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长相思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与点评.docx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长相思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与点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长相思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与点评.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长相思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与点评长相思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析 长相思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四时景物皆成趣”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 描写了不同时间、地点的景物,兼有动静结合的变化之美。长相思是此单元 第一篇课文的第三首,这是一首词,侧重写长途羁旅风光。词作上片描写跋涉行 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情绪;下片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 觉惆怅。全词描写将士在外对故乡的思念,抒发了情思深苦的绵长心情。语言淳 朴而意味深长,取景宏阔而对照鲜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 年版)指出,语言文字及作品是重要的审 美对象。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要抓住语言文字
2、品读涵泳,对古诗词进行赏析, 感悟诗词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而在古诗词教学中,由于古诗所描写 的背景离学生生活时代较远,古代语言的意思经过千百年来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加上古诗词句子凝练,对于学生来说,是个理解难点。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 要紧扣学生的思维难点,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背景,联系生活、感知语言,发挥想 象、加深理解,认识诗人、体悟感情等方式,引导学生去品悟诗词中的表达特色, 鉴赏写法之妙、语言之美,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和思辨能力。而对于长相 思这节课而言,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读出诗词的节奏和韵味,并让学生借助注 释和插图理解诗词内容。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学习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人物情感
3、的 方法。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具备较强的识字能力,对于本词中汉字的间架结构、字音 字形等可以通过课前自学、互学等方式解决。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诗词情境,初 步感受诗词中精练语言和深邃意蕴,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因此,在识字 与写字板块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预期情况,以学定教,更有针对性地突破学生识 字写字的重难点。 此外,五年级的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诗词的方法,能借助注释初步理解长相 思的内容,但是要理解景语即情语,并且了解景物描写对抒发情感的作用,需 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因此努力让学生走进诗人所处的年代和环境,引导学生在 反复诵读中感知诗词之言,通过入境想象、对比思辨等方法,引导学生开
4、展深度 学习,用画面去注解文字,用情感去揣摩诗意。从而让学生在诗词学习中培养文 化自信,在品读涵泳中感受诗词之美,在语言运用中提升语用素养,在深度思辨 中提升思维能力,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教学目标 1. 读准“榆、畔、聒”三个生字和多音字“更”,借助注释理解长相思的意 思,能字正腔圆地诵读长相思并背诵,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 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等方法,感受景物描写对抒发词人情感的作用。 3. 体会词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词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 相思之深。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读出诗词的节奏和韵味,能借助注释理解长相思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想象、
5、质疑、情境诵读,感受景物描写对抒发词人情感的作用, 体会词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词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 之深。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 1 课时 七、教学过程 ( 一) 揭题识人,读出韵味 1. 以旧入新:上节课,我们跟着王维去到秋日的空山感受了山林的静谧、迷人, 也伴随张继在姑苏城河的客船上听千年的钟声,今天,让我们与纳兰性德一起去 领略东北塞外的别样气象。(板书课题,读题) 2.揭示题材 与山居秋暝和枫桥夜泊不同的是,长相思是一首词,谁能来说一说 词的特点? (预设:词有词牌名;词可分为上下阕;词又称为长短句) 相机点拨:“长相思” 就是词牌名;上阕从“
