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篇五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教案.docx
《北师大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篇五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篇五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教案.docx(6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北师大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篇五年级数学下册北师大版教案 课题: 列方程解应用题复习(行程问题) 学情分析: 相遇和追及问题的应用题是在学生把握了一个物体的简洁行程问题的根底上,初次接触有关两个物体运行的较简单的行程问题,其中表达了“运动方向”“动身时间”“运动结果”等新的运动要素,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了肯定的难度。教学时应以一个物体运动的特点和数量关系为根底,让学生熟悉“相遇及追及”的特征,把握此类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培育学生分析问题和应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教学目标(课时目标): 1、初步理解两个物体在肯定距离中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所涉及到的几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2、在理解题意的根底上
2、查找等量关系,知道“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一般为: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两者相距的路程;知道“追击问题”的等量关系,一般为: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 3、逐步把握画线段图分析题目的方法。 教学重点:查找未知量和已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得出应用题的解。 教学难点:熟悉相遇的过程中理解运用等量关系的解决问题。 教学预备:PPT、练习本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教学说明 一、复习引入 1、揭题 2、常见的相遇问题类型(手势演示) (1)同时动身,相向而行 (2)一车先行,另一车再行,相向而行 (3)同时动身,途中一车暂停,相向而行 二、根底练习 1、AB两地相距1000千米,甲列车从A开出驶
3、往B地,2小时后,乙列车从B地开出驶往A地,经过4小时与甲列车相遇,已知,甲列车比乙列车每小时多行10千米,甲列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画线段图分析题意 (2)找出等量关系 (3)列式 2、两车同时从两地动身相向而行,2小时候相遇,这时甲车比乙车多行99千米,已知甲车的速度是乙车的1、4倍,求甲乙两车各自的速度。 小结:(1)相加=总路程 (2)相差=路程差 3、一列快车从甲城开往乙城,每小时行75千米,一列客车同时从乙城开往B城,每小时行60千米,两列火车在距离两城中点30千米处相遇,相遇时两车各行了多少千米? 小结:(3)到中点相等 4、小巧和小胖同时从学校动身去少年宫,小巧每分钟走8
4、0米,小胖每分钟走60米,小巧到达少年宫后马上返回,且在距少年宫400米处与小胖相遇,求相遇的时间。 小结:(4)总路程相等 三、稳固提升 5、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相距250千米的两地动身,相向而行,客车由于上下车停靠几站后耽搁了半小时,结果货车行了2小时后与客车相遇,客车平均每小时行80千米,货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6、一辆摩托车以90千米/时的速度去追逐先动身的汽车,已知汽车的速度是60千米/时,摩托车4小时后追上汽车,汽车比摩托车早动身几小时? 7、有甲乙两个人,甲每分钟走83米,乙每分钟走49米,假如乙先走6分钟后,甲从后面追乙,甲要追多少时间刚刚追到离乙40米? 8、一辆汽车
5、从甲地动身,行了60千米后,一辆摩托车也从甲地开出,3小时后与汽车同时到达乙地,已知摩托车的速度是汽车的1、5倍,求两车各自的速度。 四、思维训练 9、甲乙两人相隔若干米,若相向而行,1分钟相遇,若同向而行,甲5分钟能追上乙,乙的速度是60米/分,求甲的速度。 五、总结评价路程,速度,时间是行程问题中3个最关键的量,所以在新知学习前先搞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相遇问题”的概念较多,如“同时动身”、“相距”、“相遇”、“相对而行”、“相向而行”等。怎样把这些抽象的概念让学生感性地接触并且深刻地理解呢?我借助肢体语言让学生弄明白这些概念,通过生动好玩肢体动作刺激学生的感官,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
6、空间观念,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也帮忙学生深刻理解概念。 通过画线段图理解了两车行的路程与总路程的关系,然后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例题,这样激发学生剧烈的参加意识,最终通过检验求证学生的做法,使学生从中体验到胜利的乐趣。 板书设计:列方程解应用题(行程) 相遇问题(1)相加=总路程 (2)相差=路程差 (3)到中点相等 (4)总路程相等 教学反思: 行程问题应用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而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应如何突出重点,特殊是突破学生学习的难点,始终以来是我们数学教师不断讨论和探讨的问题。本节课学习内容是行程问题复习,包含了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教学重点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力量的
7、培育,能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课前的预备,上课的反思,我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有较深的理解。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许多收获: 1、合理组织安排教材,激发学生主动参加教学 首先复习“速度时间=路程”这一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为新学问的学习做必要的预备,然后用动作语言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中常常消失的几个要素,这样学生观看起来直观、易懂,兴趣简单调动起来,并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然后再通过例题让学生读题,说等量关系,画线段图等手段理解相遇问题的解决方法。 追及问题与相遇问题都属于行程问题,追及问题比相遇问题较难理解,避开学生学习枯燥无味,我在引入环节是以学生身边的实例为背景引入的。根底练习1,由学
8、生画图独立完成,到达复习相遇问题的特征及相等关系;练习2的消失是比照追及的特征,引出本节课所复习的其次个内容,相遇和追击形成比照,区分不同。由于例题及变式练习是以递进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其内容又处在同一背景下,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几个问题间的联系和差异,使学生明白此类应用题的特征,进一步提炼解应用题的一般思路。 2、运用线段图进展教学,培育学生的分析、观看力量 学生初步的规律思维力量的进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育过程,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展。解应用题的关键是审题,理解题意,找到相等关系。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借助学生画线段图,分析线段图中各量间的关系找到题目中隐含的相等关系,从而解决问题。在讲
9、解例1时,安排学生读题画关键词语,动手演示理解题意,教师教给学生画线段图,运用线段图找到相等关系。在变式练习及例2教学中,由学生尝试画线段图查找相等关系,学生能很快列出方程进展求解。运用线段图分析比拟数量关系,能够变抽象为详细,变繁为简,使等量关系更明确,为学生理解题意加起桥梁。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便于培育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力量以及良好的数学思维力量,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为学生供应充分的思索、分析的空间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把分析问题、查找等量关系作为重点来进展教学,不断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启发,努力使学生理解、把握解题的根本思路和方法。上课的过程中虽然有学生合作
10、学习,动手画图找相等关系,但时间短,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觉,真正体会线段图的作用。学生仔细画图后,我感到纯是仿照较多,不会借助线段图找相等关系。应当好好分析线段图的用途,是解决较简单问题常见的工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对学生这方面力量的培育,让学生渐渐把握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到达解决问题的目的。这使我深刻体会到:课前备课时除了要仔细讨论教材设计好教学内容外,肯定要讨论学生,讨论教学方法与手段,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参加、自主探究,真正促进师生的共同进展。 4、分层递进,满意不同层次需求 在练习中组织了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练习。运用变式练习进一步帮忙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题意,开阔学生的思
