必要在争论小数加法的多种算法的过程中,提醒这些不同算法的共性,即一样单位(数位)的数才能相加。这也是理解小数相加时,小数点要对齐的依据。只要理解了这一点,就为学生打通了把整数加减法的阅历向小数加减法迁移的大道。 4、整个单元的教学要逐步扩大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时间和空间。“买书”一课,在教师的指导下,侧重理解了小数加法的算理和算法后,应当把小数减法的问题交给学生独立去解决。 最新三年级下册数学
24、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结合实例和详细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把握镜子内外图形对称、左右错位的规律,能利用镜子查找对称轴(特殊是不能对折的物体)。 2。力量目标:引导学生观看、探究、发觉、沟通,经受探究镜面对称现象特征的过程,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解释生活,进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力量。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验胜利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探究镜面对称的一些特征。 教学难点: 感知镜面对称现象,进展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学预备: 课件,镜子。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引入新课 1、讲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猴子在路边漫步,
25、看到天空高挂一轮圆月;猴子走到井边,发觉井边有一轮圆月,猴子以为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里;猴子大声叫喊,同伴扛来长长的网兜。众猴子怎么也捞不出“月亮”。问题:“这是什么缘由?”(不是月亮掉到井里,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在生活中,你们好有没有发觉类似的现象?”(照镜子时,消失的现象;光滑的地板也会消失倒影等。) 2、提醒课题。 (1)总结,说明以上几种现象的特征。 (2)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组织活动 1、教师示范。 (1)在黑板上贴一个大的黑体字“王”的一半。 (2)把镜子放在虚线上(对称轴),让全班学生观看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3)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发觉?(看到“王”
26、字,镜子里的图形是镜子外图形的对称图形。) (4)让学生试一试。 2、试一试。 第(1)题:让学生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在书上画出对称图形。说一说,这条虚线在对称图形中称什么? 第(2)题 (1)镜子中的小女孩是举起了左手,小女孩其实举起的是哪只手? (2)从镜子你能知道现在是几点吗? (3)小组争论:你发觉了镜子中有什么数学学问?毕竟小女孩照镜子时是几时? (4)小组代表汇报小组争论的成果。 3、小嬉戏 模拟照镜子的嬉戏。 师:假设苏教师站在镜子前,谁来做镜子中的苏教师呢? (师生表演。) 采访镜子中的人:你为什么能做得这么精确? (同桌相互做嬉戏
27、,请一组学生全班展现。) 三、归纳小结,提升熟悉 师:今日同学们有什么收获?你的心情怎样? (评析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培育学生的总结归纳力量,关注学生情感。) 最新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详细情景,经受比拟小数大小的过程。 2、体验小数大小比拟的多种方法,会比拟简洁小数的大小。教学重难点: 把握小数大小比拟的不同方法,并会比拟小数的大小。教具预备: 投影片(P4的情景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文具店里学到的数学学问,这节课,想不想到其它文具店里走一走?(生:想)(师出示下列图) 师:图片中告知我们什么? 生1:奇奇文具店
28、中铅笔盒4.9元、橡皮2.63元、尺子2.5元。 生2:丁丁玩具店? 师:你能从中提出个数学问题吗?生3:哪个文具店中的铅笔盒廉价? 生4:要买书包应到哪个文具店去买?? 师:同学们真棒,那么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二、学习新知 、师:同学们想一想,去哪个文具店中的买铅笔盒廉价呢? (1)学生独立思索。 (2)指名答复。师:谁能说一下。 生1:去奇奇文具店买,由于4.9元小于5.1元。师:你是怎样比拟4.9元与5.1元的大小的呢? (3)汇报沟通。 生1:由于4.9元=4元9角、5.1元=5元1角。所以,4.9元5.1元。 生2:由于5.1元比5元多,4.9元比5元少。生3:?师:同学们
