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小学阅读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参加小学阅读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心得体会.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参加小学阅读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心得体会 本次活动呈现出如下亮点: 一、参赛选手素养较高。 无论是久经沙场、挥洒自如的骨干教师,还是初出茅庐、教风清爽的年轻教师,都能精确把握教材重难点(教学目标值得商榷),细心设计教学预案,立足学生阅读本位,提高学生阅读力量(但这好像还不够)。阅读教学中读的形式更加丰富,除了朗读以外,默读、略读、扫瞄、快速读等各种读书形式都进入课堂(但教师更多关注的还是朗读指导,对其他几种读的力量只见布置,未见指导)。在课前不能进班熟识学生的状况下,他们大多能在课前10分钟的沟通时间里较快熟识学情,调动学习气氛,不少课堂都能表达出学生由“冷”到“热”的过程,学生刚开头不爱发言,
2、思路没有翻开,后来随着课堂教学的进程,学生的学习潜能被不断激发,慢慢融入课堂,大胆发表见解,且发言、朗读的质量也有明显提高。 二、阅读教学有新的突破。 一些课堂呈现出了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的转变,以课文为例子教学语文的学问和技能的意识有所增加。如祖父的园子我最好的教师等,既关注了课文表达的内容,同时也关注到其表达的形式。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孟令全教师指出:“阅读教学中,对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讨论得比拟多;对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形式讨论得比拟少。这不能不说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失衡。只讲内容,不讲形式或讲得极少,是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非常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应当引起我们的重
3、视。”“语言阅读教学,假如只局限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是不完整的教学,最多只能说完成了教学的一半。只有把理解内容和形式有机统一结合起来,才能说走完了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这样的过程是由语文教学的本身特点所打算的,否则就不是语文的阅读教学。”这应当成为我们当前阅读教学改革的一个指导思想和努力方向。 存在的问题主要表达在: 一是课时目标不明,虽然是上第一课时,但大多数的课堂呈现却是根本上囊括了第一课时和其次课时的教学内容,比拟突出的是六上只有一个地球的第一课时其实已经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教师在结课时交代的其次课时的教学内容“争论为什么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应当如何爱护地球?”已经脱离语文学
4、科的本位。也许是教师们总想在第一课时尽可能展现其引导学生阅读理解的精彩局部,所以才在第一课时大包大揽,但第一课时的教学有其既定的目标,如字词教学、初读感知、了解大意、理清脉络等,再把其次课时的大量阅读理解挤进来,难免贪多嚼不烂,好几节课都消失前面教学的生字在后面又消失读错的现象,如:“引吭大叫”“净角”“大模大样”“瀑布”“磨坊”等,说明读准字音这关未过。四上白鹅与三上风筝理解课文都是三个局部内容,在第一课时既定教学任务这么重的状况下,还学完了两个局部内容(白鹅的叫声、步态,风筝的做风筝、放风筝),只留下一个局部内容在其次课时学习(白鹅的吃相,风筝的找风筝),这样是不是会头重脚轻了?课时划分比
5、拟恰当的是六上老人与海鸥,在了解大意、理清文脉后,学习第一局部“老人爱海鸥”,将其次局部“海鸥送老人”安排到其次课时学习,这样第一局部就能学得比拟充分些。 二是学段目标不明。四上白鹅用了14分钟学习生字新词,有无必要?四年级学生已具有初步的独立识字力量,在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更加放手一些,这样就不会导致后来学生两次读书时间缺乏,有点匆忙走过场。又如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挨次,体会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根本的表达方法。”,但是大多数教师都只关注了“体会的思想感情”,而无视了文章根本的表达方法。 还有一点缺憾: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不高、语文意识不浓、语感力量不强。主要表现在
6、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太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对于学生在回答下列问题或谈感受时消失的表达不清或表达困难等问题,不能予以准时帮忙和指导,甚至对于有明显语病的表达也轻易放过,如一个学生评价教师的朗读“又大声又洪亮”,还有一个学生说“我们剧烈地喊叫着:风筝飞得再高一点”,教师都没有留意。其实这些不都是最好的修改病句的范例吗?惋惜教师错过了一个标准语言表达的时机。学生在发表见解时,不仅关注其思想内容,也要关注他们的语言表达力量,这是语文教师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师的特有的教学任务,我们责无旁贷。二是个别教师自己的语言也不够标准,如“长长的瀑布”“这样长的瀑布让你想到什么”用“长长”来形容“
7、瀑布”不妥。三是消失学问性的错误,如教师说“读古诗是有节奏的,假如你喜爱哪个字,还可以把这个字读得重一点,拖得长一些。”古诗诵读的音长是由学生喜不喜爱来打算的吗?教师缺少相应的专业学问,在指导朗读时很想给学生方法,却只能在“大声、有感情地读”中绕来绕去,无法提升。四是有一个教师把“贾*凹w”读成了“o”。 一点思索:阅读教学还有没有别的招? 本次阅读教学不管是第一课时还是其次课时,不管是其次学段还是第三学段,教师们都是两招打天下,一是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词句谈体会,二是创设一些情境,引领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读。不是说这两种教学手段不好,但是学生假如年复一年,一节课接一节课都是这样上的,他们会不会厌倦?另一方面,关于找词句谈体会,学生都没有困难,他们都能精确找到相关的语句,而且他们谈的感受也好像都受到了确定,假如一节课光让学生沟通他们已知已会的东西,我们的阅读教学还有何意义呢?如何在他们原有的认知根底上做进一步的提升呢?教师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哪里呢?有些茫然。 在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提升学生语文力量方面,我们语文教师还有没有别的招呢?值得思索。
限制150内