11、路,让学生理解题变意不变,方法也不变。拓展题的设计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再思索,以表达“下要保底,上不封顶”“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总之,让学生经过多层次的练习,把握学问,形成技能。 总之,在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中,我们要借助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多种途径帮忙学生理清题意,查找各量的关系。我感到学生的困惑是读不懂题意,找不到各量间的关系,不会列方程。通过反思,我再讲应用题时,不要快,题目不要贪多,要精,有典型性,适时变式练习,抓各量之间的关系,尽量列出不同方程求解,到达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要时刻伴随我们平常的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进一步提高学
12、生的各种力量。 北师大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看、猜想等数学活动,能够理解方程的解及解方程。 2、培育学生的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 学生理解方程的解及解方程这两个定义。 教学过程: 一、 练习导入 推断以下各式是不是方程,并说出你的理由。 X+24=57 3X8 X=0 2816+14 师:今日,我们连续学习关于方程的学问。 二、 新授 1、 教师板书:100+X=250 问:X=? 2、 小组争论 有几种求X=?的方法? 3、 全班沟通 X的值是多少?你是怎么求出的? 此环节给学生提的要求是:讲清解题过程,语言表述完整、清晰。 4、 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答复适当板书求X的
13、过程。 (1) 想:100 +( )= 250 (2) 250 100 = (利用“加数 = 和 加数”这个关系式。) (3) 让两边同时减去100,就能得出X=150 5、 争论 (1)X=150是100+X=250这个方程的什么? (2)以上板书的3种方法为了求X的值,我们可以把求X的值的过程叫作什么? 6、 读定义(书57页):方程的解 解方程 三、 练习 1、 教科书57页 做一做 2、 教科书63页 4题 四、 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北师大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熟悉 教学目标: 1.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熟悉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
14、育学生动手操作、观看、抽象概括的力量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进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具预备: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投影片;动画。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设计: 一、复习预备 1.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教师明确: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 2.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 教师提问:这些物体的各局部都在一个面上
15、吗?(不是) 教师明确:这些物体的各局部不在一个面上,它们都是立体图形。 3.引入:今日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熟悉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熟悉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预备的长方体。 教师提问: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请摸一模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教师板书:面、棱、顶点 2.参考争论提纲来讨论长方体的特征。 【演示动画“长方体的特征”】 争论提纲: 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棱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教师板书:长方体: 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
16、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一样。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3.比拟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分。 教师提问: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如何与平面图形区分呢? 请观看,你能看到几个面?哪几个面? 你能观察几条棱?哪几条棱? 教师介绍长方体的画法: 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终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平行四边形。 4.出示长方体框架观看。 教师提问:框架上的12条棱可以分几组?怎样分? 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教师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二)正方体特征 1.【演示动
17、画“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提问: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拟有什么变化? (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2.对比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讨论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争论、归纳后, 教师板书:正方体: 面:6个完全一样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3.学生争论比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一样点: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一样; 不同点:在面的外形、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一样。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长方体的体积 学习目标: 1.通过讲授,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的公式。 2
18、.指导学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3.培育学生积极思索、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教学难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教具运用: 正方体木块若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体积?计量物体的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哪些? 2.怎样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呢? 二、新课讲授 1.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教师课件出示一块长方体积木,一块盖房用的大型砖板。 (1)提问:它们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答复:长方体积木的体积可以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去摆,有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但是相对于大型砖板再用1cm3或1dm3去量就
19、比拟麻烦。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假如要知道较大物体的体积,我们能不能用学过的数学学问来计算。 (2)观看操作,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小组合作,用预备好的24块1cm3的小正方体木块,任意摆出不同的长方体,然后把数据填入下表。 学生拼摆,然后填表,集体汇报,教师把有代数性的数字写在表中。 说明学生拼摆长方体的样式特别多,这里只列举几个。观看:从这张表中,你发觉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索,然后小组内争论沟通,得出结论。 小结: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叙述:假如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写成:V=
20、abh (3)质疑:求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2.探究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1)启发。依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积公式,想一想正方体的体积应当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明确。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用字母表示:V=a?a?a=a3(a表示棱长)(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 3.运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30页的例1。 (2)学生看图,理解题意。 (3)说出题中所给信息,和所求问题。 (4)指名说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5)指名学生上台板演过程,其他同学推断。 (6)教师订正书写。V=abh=743=84(cm3) (7)看图,学生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师大 年级 下册 数学教案 12 数学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