6、山一程”到“夜深千帐灯”,下阕 从“风一更”到“故园无此声”。 3.走进作者 本词的作者是纳兰性德,纳兰是姓,性德是名。谁能来介绍一下他? (指名回答, 出示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字容若,清朝初年词人。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 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 4. 通读全词,读出层次。 (1) 读正确 请学生朗读 (指名读,齐读),相机指导:风一更的“更”是个多音字,读第一 声,是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聒碎乡心”的“聒” 是个生字,读的时候要注意他的读音,把它读正确。 (2) 读出节奏 引导:词和古诗一样,读的时候也要注
7、意停顿,划分节奏,谁能来读一读? 评议交流,相机划分节奏,根据学生诵读节奏出示停顿间隔,齐读。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 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 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3) 读出韵律 长相思词由三、七、五句式组成,每句用韵,你能发现吗?这个韵脚带给人 一种怎样的感觉? 预设:都押“eng”韵,“eng” 韵传递出一种低沉、郁结的情绪。 过渡:同学们,朗读诗词,我们不仅要把字音读到位,而且还要读出特有的节奏 和味道,其实这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出内心的感受和感觉来。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这首词,争取读得有板有眼,在朗读中感受词人复杂的心绪。 【设计意图】 古
8、诗词具有音乐美,节奏分明,音调合辙押韵,朗读起来高低起伏,听起来 具有无限韵味。而语言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从 诵读入手,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知诗词之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素养。第 (山海关地处要隘 形势险 峻 是万里长城东起第 关 故称“天下第 关”)三学段古诗词诵读的重点在于读好韵律,于充分的诵读中体会词作音韵和谐之美。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展开三个层次的朗读。 首先,读准字音,以学生的朗读情况为基础,重点突破“更”和“聒”两个字, 扫清朗读障碍。其次读出节奏,划分节奏以学生已有的停顿为基准,教师仅作相 机点拨。 最后,教师让学生根
9、据自己的理解个性化诵读诗句,读出诗词的韵味, 其中读好“eng” 韵是诵读难点,需予以关注。 (二) 入境想象,感受征程路途之遥远 1.学习上阙,出示学习任务一 学习任务一: 自主学习上阙 1. 自由朗读上阙,借助注释理解大意。 2. 想想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场景? (1) 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反馈:翻过一座座山,渡过一条条河,向山海关那边 前进,夜里千万个帐篷里亮起了灯。 (2) 点评:同学们的描述为我们展现了两幅画面,一幅是动态的,一幅是静态 的。 2.聚焦动态画面: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1) 引导:孩子们,请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想一想你的眼前仿佛出现 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你
10、有什么感受? (朗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 行”) 预设:我仿佛看到了词人正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向着山海关前行,感到他们非 常辛苦。 (2) 了解背景,深入体会:词人为什么要山一程,水一程?他们要去哪里呢? (指名回答) 相机出示资料: 公元 1682 年 (康熙二十一年) 二月十五日,云南平定,康熙帝出关东巡, 祭告奉天祖陵。作为一等侍卫的纳兰性德随驾出关。词人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 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 交流:读了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去山海关的路途遥远,环境比较恶劣。(相机在希沃课件写下:跋山涉水) (3) 对比阅读,深入感受路途遥远_ 同学们,如果我们将“山一程
11、,水一程”改为“一程山,一程水”可以吗?说说 你的理由。(不可以,因为一程山和一程水给人感觉将士们只翻过了一座山,渡 过了一条河的感觉。)_ _ 讨论交流,小结:的确如此,“山一程,水一程”让人感觉到将士们翻过的是一 座又一座山,淌过的是一条又一条河,写出了路途的艰难遥远,让人感受到将士 们跋山涉水的艰辛。_(4) 再读词句,指导朗读:谁能读出跋山涉水的感觉? (指名读,相机指导朗 读的重点:“山一程,水一程”读得较为缓慢,这样可以让人感觉山高水远,征 途漫漫,读出行程的艰辛和疲累。) 3.研读静态画面:夜深千帐灯 过渡:白天的行军让我们看到了行程路远,千军万马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的画面, 夜晚
12、宿营的场景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出示:夜深千帐灯。_(1) 让我们一起来齐读这一句,从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场景? (预设:夜深 了,大家都没睡,仍然亮着灯,行军队伍支起了千万盏灯的场景十分壮观) (2) 提问激疑:读到此处,老师不禁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经过长途跋涉士兵 们晚上本应好好休息,但却亮起了千帐灯呢?将士们也许在干什么呢? (预设: 因为远离家乡,他们太过想念家乡,夜晚他们也许在床上辗转反侧,无法入眠。) (3) 拓展阅读,体会思乡之情: 自古以来,思念之情常在夜深人静时所起。诵 读以下诗句,体会这点点灯火的无声诉说。 拓展阅读: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4) 师生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古诗词三首长相思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与点评 部编版五 年级 上册 第七 单元 21 古诗词 首长 相思 一等奖 创新 教学 设计 点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