29、真聪慧,想出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现在调皮有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助, 同学们说帮不帮?(帮) 师:小调皮想买一块橡皮,但不知到哪家文具店去买,同学们帮他选一家,好不好?(好) (1)学生自己比拟大小。 (2)小组争论:你是怎样比拟的? (3)指名答复,教师小结。三、稳固练习 1、比一比,填一填。 1.25元2.4元0.48元1.3元0.05元0.50元3.06元3.60元6.00元6.0元4.95元4.94元小组自己练习。 2、到哪个商店去买?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学问?生1:我学会比拟小数的大小。 生2:我知道小数的大小比拟有不同的方法??(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货比三
30、家 4.9元5.1元 4.9元=4元9角5.1元比5元多,5.1元=5元1角4.9元比5元少 最新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试验教材(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P69-70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详细问题情境,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学会计算简洁数据的平均数。 2.能读懂简洁的统计图,并能依据统计图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 3.进展统计观念,增加与他人沟通的意识和力量。 重难点、关键: 重点:读懂统计图,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洁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难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关键: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熟悉平均数,并能运用已学统计学问和平均数来解决简
31、洁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读统计图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投篮竞赛吗?你们懂得一些投篮竞赛规章吧? 师简要说明一些投篮规章。 师:三(1)班同学分成四小组进行两场投篮竞赛,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啊? 师:第一场竞赛,预备,开头!同学们把竞赛结果制成了统计图,请看!通过统计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发言,师正确评价学生的发言。 接着展现其次场竞赛结果的统计表。师:这是其次场竞赛的状况,谁能依据统计表帮教师把这场竞赛的统计图完成呢? 然后全体进展评价。 (二)活动二:奖牌给哪组 师:两组竞赛状况已经出来,下面让我们来评一评这两块奖牌分别该给哪个组?(师出示奖牌,同时展现课题:比一比) 师
32、:我想请大家来做裁判,你们愿意承受吗? 师:同学们可以从中任选一场来评,评的时候要认真观看,发挥小组合作优势,看谁的方法好,理由充分,我们要给优秀裁判组发奖牌,各小组加油哟!(同时出示小奖牌) 小组合作,教师巡察并参加活动,然后反应意见,适时发优秀裁判奖牌。 师小结:第一场竞赛两组人数一样,第一组总数20个,其次组总数19个,所以奖牌应给第一组。 问:其次场竞赛中,第三组总数25个,第四组总数24个,但人数不一样,奖牌应给哪组呢? 师:在人数不相等的状况下,光看总数不公正,应比小组里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即平均数。(板书:平均数)你们有什么好方法算出每组的平均数吗? 激起学生再次进展争论。 小组
33、汇报: 移多补少 计算平均数:第三组 (5+8+4+2+6)5=5(个) (板书) 第四组 (6+5+6+7)4=6(个) 师生小结其次场竞赛的奖牌应给第四组。 师:刚刚大家在积极思索其次场竞赛的奖牌应给哪组,最终是谁帮我们解决了难题? 生:平均数。 师:你们觉得平均数怎么样啊? 师生小结:像第一场竞赛人数相等,我们可以求总数,也可以求平均数;但其次场竞赛人数不相等,就肯定要用平均数才能解决问题,这里求平均数就是用总数除以人数。同学们的裁判任务完成得真不错,我代表三(1)班同学感谢大家! (三)活动三:试一试 师:最近小熊开了一个冷饮店,本月前三周卖出冰糕状况见统计图。(展现统计图)小熊现在有个难题,本周该进多少冰糕呢?你们能不能帮小熊解决这个难题? 组织学生独立思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反应意见,师生共同评价,意见合理都要给与鼓舞。 (四)活动四:说一说 师:生活中,有许多有关平均数的信息,比方,我了解到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34厘米,你们知道自己的身高吗? 局部学生汇报身高,师适时强调同学们要加强熬炼,使自己的身体更安康。 师: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或用到过有关平均数的信息?说说看。 指名汇报,师准时进展表扬,并鼓舞学生平常要积极思索,擅长积存数学学问。 (五)实践活动 调查小组同学的身高,并计算小组的平均身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